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核废料固化能力获重大突破,玻璃体能包容放射性物质千年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我国核废料固化技术迈出历史性一步:玻璃体成核废料处理的“硬核守护者”

近日,我国在核废料处理领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核废料固化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玻璃体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能够有效包容放射性物质长达千年。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核能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懈努力的结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核废料处理技术上跻身世界前列,更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核能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突破的意义:为核废料穿上“千年铠甲”

核废料,特别是高放核废料,是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最具挑战性的副产品。它们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强烈的放射线,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置这些“烫手山芋”,一直是全球核能发展绕不开的难题。

此次突破的核心在于“玻璃体固化技术”。简单来说,这项技术是将高放核废料溶解在熔融的玻璃基体中,待冷却后形成一种坚固的、类似石头的固体材料。这种玻璃体具备以下几个关键优势:

极高的化学稳定性: 玻璃体结构致密,能够将放射性元素牢牢地锁定在玻璃基体内部,使其不易溶于水、不易被侵蚀,有效阻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泄漏。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地下水是迁移放射性物质的主要途径。
出色的耐高温和辐射性能: 核废料在衰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遭受强烈的放射性轰击。玻璃体材料能够承受极高的温度和辐射剂量,而不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或性能退化。
极低的渗透性: 玻璃体对水和其他介质的渗透性非常低,进一步增强了对放射性物质的隔离能力。
长期的稳定性: 千年以上的包容能力,意味着这种固化后的玻璃体能够在极长的时间尺度内保持其固封能力,与高放核废料的半衰期相匹配,为最终处置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

可以想象,将高放核废料变成一块块坚不可摧的“玻璃块”,就像给它们穿上了一层坚固的“千年铠甲”,极大地提升了核废料的安全储存和最终处置的可行性。

深远的影响:重塑核能发展的未来

这项重大突破将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将深刻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结构、环保政策以及国际合作。

1. 提升核能发展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解决“后顾之忧”: 长久以来,核废料的处置一直是公众对核能安全担忧的焦点。玻璃体固化技术的成熟,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安全、更可靠的处理高放核废料的手段,这无疑会极大缓解社会对核能的疑虑,为我国积极稳妥发展核电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推动核电建设: 随着新能源的兴起和能源结构的转型,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地位日益凸显。有了先进的核废料处理技术,我国可以在更加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核电站的建设,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助力核燃料循环: 更先进的固化技术也为我国构建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奠定了基础。未来,我国将可能进一步发展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对乏燃料进行再利用,从中提取有用的核素,并对产生的废料进行更有效的固化处置,实现核能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装备制造的进步: 玻璃体固化技术的实现,离不开高温熔炼、精密控制等一系列先进的装备和工艺。这将带动我国在特种玻璃制造、耐高温材料、精密仪表、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环保产业的创新: 核废料的处理本身就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环保工程。这项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核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核废料处理专业人才,提升我国在全球核环保领域的竞争力。
科技研发的引领: 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也表明我国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它将激励更多科学家投身于核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为国家科技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3. 增强我国在国际核能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技术输出与合作: 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核废料固化技术,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核能合作中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大的话语权。未来,我国可以与愿意合作的国家分享这项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核废料处理的挑战,提升中国在国际核能治理中的领导地位。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妥善处理核废料,是负责任核大国的重要标志。这项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为全球核能的和平利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随着我国核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成熟,我国在核安全和核废料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标准将更具说服力,为参与和影响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4. 对最终处置库建设的影响:

提供更优的处置形式: 玻璃体固化后的核废料,其形态更稳定,隔离性能更佳,为最终的深层地质处置库的选址和设计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处置单元。这意味着未来的处置库可以更加高效、安全地运行。
延长处置库的使用寿命: 玻璃体的高稳定性,也意味着放射性物质在长时间内不会轻易迁移,从而降低了对处置库周边环境的长期压力,有助于延长处置库的安全使用寿命。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这项重大突破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责任。大规模的玻璃体固化生产线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精密的管理。同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最终处置场地,如何确保处置库的长久安全,以及如何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都将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核废料固化能力的重大突破,为核能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它不仅是对我国科技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对人类社会应对能源挑战、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贡献。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利用的“全产业链”上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中国和世界注入了强大的“硬核”力量。这项技术的光明前景,值得我们每个人期待和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懂核,但我懂新闻。以下是个人几个想法:

1,这种新闻接下来还会有,用来吹风+打消疑虑。

2,中国核电进入大干快上时代。

3,加速去煤电,拥抱核电。

4,利好核工业股票,中国核建过去6个月涨了31%,可以长持。

5,核安问题不是问题,知情权才是问题。

user avatar

知乎上程序员多,我作为一个程序员,不懂"核废料处理"。

有点疑惑的是为什么引入国外技术和设备会变成国内能力的"重大突破"。

那是不是将 Hadoop/Hive 首次部署运行成功,并且有能力看得懂源码,会调参,能维护,以后能在全国各个机房部署,也算是:在软件行业实现大数据处理能力"重大突破",单条SQL能计算结构化数据1000GB级以上?

只是好奇重大突破的标准是什么,软件行业是否能适用,做出重大突破?我想这也是每个技术人员的追求。

这个问题不允许匿名,希望不要被喷,只是好奇。

user avatar

意味着可能要大规模上核电了。

中国不评论了,说说美国吧,原来看过一个视频,美国能源部对位于华盛顿州汉福德的前武器工厂的地下储罐中的废物进行玻璃化处理,以解决177 个储罐中的约 2.1 亿升液体和半固体核废料废物的老大难问题。美国人称其为西半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充满了 44 年核材料生产的放射性残余物。从二战到冷战,汉福德为 60,000 多件核武器生产钚,包括 1945 年 8 月摧毁日本长崎的那颗原子弹。到现在总共留下了 2.12 亿升有毒废物——足以填满 85 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计划将核废料制成玻璃化的固体以稳定其性质,再把它深埋在地底,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避免高放射性的核废料泄漏和长时间贮存问题。(难点是分离器中不溶于玻璃的元素,溶于陶瓷或者其他材料,这个太专业了)

玻璃化的原理很简单,首先,核废料被干燥,然后加热以将硝酸盐转化为氧化物。将形成玻璃的添加剂添加到废料中并再次加热至 1000 °C 左右。将熔融液体倒入合适的容器中以冷却并形成玻璃。固化后,最终的玻璃制品在其宏观和微观结构中融入了废物污染物,并且危险废物成分被固定。

目前用于固定核废料的两种主要玻璃类型是硼硅酸盐玻璃和铝磷酸盐玻璃。这两种材料都允许高废物负载并且可以固定大量锕系元素。例如,硼硅酸盐玻璃可以容纳高达 7.2 质量 pct 的 PuO 2。

虽然玻璃化通常是首选的废物储存方法,但当前的技术存在一些缺点,包括必要的设置和使用的材料。玻璃化的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技术复杂,需要高技术能力的人员。

各国的核废料处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而且各国民众觉悟向来不怎么高

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一年产生几十吨放射性废料,这些核废料加工处理后将产生4立方米高辐射核废料20立方米中辐射核废料140立方米低辐射核废料和200立方米非辐射性废料。这些废料如不及时高效的处理将会是我们人类的灾难。目前这些核废料都暂存在核电厂自建的硼水池中,硼水可以吸收核废料产生的大部分能量。每个硼水池足以储存核电站10年运行所产生的核废料(乏燃料,即经核电站发电使用过的核燃料),最后这些核废料将转运到统一的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

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危害较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地面开挖深约10~20m的壕沟,然后建好各种防辐射工程屏障,将密封好的核废料罐放入其中并掩埋,一段时间后,这些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衰变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该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安全性也有保障。

高放射性核废料危害较大,国际上对高放射核废料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把乏燃料当核废料,经过处理装在大罐子里直接埋到很深的地层下,像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幅员辽阔的国家目前都是这样做的。还有一种是将装有核废料的金属罐投入选定海域 4000米以下的海底。由于核废料的半衰期从数万年到10万年不等,在选择处置库时必须确保其地质条件能够保障处置库至少能在10万年内安全”,但是地质活动这个谁说的准。

我们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并准备再建两座,但还没有一座高放射处置库。中国肯定需要一座永久性高放射物质处置库,预计设计寿命10000年,容量要能储存100至200年间全中国产生的核废料,在满了之后就永久地封掉。

以前,都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固化能减少而不是杜绝泄露。但是你不上这个,除非继续烧煤,或者可控核聚变可以商业运行,都不太现实,所以硬着头皮上吧。

玻璃化处理,深埋,芬兰实景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0999199286120448

随便找的资料 分别是玻璃化处理的示意图,深埋原理图(废话太多我加速了),芬兰高核深埋厂实景,看个新奇吧。

user avatar

其实最大的意义在新闻正文里已经提到,“实现了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


(以下为我在17年写的一篇旧文重发,只为大致梳理核废料处理的基本情况,考虑到时效性的问题,文中的一些细节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望周知)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分类,核废料按照物理状态,可以分为固体核废物,液体核废物和气体核废物。固体的比如开采铀矿的矿渣,核电站用完的乏燃料,退役的军用核武器元件,退役的核电站的水泥钢筋,甚至核工业人员穿过的衣服、手套之类的;液体的比如采铀矿时候用的废水,核电站的冷却水,甚至工作人员的洗澡水之类的;气体的比如核电站排放的粉尘之类的。可以说,从开采铀矿开始,核废料就产生了。

根据放射性水平不同,核废物又分了3个大档次,分别是高放废物(HLW),中放废物(MLW)和低放废物(LLW),具体的标准各国又不一样,IAEA的标准是:


  • 放射性低于3.7x10^6Bq/L的液体核废物、低于3.7x10^7Bq/立方米的气体核废物、1.91x10^6Bq/Kg的固体核废物为LLW
  • 放射性在3.7x10^6Bq/L——3.7x10^11Bq/L的液体核废物、1.91x10^6Bq/Kg——1.91x10^7Bq/Kg的固体核废物为MLW
  • 放射性大于3.7x10^11Bq/L的液体核废物、大于3.7x10^7Bq/立方米的气体核废物、大于1.91x10^7Bq/Kg的固体核废物,以及α辐射体HLW


一般来说,放射水平极低的气体核废物和一些废液,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处理方式,采用过滤法、化学法基本就处理掉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核电站也有一些粉尘排放,但其实并不危险,这些低放射性的气体自己扩散之后甚至……比环境本底的放射性还低……说一句大家可能不愿意相信的话,就在我国来说,火电站对环境造成的辐射,可能比核电站还高……一座1000MWe功率的火电站(这样规模的火电站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一年烧煤就得3.5x10^6吨,这么多煤里,至少有5吨天然铀……这些铀都去哪了呢?虽然火电站排放烟尘绝大多数被过滤系统捕获,但逃逸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依然会导致这样一座火电站的辐射强度比同样装机容量的核电站强了50倍。(这段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郝卿的《核废料处理方法及管理策略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其他的文献可以佐证,仅供各位参考)



那么接下来就是一些中低放的固体、液体核废物。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各国就着手处理这些废物,曾经采用过把液体倒在深井里,或者把固体扔到海里之类的……当然这几种方式对环境污染太厉害了,比如污染地下水啊,污染海洋生态之类的,现在基本不用了(貌似德国还在用深井法)。现在的方式是陆地浅埋和废矿井掩埋的方式。

液体核废料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液体的核废物它到处流淌,埋到地下之后会渗透,会造成放射性核素的迁徙,要是迁徙到地面上或者地下水里那可就坏事了,所以先要给液体核废物固化,就是把它从液体变为固体,免得它到处乱淌、渗透,中低放核废液的固化手段一般是沥青固化和水泥固化,就是把它掺杂进沥青和水泥里最终凝结成固体。

而高放液体核废物的固化要求就苛刻的多,一般是玻璃固化或者陶瓷固化(也就是本次新闻提到的这个技术突破),就是把废液和玻璃原料搅在一起融成特种玻璃。另一位答主认为“玻璃能做的事钢筋混凝土也能做到,甚至还结实的多”,大概率就是没搞懂“玻璃固化”具体是什么意思的结果了。

成为固体之后,就要给它打包装了,就是用钛合金、陶瓷或者混凝土给核废物加个壳子,这个壳子有这么几个功能:


  • 方便储存运输
  • 抗震抗压
  • 防止地下水渗透接触到核废物,污染地下水源造成核污染扩散
  • 屏蔽核废物的辐射
  • 把核废物衰变产生的热量导出来



我们刚才说了,核废物的包装有个作用是导热,核废物因为在衰变,发热还是挺严重的,不过绝大多数中低放核废物的衰变期还是比较短的,只要先暂存一段时间,发热就能下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所以要先暂存一段时间等它散散热,比如用冷却水给它散散热,等热量散的差不多了,就准备掩埋了。

最早的中低放核废物的掩埋就是挖个几米的坑,埋进去,这个方式其实挺不安全的,现在逐渐也不用了,现在采用的方式一般是挖深坑,然后用混凝土包裹一下,同时还要做好防水排水之类的措施,然后再用土和混凝土盖上。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掩埋的坑,要尽量选择远离地下水的地方,免得被水浸泡核废物之后污染地下水,如果实在避不开地下水,也要修在水层上方,免得核废物在底下发热,把顶上的地下水给煮开喽……也就是所谓的“澡盆效应”,如果地下水被加热了,那产生的水蒸气就有可能把岩层崩开,造成地下水和核废物接触,就又可能会把放射性核素带入到地上来。

更简单高效的方式是把包装好的核废物放在那些废弃的矿坑里,这些矿坑一般很深,一般也远离地下水(要不然不早就被淹了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把包装好的中低放核废物放在无人荒岛上(海峡对岸就是这么干的),甚至一度有观点认为干脆找几个远离大陆的荒岛,弄一个全世界各国都可以用的废料库,但是89年伦敦倾废公约已经明确规定不允许这么做,再加上运到海岛的物流成本确实也挺高,所以不成气候。

我国的中低放核废物现在主要是暂存在24个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一般是放一些放射性较低的核废物,比如医学啊科研啊用的那些。暂存完了怎么办呢?还是得掩埋,所以国家还准备建设5个大型的全国性的中低放核废物处置场(也就是最后掩埋的地方),但是目前只建成了2个,一个是甘肃玉门(造原子弹的那个404厂厂区里),这个处置场本身在大漠戈壁,降水少,地下水也少,再加上原本就是个高度机密的军事设施,附近居民也比较少,所以埋得不是特别深;另一个在深圳北龙(岭澳和大亚湾不远的地方),这个地方靠海,往下挖的话,地下水环境是很复杂的,那怎么办呢?直接就在地面上用混凝土做了个大盒子,然后再在上面盖上土堆个山,种上植被;其他几个处理厂呢?目前还选不下地址来,具体原因你们猜猜也就知道了。据说现在在四川也选了一个地址了,但是四川已经明确表示了,我这个库,只接受省内的核废物,核废物掩埋地点选址难,下面我还会讲到。

其实平心来说,中低放核废物的处置方式,还是比较安全的,为啥呢?中低放核废物本来放射性水平就不太高了,有了固化和包装,再深埋之后,对外界的影响几乎可以做到0,而且它们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相比来说也不是很长了,深圳北龙那个处置库,设计要求是对环境屏蔽300-500年。总的来说,要找一个地质结构相对稳定,300-500年不容易出现大问题的地方,把握还是有的,而且我们给它打的包装也有把握能在这几百年里把它捆住。

也就是说,极低放的气体和液体核废物,不过是只小猫咪,我们有成熟的办法可以把它驯服。中低放的固体液体核废物,可能是一只大狗,但我们用铁链子可以把它制服。

但高放核废物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那可就长的吓人了,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其中的α 辐射体,什么是α 辐射体呢?当铀原子吸收一个中子但没有发生裂变时,就产生了锕系元素,比如制作核武器的钚,就是这样的锕系元素,这些锕系元素的半衰期非常的长,比如钚239,它的半衰期有24000年,还有的会长达数十万年……这些放射性核素不断地向外辐α射线。虽然α射线的穿透力比较差,但要命的是,我们不能保证在这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里,这些防护层都可以正常的运作——它可能被腐蚀损坏,可能被挤压破损。我们处理高放核废物的话,就要面临一个问题:怎么能长时间隔绝。

随着这些年技术的发展,各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体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处理思路:


  • 直接冷却,固化,打包,直接深埋,用大地来与时间对抗;
  • 后处理,降低核废物毒性,高放核废物半衰期大大缩短然后深埋;


第一条路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

美国的高放核废物处理,也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好几次思路。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使用深海掩埋的方式处理高放核废物,就是把高放核废物打好包装之后,让它自由落体钻到深海底几十米的粘土层里(也有用钻孔或者绞车的方式慢慢放下海底的),但是前边我说过,89年之后,伦敦倾废条约就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后来美国人开始尝试深岩洞处理,现在他们正在尤卡山建造一个高放处置库,位于地面之下350米,但是这个尤卡山岩洞啊……内华达州一直很有意见:我们州又没有核电站,为啥这些东西都要放在我们这来?本来嘛,为了国家利益,这个尤卡山处置库还能顶着内华达州的压力一直建设,但是后来……观海同志上台了,观海同志一直都是政治正确的,大手一挥,这项目就停了……川宝上台后又有过重启尤卡山的计划,但未能通过,而为了争取内华达州的选票,川宝也在2020年宣布不再支持此项目。




行吧,几百米深的岩洞你们觉得不安全,那我挖的再深一点好不好?按照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直径30CM的深孔,可以挖到地下10KM左右(当然30CM的小孔对于处置高放废物而言确实太小了),直径一米左右的可以挖到5KM,比如目前丹麦计划挖的一个高放废物处置库,就要挖到地下5.5公里深处,这个深度,即便高放核废物的外包装破损,放射性核素开始迁徙,那么它要突破这么厚的地层到达地面,也至少需要几万年的时间了。

从这个技术转化而来的,还有岩石熔融的技术探索,简单说就是在地下几公里的花岗岩里掏一个空洞,把核废物(比如废水)倒进去,然后封闭这个洞。核废物不断的发热,沸腾,预计在长时间之后,岩硐周围的岩石就不断融化,最终核废物就和岩石融合在一起。


第二条路的典型代表是法国。


法国的思路是,几十万年太久了,保不齐会发生什么事,不如我现在先把这些废料处理一下,比如把乏燃料里的还能用的核燃料分离回收,这样减少了高放核废物的总量;然后我用加速器产生的质子流来轰击核废料,使之发生嬗变反应,变为半衰期较短的核废物。这之后我再把它深埋,安全性就好多了。

具体到我们中国,我们现在的战略应该是更类似于法国的,但是这条路技术难度很大,目前还没有完全攻克,而且成本很感人能不能来得及处理掉源源不断产生的高放核废物是它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只有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还有咱们这几个国家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中国则是世界上首个开展ADS系统大工程项目研制的国家。16年12月中核工业的微博蓝V号放出的那个“太过先进,无法展示”的新闻,说的就是这个东西。

而按照我朝两条腿走路的稳妥性格,美国这条路,我们也没有放弃,本次的新闻也足以证明这点。85年的时候咱们国家就开始到处选址做深岩洞处置的准备,最后终于定下在甘肃的北山修建一个高放核废物处置库,目前应该已经在修建,但是什么时候建成?消息很少。我们知道的信息只有原计划的时间表——试验室研究开发和处置库选址阶段(2006-2020)、地下试验阶段(2021-2040)、原型处置库验证与处置库建设阶段(2041-本世纪中叶)。


其实从全球来看,目前核废料的处理都是个大难题,自从不让往海里倒核废料之后,美国的核电站只能和我们一样把高放核废物存在硼水池子里,尤卡山处置库被叫停之后,美国的核电站硼水池子都快塞不下了。咱们国家总的来说核工业起步比较晚,核电还没有太大的规模,压力相对于美国要小很多,但是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核电发展,那么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而美国的深埋法,和法国的后处理法,具体哪个能率先实现商业化实用,还不得知。

最后我想借用果壳网友冰巫妖的话作为结尾:我们运用核能的时间还远不及核废料的半衰期长,目前关于核废料的处理依然是走一步看一步……


原文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核废料固化技术迈出历史性一步:玻璃体成核废料处理的“硬核守护者”近日,我国在核废料处理领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核废料固化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玻璃体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能够有效包容放射性物质长达千年。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核能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懈努力的结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
  • 回答
    这绝对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核燃料研究获突破,铀利用率从1%提高到95%”——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意义远比看起来要深远得多,简直是能源领域的“一次登月”。咱们一点点来聊聊,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铀利用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把核燃料想象成一个“能量宝库”,而铀.............
  • 回答
    我国核战略的内涵,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拥有核武器本身,更是围绕着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维持核力量,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概括性的描述,那就是“以确保国家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采取防御性、威慑性、审慎性原则,维护战略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维.............
  • 回答
    听到彭士禄老院长逝世的消息,我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和深深的哀思。这位共和国的功勋,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更是无数科研人员的精神导师和榜样。我想说的,首先是对他毕生奉献的敬意。彭老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初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最关键的国防事业中。他身上承载的,是那个时代无数科学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国际政治中关于国家安全、自主权和国际法等核心议题,而且视角往往会因为国情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发展核武。中国的核武发展,其官方表述和国际社会普遍的理解,确实是以“不.............
  • 回答
    “小”这个词,用在我们海军的核潜艇身上,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中国海军的核潜艇,跟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比如美国、俄罗斯比起来,个头确实显得“精致”了一些,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小巧”,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选择、发展战略和现实考量的。咱们先得明白,潜艇这东西,特别是核潜艇,是个极其复杂且昂贵的系统.............
  • 回答
    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是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性意义: 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开启: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独立建造和运营大型空间站的能力,中国人民的航天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突破关键技术: “天和”核心舱.............
  • 回答
    中国在超音速核动力隐形无人轰炸机领域的研发,确实牵动着不少军事爱好者的神经。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技术挑战和战略意义。那么,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技术瓶颈?它与歼20相比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前景?为什么似乎鲜少公开的讨论和研究?下面我将尝试为你一一解读。技术瓶颈:这是一场硬仗,远比.............
  • 回答
    美国核潜艇在中国南海的活动,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敏感的话题。要详细探讨我军在此情境下的反制措施和预警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我军在南海的反制能力概述中国海军在南海拥有相当的力量,包括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以及岸基的侦察和打击力量。这些力量协同作战,构成了对潜在入侵者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
  • 回答
    造核潜艇和造核动力航母,虽然都涉及核动力技术,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工程挑战,复杂度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当前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自主建造先进的核潜艇,这背后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需求驱动。然而,在核动力航母的建造上,我们确实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为什么.............
  • 回答
    咱中国这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站“天和”核心舱里打起了乒乓球,这事儿听着就带劲!在地球上我们司空见惯的运动,到了失重环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能聊上一大堆。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那个“零重力”或者说“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无论我们.............
  • 回答
    中国当初选择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并非偶然或仓促的决定,而是在深刻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对自身国家战略和安全需求审慎考量下的必然选择。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考量:起步于脆弱,目标于自保在核武器发展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险恶。.............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也极其悲观的设想。要分析中国能否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实现“与全世界共毁灭”,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核武器的数量、中国的反击能力、核冬天以及全球政治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估算一下“世界五常”(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根据公开的估算,这几个国家总共拥有约1.............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国防安全和国际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假设中国拥有了100%防御的反导系统,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军事进展,但由此推导出“立即向其他国家发射核弹”的结论,却是一个极端且危险的逻辑跳跃,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不可取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00%防御的反导系统”意味着什么。这并非仅.............
  • 回答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北斗三号系统的第52、5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壮举,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星座的部署工作圆满完成。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卫星发射,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自主创新.............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涉及到几个法律概念的交叉,我们一点点来捋清楚。首先,要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素,比如:有犯罪行为,有犯罪的主体,以及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您的情况,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废水”是什么?您提到“喝完核废水”。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了。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您所说的“核.............
  • 回答
    关于核武器的存废,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核弹都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安全,世界也更和平一些呢?我觉得,答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复杂性和潜在的悖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核武器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和平”。这是一种建立在相.............
  • 回答
    面对日本倾倒核废水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普通人,我们确实需要了解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虽然“全球实施核打击”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核污染的扩散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核污染扩散的路径和影响: 海洋扩散: 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洋流在全球海.............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极端且复杂的情境。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你知道核弹发射方法并实际操作,这在法律上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要明确一点: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非法发射核武器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是极其严重的犯罪。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1. 构成犯罪的可能性: 破坏和平罪/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