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核潜艇那么小?

回答
“小”这个词,用在我们海军的核潜艇身上,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中国海军的核潜艇,跟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比如美国、俄罗斯比起来,个头确实显得“精致”了一些,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小巧”,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选择、发展战略和现实考量的。

咱们先得明白,潜艇这东西,特别是核潜艇,是个极其复杂且昂贵的系统工程。它的体积,直接关系到很多关键因素:

动力系统: 核潜艇的心脏是核反应堆。反应堆越大,功率越高,潜艇的航速、续航力、载荷就越强。但同时,反应堆占用的空间、产生的热量、屏蔽材料的需求,也都是成倍增加的。像美国“俄亥俄”级那种排水量上万吨的战略核潜艇,装的是功率极大的反应堆,才能支撑它携带24枚洲际弹道导弹,并能长久地在大洋深处巡航。咱们早期的091型(汉级)和092型(夏级),体积相对小,也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对核反应堆小型化的要求。你想想,把一个能提供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堆塞进一个相对紧凑的艇体里,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早期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相对有限,为了确保安全和可靠,体积自然不会做得太大。

武器系统: 潜艇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携带多少、什么样的武器。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鱼雷,这些都是分量不轻的大家伙。尤其是弹道导弹,像美国“俄亥俄”级装备的“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那体积和长度,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了容纳这些导弹,潜艇需要设计出足够大的导弹舱和发射筒。咱们的战略核潜艇,比如094型(晋级),比前代092型大了不少,也主要是为了能携带数量更多、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以及更先进的声呐和指挥控制系统。而攻击型核潜艇(通常吨位比战略核潜艇小),主要任务是反潜、反舰,携带的导弹和鱼雷数量就相对少些,自然艇体也不需要那么庞大。

生存能力与探测能力: 潜艇在水下战场上,讲究的是“隐蔽”和“感知”。这就需要更先进的声呐系统,更强的消声瓦技术,以及更高效的鱼雷和电子战设备。这些高科技设备,很多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布置和运行。大型潜艇可以安装更多、更复杂的声呐阵列(比如球鼻首声呐、侧阵声呐等),这能极大地提升其探测范围和精度,让你在更远的距离就能发现敌人,或者避开敌人的侦测。所以,有时候“大”也意味着“更强”。

人员居住与维护: 潜艇是一艘海上孤岛,艇员要在里面生活很长时间,执行任务。艇员的居住空间、生活设施、以及维护设备所需的空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大型潜艇通常能提供更宽敞的居住环境,也能容纳更多、更专业的艇员和更齐全的维护设备,这对于长时间、远距离的任务尤其重要。

那么,为什么咱们的核潜艇看起来“小”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这是我们海军发展的循序渐进和技术积累的体现。

想想看,我们拥有自己的核潜艇技术相对较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蹒跚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早期的091(汉级)和092(夏级)核潜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成功建造并服役,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它们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国际上同类型潜艇的影响,也受到我们自身工业能力的制约。它们更像是一个基础平台,为我们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技术短板和发展方向。

比如091型攻击核潜艇,它的排水量大约在40005000吨左右,与同时期一些西方国家的小型攻击核潜艇吨位相近。而092型战略核潜艇,排水量在8000吨左右,是当时我们唯一能够携带潜射弹道导弹的平台。虽然和美俄那些排水量过万吨、甚至两万吨的巨兽比起来,它们显得“小巧”,但它们已经承担起了我们海军战略核力量和水下作战能力的重要使命。

其次,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小型化”的追求。

随着我们科技实力的飞速提升,尤其是材料科学、反应堆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武器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潜艇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现在的潜艇设计,更注重“集成化”、“模块化”和“智能化”。同样的作战能力,不一定非要通过更大的体积来实现。

核反应堆的进步: 中国在核反应堆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压水堆技术的成熟和小型化,使得我们可以在相对较小的艇体里,装载功率足够强大且更为安全的反应堆。这就像是引擎技术的进步,更小的引擎可以产生更大的马力,同时更省油(更长的续航力)。这使得我们可以在保证足够动力和续航力的前提下,减少艇体对反应堆的额外需求。

电子和声呐系统的集成: 过去庞大的电子设备和声呐阵列,现在可以通过更先进的集成电路和高性能计算来实现。探测精度和范围,不完全取决于声呐天线的尺寸,更取决于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的先进程度。我们新的攻击型核潜艇,比如039系列(宋级、元级等常规动力潜艇的升级,但其设计理念也影响着核潜艇),以及我们正在发展的新一代攻击核潜艇,在“静音”和“信息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即便是相对较小的艇体,也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实现强大的探测和作战能力。

武器系统的优化: 新一代的潜射导弹和鱼雷,在尺寸、重量、性能上都有了很大的优化。比如,我们可能采用了更紧凑的导弹发射系统,或者更高效的鱼雷管技术,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艇体空间的占用。

第三,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作战环境的“量身定制”。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战略需求,与美国或俄罗斯并不完全相同。

近海防御和区域拒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海军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我们广阔的近海安全,以及在第一岛链区域形成区域拒止能力。这种情况下,潜艇可能更侧重于在相对较近的区域进行巡逻、侦察、反舰和反潜作战。攻击型核潜艇,特别是核动力攻击型潜艇(SSN),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并不需要像战略核潜艇(SSBN)那样携带大量的洲际弹道导弹,也不需要像超级大国的核潜艇那样进行跨洲际的大洋奔袭。因此,攻击型核潜艇的吨位相对较小,更为灵活,更适合在复杂的近海环境中活动,也更容易实现静音和规避探测。

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的发展: 战略核潜艇(SSBN)承担着“二次核打击”的战略任务,是国家战略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拥有092、094以及正在建设的094A型战略核潜艇。094型的排水量大约在1100012000吨左右,比092型有了显著提升,能够搭载更多的巨浪系列弹道导弹,并且拥有更好的隐身和抗干扰能力。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规模,足以承担起重要的战略使命。虽然对比俄罗斯的“台风”级(近4万吨)或美国的“哥伦比亚”级(未来规划,排水量约2万多吨),我们的SSBN可能显得“苗条”一些,但这与我们所拥有的导弹数量、导弹性能以及当时的建造能力都有关系。我们更注重的是在保持战略威慑能力的同时,发展更先进、更隐蔽、更可靠的平台。

成本和维护的考量: 核潜艇是极为昂贵的装备,从建造、维护到核燃料的更换和退役,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在有限的资源下,发展数量足够、性能先进的潜艇,比一味追求超大尺寸的潜艇,可能更符合我们的发展逻辑。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更具实效的潜艇设计上,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总结一下,我国的核潜艇之所以看起来“小”,不是因为我们技术不行,也不是因为我们“缩手缩脚”,而是:

1. 这是我们海军发展历程中技术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自然阶段。 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先进,每一步都踩得很实在。
2. 这是现代造船和武器技术“集约化”和“高效化”的体现。 用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强的性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这是我们根据自身国家战略需求和作战环境进行的“优化设计”的结果。 不是一味追求最大化,而是最适合。

事实上,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水平也在不断攀升。未来我们看到的中国核潜艇,可能会在尺寸、性能、隐蔽性等方面,有更令人瞩目的进步。但请相信,每一个尺寸的选择,背后都是深思熟虑的技术决策和战略考量。我们的小,是为了更精准地抵达目标,而不是因为我们无法建造更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造不出更大直径的耐压壳。

耐压壳说简单了就是钢管+肋骨。

肋骨还好说,但大直径钢管生产加工技术曾经一直是制约中国潜艇大小的瓶颈。

这里补充一下世界各国部分核潜艇耐压壳直径(未经考证仅做参考)

美国:

长尾鲨级09.60米

洛杉矶级10.10米

海狼级别10.90米

弗吉尼亚10.36米

俄亥俄级12.80米

俄罗斯:

阿库拉级10.5米

德尔塔级09.70米

北风之神11.3米

中国:

093级别09.00米

094级别09.00米

英国:

机敏级11.3米

前卫级12.8米

法国:

梭子鱼级7.6米

凯旋级12.5米

094的耐压壳直径目测在9.5米。始终没能挤入10米俱乐部。也就是说我们还在给战略核潜艇用的攻击核潜艇的壳子。

当然细小了。

大管子要有大卷板机,长期以来超大型船用卷板机的仅瑞典有。

之前美帝要造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国内没法加工如此大直径的艇壳,于是向瑞典租了 Ursviken 卷板机。

我国的大卷板机三年前才搞出来,当然来不及用在094上面。

不过,21米卷板机有了,下一代可望有13米壳子用了。

2014-12-11 中国机床商务网
30米长、800吨重的“大家伙”静静地立在青岛扬帆船舶公司的厂房里,它正面临着一场“大考”。6月4日,来自国家工信部等部位的专家对头顶几项“世界之最”的“大家伙”进行了验收,其“国际领先”的结论证明了这是世界上首台可加工21米长钢板的卷板设备,其核心指标可靠性和精密度让这台名为“WEF11K-40×21000超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的设备打破了瑞士、英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
  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WEF11K-40×21000超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用于大型军用、民用舰船制造的关键设备,是世界第一台40×21000mm超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加工能力超大,制件精度高,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填补了世界空白。

另外,小型反应堆技术跟欧美比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也不是一纸空白,不是没有,并不是绝对的制约,尤其是可用空间大了后,功率的提升也不是难事。

user avatar

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

这种回答还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赞显得不可思议


其他更有些回答简直是莫名其妙(苟丕不通)


现役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是水下排水量49800吨的941UM型Дмитрий Донской(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核潜艇,编号ТК-208,

941阿库拉级(北约称为台风级)的1号舰(实际上苏联时代下水1年后基本就躺在船台上接受改装,反而是状态最好的一艘)

最小的现役核潜艇也是俄罗斯海军的1851“钻石”核潜艇,共3艘,编号AS-23、AS-27、AS-35,水下排水量1000吨

由特种母舰搭载,进行超大深度作业

考虑退役的核潜艇,世界上最小的核潜艇则是美国的NR-1核潜艇,水下排水只有400吨


至于军事斗争中要大好还是要小

那有那么多军事需求各有所需啊。


大的核潜艇能在相同人员配置的条件下,配备更多的食物更好的生活环境,执行更长的任务周期,部署更多的武装,孔径更大的声纳基阵,搭载更多的降噪装置。

【在动力不卡脖子的条件下,深海作战,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至于好几个拿核潜艇吨位和双壳单壳挂钩的大神,更是不可理喻

稍微读过半本《物理》都知道,船舶重量=排水量,

【排水量只和你密闭舱体空间大小(排开海水的体积)有直接关系】

和你单壳双壳(单壳双壳潜艇区别,说到底也就是压载水箱在船头船尾的耐压壳,还是包裹在潜艇耐压壳外)有毛关系啊哥哥们?

舱内空间大潜艇排水大,舱内空间小潜艇排水小

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来一本正经码字的时候,能不能给动点脑子啊?百度点地摊知识就上了?

▲单壳潜艇水柜位于耐压壳内部(实际上是外壳内部加了一个空腔),会占用宝贵的舱内空间,双壳潜艇水柜布置于耐压壳外部。

实际上单壳潜艇有几段舱根本不是完整的圆截面耐压壳好吧?

至于网络大神说的单壳潜艇比双壳潜艇轻,估计只有请他们去压牛顿的棺材板了。


俄美潜艇排水量差距,主要是设计储备排水量差距所致,

俄国核潜艇下潜后,留有更多的水柜充水,以确保在紧急浮起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水柜求生。941台风级储备浮力超过15000吨,955型北风之神也有近8000吨之巨。

美国核潜艇设计时,储备排水量控制在10%以内,

---------------其认为,潜艇一旦被击中基本难以修复和回港,弃船即可,不需要考虑更大的浮力盈余,主要依靠救生舱救人。

苏俄核潜艇设计,储备排水量通常控制在30%+水平,保证2舱进水舰不沉

---------------其认为,核潜艇是军队战略物资,不可轻易放弃,特别在北冰洋环境单壳潜艇容易受损,而且一旦舱体进水,救生舱无法独立突破坚冰,所以必须依托以潜艇本身求生。


你要按照美标10%储备浮力去设计北风之神,其水下排水量也只有18000


目前俄美核潜艇设计都是殊途同归,采用混壳壳体,比如955和885的导弹舱段采用单壳结构,

而海狼级动力舱段采用双壳结构。

次世代核潜艇已经不存在单纯的单壳和单纯的双壳潜艇了。

对于惯用双壳的俄国人来说,导弹舱段采用单壳结构,可以增加大尺寸装备安装空间,降低湿面积,优化转向/仰俯力矩,提高操控性。

对于管用单壳美国人来说,在动力舱段采用双壳结构,可以进一步遮蔽机舱噪音并增加消声瓦层数(双壳潜艇可以铺设3层消声瓦)。并在双壳之间加装设备。

弗吉尼亚前舱采用单壳体,无法布置侧舷声纳,形成恶心的肿瘤,增大阻力和水流噪声,▲

鱼雷发射管也是搞笑的。

▲双层壳体之间可以轻易部署侧舷声纳、辅助静音推进装置、水下悬停与姿态控制装置、一次装填的外部324mm鱼雷发射管、甚至如同949级一样,塞进重型反舰导弹,意义不言而喻。













得益于双壳之间布置的电驱动姿态控制系统,从D3级开始▲

俄国潜艇拥有了在冰层下方,关闭主机,然后长时期静默悬停蛰伏的能力。

冰层下复杂的海况和嘈杂的冰流掩护,加之不受飞机干扰,对苏联核潜艇形成了绝佳的保护。

而这样类似的装置,至今在西方潜艇上还未见到。


另外,有人说到俄亥俄级1W8的排水量带24发导弹,觉得火力强劲,呵呵

问题按照现行条约导弹总数控制,俄亥俄连17发弹都带不上,留着几个空桶生小的?

此外,下一代哥伦比亚级2W4的排水,也带16个三叉戟2,难道一代不如一代?

呵呵呵自己打脸。

在强调一遍,增加的排水量,可以携带更多物资以长时间巡航,并且提高安静性。

……即便你是冷战携带24发三叉戟1的状态,你出航一次只能执勤3个月,

··········别人带20发弹的台风能一次性在冰盖底下苟6个月,谁的威慑力强有脑子的人都会算。








▲核潜艇燃料虽然是无限的,但是人的耐力是有限的,在没有昼夜概念的水下,对船员带来的精神压力极为巨大,大尺寸舰体所带来的空间舒适感和搭载的食物,与小尺寸核潜艇的持续作战能力(自持力)有天渊之别。

比较微妙的是,一些小文人特别喜欢吹嘘战斗时间3小时的(西方)坦克空间舒适,对于每次战斗巡航数个月的核潜艇空间则就完全不理会了。

--------------------▲971攻击核潜艇内部-------------------------------

----------------------▲941台风级核潜艇内部--------------------------

----------------------▲949奥斯卡核潜艇内部--------------------------

-----------------▲北风之神核潜艇内部-------------------------



弗吉尼亚级内部▲



之于回到主题,

关于法国选用红宝石潜艇,

刚刚我已经说了:在【深海】条件下,越大越好

但是法国一贯的战略侧重是争霸地中海,太大的潜艇不利于浅水作战。

所以尽管其战略核潜艇接近2W吨,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也不足6000吨,还采用了浅水区域优势的X舵。

那么中国核潜艇造多大好?

单纯从SSN上看,渤海平均水深18米,黄海平均44米,东海平均水深72米,南海面板虽然1200米,但是实际中国控制,能在陆基航空兵掩护下的大陆架也不过150米深,属于以浅海为主,兼有一定的深海需求的类型,实际上极为类似法国,所以,参照法国保持6000吨即可。

===============================================

单纯从SSBN上看,俄美2W吨级的俄亥俄级、北风之神级,搭载的三叉戟2和布拉瓦导弹,长度均为13米左右,在满荷载条件下,射程为7600千米(三叉戟2以8枚弹头满载)和8300千米(布拉瓦以6枚弹头满载)。

这个射程,大概只够从南海打到夏威夷【根本是不够中国人用的】,如果中国确实要拥有单舰向美国本土投掷96枚(16x6)枚弹头的核潜艇,导弹估计至少得18米长吧(增加一级推进级),史无前例,少说3W吨的(还必须高驼背)谢谢。

当然,如果放弃多弹头,以轻载打单弹头+角反射器诱饵进行突防的话,参照D3型(搭载长14米的液体R-29导弹),那么16000~17000吨高驼背潜艇即可。

-------------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因为中国的地缘,实在是不适合投入SSBN太大,更优解是把资源投入陆基重型多弹头战略导弹上。

重点发展在中国周边浅海具有强大战斗力,兼备一定为航母编队护航能力的SSN才是正确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这个词,用在我们海军的核潜艇身上,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中国海军的核潜艇,跟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比如美国、俄罗斯比起来,个头确实显得“精致”了一些,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小巧”,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选择、发展战略和现实考量的。咱们先得明白,潜艇这东西,特别是核潜艇,是个极其复杂且昂贵的系统.............
  • 回答
    首先,澄清一下《绝密飞行》这部电影的剧情。在电影中,攻击中亚恐怖分子基地的情节,核泄漏并非源自导弹在外部被击中,而是恐怖分子企图盗取并引爆一枚装有战术核弹头的导弹,导致核材料泄露和爆炸。电影中的场景是虚构的,旨在营造戏剧冲突。现在,我们来详细解答关于“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以.............
  • 回答
    中国在超音速核动力隐形无人轰炸机领域的研发,确实牵动着不少军事爱好者的神经。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技术挑战和战略意义。那么,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技术瓶颈?它与歼20相比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前景?为什么似乎鲜少公开的讨论和研究?下面我将尝试为你一一解读。技术瓶颈:这是一场硬仗,远比.............
  • 回答
    中国当初选择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并非偶然或仓促的决定,而是在深刻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对自身国家战略和安全需求审慎考量下的必然选择。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考量:起步于脆弱,目标于自保在核武器发展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险恶。.............
  • 回答
    造核潜艇和造核动力航母,虽然都涉及核动力技术,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工程挑战,复杂度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当前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自主建造先进的核潜艇,这背后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需求驱动。然而,在核动力航母的建造上,我们确实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为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我国核战略的内涵,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拥有核武器本身,更是围绕着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维持核力量,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概括性的描述,那就是“以确保国家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采取防御性、威慑性、审慎性原则,维护战略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维.............
  • 回答
    咱中国这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站“天和”核心舱里打起了乒乓球,这事儿听着就带劲!在地球上我们司空见惯的运动,到了失重环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能聊上一大堆。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那个“零重力”或者说“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无论我们.............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当马斯克每次谈论火星移民时,那宏大的愿景确实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怀疑:这事儿,是真的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大招”?你提到SpaceX的真正核心是“特斯拉的广告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品牌价值的放大和个人I.............
  • 回答
    听到彭士禄老院长逝世的消息,我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和深深的哀思。这位共和国的功勋,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更是无数科研人员的精神导师和榜样。我想说的,首先是对他毕生奉献的敬意。彭老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初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最关键的国防事业中。他身上承载的,是那个时代无数科学家.............
  • 回答
    美国的确拥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优势并非单一因素造就,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共同塑造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地位。首先,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无疑是美国最闪耀的名片。这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巨头的崛起,更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 开放的教育和研究体系: 美国顶尖的大学,如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国核废料固化技术迈出历史性一步:玻璃体成核废料处理的“硬核守护者”近日,我国在核废料处理领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核废料固化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玻璃体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能够有效包容放射性物质长达千年。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核能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懈努力的结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国际政治中关于国家安全、自主权和国际法等核心议题,而且视角往往会因为国情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发展核武。中国的核武发展,其官方表述和国际社会普遍的理解,确实是以“不.............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我国载人航天新闻图片多采用电视画面截图而非高清照片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地说“没有”高清照片,而是新闻传播的侧重点、技术限制、以及安全保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载人航天任务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成就,更是一项具有极高政治敏感性.............
  • 回答
    在中国,概率与统计学教科书中对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的讲述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学科发展历史、课程设置、教学侧重点以及数学工具的复杂性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传统视角: 经典统计学的根基: 传统的概率与统计学教学,.............
  • 回答
    关于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管理水平一项。冯军作为机场的负责人,其管理能力自然会受到审视,但我们更需要深入剖析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系统性原因。为什么南京禄口机场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疫情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在中国对新冠病毒进行严格清零政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
  • 回答
    说起我国的月球车“玉兔号”和火星车“祝融号”,它们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璀璨明星,代表着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巨大进步。然而,很多人在看到这些高科技产物时,心中或许会涌起一种微妙的感受:为什么它们在某些方面会给人一种“廉价感”?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不行,而是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我们不.............
  • 回答
    在中国,无论是地铁站还是火车站,你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播报声,从进站指引到车辆到站,再到站内服务信息,几乎无处不在。这背后不仅仅是为了“提醒”那么简单,而是有一套相当严谨和复杂的考量,旨在确保庞大客流的安全、高效和有序。一、 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极高的出行需求下,安全永远是所有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