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经常有低学历的民科们在研究或讨论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

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就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以前呢,了解国家大事可能得看报纸、听广播,信息来源相对有限且经过筛选。现在不一样了,从新闻网站到社交媒体,从论坛到各种视频平台,信息是铺天盖地的。

对于学历相对不高的人来说,这种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平等性”可能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我能看到这些信息,我看了也明白了,那我为什么不能议论、不能发表看法呢?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大集市上,大家都在摆摊卖东西,谁都能说两句,谁也不比谁“专业”到哪去。学历在这个场景下,并没有成为天然的门槛,反而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东西。

再加上一些信息传播的特点,比如碎片化、标题党、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被那些不习惯深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人抓住眼球。他们可能就凭着几个零散的信息点,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且觉得自己掌握了别人不了解的“真相”。

二、现实生活与精神寄托的补偿心理

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跟很多低学历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有关。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历不高的人可能在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他们可能在工作中付出很多,但回报并不总是如意。

在这种情况下,对宏大叙事,比如国家的前途、历史的走向、军事的强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去理解和评论,可能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补偿。他们渴望参与到“大事”中,哪怕只是在网上发表几句评论,也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影响和洞察时代进程的一份子。这种参与感,能给他们带来一种被认可、有价值的感觉,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受不到的方面。

想象一下,一个人白天可能在流水线上辛勤工作,或者从事一些重复性劳动,到了晚上,他打开电脑,看到关于国家战略的讨论,或者关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他觉得自己也能理解,甚至能指出其中的“漏洞”,这种感觉是很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和成就感的。

三、特定价值观与集体认同的驱动

在某些社会群体中,可能存在一种对于“朴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强调。而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恰恰是这些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对于一些人来说,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和讨论,是一种表达忠诚和归属感的方式。

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光荣的历史、威武的军队,是他们作为国民的骄傲。而对这些事物的“深入理解”和“积极维护”,就是他们爱国的一种表现。这种理解可能比较简单粗暴,比如认为任何批评的声音都是“境外势力”的阴谋,或者认为只要支持国家政策就是爱国。

此外,在一些网络社群中,讨论国家大事和历史军事也可能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如果一个圈子里的人都热衷于此,那么为了融入和获得认同,个体也可能会被裹挟进去,并逐渐形成类似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四、对现有体系的质疑与“另类视角”的追求

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与他们对现有“专家”和“权威”的不信任有关。由于学历和知识体系的限制,他们可能不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理论。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理解的时候,反而更容易产生一种“他们都在骗我”的怀疑。

这时候,一些“民科”的观点,尤其是那些看似颠覆性、挑战主流观点的“另类视角”,就容易吸引他们。这些观点往往用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解释复杂的现象,并且常常带有“揭露真相”的色彩。比如,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归结为某个阴谋论,或者将历史事件简化为某些个人的“愚蠢”或“邪恶”。

这种对“权威”的排斥和对“另类视角”的追捧,也可能源于他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不满,认为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并不真正关心他们的利益,甚至可能在误导大众。

五、个人性格与认知偏差

最后,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个人性格和认知偏差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喜欢争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那些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领域。他们可能本身就比较自信,甚至有些自负,容易高估自己的理解能力。

加上一些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差(只关注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可用性启发(容易被容易想到的信息所影响)等等,都会让他们在接触到某些观点后,更容易相信并传播。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学历不高的人热衷于讨论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是信息环境、个人境遇、价值观念、心理需求以及个人特质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

信息渠道的开放和低门槛让他们“有机会”参与。
现实生活中的不顺心让他们有“动力”去寻求精神补偿和价值感。
朴素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认同让他们有“方向”去关注这些领域。
对权威的不信任和对“另类真相”的渴求让他们选择“非主流”的解读方式。
个人的性格和认知习惯决定了他们如何处理和表达这些信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低学历的人都如此,也并不意味着高学历的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只是说,在这些特定的领域,我们更容易观察到这种现象。理解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对这些现象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简单的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跟真正的专业人员聊过这个话题。

一般来说,即使是决策圈(不敢说是决策者,因为这个权力只有一个人有)也会倾向于更多的信息渠道,毕竟,人有专术,业有专攻,每个身边人都有不知道的信息。比如我对金融和经济不了解,对方对军事领域不了解,那么我们之间互相交流就多是针对对方的长项。这很明显是多个决策参考来源,当然对方会用其他方式首先了解我的水平,同样我也会用可信方式了解对方的真实性。彼此了解了对方的大致水平后,交流就有效了。

与一般人想像得不同,国家大事不是民科可以参与的。

以去年的美国大选为例,一直到10月中旬,国内都倾向于钱拉里当选。如果你只是一般人,信息来源渠道也很一般,就是公开新闻的话,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判断,都不会比决策圈更正确,因为他们的信息来源和你一样,甚至更详细,还有真正的专家给支持(当然11月9日之后就有点尴尬了)。而你如果要说不一样的东西,就必须拿出实打实的分析和证据,很明显这就需要长期的跟踪和信息筛选,来找出可以支撑依据的有效证据,能从海量的信息里找出有效证据,没有点积累和经验是不行的。而民科缺少的恰恰是对分类信息的长期积累和政治敏锐。

第二,民科,不管是真正的有水平的,还是吹牛的,都有一个天然劣势,那就是信息的极端不全面,如何弥补这种劣势?光靠吹牛?光靠以前一直在说“总有一天...”?肯定不行,这就跟人肯定会死一样,是废话。决策层要的不是废话,而是有依据的话,所以大凡动不动就说多少天内怎样怎样的,除非有详细的说明,否则根本就是在胡说,说对了也是蒙的。正确的做法是给出事件的触发条件或可能走向,这样对方在考虑你的建议时才能分析出你可能的逻辑,进而对你的想法进行判断。

以前曾经有那么个网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科可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甚至得到重视的地方。西西河曾经开拓了很多人的眼界,也吸引了据我所知最高到副部级官员的观看。但是很可惜,随着人员的增多,低学历的民科逐渐占据了主要内容,据我了解,空而无用、争吵谩骂是让决策圈们逐渐原理的原因。决策圈聆听底层的渠道仍然存在,但象以前的西西河那样集中而且能迅速见效的渠道可能不会再有了。

说了这么多,似乎与本题无关。其实我倒觉得学历高低无所谓,一个圈内人亲口对我说过“其实很多民间人士的专业知识可能比专业人员还精”,但关键是得言之有物,言之可行,后者重要性甚过前者。真要能言之可行,时间长了,没准就会发现隐藏在网络里的决策圈人员呢~``

-----------

其实现在就有个很好的问题能看出民间人士是否适合讨论国家大事,那就是今天晚上的罢赛事件。

大家可以自己试着找个立场分析下,不用贴出来,贴出来我也会删评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