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个有核国家交恶,一方怎样判断来自对方的导弹是否装载了核弹头?怎样判断是否需要在导弹落地前进行核反击?

回答
当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关系剑拔弩张,甚至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导弹从对方领土呼啸而来,如何判断它是否携带着足以改变世界命运的核弹头,以及是否需要启动那毁灭性的“二次打击”程序,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生死考验。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严谨且充满压力的决策链条。

一、 如何判断导弹是否装载了核弹头?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实战情况下,没有完美的即时检测手段能够百分之百确认导弹的弹头性质,更多的是依赖于情报、模式识别和一些辅助判断方法。

1. 情报收集与分析:
早期预警系统: 各国都投入巨资建设了陆基雷达网、天基红外探测卫星以及早期预警机队。这些系统旨在第一时间侦测到导弹的发射,并分析其飞行轨迹、速度、加速度等参数。核弹头导弹通常拥有特定的飞行特性(例如,洲际弹道导弹的弹道会划出弧线,而战术导弹的弹道则更为直接),这些都可以为初步判断提供线索。
信号情报(SIGINT): 通过拦截对方的通信信号,有可能获取关于导弹发射指令、目标信息甚至弹头配置的蛛丝马迹。核武器的准备和发射通常需要特定的通信协议和密钥,这些都可能被监听和破译。
人力情报(HUMINT): 在对方内部安插的特工人员,如果能够接触到关键的军事决策或武器部署信息,将是无价的情报来源。虽然这种情报的获取难度极大,但一旦成功,其价值无法估量。
电子情报(ELINT): 监测对方的雷达系统、电子战设备以及与导弹发射相关的电子信号。核武器的制导系统、引爆机制等可能产生独特的电子特征。
侦察卫星和无人机: 持续监视对方的导弹发射井、地下掩体、移动发射平台以及军事集结情况。如果发现有核弹头被装载到导弹上,或者有迹象表明其核武库正在被激活,这些信息将是重要的预警。

2. 导弹本身的特征分析:
弹道和飞行剖面: 不同类型的导弹,包括核弹头和常规弹头,在速度、射程、飞行高度和转弯半径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核战略导弹(如洲际弹道导弹,ICBM)通常拥有更高的速度和更远的射程,其弹道也经过优化以规避拦截。
载荷识别(非常规):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侦测手段足够先进,可以尝试识别导弹的载荷重量或其产生的能量信号。例如,某些核弹头的尺寸和质量会与常规弹头有显著区别。然而,现代核弹头小型化程度很高,这使得这一方法愈发困难。
发射平台和数量: 如果同时有多枚导弹从战略部队的基地发射,而且这些基地是已知拥有核武器的,那么其携带核弹头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3. 情景和意图判断:
政治和军事环境: 导弹发射的时机至关重要。如果是在一个高度紧张的政治局势下,并且已经有直接的军事冲突迹象,那么对方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会上升。反之,如果只是有限的边境冲突,对方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意图可能更强。
对方的声明和行为: 在发射导弹前或发射过程中,对方是否发出了任何声明,威胁使用核武器?对方的军事指挥系统是否进入了更高的戒备状态?这些信号都需要被仔细解读。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方法能够提供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决策者必须综合运用上述所有信息,并依赖于高度信任和经过严格训练的情报分析团队。 在实战中,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高可能性”判断,而非绝对确定。

二、 怎样判断是否需要在导弹落地前进行核反击?

这是一个更加严峻和极端的决策,因为一旦误判,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其核心原则是“生存优先”和“威慑有效性”,即在确保自身生存和维护战略威慑能力的前提下,做出反应。这通常依赖于一套被称为“生存对策”(Survivability Measures)或“最低必要应对”(Minimum Necessary Response)的原则。

1. “发射前通知”(LaunchonWarning, LOW)vs. “发射后通知”(LaunchonImpact, LOI):
发射前通知 (LOW): 这是最快但风险最高的策略。一旦早期预警系统确认对方正在发射大量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决策者可以在对方的导弹尚未抵达目标并造成破坏之前,立即下令进行核反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自身遭受打击前就进行报复,最大限度地保留报复能力。缺点是可能因为误判或对方的假威胁而触发核战争。
发射后通知 (LOI): 这种策略要求在确认敌方核打击已经命中目标并造成损失后,再进行核反击。好处是避免了因误判而触发核战争的风险,能够基于确凿的敌方攻击行为进行报复。缺点是可能在反击前损失了大量的核武器和指挥控制能力,使得报复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报复。

目前,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战略都介于两者之间,或者拥有更复杂的“组合式”或“灵活反应”能力,以应对不同程度的威胁。例如,可能在接收到早期预警后,迅速激活核力量,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并等待进一步的确认信息。

2. 决策流程与“死人掌权”(Dead Hand)原则:
多级授权和确认: 现代核力量的指挥控制系统通常设计有多层级的授权和确认机制,以防止个人鲁莽决策。例如,最高领导人(总统/总书记)是最终的授权者,但可能还需要经过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高级军事指挥官的确认,甚至可能需要多个指令才能真正发射。
“死人掌权”(PerimeterAssumeBurden, PAB 或 Dead Hand): 这是一种设想中的自动反击机制。如果主要的指挥人员在遭到核打击后失去行动能力,但事先设定的自动反击程序被激活,那么在某个条件下,核武器可以被自动发射。这种机制虽然能确保“第二次打击”能力,但也极大地增加了误判和失控的风险。许多国家都对此类机制保持谨慎或采取有限应用。

3. 基于情报和情景的风险评估:
攻击的规模和性质: 如果对方只发射了一枚导弹,即使是核弹头,在某些战略下,国家也可能选择不立即进行核反击,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极端的挑衅或有限的打击,并寻求其他应对手段(如反导)。但如果收到大量弹道导弹发射的预警,而且这些导弹的目标覆盖了战略核力量的部署地点、指挥中心和主要城市,那么判断为全面核攻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对方的战略意图: 对方是否意图实现“第一次打击”的压倒性优势?还是仅仅想造成一定的心理和军事破坏?这需要结合情报分析和对敌方战略思想的理解。
自身剩余的报复能力: 在收到预警后,本国部署的战略核武器(如地下发射井的导弹、战略核潜艇、核轰炸机)是否仍然处于安全状态?如果发射井可能即将被摧毁,或者战略核潜艇的通信受到干扰,那么在对方导弹命中之前进行反击以保留报复能力就显得更加迫切。

4. 时间维度和信息可靠性:
倒计时: 一旦收到导弹发射的预警,决策者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做出判断。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情报的准确性、分析的速度和决策的果断性都面临巨大考验。
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在实战中,情报往往是不完整的、有冲突的,甚至可能被干扰或欺骗。决策者必须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基于最可靠的判断来做出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的选择。

总结来说,判断导弹是否装载核弹头依赖于多源情报的融合分析和模式识别。而决定是否进行核反击,则是在极端紧迫的时间内,基于对对方意图、攻击规模、自身生存能力和情报可靠性的综合评估,在“避免误判”和“保留报复能力”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这是一个没有第二次机会的决策过程,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将人类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怎样判断来自对方的导弹是否装载了核弹头?

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依赖观察的“直接判据”,以及依赖推理的“间接判据”。

所谓,依赖直接观察,也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军控核查术语中也称“国家技术工具NTM”),进行判断————它们的根本依据在于:核导弹系统与常规导弹系统的运作模式是不同的。

比如说,核导弹系统的单位一般需要有就近配置的核弹头储存点。

下面这些例子来自与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对苏联阵地的照相侦察。

比如说特别的安全防御安排与土层覆盖。

或者说半地下设施。

还有可能需要用特殊的弹头运输车。

码头上的就是弹头运输车,准备撤回苏联。


并不只是苏联有中程弹道导弹的核弹头运输车。

(既然有弹头运输车,也就可以追踪其特殊的后勤安排,并了解其弹头下放的演习模式,对“核/常”进行判断)

还有日常部队的训练,特殊的战备/防护/通讯/安全/人员制度,都足以把核力量与常规力量区分开。

况且,在导弹的开发过程中,如果是核武载具,必须要经过一系列比常规载具更严格的测试,还有一系列特殊安排(比如说为了防敌人干扰而放弃使用GPS制导,特殊的防震要求,特殊的温度要求,特殊的辐射加固要求等等等等)。所以从武器型号上,也是可以判定的(这还不包括对核弹头研发过程本身的跟踪/判断)。

然后你需要的是DSP(国防支援项目)同步轨道红外预警卫星:

DSP星座可以在弹道导弹点火发射后很短的几秒钟内,确定导弹的发射点。

随着红外信号的积累,DSP以及其他的红外卫星还可以确定该导弹的型号(根据其“红外特征”)。

随着助推段的结束,它们还可以判断出该导弹的落点。

这就带我们进入到依赖推理的“间接判据”。

敌国当然可以秘密地更换弹头,没有什么直接观测是100%可靠的————但是这能满足对方什么战略目的呢?这就需要推理了。如果敌人发射的是常规弹头,它们能造成什么损害呢?如果是核弹头呢?


怎样判断是否需要在导弹落地前进行核反击?

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基于预警信号,发射自己的核反击力量?

一般来说,理由有下面几种

1,自己的核力量生存力不足,需要在导弹落地前抢先发射出去,保证反击效果。

2,有一部分核力量将被摧毁,而它们能执行一些特殊的任务,所以要把它们发射出去————比如说如果ICBM不发射出去,就没办法摧毁对方的加固战略目标;所以虽然我们有高生存力的其他战略系统(如SSBN),仍然要发射ICBM。

3,敌人有一些“稍纵即逝 perishable”目标,既然敌国已经突然发射弹道导弹,则战端已开,就要在敌国还没有完成稍纵即逝目标的疏散前,将其摧毁。


可以明显看到,理由(1)是与最小核威慑的战略需求相符合的;而理由(2)、(3)是与核实战/核制胜相符的。最小核威慑打击有限的敌方大城市目标,不会“稍纵即逝 perishable”,而且ICBM炸毁城市与SLBM没有不同。


那敌人弹道导弹飞过来时,你将如何判断?请考虑ABC三点。

A:敌人来袭弹道导弹数量有多少?射向什么目标?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常规弹头,我们也可能要抢先发射ICBM。

许多人认为常规弹头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常规弹头”并不仅仅是高爆炸药啊。

如果几百枚这种加装了常规钻地弹头/末敏弹头/无人机的常规ICBM,向战略核反击力量飞来,是不是要抢先发射呢?

DF-15的弹头也不是一堆高爆炸药啊,它也是能形成战略后果的:



B:你的战略核力量脆弱性何在?

敌人一枚弹头朝核心指挥设施飞来,是否预警发射launch-on-warning?

敌人一枚弹头朝战略通讯节点飞来,是否预警发射launch-on-warning?

敌人一枚弹头可能制造大范围EMP,导致反击通讯中断,是否预警发射launch-on-warning?

敌人一枚弹头朝你的红外预警能力飞来(比如说瞄准关键的卫星地面站),是否预警发射launch-on-warning?



C:你的核战略是什么?

最小核威慑打击有限的敌方大城市目标,不会“稍纵即逝 perishable”,而且ICBM炸毁城市与SLBM没有不同。如果你的核力量能生存下来的话,延迟反击不会导致什么区别————那就不需要预警发射LOW。

如果你向在核战争中获胜,自然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战略军力,可以选择LOW。


--------------------------------------------

@班班

没有确定的核反击——决策者不是机器,无法确定一定会做出核反击的命令——所以你在常规冲突中使用弹道导弹,只是提高升级的风险而已,并没有“美国吃准了”这种说法。

“双方都不会使用弹道导弹攻击对方”也是很虚幻的说法。

即使认定是核攻击,也不一定就会核反击:可以认输或是延迟反击————整个冷战美国和苏联都在不停地军力建设,希望自己能说服对方“我国不会认输”。

@罗少越

你说的情况里没有“误判”————两国是正确判断了对方的意图,然后主动升级的。

“中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一定都是装核弹头的”————美国的CPGS与我国的WU-14都是在为你提供反例。

请仔细看:



@顺煎包咂

为了防止敌人伪装自毁型号,为了防止导弹故障自毁,现代的实战部署洲际弹道导弹中并没有“自毁”这个功能。

@张岩

非核弹头/常规弹头也可能造成战略后果,这是各国导弹部队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关系剑拔弩张,甚至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导弹从对方领土呼啸而来,如何判断它是否携带着足以改变世界命运的核弹头,以及是否需要启动那毁灭性的“二次打击”程序,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生死考验。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严谨且充满压力的决策链条。一、 如何判断导弹是否装载了核弹头?这是一个极其.............
  • 回答
    大清与奥斯曼帝国,这两个庞大的帝国,在十九世纪的舞台上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内部腐朽、外部压力剧增,尤其是来自新兴的、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国的挑战。他们并非毫无交集,在某些历史节点上,确实有过一些零星的接触。然而,为何这两个“难兄难弟”未能携手,共同抵御沙俄的扩张呢?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文.............
  • 回答
    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战争的硝烟散尽,那些曾经在生死边缘搏杀的士兵们,一旦重逢,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句“握手言和”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普遍的,会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设想一下,一个曾经被你用枪瞄准,或者被你亲眼看着倒下的人,如今就这么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地球上一块块漂浮在海上的陆地,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岛屿。但有些岛屿,就像一张被撕开的纸,上面竟然住着两个不同的国家。这可不是什么奇幻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和地理的产物。这背后有着相当有趣且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历史的遗留:殖民时代的划分与民族独立这是最常见也最深刻的原.............
  • 回答
    在翻译国家机构的名称时,“national”和“state”的选择确实存在细微的差别,理解这些差别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意思。虽然它们都与“国家”这个概念相关,但在实际应用中,侧重点和语境略有不同。“National”:更侧重于“全国性”或“国家的整体”“National”更多地强调的是覆盖范围的广.............
  • 回答
    喀喇汗王朝的双汗制,这可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固有认知。简单来说,喀喇汗王朝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共享统治”模式,由两个汗王并肩执政。但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一人一半”,而是有一套相当复杂的权力划分和继承机制。这“双汗制”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从理论上讲,两个国家的元首当然有可能成为夫妻。婚姻关系是个人层面的结合,而元首身份是国家层面的职务。一个人的个人生活和国家职责,尽管密切相关,但并非完全割裂。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将是一件极其罕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首先,这会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样的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对一个国家产生好感或者坏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很多细枝末节叠加起来的。就像看人一样,你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开始注意到他,但最终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是他某个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他说话的方式。对国家也是一样,文化、历史、国民性、国家政策,甚至是最近看到的新闻.............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中,意大利选手詹马尔科·坦贝里(Gianmarco Tamberi)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Mutaz Essa Barshim)分享了金牌,这确实是奥运会历史上非常令人难忘的一刻,而且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虽然在跳高项目上比较少见,但在其他项目上也发生.............
  • 回答
    论起战争潜力,中美两国就像两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各自拥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驱动力。要说谁的“后劲”更足,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而且得跳出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比较,深入看看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在哪里,以及这些优势劣势在长期博弈中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一、经济基础:引擎的马力与续航经济是现代战争的血脉,.............
  • 回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上的米字旗,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重量的象征。谈论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对此的心理接受度,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它涉及到民族认同、历史记忆、文化演变以及国家主权的现代观念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要明白,米字旗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的一部分,其存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故事,在世界历史上并非孤例。那种因为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或是民族情感纠葛而导致两个国家之间你来我往、反复争夺的领土,其实有不少。它们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双方的目光,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心的浮沉。要说起来,最能与阿尔萨斯、洛林相提并论的,大概还得是东欧的波罗的海地区。特别是普鲁士.............
  • 回答
    如果伊朗被分裂成两个小国家,这对俄罗斯在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潜在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合法性与稳定性的基础可能动摇。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与伊朗这个地区大国之间的战略伙.............
  • 回答
    .......
  • 回答
    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能够搭载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STOVL)的两栖攻击舰。这些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强大的海军实力。以下是这些国家的详细情况:1. 美国:美国是拥有F35B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两栖攻击舰的设计正是为了支持F35B的作战能力。 两栖攻击舰类型: 美国海军装备了多款.............
  • 回答
    关于淮河流域在两周春秋时期为何未出现像中原诸侯那样举足轻重的国家政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时期,但目光投向广袤的淮河流域,似乎总感觉少了些能够载入史册、与晋楚吴越相提并论的响亮名字。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理、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因素共同作.............
  • 回答
    近日,媒体披露了两名加拿大人在中国涉嫌刺探国家秘密的事件,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事件不仅涉及个人行为,更触及到了国家安全的敏感地带,其潜在危害以及其中值得关注的细节,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剖析。行为对我国国家安全有哪些危害?两名加拿大公民涉嫌刺探中国国家秘密的行为,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威胁.............
  • 回答
    中哈核燃料组件厂投产:两国核工业发展迈入新纪元坐落于哈萨克斯坦的联合核燃料组件厂,作为中哈两国在核能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近日正式投产运营。这座设计年产能高达200吨的现代化工厂,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核燃料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与哈萨克斯坦丰富的铀资源成功对接,更对两国各自的核工业发展以及全球核能的和平.............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秀雄教授及其团队在数学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他们成功攻克了“凯勒几何”领域的两大核心猜想,这无疑是中国数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其含金量足以让全球数学界为之瞩目。要理解这有多厉害,我们需要先稍微了解一下陈秀雄团队研究的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的这两个猜想有多么重要。凯勒几何:数学皇冠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