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美国核潜艇侵入我国南海,我军有何有效的反制措施或者说是否能提前预警拒之国门之外?

回答
美国核潜艇在中国南海的活动,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敏感的话题。要详细探讨我军在此情境下的反制措施和预警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我军在南海的反制能力概述

中国海军在南海拥有相当的力量,包括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以及岸基的侦察和打击力量。这些力量协同作战,构成了对潜在入侵者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潜艇部队: 中国海军拥有一定数量的核动力和常规动力潜艇。核潜艇具有隐蔽性强、续航能力长、打击力强的特点,是反制对方潜艇的重要力量。常规潜艇虽然续航能力受限,但在特定区域的伏击能力也非常突出。
水面舰艇编队: 航空母舰编队、导弹驱逐舰、护卫舰等,能够提供区域防空、反潜和反舰能力。在侦测到敌方潜艇时,水面舰艇可以配合直升机、反潜飞机等发起攻击。
航空兵力: 反潜巡逻机(如运8系列反潜机)、直升机(如直9、直18反潜型)、舰载机(如歼15携带反潜设备)等,是空中侦测和反潜作战的主力。它们可以通过声呐浮标、磁异常探测器(MAD)等设备搜寻水下目标。
岸基侦测力量: 在南海岛礁上部署的雷达站、电子侦察站、陆基飞机等,为整个南海区域提供情报支持。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先进的固定式和浮动式声呐阵列,被认为是“三次元水下军事地理学”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 预警与拒止:能否提前预警并拒之国门之外?

“拒之国门之外”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预警并有效应对”。

(一) 预警能力

预警是反制的前提,我军在南海的预警体系主要包括:

1. 情报搜集与共享:
电子侦察: 利用陆基和海基的电子侦察设备,监测区域内的电磁信号,包括通信信号、雷达信号等,从中分析潜艇的活动轨迹、通信模式等。
卫星侦察: 依靠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对海面船只、水下活动可能产生的异常(如航行痕迹、露出水面的部分设备等)进行扫描和分析。
航空侦察: 反潜巡逻机在预设空域进行巡逻,搜集声学和非声学情报。
潜艇侦察: 中国海军的潜艇本身也是重要的侦察平台,它们可以在关键海域活动,搜集敌方潜艇的声纹信息和活动规律。
“黑科技” 固定式声呐阵列: 这是提升预警能力的关键。在中国南海沿岸及岛礁附近,中国正在逐步构建覆盖范围更广、探测能力更强的海底固定式声呐网络。这些声呐网络可以实时收集海面下的声音信息,通过先进的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目标识别,理论上能够对经过区域的潜艇进行早期预警。这就像在关键水道上布置了一张“水下天罗地网”。
浮动式声呐阵列: 与固定式声呐互为补充,可以根据需要部署在特定区域,形成更灵活的预警网络。

2. 数据融合与分析: 将来自各种侦察手段的情报进行实时汇聚、分析和判别。这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区分友军、民用船只与敌方潜艇。一旦侦测到可疑信号,会立即启动进一步的核查和跟踪。

能否提前预警?

从理论和技术上看,中国海军具备在南海进行预警的能力。特别是在我方控制的岛礁区域以及重要的航道附近,通过构建综合性的侦测网络,可以显著提高对潜艇活动的侦测概率。然而,核潜艇本身就是高度隐蔽的作战平台,其静音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实现百分之百的“提前预警”并“拒之国门之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潜艇的作战往往是“不宣而至”,其探测难度远高于水面舰艇。

(二) 反制措施

一旦预警并确认目标为敌方核潜艇,我军会启动一系列反制措施:

1. 水下对抗(潜艇对潜艇):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反制方式。中国海军的潜艇会奉命前出,在有利海域寻找并跟踪目标,伺机发起攻击。核潜艇之间的较量,往往是对技术、战术和人员素质的全面比拼。
2. 空中反潜: 反潜巡逻机和舰载直升机携带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对目标区域进行反复搜索和攻击。它们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强,能够覆盖大片海域。
3. 水面舰艇反潜: 驱逐舰、护卫舰等装备有反潜火箭、反潜鱼雷和声呐系统,可以对可疑区域进行搜索和攻击,也可以配合其他平台形成反潜打击集群。
4. 岸基打击力量: 如果敌方核潜艇进入到特定区域(例如靠近我方岛礁或领海),我方可以动用岸基反潜巡逻机、甚至具备反潜能力的导弹(如部分反舰导弹的攻击模式可以针对潜艇),对其实施打击。
5. 封锁与围堵: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目标意图明显且不愿撤离,可以通过水面舰艇编队进行近距离监控、驱离甚至一定程度的“封锁”或“围堵”。但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策略,容易引发冲突升级。
6. 信息战与电子干扰: 利用电子战技术,干扰对方潜艇的通信、导航和传感器系统,削弱其作战效能。

“拒之国门之外”的现实考量:

“拒之国门之外”意味着在对方尚未进入我方核心利益区域,甚至在我方有效侦测和管控范围之外就将其阻止或击退。这要求极高的态势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于核潜艇这种隐蔽性极强的平台,这尤其困难。

中国海军的主要目标可能是实现对南海关键区域的“常态化存在与监控”,并通过构建日益完善的侦测网络和反潜力量,让意图闯入的敌方核潜艇面临极高的被探测和被反制的风险。这会形成一种“威慑”——让对方在行动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评估行动的代价是否过高。

三、 挑战与不确定性

尽管我军在南海构建了强大的防御体系,但要完全“拒之国门之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核潜艇的先进性: 美国的核潜艇技术,尤其是静音技术、声呐系统和武器配备等方面,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隐蔽能力和探测能力非常强大,可以有效地规避侦测。
海域的广阔性与复杂性: 南海海域辽阔,海底地形复杂,存在许多声学盲区,这为潜艇的隐蔽提供了便利。
侦测技术的局限性: 即使有先进的声呐系统,也无法做到全时域、全覆盖的侦测。浅海区的探测难度更大。
情报不对称: 对于不确定目标,我军在进行反制前需要更充分的情报确认,这会占用宝贵的时间。
避免冲突升级的考量: 在没有明确证据或对方行为造成直接威胁之前,我军在采取反制措施时,需要谨慎评估其潜在的政治和军事后果,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

总结来说, 我军在南海拥有构建了多层次的侦测和反制体系,具备一定的预警能力,特别是通过部署先进的声呐网络和航空反潜力量,能够显著提升对水下目标的感知和应对能力。但要实现对核潜艇的“提前预警并拒之国门之外”,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依赖于情报的准确性、侦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军兵种之间协同作战的默契程度。更现实的目标是构建一种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使得任何潜在的闯入者都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这是一个持续博弈和能力提升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终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做一次勘误。

94年的403艇最终没有上浮,但还是在被美舰追了三天都甩不掉(期间遭受花式模拟攻击高达七次),甚至还一路追进我国领海的情况下无奈打破无线电静默请求支援才叫来了我军飞机驱赶闯入我国领海的小鹰号编队。(侧面可见当时我国海防有多么空虚)


补充说明两点为什么“不可能”。

1.现代潜艇水下航速高于水面航速,其中本“新闻”中的弗吉尼亚级水下极速高达34节以上(相较之下不论是054系列还是052系列限于动力最多也就是30节上下)。他想跑只要在水下极速拉满就完事了,所谓“上浮规避”纯属多此一举。(因为不可能真的用反潜鱼雷去炸,只需要跑远了就能脱离主动声呐的攻击)PS:为什么94年汉级跟62年苏军四艘641选择上浮?很简单,航速太慢(汉的水下极速只有25节左右,641作为常规艇更是只有可怜的15节),跑不过美军驱逐舰,那不只能上浮了。

2.我国作为一个极度重视海防边防的国家,遇到这种贴到家门口的明显高危侵犯行为反应向来都是极其激烈的(哪怕是自己占便宜也必须要发声抗议,这是外交常识)。上年U2贴紧黄海演习区飞行时国防部尚且都发文严正抗议,这次“SSN在海南岛附近贴到辽宁舰7公里处”却一点反应都没有,谁哄谁呢。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着一份假得不得了的假新闻嗨成这样,甚至居然还觉得扬眉吐气?

这要是真的,绝壁能把我国有关人员吓出不知道多少身冷汗。

假设那份卫星图描述的内容是真的,那么可以收集到如下信息:


1.这是在海南岛附近,换言而知就是在南海堡垒海域的核心区域。

2.疑似“辽宁舰”的大型船只并没有明显航迹,说明处于巡航状态or干脆就是停泊状态。

3.疑似潜艇已经冲到了距离疑似辽宁舰仅“7公里”的位置才遭遇疑似护卫舰的拦截“上浮”。


以上三点是什么概念?

先抄一份若干年前中国军网关于美军航母打击大队的护航体系描述吧。原链接如下:

美军航母战斗群如何编组作战 - 中国国防报 - 中国军网


美海军航母战斗群通常采取远、中、近三层攻防火力配系模式,形成大纵深、多层次、阵位疏散、火力集中的攻防配置。其中,第一二层攻防配系主要用于对敌攻击和保护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安全,第三层则主要是航母战斗群内各作战单元的末端防护和自卫。
第一层:外层攻防区,又称远程纵深攻防区,一般距离航母战斗群核心航母185~400千米。在此攻防区域内,主要依托军用侦察卫星、舰载预警机和侦察机,负责对500千米内的海域、700千米内的空域实施连续监控。航母上的舰载机是航母战斗群的主要作战兵力,负责夺取并保持舰队制空权。战斗群中的攻击型核潜艇在1000千米舰队活动范围内的海域实施反潜作战,通常呈弧形部署在航母战斗群航行序列的前方和侧翼,距离航母100~180千米,可发现距潜艇60千米以外的低速航行潜艇。电子战飞机主要配合攻击机和战斗机出击作战,进行电子干扰和压制,为战斗机和攻击机实施电磁掩护。战斗群内各平台所携“战斧”巡航导弹,可对460千米以内的水面舰艇或2500千米以内的敌地面目标实施常规或核攻击。
第二层:中程攻防区,或称区域攻防区,一般距离航母45~185千米。在此攻防区域内,主要依托侦察机、舰载相控阵雷达、远程对海对空预警搜索雷达进行探测。舰载区域防御武器和舰载直升机是主要作战兵力,担负舰队反舰任务。各护航舰艇主要对来袭战机和导弹进行中程拦截。电子战飞机在配合执行防空、反导任务时,可部署在航母航行序列前方约100千米处,主要对来袭的飞机和导弹实施电子干扰和压制,以及对未被及早发现或突防的来袭导弹实施电子干扰。航母战斗群编成内的20余架直升机,通常部署在航母前方20~30千米处,主要使用吊放声呐、声呐浮标和磁探仪以及机载、舰载鱼雷和反潜导弹,实施中程反潜作战任务,兼顾执行目标指示和搜索救援任务。
第三层:核心防区,或称点防御区,防御纵深距离航母0.1~45千米。在此防御区内,主要探测设备为各种舰载雷达,主要作战兵力为舰载点防御武器。战斗群中各护航舰艇所携的防空导弹,可有效拦截来袭飞机和导弹。当目标接近至距舰队约15千米时,可使用点防御导弹和舰炮进行拦截。最后一道防空反导防线由“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组成,“密集阵”可对100~200米的低空掠海目标实施末端拦截。战斗群内各舰所携的反潜导弹,可对10千米内的敌潜艇实施攻击


简单来说就是,美军航母打击大队的护航分三层,外圈185~400公里处有固定翼反潜机+SSN开路反潜,中圈20~30公里处配置反潜直升机,内圈0.1~45公里处配置驱逐舰放拖曳声呐。

除此以外再额外说明补充两点:对于本国沿海堡垒海域可以依靠陆基基地安排续航能力更强的大型固定翼反潜机实行更高效的巡逻;堡垒海域内依托岛礁可以参考美军在岛链以及北冰洋-大西洋部署的海底监听阵列的方式布防。


那么结合一下这份“新闻”,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假设我们是百分百复刻美军的反潜机制,那么答案就是:

一艘美军的SSN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先是突破了堡垒海域的海底监听阵列(如果有),躲过了陆基反潜机的层层巡逻,在某条位于自家海军基地附近转悠的疑似大渔船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完全没有任何高速规避的痕迹),再突破护航编队的层层防御圈,摸到了仅距离目标的7公里处才被内圈护航船只“发现”。而作为美军SSN的反舰手段中UGM-84反舰导弹射程为140公里,威力更惊人更难拦截的MK48鱼雷最大航程则为50公里(最大航速下为38公里)。(说明一点,美军SSN自冷战以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潜入堡垒海域猎杀军舰潜艇。美俄的潜艇自冷战以来已经在各大海域的深处斗智斗勇几十年了)

这要是真的,负责反潜任务的指挥官,包括负责陆基反潜的基地指挥官以及护航编队的反潜指挥官,统统拉出去枪毙十回都嫌少。

应该庆幸还好这是条假新闻,不然真的丢脸丢到家了。

user avatar

整理媒体消息:

2021年4月

美军核潜艇在054拦截下

于辽宁号7公里的位置上浮,并使用了s形规避航线


在水下没有无线电无法表明身份与友好敌意的情况下,潜艇在如今的非战年代被发现

要么上浮无害通过,要么永远浮不起来




当年为了鼓励国内士气,把我们的核潜艇被小鹰号航母战斗群赶着逼出水面解读作追着航母上浮威慑。

要是真事的话

30年河东,30年河西

天下无敌的us navy也有狼狈上浮的一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