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民所止是什么意思?与雍正文字狱有什么关系?

回答
“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生民》。原文是这样的:

> 载生载育,载谋载创。
>
> 维民所止,载寝载兴。
>
> 载衣载食,我思归矣。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拆解开来理解。“维”是发语词,无实义。“民”指百姓,人民。“所”是代词,指地方、之处。“止”是停止、安居、止息的意思。

因此,“维民所止”字面上的意思是:“百姓所安居的地方”,或者“百姓赖以生存和止息的处所”。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统治者能够为人民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国家安定和繁荣的重要标志。

引申开来,这句话也蕴含着一种对统治者的期望,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为百姓着想,建立一个稳定、祥和的社会,让人民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古代,这是一种衡量君王德政的重要标准。



“维民所止”与雍正文字狱的关系,虽然不直接,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雍正时期对思想言论的严苛管控,以及统治者对任何可能被解读为“非忠君”或“损政”的言辞的高度敏感。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雍正时期的文字狱。

雍正文字狱概览: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以严厉著裁定“文字狱”而闻名的皇帝之一。他之所以如此看重文字,并将言论的轻微“不当”之处提升到“罪”的高度,原因有多方面:

1. 巩固统治的需要: 雍正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的皇位继承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位期间也面临着来自宗室、大臣以及民间对他的统治合法性和施政手段的质疑。因此,他高度警惕任何可能动摇其统治的思想和言论。
2.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雍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设立军机处等,这些改革触及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需要通过强大的舆论控制来压制反对声音,确保改革能够顺利推行。
3. 对儒家思想的曲解和利用: 雍正本人对儒家经典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往往会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仁政等观念进行“官方解释”,并以此为依据来审判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论。任何偏离他所解读的“正统”思想的都会被视为对皇权和社会的威胁。
4. 皇帝个人性格原因: 雍正皇帝性格多疑、严厉,对臣民的要求极高,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和冒犯。这种性格也促使他采取更为严苛的手段来管理思想和言论。

“维民所止”与雍正文字狱的联系之处:

虽然“维民所止”本身是一句积极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诗句,直接点名批评它的案件并不常见,但其蕴含的意义,在雍正的敏感神经下,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潜在的批评,或者成为政治斗争的“罪证”被牵连出来。

具体来说,联系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暗示统治者失德或民生艰难: 如果一个朝代面临着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而有人引用“维民所止”,并强调“百姓所安居的地方”缺失,那么这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当下统治者未能做到“维民所止”的批评。在文字狱的框架下,这种批评哪怕是最含蓄的,也可能被放大为“指桑骂槐”、“诽谤朝政”。
举例设想(非真实案例): 试想,如果某个官员或文人在私下议论时,提到“如今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未能体恤民情,真不知维民所止,又该安居何处?”这样的言论,虽然看似是在陈述事实,但一旦被举报,就可以被曲解为“公然质疑朝廷的治理能力,煽动民怨,动摇人心”。

2. “古人”与“今人”的对比: 文字狱中,对“影射”的打击尤为严厉。如果有人在评论古代诗文时,特别是那些歌颂先王德政的篇章,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当朝统治者施政的某种不满,那么哪怕引用的是“维民所止”这样积极的词语,其背后潜藏的“今不如昔”的对比意味,也可能被认为是文字狱的口实。
举例设想(非真实案例): 某个文人读《诗经》,读到“维民所止”,赞叹古代某君王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他同时在其他场合表达了对雍正时期某种赋税政策的不满,那么他赞叹“维民所止”的行为,就可能被联系起来,被认为是在暗讽当朝未能做到“维民所止”,而是让百姓不得安居。

3. 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文字狱不仅仅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也常常是官场倾轧的工具。在政治斗争中,敌人可能会故意寻找别人言论中的“瑕疵”,然后将其无限放大。即使是像“维民所止”这样中性或偏褒义的词语,如果说话者与对方有仇怨,也可以被恶意解读,比如将其中的“民”曲解为特定的群体,或者将“止”解读为“停止革新”、“固步自封”等负面含义,从而罗织罪名。

4. “安居”与“革新”的潜在冲突: 雍正时期推行了大量激进的改革。虽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强盛和百姓福祉,但任何改革都会带来阵痛和不稳定。如果有人利用“维民所止”来强调“安居乐业”的重要性,并以此暗示雍正的改革过于激进,破坏了现有的稳定,那么这种“忠言逆耳”就可能被视为对改革的阻碍,进而招致打击。因为在雍正看来,一切为了“国强民富”的改革都是“民之所望”,而反对改革就是“不维民所止”。

总结来说:

“维民所止”本身是一句歌颂安定民生、期望统治者德政的典雅词句。然而,在雍正皇帝那种极度敏感和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质疑、批评、影射或与他所提倡的“正统”思想相悖的言论,都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

“维民所止”可能不是直接导致某人被治罪的导火索,但它所蕴含的对“安居乐业”的追求,与雍正时期某些激进的政治措施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张力。如果有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以“维民所止”来委婉地表达对当下政治或民生状况的不满,那么这种“委婉”在雍正那里可能就变成了“隐晦的罪证”,最终也可能被纳入文字狱的范畴加以惩处。这反映了雍正时期对思想和言论控制的无孔不入和极度严苛。统治者试图通过垄断对“民之所止”的定义权和解释权,来确保其统治的绝对权威和合法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被民间传说改造后的段子,说的是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遭严谴、被处决的文字狱。民间传说,查嗣庭被处死是因为他出科举考题“维民所止”,其首尾二字“维”“止”是“雍正”二字削掉上半部分的结果,暗喻雍正帝“砍头”。

民国三年出版的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已经有这个段子了。应该说,这是个清末民初反满舆论潮当中“再发现”的历史故事。熟知清史史料学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朝人自己的历史知识来源和传播方式非常固定,这种故事肯定不会是19世纪后期以前的人能写出来并广为流传的。只有在清末那个谣言满天飞,大量真伪难详、出处不明的图书、残纸、历史故事纷纷冒头的时代,这种故事才会涌现。现在我们看到的“维民所止”故事,基本都是民国以后的出版物。我翻了几本18-19世纪的私家纪述都没找到,古籍库里也没搜出来。如果谁搜出1870年代以前的记载请告诉我。

查嗣庭文字狱确有其事,但“维民所止”的故事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原因很简单:查嗣庭典试江西,所出的题目并非“维民所止”。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起居注记载有皇帝就查嗣庭案发表的长篇上谕(《实录》予以大幅删削,语气支离,不可据):

今岁各省乡试届期,朕以江西大省,人文颇盛,须得大员以典试事,故用伊为正考官。今阅江西试录,首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夫尧舜之世,敷奏以言,取人之道,即不外乎此。况现在以制科取士,非以言举人乎?查嗣庭以此命题,显与国家取士之道大相悖谬。
至孟艺题目,更不知其何所指、何所为也!《易经》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去年正法之汪景祺文稿中有《历代年号论》篇,辄敢为大逆不道之语,指“正字有一止之象”,引前代如正隆、正大、至正、正德、正统年号: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夫人君建年,必拣选二字以为纪元。若以字画分拆,则如汉之元鼎、元封,唐之开元、贞元、其他以“元”字为号者,不可胜数,亦将以“元”字有“一兀”之象乎!?如汉世祖以建武纪元,明太祖以洪武纪元,“武”字内即有“止”字,可云“二止”乎!?此几帝皆称贤君,历世久远,尚得不谓之吉祥乎!……
今查嗣庭所出经题,前用“正”字,后有“止”字,而《易经》第三题则用“其旨远,其词文”,是其寓意欲将前后联络,显然。与汪景祺悖逆之语相同。

换句话说,查嗣庭之狱虽因出题而起,但所出题目均非“维民所止”。皇帝所指责的考题问题,也不是什么“砍头”,而是指出查嗣庭出《易经》次题头一个字用“正”,《诗经》四题后一个字是“止”,认为这“正”“止”二字与汪景祺(因歌颂年羹尧功德而罹难的文人)“正字有一止之象”言论相合,意含诅咒。显然,这种解释是无中生有、没有什么依据的。

雍正帝似乎知道仅凭这几句解释不足以服众,在逮捕查嗣庭后又抄没其藏书、日记等,将日记里许多鸡零狗碎的事情(例如热河发大水,查嗣庭在日记里说淹死了八百人,皇帝认为并无其事、纯属胡言云云)作为罪证。这反而进一步加强了该案牵强附会的一面。

说到这里读者也能理解了:其实查嗣庭案就是一桩糊涂案,很可能是先确定惩办对象,然后再罗织其事。该案的发端和处置都处在皇帝直接指挥之下,官僚系统手足无措,而皇帝好像状况也不很清醒。这和历次大狱皇帝发端、列述罪名,官僚系统群起应和、援引律例加以审结的方式截然不同。似乎乾隆朝史官修《雍正实录》时也意识到该案疑点很多,遂将起居注里解释该案的上谕作了大幅剪裁。而关于考题这部分内容,更是几乎完全从《实录》里删掉了。目前所见,档案史料中能够提供的侧面情况也非常少(吏科史书里有一件题本提到该年四月查嗣庭因为屡遭处罚而自陈才力不及,吏部要把他降二级调用)。倒是雍正帝在上谕里表现出的烦躁情绪不似假冒——如果以此为视角,则可能查嗣庭案就是雍正帝在阿、塞、年、隆四大狱(这四狱波及范围以旗人为主)陆续平息之时,对汉人科甲官员群体的一次“借题发挥”的整肃行动,而查嗣庭本人则只是个“出头鸟”。

由于该案在史籍中记载很少,乾隆中叶的国史学习者就已经不甚了然,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维民所止”成为了外间普遍相信的解释——尽管它是一则谣言。据我所知,直到1992年,雍正朝起居注册里的上谕才首次披露于外。相对于百余年的谣言传播史,这一“辟谣”来得太晚了,“维民所止”这一子虚乌有的说法已经占据了许多清史或近代史“专家”的记忆,甚至被写进历史教科书、通俗读物中,成为20世纪“发明”的清朝“历史”之一。


————————


我还是很惊讶,居然真有人以为查嗣庭是满人。其实很容易证明,查嗣庭就是汉人,或者说“民人”,而不是旗人。这里提两条线索。

1. 士林编纂的同年录,里面查嗣庭的籍贯记录为浙江海宁人,而非某某旗。

科举同年关系为清代士林社交网络的基本结构之一,故而清代士人每每自发编纂各种同年录、题名录以便核阅同年关系。这里举庶吉士题名录为例。查朱汝珍纂辑《词林辑略》,康熙四十五年馆选后,庶吉士有题名录。我把这一页书影贴出来。如果是旗人,会像索泰那样,小字注明籍贯为某某旗满洲/汉军/蒙古。而查嗣庭的条目之下,小字注明的籍贯是“浙江海宁人”,这是查嗣庭并非旗人的重要证据。


2. 查嗣庭担任礼部侍郎时所占用的是汉缺,而非满缺,说明他不是满洲人。

《清代职官年表》依据履历、史书等文献,对部院侍郎轮换记录甚详。查嗣庭于雍正三年四月取代王景曾,担任礼部左侍郎;至四年九月革职,其缺由郝林接任。王、郝俱非旗人,而是民人。同一时期,满缺礼部左侍郎依次有牛钮、阿克敦、三泰,右侍郎依次有三泰、塞楞额,委任时间前后相连,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人能担任满缺侍郎。可知查嗣庭根本不是满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生民》。原文是这样的:> 载生载育,载谋载创。>> 维民所止,载寝载兴。>> 载衣载食,我思归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拆解开来理解。“维”是发语词,无实义。“民”指百姓,人民。“所”是代词,指地方、之处。“止”是停止、安居、止息的意思。因此,“维民所止”字.............
  • 回答
    在台湾,关于“维持现状”与“台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尝试剥离掉一些可能带有预设色彩的解读,尽量呈现一种更贴近台湾社会真实想法的图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维持现状”在台湾拥有非常广泛的民意基础。民意调查一再显示,绝大多数台.............
  • 回答
    网上关于维普查重“变态”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大家说它变态,往往不是说它完全没道理,而是它的一些检测方式和结果,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苛刻”或者“不近人情”。要详细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维普的“变态”体现在它的检测范围和比对库非常庞大。 咱们论文里引用别人的观点、论据,或者一些固定.............
  • 回答
    维普网查重,就像一位细致入微的侦探,会把你的论文内容与海量的已有文献资料进行“一对一”的比对。它不像我们自己看一遍就能理解那么简单,而是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和强大的技术支持。核心原理:文本相似度比对说白了,维普网的查重就是通过算法来计算你的论文与数据库中其他文献的“相似度”。这个相似度不是简单地看有没有.............
  • 回答
    安德鲁·维金斯,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如今已经步入了职业生涯的第六个年头。回首过去,他在新秀赛季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场均得分20+,获得了“加拿大飞人”的美誉,并在20142015赛季当选了NBA年度最佳新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维金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稳步成长为联盟顶级巨星,他的表现起伏不.............
  • 回答
    要明确地说,维A酸软膏并不能直接“去”黑头,但它确实是改善黑头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区别:维A酸的作用机制是“改善”和“预防”,而不是立即“清除”。我们先来聊聊黑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黑头,学名叫做开放性粉刺,是毛囊口角化过度,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脱落的角质细胞混合在一起,堵塞.............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维A酸乳膏(retinoid cream)这玩意儿,看看它到底能不能把那些恼人的痘印给“请走”。我会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你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且,我保证,这感觉就像是咱街坊老大哥或者皮肤科医生在跟你唠家常,绝对不是机器人在一本正经地跟你“普法”。首先得明确一点,痘印这事儿吧,有点复杂。它.............
  • 回答
    维他奶近期公布的上半财年业绩,数据着实令人担忧:净利润暴跌95%,公司股价也从年内高点跌去了超过一半。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号。营收与利润双双承压,背后逻辑是什么?首先,营收下滑是利润大幅缩水最直接的原因。维他奶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品牌积淀的企业,其营收的下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们.............
  • 回答
    要说维密天使和空姐的身材哪个更好,这其实是个挺有趣又有点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好”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重的是什么。这就像问苹果和橘子哪个更好吃一样,各有千秋。咱们先说说维密天使。维密天使的身材,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极致的T台宠儿”。她们的职业要求就是以最耀眼、最吸引人的姿态出现在镜头前和舞台上。所.............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维数,它有没有可能是虚数呢?说实话,在我脑子里浮现这个想法的时候,也觉得有点跳跃,毕竟我们平时感知到的世界,那个三维的空间,时间是一维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数”。但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探索边界,打破常规认知,所以,问问“虚数的维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思维训练.............
  • 回答
    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沙丘》系列电影,无疑是近年来科幻电影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改编弗兰克·赫伯特这部史诗级科幻巨著,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维伦纽瓦凭借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原著精神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在银幕上复现了那个宏大而危险的宇宙。当然,从一本厚重繁复的小说到一部时长有限的电影,必然会有取舍和改.............
  • 回答
    安德鲁·维金斯,这个名字在提及他与骑士和勒布朗·詹姆斯对决时,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层特别的色彩。仿佛他身上有什么开关被触动,在对抗这支曾经的东部霸主,以及那位如同“宿敌”般存在的传奇时,他总能迸发出与平日不同的能量和效率。要说清楚维金斯为何在面对骑士和詹姆斯时“来劲”,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难了!要知道,维密天使们个个都是颜值和身材的巅峰,要从中挑出“最美”真的太让人纠结了。不过,如果要我个人来说,并且一定要选一个的话,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提名 Adriana Lima。我知道,这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答案,很多人都会提到她。但正是因为她的魅力经久不衰,而且在我心里,她代表了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维为作为一个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政治评论员,他在中国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关于他的“最大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提问,因为不同的人群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不过,如果非要聚焦于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他论述中存在的显著且核心的批评点,那么将他的论述高度政治化、符.............
  • 回答
    关于黄维使用毒气弹进攻共军为何会顾虑违反日内瓦公约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而且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需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历史资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黄维在解放战争期间使用过毒气弹进攻共军。 大部分关于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描述,特别是大规模的战役,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