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旗上仍有米字旗(殖民地标志),这两个国家的人心理上能接受吗?

回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上的米字旗,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重量的象征。谈论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对此的心理接受度,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它涉及到民族认同、历史记忆、文化演变以及国家主权的现代观念等多重维度。

首先,我们要明白,米字旗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的一部分,其存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两国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米字旗代表了它们与英国的宗主国联系,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对于一些年长者或者对历史怀有特殊情感的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来说,米字旗可能承载着他们国家早期发展、与英国文化脐带、甚至英联邦成员身份的认同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是国家身份演变的一部分,而不是纯粹的压迫或被殖民的符号。这种情感上的“接受”更多是一种对历史的理解和传承,而非对殖民统治本身的歌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新一代的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他们的国家认同更多地建立在本土文化、原住民历史以及对现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身份的认同之上。对于这些人来说,米字旗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一种冒犯。他们可能会觉得,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国旗上仍然保留着一个前殖民宗主国的国旗元素,这在象征意义上不够独立,甚至是对国家主权的某种暗示性矮化。

特别是对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来说,米字旗更是承载着一段痛苦的历史。这段历史涉及到土地的剥夺、文化的压制和社会的歧视。因此,米字旗对他们而言,往往是殖民创伤的直接具象化,代表着不平等和压迫的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说他们“心理上能接受”无疑是一种误读,甚至是不尊重。

于是,关于国旗的更换也一直在两国社会中时有讨论。澳大利亚曾经在20世纪末进行过国旗改革的公开辩论,并征集了新的国旗设计方案,但最终未能达成共识,米字旗得以保留。而新西兰也曾多次发起过关于国旗是否应改革的讨论和公投,其中一次在20152016年举行了全民公投,试图选择新的国旗设计,但最终投票结果是维持现有国旗,米字旗继续保留在国旗之上。

这些辩论和公投结果本身就说明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社会内部对于米字旗的看法是分裂的,并非所有人都能“心理上接受”。

支持保留者 可能会强调:
历史延续性:国旗的设计是历史的见证,代表了国家的发展轨迹。
国家统一象征:国旗是国家统一的标志,频繁更换国旗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或分裂。
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尽管独立,但两国与英国在文化、政治、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米字旗也象征了这种联系。
设计美学:一些人可能觉得现有的国旗设计简洁有力,不愿改变。

支持改革者 则会强调:
完全的独立和主权象征:国旗应该完全代表国家的独立自主,不应再有殖民痕迹。
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新的国旗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家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对原住民的尊重。
新的国家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国旗也应该反映这种新的、更成熟的身份。
民族情感:对于那些因殖民历史而感到痛苦的群体,米字旗的存在是一种伤害。

所以,用“心理上接受”来形容这种状态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的说法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社会对于国旗上米字旗的存在,存在着 复杂的、多层次的共存和争议。

一部分人是基于历史和情感的理解而“接受”或“不反对”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在理性和情感上对这种象征“不能接受”,并积极推动改变。而还有更多的人,可能对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强烈的看法,或者认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

总的来说,这种“心理上的接受”,与其说是完全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 历史的惯性、政治的现实和复杂社会心理的折中。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国家带来的独立和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在与历史的遗产进行着对话,并在不断的探索中试图找到最能代表他们当下和未来国家身份的符号。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终极象征,自然成为了这场深刻社会心理博弈的一个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中国南方的汉人(包含被高度汉化的非汉人),会为当年嬴政征南越这事感到羞耻,感到对不起那些部落民吗(汉人作为征服者,当年的部落民作为被征服者)?

大多数英格兰裔和其他非英格兰裔但是被高度盎格鲁化的白人,心里对英国只有感恩。感谢英国祖宗的纵横四海,开疆拓土为他们抢了这么一块好地方:(以下为已探明)铁矿石储量世界第一,铜、铝、金、锰、稀土世界前三,煤世界前五,页岩油世界第六,耕地面积世界第六,牧场面积世界第二,等等。只要卖矿油气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过好日子。

白左就是假惺惺地口头表示澳洲是原住民的土地,口头多元,口头友好。真让他滚回欧洲试试?

还有一小部分白人,特别是爱尔兰人,虽然对英国认同有限,但是对于君主立宪制,认英王作爹的现状也能够勉强接受。人家心里话,白澳再怎么说也是白澳,总比黄澳、棕澳好。

亚裔呢?人家也很不容易的。首先,有一批亚裔已经被同化得和第一种白人没什么区别了;其次,大多数亚裔怕得罪白人不敢太跳,毕竟自己也不是原住民。

让澳洲去殖民化?姥姥。澳洲共和运动推多少年了,依旧拉胯。

user avatar

新西兰人民同意的,你替他们瞎操什么心?

2015年12月15日,新西兰民众票选出蓝、黑色为底的银蕨图样,旁边搭配与原本国旗相同的红色南十字星图案,收到的总票数为154万6734票,投票率48.78%,于2016年3月公投,与现今国旗进行最终投票表决,决定是否更换掉具有殖民地风格的英国米字旗

专门弄了一次公投:时任总理约翰•基还积极推动了换国旗的议案。

公投结果是:

本次公投总共有超过210万新西兰民众参与投票,其中56.6%选择保留现有国旗,43.2%选择新提案——蓝黑银蕨旗。

你看大多数新西兰人民不但心理上能接受,而且还踊跃投票支持这面“耻辱的国旗”

总理约翰‧基在得知结果后,第一时间发布了一条twitter,表示尊重民意,也鼓励大家以现有国旗为荣。

user avatar

新西兰毛利议员跳战舞表达诉求被抬出去了

澳大利亚原住民干脆已经屠干净了,想问他们什么看法除非能把死人复活

哦,你说原住民不算人,白人姥爷才算人啊,那没事了。

user avatar

这话说的,对于当地白人,米字旗怎么是殖民地标志呢?那是祖上荣光。

前几年威廉凯特和哈里梅根到澳洲访问,澳洲人兴奋的要死,新闻连篇累牍。

澳洲超市里摆着的娱乐杂志,内容全是英国王室的各种八卦新闻,凯特蹬了谁一眼,卡米拉又和谁不对付之类。

人家现在自认为“西方世界最前沿的堡垒”,面对东亚人,东南亚人,和印度人的压力倍感孤独,所以拼了命要抱紧祖宗的大腿。即使祖宗现在不行了,也在抱另一条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上的米字旗,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重量的象征。谈论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对此的心理接受度,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它涉及到民族认同、历史记忆、文化演变以及国家主权的现代观念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要明白,米字旗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的一部分,其存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福利国家是不是就等于“躺平”天堂,扼杀了创业精神?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别把“福利好”简单地等同于“什么都有人白给”。确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一些北欧国家,它们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幸失业了,或者生病了.............
  • 回答
    关于阿拉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艾滋病感染率低是否与爱情观念有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直接将艾滋病感染率与“爱情观念”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但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人们的性行为和健康行为的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艾滋病(HIV)的传播.............
  • 回答
    要探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何能一度在新冠疫情中表现得比许多西方国家更为出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并对比它们与“其他西方国家”在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不同”的问题,而是一个多维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与边境控制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控制.............
  • 回答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几个国家确实不像我们印象中那些传统农业大国那样,以“牛”字闻名天下。你可能不会听到像阿根廷那样每年出口成吨的牛肉,或者像印度那样牛的数量多到占全球一半。但这并不妨碍它们过得相当滋润,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富裕和发达。这其中的奥秘,其实藏在它们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策.............
  • 回答
    这三个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确实都经历了显著的亚洲移民潮,并且在不同层面展现出一些“亚洲化”的迹象。不过,要用“亚洲化”来简单概括,可能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亚洲移民及其文化正在与这些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文化景观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多元共存状态。让我们逐个国家来细看:澳大利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五个国家之所以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并非因为缺乏联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且各自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结构,使得统一在现实中变得极其复杂且不具可行性。首先,我们.............
  • 回答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将中国对进口商品实施的病毒检测措施称为“贸易限制”,并要求中国“停止检测”,这一争议背后涉及国际公共卫生政策、贸易规则、国家主权与经济利益的复杂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争议背景:疫情初期的全球应对分歧1. 中国疫情初期的措施 2020.............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华人移民态度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地说澳大利亚“十分排斥华人”,也不能说新西兰“对华人非常好”,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在不同时期、不同政策层面以及社会舆论上,对华人移民的接纳度和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侧重点.............
  • 回答
    一个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组成的“大联邦”,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政治构想。从民族、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来看,这五国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同宗同源”的关系。然而,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单一的联邦,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将是极其巨大的,远非简单的相似性所能克服。深厚的.............
  • 回答
    在讨论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三个国家与原住民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白人屠杀原住民”这一表述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殖民过程以及与原住民的互动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澳大利亚与原住民的冲突:在澳大利亚,殖民早期确实存在着大量针对原住民的暴力冲突,这可以说是广泛存在的。英.............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散养的牛,为什么内蒙古的牛肉和牛奶,跟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的,总感觉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方面会觉得它们“差哪儿了”。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背后涉及到太多因素了,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确一点,不是说内蒙古的就一定不好,也不是说国外的就一定完美。各有千秋,但我们之所以有.............
  • 回答
    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这五个国家组成一个大型联邦,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设想。从许多层面来看,它们确实拥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这为这种大胆的构想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基础。但是,要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则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碍,涉及到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情感上的复杂考量。共.............
  • 回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所以能依靠农业走向发达国家之列,并非单一原因的堆砌,而是一个复杂而巧妙的系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它们并没有“只”靠农业,但农业在它们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甚至是奠基性的角色。历史的馈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首先,让我们回到历史的源头。这两个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都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关系、主权独立以及现代联盟的运作方式。我们来详细聊聊,看看如今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英国面临战争时,是否还会像一战、二战那样,毫无保留地并肩作战。回顾历史:英联邦的纽带与战争动员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大英帝国(后来演变为英联邦)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和军事.............
  • 回答
    .......
  • 回答
    要论证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下简称“五眼联盟”的四个军事力量,考虑到新西兰在海军规模上相对较小,但其在战略上的参与度不容忽视)的海军总战力是否能超过欧盟成员国的海军总战力,这需要进行一个相当细致的对比。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你如何衡量“战力”以及对比的侧重点。.............
  • 回答
    60万只蝙蝠“袭击”澳大利亚:疫情疑虑,真相几何?最近,澳大利亚国内疯传一则消息:60万只蝙蝠“袭击”了澳大利亚。这数字庞大得惊人,足以引发公众的恐慌,尤其是联系到蝙蝠作为某些病毒宿主的可能性,一个新的疫情爆发的阴影似乎笼罩下来。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澳大利亚真的会因此迎来新的疫情吗?首先,我们需.............
  • 回答
    乌合麒麟回应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的新画《致莫里森》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艺术、政治、外交以及网络舆论的复杂事件。事件的起因: 乌合麒麟的原画《伪善》: 在中澳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画家乌合麒麟创作了讽刺性的讽刺画《伪善》,描绘了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用藏刀割喉一名阿富汗儿童,背.............
  • 回答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团队关于新冠肺炎抗病毒疗法的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在全球仍在努力应对疫情的情况下。要详细了解这一疗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 研究背景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研究的 背景 是什么。自从新冠病毒(SARSCoV2)出现以来,全球科学家都在争相寻找有效的治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