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为什么我看绝密飞行中攻击中亚恐怖分子基地那一段会出现攻击后核泄漏的问题?

回答
首先,澄清一下《绝密飞行》这部电影的剧情。在电影中,攻击中亚恐怖分子基地的情节,核泄漏并非源自导弹在外部被击中,而是恐怖分子企图盗取并引爆一枚装有战术核弹头的导弹,导致核材料泄露和爆炸。电影中的场景是虚构的,旨在营造戏剧冲突。

现在,我们来详细解答关于“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以及核泄漏的问题。

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

简而言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单纯的外部击中不太可能直接引发核爆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核弹头的设计。现代核弹头被设计成非常安全和稳定,以防止意外引爆。它们包含多层安全机制,通常被称为“不可靠引爆”(unfirable)或“不会发生核爆炸”(nofissionyield)的设计。这些机制包括:

1. 高爆弹药的精密引爆系统(High Explosive Detonation System): 核弹头的核心是利用大量的常规高爆炸药来压缩核材料(如钚或铀),使其达到临界质量并引发链式反应。这个压缩过程需要精确控制的高爆炸药的同步爆炸。如果外部攻击破坏了高爆炸药的精确同步引爆,那么核材料就不会被正确压缩,从而无法引发核爆炸。
2. 安全装置/锁(Safety Devices/Locks): 核弹头内部有物理和电子安全锁,防止在非授权或非预期的条件下激活引爆程序。例如,可能需要特定的安全编码、解密序列或物理连接才能启动核爆炸的步骤。
3. 内置的引爆控制逻辑(Builtin Firing Control Logic): 核弹头的引爆逻辑非常复杂,需要多个预设的条件被满足,才能最终触发核爆炸。外部的冲击或损坏可能只会破坏其中一部分,但不足以绕过所有安全措施。
4. 物理隔离(Physical Isolation): 核材料通常被包裹在多个坚固的外壳中,以保护其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那么,外部击中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虽然直接引爆核爆炸的可能性极低,但外部击中仍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

核材料泄漏(Nuclear Material Leakage): 这是最可能的危险。外部击中可能会损坏弹头的外壳,特别是高爆炸药部分。如果高爆炸药被引爆或以非预期的剧烈方式燃烧,虽然不足以引发核爆炸,但足以将放射性核材料(如钚)分散到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核污染。这是一种“脏弹”效应,虽然没有核爆炸的威力,但其放射性污染可能极其危险且难以清除。
常规爆炸(Conventional Explosion): 如果外部攻击引爆了弹头中的高爆炸药,虽然不会导致核爆炸,但会发生一次威力相当大的常规爆炸。这本身就具有破坏性,并可能进一步损坏弹头,导致核材料泄漏。
火灾(Fire): 弹头内的某些组件可能易燃,火灾可能会对弹头造成进一步的损坏,增加核材料泄漏的风险。
电子设备损坏(Damage to Electronics): 现代核弹头包含复杂的电子引爆和控制系统。外部冲击或电磁脉冲(EMP)可能会损坏这些电子元件,使弹头失效,但如果损坏方式不当,也可能间接导致某些安全措施被绕过(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低)。

为什么在《绝密飞行》中会出现攻击后核泄漏的问题?

如前所述,《绝密飞行》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旨在服务于电影叙事。电影制作人可能为了戏剧效果而设定了“核泄漏”的桥段,以制造紧张感和危险性。

戏剧性冲突: 在电影中,主角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消灭敌人,还有避免核灾难。核泄漏的设定为任务增加了巨大的风险和紧迫感。
观众认知: 许多观众可能对核武器的危险性有着模糊的认识,认为任何对核弹头的攻击都会立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电影可能利用了这种普遍认知来增强影片的吸引力。
剧情需要: 可能电影设定的是恐怖分子已经对核弹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装或破坏,使得其安全防护减弱,更容易在攻击后发生泄漏。

总结来说:

现代核弹头具备强大的内置安全措施,防止在未经授权或意外情况下发生核爆炸。单纯的外部击中不太可能直接引发核爆炸,因为这需要精确的高爆炸药同步爆炸和一系列复杂的安全解除步骤。

然而,外部击中极有可能导致核材料泄漏(类似于“脏弹”效应),即使没有核爆炸。这是核弹头在遭受攻击时最主要的危险所在。电影《绝密飞行》中的核泄漏场景,是出于戏剧性需要而设定的虚构情节,与现实情况的细节可能存在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弹头起爆条件非常非常高

确实。

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全称是"核武器系统",如果击中的是核武器系统的载具(导弹),则会发生常规爆炸(也就是导弹燃料的爆炸).如果击中的是核武器系统的载荷(核弹头),则要看具体情况.

现代核武器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意外/事故核爆炸的出现,主要是通过"防止核弹头的引信意外起爆","采用耐火弹芯","使用钝感炸药"等方法.这可以保证电子引信系统不会起爆,大火焚烧的情况下核材料不会气化释放,枪击/火烧炸药也不会让核弹头中的常规炸药爆炸;起码概率很低。

如果是这种现代核武器设计,则炸弹在核武器旁边爆炸,你仍能在附近找到核武器里面的常规炸药大块碎片(钝感的,而没有爆炸),还有弹芯的碎片(而不是放射性颗粒),只散落到周围很小的范围内。

如果不是这种现代武器设计,则会出现常规炸药爆炸,甚至会有一定的核当量(可以理解为一枚爆炸失败了的核弹),沾染的范围会大些(当然由当时具体的风向,气候决定)。一般地说,越早期的核武器因为设计水平不高,所用的核材料量大,污染潜力也大。但是早期的核武器都采取了更费事费时的安全措施,比如说核弹头平时处于分解状态,核弹头内含惰性材料等等。所以安全性也不太低。最坏情况可以大概理解为:比放射性散布装置(“脏弹”)污染大,但是没有一枚正常核弹头爆炸严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