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蔬菜瓜果经常农药残留超标,而欧美国家可以实现农药低残留?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国蔬菜瓜果农药残留超标,而欧美国家能做到低残留,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历史与监管环境的差异

发展阶段与侧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产量,以满足庞大人口的温饱需求。在这一阶段,为了追求高产和防治病虫害,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大,对残留的关注和控制可能不如发达国家那样系统和深入。而欧美国家农业发展较早,在经历了早期农药滥用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后,很早就开始重视并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农药管理体系。
监管体系的成熟度与执行力度:
标准制定: 欧美国家在农药登记、最大残留限量(MRLs)的制定上,通常有更长的科学研究基础和更严格的评估流程,涉及毒理学、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考量。他们也更倾向于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如CODEX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情况进行调整。我国虽然也在不断完善标准,但在某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且标准更新的速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检测体系与频率: 欧美国家建立了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常态化、高频次的农药残留检测网络。他们的检测技术更先进,设备更精良,抽检的覆盖面和力度也更大。一旦发现超标,不仅会追溯到生产者,还会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严格的下架和销毁处理,并对违法者进行严厉处罚,形成强大的市场约束力。
执法力度与追责机制: 在欧美国家,农药使用的违法成本相对较高。一旦被发现农药残留超标,除了产品被销毁,生产者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吊销生产许可证,甚至承担法律责任。这种严厉的执法和追责机制,能够有效遏制不规范用药行为。我国在执法力度和监管覆盖面上,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强,但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导致违规行为难以根除。

二、 农业生产模式与技术水平的差异

小农经济与规模化、专业化程度: 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很多农户的种植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户可能因为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知识、误信“多打药多收”的观念,或者为了追求外观上的完美,而过量、不合理地使用农药。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大部分是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由专业的农场主或合作社进行管理,他们更注重科学种植,会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也更容易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方案。
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的推广应用: IPM是一种以生态调控为主,辅以生物、物理方法和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只在必要时,并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欧美国家在IPM的推广和应用上走在前面,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来实践。我国虽然也在大力推广IPM,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农户习惯于直接依赖化学农药,对IPM的理解和应用深度还有待提高。
农药品种的选择与使用: 欧美国家对农药的研发和应用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低毒低残留,并且有更严格的农药登记审批制度,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有更多的倾斜。而我国一些地方可能仍然存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虽然国家已明令禁止,但仍可能在地下流通。
农资流通与管理: 欧美国家对农资(包括农药)的销售、流通环节有更严格的监管,确保销售的农药都是经过批准的合法产品,并且销售商有责任向农民提供科学的使用指导。我国的农资市场相对复杂,一些假冒伪劣的农药产品或未经批准的农药仍然可能流入市场,误导农民使用。

三、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需求的影响

对产品外观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往往更看重产品的“卖相”,比如颜色鲜艳、个头均匀、没有病斑等。一些农户为了满足这种外观上的追求,可能会加大农药使用量,以求产品看起来更加“完美”。而在欧美市场,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健康度和风味,对产品外观的完美度要求相对较低,这为采用更环保、低残留的种植方式提供了市场空间。
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在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深度和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接受度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一部分农户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仍然会选择成本较低、效果更直接但农药残留风险更高的方式。

四、 技术推广与培训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性: 欧美国家拥有较为成熟和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防治理念有效地传递给生产者。我国虽然有推广部门,但在覆盖面、专业性和培训的持续性上,仍需加强,尤其是在基层和偏远地区,科技服务的到位程度有待提升。
农民的科学素养与培训: 农民是农药使用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培训情况至关重要。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农民可能缺乏科学用药的意识和技能。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用药培训,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总结来说,我国蔬菜瓜果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监管体系、农业生产模式、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农民素质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欧美国家能够实现农药低残留,则是通过长期以来建立的严格监管、科学的农业技术、成熟的市场机制以及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等多方面合力达成的。

要解决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药管理法规和标准,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农药和违规用药行为,同时加强对新型、环保型农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
农业技术层面: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技术,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供科学用药指导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市场层面: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市场需求向安全、绿色产品倾斜,让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成为主流。
消费者层面: 提高自身食品安全意识,理性看待农产品外观,支持绿色、安全农产品,并通过消费选择来引导生产。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但前景是光明的。相信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定会稳步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修改了一个多小时没保存下来。。。哭了。。又改了一遍,之后有空了在看看需不需要再做整理吧

———————————————————————————————————————————

谢邀,好久没回答问题了,这个题我正经回答一下。

一、草莓上的用药情况

我曾经去过浙江省建德市,当地是草莓种植之乡,国内很多其他草莓产地都有建德人的身影。根据当地的种植户说,为了防治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蚜虫等虫害,草莓在育苗到进棚之前几个月时间大约需要用30次农药。在进棚之后视情况可能还要使用几次农药,但在开花结果之后的农药使用就不那么多了。当然不同地区施药情况可能会有差异,东北地区气候冷凉病害发生少的话可能用药次数就不需要这么多。但整体上来说草莓仍是用药比较多的一种水果。

在我国,草莓上没有登记的除草剂,但是农户们又存在除草的需求。所以农户经常通过覆盖黑色地膜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草发生。至于化学除草剂,我之前没有特意问过草莓上如何使用除草剂,但我觉得在草莓上使用除草剂并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在北京和其他城市街头看到打着“有机草莓”牌子进行销售的,可以说绝大部分都不是有机的,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要说具体农药超不超标,还需要通过试验检测来确定。

二、针对央视草莓的这一则新闻,不考虑央视记者的取样检测手法,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

1、乙草胺的致癌性

报道原文中说:

乙草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农药呢?一旦过量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呢?专家说:在美国已经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果长期食用这个乙草胺,累积量比较多的那种,乙草胺残留的农药,可能会有它的代谢物的中毒。比如醌亚胺类代谢物的中毒,可能就有致癌性。

关于致癌物等级,我没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致癌物分类列表中找到乙草胺:

monographs.iarc.fr/ENG/

关于IARC的相关资料可参考维基百科: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和另一个知乎答案:

致癌物质有哪些?存在于哪些常见食物中? - 健康

@伍晨

的回答。同时在这个致癌物分类列表中,酒精饮料和烟草烟雾都被列为一级致癌物质。

在美国,农药的登记是归美国环保署(EPA)负责的,我找到了一份关于乙草胺第五次评估致癌风险的资料:

文件中回顾了前四次的评估结果:

第一次乙草胺被评估为B2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第二、三次评估延续了第一次的结果;第四次评估说乙草胺对人类来说可能是致癌物。

以上为第五次的评估结果,我重点翻译一下:

致癌风险归类

和EPA的致癌风险评估最终指导方针(2005年3月)相一致,CARC根据在雌雄小鼠上发生良性肺肿瘤和雌性小鼠发生组织细胞肉瘤的不充分证据将乙草胺归类为“有暗示性的证据表明具有致癌风险”。因此,并不要求对鼠肿瘤致癌风险进行线性定量。

致癌风险定量

由于慢性RfD(cRfD)0.02 mg/kg/day 对于致癌和非致癌作用(包含大鼠鼻肿瘤,甲状腺肿瘤和小鼠肿瘤)来说都是一个具有保护意义的数值,量化致癌风险并不是必要的。由一个以狗为实验体的为期一年的慢性经口毒性试验(以睾丸、肾和肝组织病理学和流涎增多为基础,)测得NOAEL和LOAEL分别为2mg/kg/day和10mg/kg/day,以此为基准确定cRfD值为0.02mg/kg/day。

注:这里的RfD是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是由EPA首先提出,用于非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该剂量水平化学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样品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染毒剂量或浓度。

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物质引起机体(实验动物或人)出现某种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同时我还查到了一篇2015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文章Use of acetochlor and cancer incidence in the Agricultural Health Study

文章摘要当中提到通过调查,发现使用乙草胺的农户患上肺癌等癌症的几率要高于不使用乙草胺的农户。但是由于缺乏暴露-反应趋势,暴露案例数目较少,乙草胺使用和癌症发展的时间较短,使得文章无法做出乙草胺致癌的决定性结论。

在中国,农药的登记由农业部药检所负责。农药有效成分在登记时需要提供毒理学资料,主要通过动物毒理学试验来评估该有效成分可能造成的各种健康危害作用。毒理学资料中包含慢性和致癌试验资料,观察农药对实验动物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也要确定NOAEL和致癌的可能性,为制定人群安全接触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乙草胺的致癌作用尚不能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定论。乙草胺可能会给长期大量暴露在其下的使用者带来致癌风险,但这主要是针对长期大量使用乙草胺的农户来说的,对于很少接触到乙草胺的普通消费者来说(cRfD为0.02 mg/kg/day,意味着一个60kg成年人每天摄入1.2mg乙草胺),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它的致癌风险。农药致癌的新闻一爆出来就经常夺人眼球,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香烟、酒精饮料等食品的致癌作用更值得关注。

2、关于乙草胺的残留限量、每日允许摄入量和对人体的危害

撇开乙草胺的致癌性不谈,我们看看它仅仅就毒性来说它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乙草胺对大鼠的急性经口半致死剂量LD50为2148 mg/kg,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低毒农药

我在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上查询了一下乙草胺在草莓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也是根据毒理学数据定出来的数值,规定在农残检测时不得超过该值),其中中国和美国是没有规定乙草胺在草莓上的残留限量的,欧盟规定

(技贸网)

乙草胺在草莓上的残留限量为0.02mg/kg,实际上比报道中的0.05mg/kg还要低一些。然而人们在制定MRL的时候经常是留有一定空间的,超过一些并不代表就会立即对身体产生危害。

在我国的GB 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中规定,乙草胺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2mg/kg bw, 也就是说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人,每天最多摄入0.02*60=1.2mg的乙草胺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按照新闻中的最高残留量:0.367mg/kg。意味着如果我们只通过草莓来摄入乙草胺的话,每天最多可以吃 1.2 / 0.367=3.27kg的草莓,而且是常年累月地吃,我觉得一般人是吃不到这个量的。当然我们每天还可能会从其他途径摄入乙草胺,实际情况不能这么算。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摄入量的直观体会。(写完才发现有一个新闻里也用了这种算法。)

3、关于乙草胺在草莓上没有登记的原因推测

在我国,乙草胺确实没有在草莓上登记。实际上,目前中国在草莓上目前没有登记过任何一种除草剂。乙草胺是一种酰胺类的除草剂,多用于大豆、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主要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至于乙草胺使用在草莓上会不会产生药害我没做过试验不能肯定,但我觉得关于乙草胺没有在草莓上登记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农药登记水平不完善和市场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很多农作物上都还没有登记任何一种农药,并不是说这些作物上不需要使用农药,或者农药运用在这些作物上会威胁食品安全,而是农化公司觉得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将自己的产品登记在这些作物上不划算。很多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大,用药水平不高,而公司进行农药登记是要花钱、花精力的,如果一种作物不能支撑起足够大的农化市场,公司可能就不会选择优先在该作物上登记产品。所以乙草胺在草莓上没有登记很可能不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原因。药检所、公司和农民都希望看到更多的农药登记在更多种类的农作物上。目前也已经有一些地方药检所在进行试点,为农化公司在小众作物上登记农药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农药登记在小众作物上,完善现有的农药登记状况。

三、我国瓜果蔬菜农残经常超规超标的原因

回到本来的问题上。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户的植保知识技术水平和用药意识

在农村带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虽然农户是专职种田种蔬果的。但是大部分传统农民的植保知识其实是相当匮乏的,能够完全靠自己将各种病虫害防治好的农户其实是少数。这就使得在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农户会“病急乱投医”,表现为在选择农药时乱用药使用时超过标签推荐用量

另一方面,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强调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预防的作用,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或发生初期使用农药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防治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大部分农户的习惯都是见到病虫害发生之后再打药,这样既降低了效果,又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

另一方面,每种农药上都有一个安全间隔期(PHI),规定了农药在使用之后需要间隔多长时间,等到农药残留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收获,这个值根据农药和作物种类的不同会有变化。但是有不少农户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完全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第一天喷药第二天就能拿去卖,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所以大家去采摘园的时候要注意园子在不久之前是否刚使用过农药。)

再补充一点,目前国内农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毕竟和农药接触最多的其实是农户自己,但现在很少有农户在喷药的时候会准备专门的防护服,在喷药时身体大面积暴露在外,好一点的会准备一个口罩带着,也有人连口罩都不带。农户都不关心农药对自身造成的风险,就更别提为别人生产出的农产品了。

2.农资零售店主对农户的技术指导

正如上面所说的,目前很多农户的植保和农药知识水平不高。所以农资零售店就经常承担起了“植物医院”这样一个功能。很多农户会拿着发生病害的作物枝叶去找农资零售店老板“看病”。而农资店老板为了保障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而抓住客源,防止“植物医闹”,经常针对一种病虫害开出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并且加大使用剂量的方案。而长期加大剂量使用农药而没有采取延缓抗性产生的措施,就可能使植物的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进而迫使农户再加大农药的使用剂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其实和医药中的抗生素滥用有不少相似之处。

3.农作物价格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作物的价格,特别是蔬菜水果的价格波动经常很大。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常常决定了农户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上的投入意愿。一般当一种农作物的收购价格较高时,农户会更倾向于使用价格较高的进口农药或者增加农药的用量和次数;而当一种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很低时,农户一般倾向于使用廉价农药或者干脆就不使用农药,最极端的情况连收获都不收了。

4.非法农药的生产使用和农药超规使用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法的工厂,生产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一些农药厂家也会向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一些商标、包装上不会标注的隐性成分。单就农药的性质而言,高毒通常意味着防治效果好,高残留则意味着持效期长。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确实有它的市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不法农户和厂家对金钱利益最大程度的追求。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从法制的角度在上游下游加强监管,严厉处罚,将法律成本增加到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农药的超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不难见到的现象。如果是低毒农药还好(虽然法规上也是不允许的),但如果牵扯到高毒农药,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之前新闻报道的山东毒西瓜就是高毒农药超规使用的一个例子。产自海南的西瓜上面检出了涕灭威,这种农药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是我国目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的毒性最强的农药种类之一。但是作为一种高毒农药,农业部规定该农药只能用于一些旱田作物,不得用于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的生育期短,留给农药降解的时间更少)。但是由于它不错的防治效果,一些农户无视规定,最终造成了毒西瓜的悲剧。

5.农残检测和食品监管,这方面我不算专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个答案下面的回答

中国的农药残留检测真的如媒体所说形同虚设? - 农业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生产出的农产品是最为安全和经济的,能够达到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食品的标准就可以了。通过有机的方式种植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不一定是最好的,况且现在市面上的“有机”农产品并不一定是有机的。

提前预防,使用质量有保障的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按照使用剂量,配合其他的农艺措施,想要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其实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拜耳一直在关注食品安全,为了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我们开始和绿色食品协会合作,一些农化产品已经获得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认证;另一方面,也在和一些农业合作社及下游的企业合作,通过提供高效低毒的农化产品,更先进的农药使用理念和方法来保障食品安全。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China Daily和北京晚报等报纸的相关报道:

绿色生资认定暨授牌拜耳作物科学媒体圆桌座谈会在京举办 Bayer helps grow higher quality, safe vegetables
科技改变种植方式保障蔬菜品质 梦想:让百姓吃上质优价廉安全菜

最后这部分感觉像广告,不过应该没多少人上知乎上买农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国蔬菜瓜果农药残留超标,而欧美国家能做到低残留,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历史与监管环境的差异 发展阶段与侧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产量,以满足庞大人口的温饱需求。在这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饮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烹饪智慧。 欧洲的蔬菜沙拉和咱们东北的凉拌菜/蘸酱菜,虽然在具体食材、调味和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内在的逻辑和追求的食用体验,确实有着让人会心一笑的相似之处。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相似感”。一、 核心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关于国际贸易和经济的根本之处。咱们国家的“物美价廉”和汇率,确实会让一些人觉得美国应该来这里大肆采购,然后运回去卖。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里面涉及到很多咱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因素。首先,你说“物美价廉”,这咱们国内的感受最直接。确实,很多商品在咱们这儿生产成本相对低,价格.............
  • 回答
    .......
  • 回答
    在厨房里,当我们将生鲜的食材投入锅中,或是送入烤箱,一场看不见的奇妙转化便悄然展开。尤其对于我们常吃到的面食和蔬菜,烹饪的过程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炼金术士,让它们从生涩的原貌,蜕变成熟稔、可口、易于消化的美味。这背后,其实是食材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面食:从生硬到柔软的魔法你有没有试过.............
  • 回答
    我国消费者对智利车厘子的喜爱以及土耳其车厘子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相对滞后,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智利车厘子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智利车厘子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年深耕和战略布局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理优势与成熟的供应链: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许多人对考古工作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墓葬时,经常会提到“盗墓贼盗过”的情况,以及盗墓贼的“厉害”之处。一、为什么总说“盗墓贼盗过了”?这并不是考古学家们的一种“无奈之语”或“推脱之词”,而是基于大量的考古实践和历史事实。原因可以从以下.............
  • 回答
    中国在对外舆论战中官媒“孤军奋战”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官方媒体的定位与局限性 国家喉舌的身份: 中国的官媒,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其首要任务是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维护国家形象,阐释国家政策。这种定位决定了它们.............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议题。中国目前确实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全国性的反虐待动物法,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在动物福利立法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并分析中西方在动物福利立法方面的区别:一、 中国为什么还没有出台反虐待动物法?原因分析在中国,迟迟未出台反虐待.............
  • 回答
    中国在国际舆论战中时常处于劣势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信息传播方式、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传播理念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差异: “解释性”与“说服性”的鸿沟: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更多地采取“解释性”的姿态,试图解释中国的政策、历史.............
  • 回答
    关于中国部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社会观念、教育体系、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社会文化和价值导向的影响: “实用主义”的泛滥: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尤其体现.............
  • 回答
    提到白求恩,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将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医生视为“我国现代医德的代表人物”,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历史意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风雨如晦的中国。一、时代背景:一个民族的.............
  • 回答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并且这种积极势头能够持续下去。在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展现出这样的面貌,我觉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积淀、人民的努力、以及正确的战略选择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 人民的凝聚.............
  • 回答
    在中国,年轻人称呼希特勒为“元首”,这确实是一个现象,并且背后涉及的心理和文化原因比较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装,看看藏在背后的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称呼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文化和亚文化群体的传播。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是各种新奇词汇和称呼.............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我国载人航天新闻图片多采用电视画面截图而非高清照片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地说“没有”高清照片,而是新闻传播的侧重点、技术限制、以及安全保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载人航天任务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成就,更是一项具有极高政治敏感性.............
  • 回答
    中国在拍摄二战题材电视剧方面,与《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等西方作品在风格、视角、叙事深度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我们很难拍出类似的作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叙事视角和重心不同: 西方二战剧: 聚焦个体士兵的经历与情感: 《兄弟连》以一个连队士兵的视角,.............
  • 回答
    在中国,概率与统计学教科书中对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的讲述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学科发展历史、课程设置、教学侧重点以及数学工具的复杂性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传统视角: 经典统计学的根基: 传统的概率与统计学教学,.............
  • 回答
    关于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管理水平一项。冯军作为机场的负责人,其管理能力自然会受到审视,但我们更需要深入剖析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系统性原因。为什么南京禄口机场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疫情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在中国对新冠病毒进行严格清零政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
  • 回答
    我国高铁和动车在高速行驶时,车顶的电弓之所以不会因为与接触网(电线)的摩擦而轻易蹭断电线,这是一个集成了多方面精巧设计的系统工程。这背后并非仅仅依靠“不会断”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保证安全稳定地供电。首先,我们要理解,电弓和接触网之间并非简单的“刮蹭”。高铁接触网并非一条孤零零的普通钢丝.............
  • 回答
    说起我国的月球车“玉兔号”和火星车“祝融号”,它们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璀璨明星,代表着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巨大进步。然而,很多人在看到这些高科技产物时,心中或许会涌起一种微妙的感受:为什么它们在某些方面会给人一种“廉价感”?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不行,而是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我们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