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载人航天的新闻的图片都采用电视画面截图而没有高清的照片?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我国载人航天新闻图片多采用电视画面截图而非高清照片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地说“没有”高清照片,而是新闻传播的侧重点、技术限制、以及安全保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载人航天任务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成就,更是一项具有极高政治敏感性和国家形象象征意义的活动。每一次发射、每一次太空行走、每一次返回,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的进展。

1. 实时性和新闻价值的优先考量:

电视画面的即时性: 载人航天任务,尤其是发射和返回这样的关键节点,其过程往往是动态的、快速变化的。电视直播能够捕捉到这些最即时、最鲜活的画面,比如火箭升空时的烈焰喷射、航天员出舱时的那一刻的激动人心、返回舱着陆时的场景。这些画面本身就承载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和情感冲击力,是新闻报道最直接的素材。
电视信号的直接获取: 新闻机构通常可以直接从电视台或直播信号源获取电视画面截图。这比等待专门的摄影师到达特定地点、拍摄照片、然后传输回来要快得多,更能满足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速度是赢得受众注意力的关键。

2. 技术与传输的现实考量:

信号质量与传播的平衡: 虽然现代技术可以拍摄出极其高清的照片,但新闻传播往往需要考虑最终呈现的介质和传播渠道。电视信号经过压缩和传输,虽然相比直播来说质量有所下降,但对于大多数新闻报道来说已经足够清晰,能够传递必要的信息。过高的分辨率照片在网络传播时可能会遇到加载速度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制作流程的便利性: 新闻制作是一个流程化的过程。将电视截图作为新闻素材,可以直接嵌入到电视新闻报道、网络新闻稿件中,其格式和分辨率与现有的新闻制作系统兼容性更好,大大简化了后期处理的环节。

3. 传播策略与内容侧重点:

画面叙事与情感传递: 电视画面截图往往更侧重于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动态感”。航天员挥手告别、火箭腾空而起、着陆现场的欢迎人群,这些画面通过电视直播,能够有效地将现场的紧张、激动、喜悦等情绪传递给观众,形成更强的代入感和共鸣。
公众认知与历史传承: 许多人是通过电视观看载人航天事件的,电视画面成为了他们记忆中与这些重大时刻相关联的视觉符号。使用电视截图,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公众认知习惯,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性。

4. 安全与保密因素(这是一个潜在但重要的考量):

某些阶段的保密性: 载人航天任务的许多环节,从发射前的准备到飞船内部的操作,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技术细节和信息安全考量。某些画面,即使是现场拍摄的,也可能因为包含敏感信息而不便公开,或者只能经过严格筛选和脱敏处理后才能发布。而电视直播画面通常是经过控制和筛选的,更能符合保密要求。
特定角度和信息控制: 官方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往往会选择能够展现国家实力、科技进步、航天员风采的正面视角。电视直播的画面选择和剪辑,就更容易实现这种内容导向和信息传递的控制。

5. 高清照片并非“没有”,只是不总是新闻报道的首选素材: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也发布了大量的精美高清照片,例如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照、精美的地球影像、火箭发射前的特写等等。这些照片往往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专业摄影师在特定场合拍摄,或者由航天机构直接提供。它们更多地出现在:

专题报道、画册、展览中: 这些场合更注重艺术性和细节的展现,高清照片的优势就非常明显。
作为新闻报道的辅助素材: 在一些新闻稿件中,也可能会搭配一两张经过挑选的高清照片来增强视觉效果。
官方社交媒体的发布: 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为了吸引眼球,也会发布质量更高的图片。

总结一下:

新闻报道的核心在于 时效性、准确性和影响力。电视画面截图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直播事件的突发性和重要性上。虽然高清照片在细节和艺术性上更胜一筹,但在新闻传播的第一线,电视截图往往是更便捷、更及时、更符合传播需求的素材选择。同时,安全保密的需求也使得官方在对外发布信息时,会选择经过控制和审核的视觉素材。

所以,并不是我国载人航天没有高清照片,而是新闻传播的逻辑、技术现实以及内容策略,使得电视画面截图成为了许多报道中的“首发”和“主打”素材。这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有效选择”,而非“能力不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拍出一个高清照片需要至少要有如下几个条件:

1. 宇航员要有任务需要
2. 宇航员要有足够的设备
3. 宇航员要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

这第一部分,
除了测试照相仪器(但一般不是对人的),主要就是宣传部门的要求了。我们目前的航天完全是纯粹的国家单干体制,宣传不宣传不影响经费,换句话说,贼拉务实。要知道NASA和ESA每年用在宣传上的预算(博物馆、开放日、国际会议、各大媒体频道)都是几亿级别的,都够发好几颗卫星了。

这里真心是体制问题,他们必须说服纳税人给钱,纳税人素质也比较高,相信眼里看到的东西,就会影响政府决策是否拨款。我国目前这种体制也挺好的,简单告诉人民我们搞了多大事,不浪费钱,而政府部门只看结果,你也没必要做这么酷炫的视频那么时尚的PPT。而中国国情浪费更多钱用在宣传上不见得有结果,你看看有些喷子,一边看着今年卫星火箭蹭蹭的发各种破纪录,一边感叹为啥浪费那么多钱不用来改善民生,为啥不直接给他呢。

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变的,因为从长远来看,航天是个巨大的潜力产业,到后来确实需要培养一批真正热爱航天的疯子,而不是把航天当做谋生职业的"航天人"。欧美这种体系在这种程度上就很好,比如经常看退役的NASA宇航员跟学生们互动,总是在讲类似“我玩够了,今天来这儿就是看看你们以后谁能成我同事”,谈笑间就在好多学生心中种下了种子,也挺好的。


这个哥们Tim Peake,前段时间刚从国际空间站下来,简直大明星啊。不知道他正式工作是干啥,但在空间上时几乎每天都在YouTube上发视频和做视频直播,天天就是陪大家玩,翻个跟头,各种展示微重力的酷炫实验,讲讲自己多兴奋哇这种,简直节目主持人水准。宇航员工资都是按小时的给,你说没有上级领导同意会让他们这么做?

反正目前咱们国家不是很重视宣传这一块儿,这些宇航员能发出新闻就行了,要啥酷炫、要啥高清,下来连社交媒体都不让你用(对比国外宇航员都成为各种媒体红人出书立传赚钱啊)。我觉得还是需要改变的,应该让航天员更酷炫一些,比如他们各种自拍、高清空间站内生活工作大图,成本低效率高,咱们下一步应该做一下。

这第二部分,

俄罗斯宇航员Oleg Kononenko和他的长枪短炮们。

其他宇航员表示根本不服

国际空间站都快成Nikon最大广告代言人了

咱们宇航员要是带个非国产高级相机上去了,不管带了哪国的,肯定被各种键盘侠喷中国技术落后、国产率低啥的。而且记得当年前几个载人飞船看到了有卡片机,但是拍的照片不公布啊(仪器设备和背景涉密等各种原因)。

但要说明清楚,不代表咱们通讯技术不行,咱们的中继卫星和天链系统,牛的很。只是目前的空间站还在解决从0到1的过程呢,目测到了真正的中国空间站阶段,也会给这些航天员带一些牛逼相机上去,或者他们拍的照片也会被公布的,这个忒简单了,多带几公斤而已。

这第三部分,就很关键了


国际空间站常驻6-7名航天员,执行的任务数量有限,而且强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除了偶尔寂寞想家还是很惬意的,每个人就可以忙里抽闲聚个餐、打个牌、扯个淡、录个视频娱乐,再加上拍照了。

弹吉他弹累了,拍照玩一玩


截至目前,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已经有超过250万张公开的摄影作品,包罗万象,选出来一点可不就是高清牛逼大图,用来宣传。

看看咱们的,天宫二号,应该是目前中国航天员生活环境最好、在轨时间最长的一次吧,本来人家一看可以有空玩一下的,结果一看要做的实验列表,立马懵逼了,

空间冷原子钟实验
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
半导体光电子实验
金属合金及亚稳材料实验
纳米及复合材料
搭建空间综合材料实验平台
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
空间水稻、南芥培育
伽马射线偏振探测仪
伴飞卫星
等等总共十四个大类的实验

上面你有几个名词看的懂得?

这还不算飞船维护、与地面通讯汇报、交会对接、个人健康数据记录等乱七八糟一大堆东西

要知道,才俩人啊,要把这些做完。。。,上厕所时间都没了,还拍啥照,还要啥愉快的玩耍!

所以你这个问题正好是个很有意思体现中国航天的切入点:是稍微落后着呢,但拼命地吓人!

不比不知道,越比就越觉得中国航天员就一个字!


牛逼啊!

我得手动点个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