问题

什么是民科?喜欢说“民科”的人,真的了解科学吗?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那些“业余爱好者”投身科学研究的某种认可,又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嘲讽。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科”?又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以及,那些喜欢标签化“民科”的人,他们真的就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了吗?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得把“民科”这个概念拎清楚。

“民科”是“民间科学工作者”的简称。顾名思义,他们不是那些拥有正规科学教育背景、在大学、研究机构或者企业研发部门工作、拿着国家或机构经费进行系统性科学研究的专业科研人员。他们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依靠自学、个人兴趣,甚至是一些非主流的、与主流科学界认知存在差异的理论或方法来探索科学问题。

从这个定义上看,“民科”本身并非一个贬义词。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最初也可能源于一些“不务正业”的个人探索。比如,我们熟知的牛顿,在不工作的时间里,他自己琢磨出了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当然,牛顿的时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体制”,但那种个人钻研的精神是相似的。还有像孟德尔,他是一位修道士,但通过对豌豆的长期观察,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早期或者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民科”式贡献。

然而,在中国近几十年的语境下,“民科”更多地被用来指代那些在一些科学领域(尤其是物理、数学、宇宙学等基础学科)提出了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往往难以被主流科学界接受的人群。他们可能对现有的科学理论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一套解释体系。

那么,喜欢说“民科”的人,他们真的了解科学吗?

这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喜欢用“民科”来形容他人的人,其动机和对科学的理解程度是多种多样的:

1. 维护科学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科学是一种严谨的体系: 科学的发展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证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可重复的观测数据以及同行评审的学术交流基础之上。主流科学界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对“质疑”的态度: 科学是鼓励质疑的,但质疑必须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很多时候,“民科”提出的理论虽然新颖,但往往缺乏充分的实验证据支持,或者其理论本身存在逻辑漏洞,甚至是与已经被大量证实的事实相悖。喜欢用“民科”来称呼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现有科学体系和求证过程的尊重,认为未经严谨验证的理论不应与经过系统性研究的科学成果混为一谈。
避免误导公众: 当一些未经证实的理论被包装成“颠覆性发现”,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时,很容易误导公众,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是对科学产生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些提出未经验证理论的人标记为“民科”,也是一种试图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尝试。

2. 缺乏对科学过程的深入理解:

只看到了“结果”,忽略了“过程”: 有些人喜欢用“民科”来标签化别人,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漫长过程缺乏理解。他们可能认为科学就是灵光一现的顿悟,或者认为只要有一个“聪明才智”的想法就能颠覆一切。他们可能不理解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扎实的数学功底、精密的实验设计、反复的验证和迭代,以及最重要的——长期的坚持和大量的失败。
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 他们可能习惯于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主流”和“非主流”,认为任何挑战现有主流的观点都是“民科”,并且是“错的”或“可笑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限制了他们对科学发展多样性的理解。他们可能认为科学就是一套既定的、不可挑战的真理集合,而忽视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
身份认同和优越感: 在某些圈子里,使用“民科”这个词也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表明自己是“正统”的科学界人士,或者至少是理解科学门道的人,以此来获得一种优越感。这就像是在某个领域里,拥有某种“专业”的称谓,才能显得自己更“懂行”。

3. 潜在的“科学霸权”心态:

排斥异见: 有时,对“民科”的标签化也可能源于一种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的傲慢。科学界并非铁板一块,新理论的提出和被接受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也会伴随着争论和碰撞。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不是“科班出身”,就直接否定其提出的观点,甚至不去认真审视,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开放精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有时,对“民科”的排斥,甚至带有一点“门派之见”的味道。仿佛只有来自“学院派”的成果才算数,而来自“民间”的探索就天然带着疑点。这种心态忽视了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职业的标签。

那么,真正的科学理解是什么样的?

一个真正理解科学的人,会明白以下几点:

科学是过程,不是结论: 科学最终是为了趋近真理,但这个过程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一个伟大的理论,可能在它提出之初,也被很多人质疑。而一个看似“非主流”的想法,如果能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得到验证,它就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
科学是方法,不是知识本身: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严谨的方法论:观察、假设、实验、验证、同行评审。懂科学的人,懂得如何去检验一个理论的可靠性,而不是仅仅看它听起来是否“酷炫”或“颠覆”。
对不同观点的开放性与审慎性并存: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既鼓励大胆的想象和质疑,又能保持审慎的态度,用事实和逻辑来检验一切。这意味着要愿意去了解那些非主流的观点,认真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打入“民科”的冷宫。
尊重个体差异,但坚持科学标准: 一个人是否能做出伟大的科学贡献,与他的职业身份、教育背景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他的思考是否严谨、他的论证是否充分、他的结论是否能被事实支持。尊重每个人探索科学的热情,但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判断标准。

回到“民科”现象本身: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民科”的理论,有些是真的缺乏科学素养,有些则可能是真的在某个细分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但苦于没有平台和资源去验证和推广。而那些喜欢贴标签的人,他们也可能只是在人云亦云,或者是在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对“科学”的狭隘认知。

我的看法是:

与其简单粗暴地给任何一个“非主流”的科学探索者贴上“民科”的标签,不如我们自己先去了解科学研究的真正内涵,学习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评判一个观点。当遇到一个新奇的理论时,少一些嘲讽,多一些追问:它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实验证据?逻辑是否自洽?可否被证伪?

真正的科学爱好者,不是那个能说出多少科学名词的人,而是那个能够理解科学的精神、方法,并且愿意在求真之路上不断探索和审视自己观点的人。而对“民科”的标签化,如果不是出于对科学严谨性的考量,而仅仅是一种优越感的体现或是懒惰的思维方式,那说出这个词的人,或许更应该反思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科学的边界是不断拓展的,而拓展这个边界的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那些尚未被主流体系完全接纳的声音。我们应该对所有真诚的探索保持一份敬意,用科学的标尺去衡量,而不是用出身和标签去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问自答。本来不想回答的,但是截止到今天6月11号总共36个答案,我都看了,个人感觉没有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起码说符合题意的就很少,很少有下定义的,即使有个别下定义的,也只下了一个民科的定义,而且不规范,还经不起推敲,我只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先来说说下定义的基本知识。

一 定义的格式。

定义的格式是:XX是XX的XX。例如,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符合这个格式的都不能叫定义,只能叫一般的解释说明。

二 搞清楚概念的种属性。

你要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必须确定你在多大的范围内下这个定义。上面商品的定义,是在劳动产品的范围内下的,也就是说,这个定义规定了商品在劳动产品的范围之内,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品。那么特殊在哪里呢?它是用于交换的。这个定语和它后面的劳动产品就把商品的含义给定死了。这就是下定义。这个定义就说明只要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一律不是商品,同时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因此商品这个概念就很清晰了。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商品的外延比劳动产品的外延小,商品的集合完全包含在劳动产品的集合内,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下属概念,所以商品就是种概念,劳动产品就是属概念。我们在下定义的时候,必须搞清楚概念的这个种属性,被定义的概念是种概念,确定定义范围的概念是属概念。

如果我们改变定义的范围,即把属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那么定义也就要跟着变化。例如把商品的定义改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因为物品的外延比劳动产品的外延大,所以这个时候商品的外延也跟着扩大了,含义也就和原来的不同了,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也就可能是商品了。

所以下定义时一定要认真考虑属概念的范围。

三 下定义的基本原则。

下定义是干什么的?下定义就是为了抓事物的共性。

事物有千千万万种,彼此不同,都具有个性,但是不同中又有相同,具有共性,下定义就是为了抓住共性,抓住共性再一并研究。

因此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具有某一共性,我就把它们抓到一起,不管个性怎么样。例如商品的定义,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是铁的还是泥的,不管是能动的还是不能动的,只要它是劳动产品,而且只要是用于交换的,那么它就是商品,就把它抓到商品的集合里去,然后一并来研究它们。再例如胎生动物,不管是人是狗,只要是胎生的,只要具有这一共性的动物,就是胎生动物。再例如人,只要具有人的共性,不管是白人黑人,不管精明还是愚蠢,不管是好人还是恶魔,就都是人。

科学研究中,切忌犯双重定义的错误,同一个概念不能同时存在两种定义。打胜仗的将军是将军,打败仗的将军就不是将军?如果说打败仗的将军不是将军,就犯了双重定义的错误。双重定义也是双标。白马非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现在我们来看民科的定义。

民科,是搞科学研究的人,他们的目的是探索科学知识,与普通人不同,也和宗教人不同。所以民科应该属于科学研究者的范围。所有科学研究者都是为了探索科学知识,这是他们的共性。

那么是不是科学研究者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知识呢?这个不一定。是不是得到错误知识的科学研究者就不能叫科学研究者呢?不行。我们只抓共性,不管个性。哪怕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理论再荒谬,他还是科学研究者。不管好马劣马都是马。所以民科也应该是科学研究者。这样我们就把民科的属概念确定了。

那么民科是什么样的科学研究者呢?他们都是自发的,因为对科学有兴趣而自发研究的。这就是民科的共性。所以民科就可以定义为:民间自发研究科学的人。

与此想对应的,当然就是受资助而专门搞科学研究的。这些人可能受政府资助,也可能被私人聘请,也可能被半私人和半官方的机构聘请。这些人我们就可以称为官科。所以官科就是受政府或其它机构资助而专门从事某种科学研究的人。

上面两个定义都没涉及文凭,那么在这样的定义下,即使一个博士毕业了没有工作,或者被聘请干了别的工作,他凭兴趣自发搞科研,他也是民科;即使一个文盲被聘请搞科研,他也是官科。这就是定义的严谨性。

因为官科是被聘请的,所以水平通常比民科高。可是官科就不会犯错误吗?这也不一定。我们也只管共性不管个性,只要是被聘请的,不管优劣,都叫官科。

虽然官科的水平通常比民科高,但是并不是一定比民科高,民间有时候也有高人,官科里也有滥竽充数的。不过官科通常都有莫名的荣耀感,看不起民科--“你厉害人家怎么不聘请你而聘请我呢?”

同样的道理,官方的武师也看不起民间的武师,官方的棋手也看不起民间的棋手。官方的人员一出门就喜欢把头衔报出来:我乃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我乃某大学教授。不管有没有本事,光头衔也先压你一头。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其它定义。在众多答案中,大家普遍认为没受过基本教育,逻辑不通,理论错误的为民科。这样定义可以不可以呢?

可以。谁都没规定定义一定要怎么怎么下。大家这样下定义也可以。不过能经得起推敲吗?我们来推敲一下。

假如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的专业领域发表了错误理论,那么他就应该是民科了?

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律的时候,遭到全世界化学界的反对,都认为这个理论是荒谬的,那么这个时候门捷列夫就是民科了?若干年后,元素周期律被肯定,那么他又变成官科了?

这个定义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个定义错误的原因是犯了劣马非马的双重定义的错误,以对错来判断民科,认为错误就是民科的共性,民科好犯错误就不配叫科学研究者,却忘了专业人士也会犯错误,把共性抓错了,这是很不严谨的。而且对错通常是很难判断的。有的理论今天看是对的,几十年后看就可能是错的。有的理论今天看是对的,几十年后看却是错的。一个很难说清的东西,怎么能当作一个判断民科的标准呢?所以这样的定义仍然是模糊的。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习惯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问题,这个也是非常错误的。例如孟德尔不是生物学科班出身,没受过专业系统教育,他是不是民科?有人就说他的遗传学理论是正确的,所以不是民科。这就是事后诸葛亮的观点。你现在知道孟德尔的理论是正确的,可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正确的吗?当时主流不承认他的理论,那么你如果是当时的一个人,会与主流对抗,认为孟德尔不是民科吗?再换到今天来说,有一个民科的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很荒谬就一定荒谬吗?大家都说他是民科,可是如果几十年或几百年后他像孟德尔一样被认可了呢?不要当事后诸葛亮。

user avatar

2019年1月22日更新: @郑庄公 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定义:一个人是民科,当且仅当他既是在民科参照系下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人,又是在官科参照系下狂妄自大,不学无术的人。故曰:民科是相对的。

2018年6月11日更新:其实并不是每个用来描述人的词都可以对应于特定的某类人群。例如,比如说,在中国,一个人说另一个人是,“狗日的”,这个语言现象是很常见的,但是没人能搞清楚“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狗日的”,“判定人是狗日的有什么客观标准”之类。“民科”这个词虽然不能说像“狗日的”一样看不顺眼就可以用,完全没有标准,但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一下吧。
一,语言
地球上有一种生物叫做智人。
智人有发达的社会系统。
智人有发达的语言文字系统,作为和同类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智人的语言文字系统不止一种。
语言文字是由词组成的。
词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
某词表达的意义,是由使用该词的智人社群决定的,决定的过程称为“约定俗成”。
“民科”是智人的一种语言文字——汉语(中文)的一个词,因此其含义由全体使用者组成的社群决定。
二,科学
智人有发达的大脑,大脑具有记忆,归纳,推理等高级功能。
智人社群有一种称为科学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是几乎所有其他地球生物都不具有的。
通过科学,智人可以在大脑和自然界之间建立起某种较为精确的映射关系,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三,科学共同体
智人社会有复杂的分工和阶级现象。
有一个智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称为现代。
进入现代以后,智人的社会系统愈发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分工。
其中有一个分工称为科学家,这些智人专门从事科学。
发展到几十年前,科学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科学问题上共享某些共识和利益的社群,称为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运作模式是类似于智人的另一种现象——国家的科层官僚制。
在科学共同体中,一个成年智人通过进入智人的一种称为大学的机构的相应科学专业,从科学共同体的较高地位者中学习科学共同体目前认同的科学,并且进行一些新科学的研究,从而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这些学位被科学共同体接受为智人在科学共同体继续晋升的凭证,也被一些其他共同体,例如工业界接受为招聘的凭证。
某人发现新科学,以至于科学共同体认同其对科学有一定贡献,他就可能得到晋升,晋升的职位从小到大依次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等。
科学共同体认同的人原本不一定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但一定得到了科学共同体中职位较高的权威人士的认可。
科学共同体的事务,包括是否接受新科学,是否同意新人晋升,基本由该共同体职位较高的权威人士决定,而科学共同体之外具有丰富的资源或权力的智人也能对这个过程施加巨大的影响。

四,论文
一个人宣称的新科学被科学共同体认同的基本手续是发表论文。
论文是由智人文字组成的描述科学的文章。
论文必须发表在由科学共同体,也就是科学共同体中地位较高的权威人士认可的权威杂志上,才能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接受。
权威杂志是否发表论文,取决于该杂志寻找的权威人士是否认可此论文可以发表。
因此,一个人宣称的新科学是否被科学共同体认同,几乎完全取决于科学共同体中地位较高的权威人士的意见。
但我们仍然要强调,科学共同体之外具有丰富的资源或权力的智人也能对这个过程施加巨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操纵这些权威人士。
五,民科
目前智人社会中只有一个科学共同体。
在三十年前,某个智人国家—中国的某个科学共同体人士把游离于该共同体之外,不被该共同体认可的智人科学家称为民科。
这个词语迅速在科学共同体中流行开来。
科学共同体使用这个词语,往往具有贬义,甚至是嘲笑意味。
被称为民科的智人也学习到了这个词语,并将其作为褒义使用。
科学共同体认为,脱离科学共同体的民科往往具有“缺乏逻辑”“不具有足够的知识”等特征,他们倾向于把这些特征作为民科的定义。
被称为民科的智人认为,他们自己往往具有“热爱科学”“热忱真理”“不畏权威”等特征,他们倾向于把这些特征作为民科的定义。
实际上,多数民科这两类特征在某种程度上的混合,而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智人也往往具有民科的某些特征,因此这些特征并不能和民科完全绑定。
“民科”本身是一个词语,它的意义由使用者约定俗成,而不是由某些人规定。
“民科”这个词不一定需要有唯一的词义,可以作为多义词存在。
这种由特征出发的定义并不旨在搞清楚“民科”是什么,而是为了争夺话语权。
科学共同体通过强调民科的某些坏特征否定民科的科学成果可能包含科学事实,从而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
民科通过强调自身的某些好特征肯定其科学成果可能包含科学事实,从而挑战科学共同体的垄断地位。
但不论如何定义,民科都是指的同一批人——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不被科学共同体认可的,从事科学的智人。

user avatar

从来就没有什么“民科”“官科”,只有伪科学和真科学。所谓民科里面也有真科学,所谓官科里面也有大量伪科学。“官科”“民科”之争实际上就是为了掩盖真伪科学之争,转移大家视线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那些“业余爱好者”投身科学研究的某种认可,又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嘲讽。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科”?又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以及,那些喜欢标签化“民科”的人,他们真的就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了吗?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 回答
    网上一些关于“人是鱼纲”的说法,其实是来源于生物分类学中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但需要澄清的是,这个说法在日常交流和大众科普层面,很容易引起误解。我们得从最基础的生物分类系统说起,才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首先,要理解“纲”这个概念。在生物学分类上,我们有一个层级系统,就像一个个嵌套的俄罗斯套娃:界 → 门.............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他们从哪里来?民科的来源非常广.............
  • 回答
    当两个“民科”(民间科学家)相遇时,可能会发生一系列有趣、充满活力,有时甚至有些戏剧性的互动。这里的“民科”指的是那些对科学抱有极大热情,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科学训练或在科学体系内工作的人。他们的研究往往是自发性的,基于个人兴趣和独立探索。以下是两个民科相遇时可能发生的情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场景一:.............
  • 回答
    民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族群的称谓,它不仅仅是指共享同一血缘的亲缘关系,更深层次地,它代表着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包括语言、习俗、历史记忆、价值观等等。一个民系的形成,通常是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社会迁徙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民系理解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人们因为共享某些核心的文化特征而觉得.............
  • 回答
    “民哲”是什么?非哲学专业人士如何避坑?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虽然不是学哲学的,但我对人生、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哲学吗?” 或者,看到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人生格言”、“世界观”,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民哲”。“民哲”是什么鬼?“民哲”,顾名思义,.............
  • 回答
    在日本,大家常说的“四公六民”并非官方的法律术语,而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它主要用来形容日本古代,特别是江户时代及之前,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一种大致状态。简单来说,“四公六民”可以理解为: 四公: 指的是由政府或统治者(公家、幕府等)掌握或征收的社会财富、资源以及权力。这部分通常用于支持统治.............
  • 回答
    “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生民》。原文是这样的:> 载生载育,载谋载创。>> 维民所止,载寝载兴。>> 载衣载食,我思归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拆解开来理解。“维”是发语词,无实义。“民”指百姓,人民。“所”是代词,指地方、之处。“止”是停止、安居、止息的意思。因此,“维民所止”字.............
  • 回答
    彭加木事件:迷雾中的失踪与不朽的传说在中国现代史上,彭加木的名字犹如在罗布泊的黄沙中闪烁的鬼火,引人遐想,又令人不寒而栗。1980年,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探险家,在第三次穿越罗布泊的科学考察活动中离奇失踪,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谜团和民间流传的种种传说。围绕着他失踪的地点,罗布泊这片“死亡之海”,更是被蒙上.............
  • 回答
    “怀民亦未寝”算不算玩梗,这得看具体语境了。如果只是单纯地引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那么它本身是文学引用,不算玩梗。但如果有人在深夜失眠,发朋友圈感叹“怀民亦未寝”,并配上一张幽幽月色下的图片,或者在某个关于“失眠”的讨论中,有人突然冒出这句话,那就可以算是一种“玩梗”了。这里的“玩梗”是.............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一直是人口上的主体,但历史也两次出现被少数民族政权征服的局面,即元朝和清朝。这两次大规模的政权更迭,看似是少数民族的胜利,实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人口对比就能解释的。要理解汉族在元清两度被少民征服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
  • 回答
    广州桥中房业主不堪骚扰再回应:愿意继续协商,还路于民,你怎么看?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什么?听到广州桥中房业主再次发声,表示愿意继续协商,还路于民,这无疑是事态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对于这样一个困扰多时的民生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评价,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从多个维度去.............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 回答
    钟跃民,一个从知青岁月中走出来,却又始终带着那个年代烙印的男人。提起他,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单一的标签,而是一幅幅生动而矛盾的画面,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骨子里的倔强与不服输: 刚到农村的时候,钟跃民瘦削而倔强,眼神里透着一股不肯轻易低头的劲儿。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吃得了苦的人,但一旦认准了什么,.............
  • 回答
    在中國大陸,有相當一部分網民堅定地認為兩岸統一「是唯一的選擇」,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且多層面的,涉及歷史、政治、民族情感、國家主權觀念以及當代社會的資訊傳播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這一觀點,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梳理:1. 歷史敘事的影響:大一統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大一統」,歷史上多個朝代的.............
  • 回答
    .......
  • 回答
    临高这地界,自从穿越者们落脚,便成了个大熔炉,各种各样的人都被这股新生的力量裹挟着,往一个方向奔涌。而“归化民”这个词,更是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所以,当这个问题抛出来——临高归化民里会不会有人学成钱学森,然后拍拍屁股回去报效那已经风雨飘摇的明朝,元老院该如何应对?归化民自身的命运又会如.............
  • 回答
    香港,这座东西文化交融的璀璨都市,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定居、发展。移居香港并非遥不可及,但确实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遵循相应的流程。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希望能帮助您更清晰地了解移居香港的途径与要求。移居香港的主要途径及条件:总的来说,移居香港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每种途径都有其特定的申请条件:.............
  • 回答
    各位老哥老妹们,大家好呀!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嗑,说说大家伙儿最关心的问题:显卡,到底啥时候才能回归“亲民价”?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彩票啥时候能中个大奖”,答案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看看咱们离“抄底”还有多远。1. 供需关系,永远是硬道理咱们得明白,显卡价格能炒上去,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