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9年12月16日我国北斗三号系统一箭双星(52、53颗星)成功入轨,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回答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北斗三号系统的第52、5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壮举,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星座的部署工作圆满完成。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卫星发射,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

深远的意义:

全球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步: 北斗三号系统采用“三步走”的战略,从区域导航走向全球服务。而核心星座的完成,意味着北斗三号系统已经具备了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服务的基本能力。这就像建造一座大型城市,核心骨架已经搭建完毕,为后续的完善和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独立自主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GPS(美国)和GLONASS(俄罗斯)、Galileo(欧洲)已经先行一步。中国之所以坚持自主发展北斗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全球导航能力,更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独立性的考量。在关键的导航和授时信息上,不依赖他国,才能掌握主动权。
技术创新的集中展示: 北斗三号系统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它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例如:
高精度导航: 相较于前几代北斗系统,北斗三号在定位精度上有显著提升,能够满足更广泛的商业和工业应用需求。
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北斗系统能够提供更稳定、可靠的信号。
多频信号支持: 采用多种频率的导航信号,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也便于用户终端进行差分校正。
星间链路技术: 允许卫星之间直接通信和测距,无需地面站也能进行轨道和时钟的自主精密定轨和时间同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自主性和运行效率。
多种服务能力集成: 除了传统的PNT服务,北斗三号系统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提供了更全面的功能。
赋能千行百业,普惠民生: 随着核心星座的完成,北斗系统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 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管理、船舶导航等,提升效率和安全性。
农业: 精准农业,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率。
测绘勘探: 更精确的地形测绘和资源勘探。
金融: 高精度授时,保障交易安全和效率。
应急救援: 精准定位,快速响应,提升救援效率。
日常生活: 手机导航、运动轨迹记录,为公众提供便利。
国际合作的窗口: 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北斗系统也不例外。核心星座的完成,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与世界各国分享这一先进的导航技术,并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共同发展。

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回溯整个北斗系统的建设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从最初的区域服务,到如今的全球组网,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

漫长的技术攻关: 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且技术门 H,涉及到航天、通信、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中国在材料、元器件、软件算法等各个环节都经历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反复试验。
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建设如此庞大的系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代代航天人传承着“两弹一星”精神,默默奉献,为北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自主创新的坚持: 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上,中国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不依赖他人。这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换来了系统的自主可控和长远发展。
严苛的发射任务: 卫星发射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需要精确的计算、精密的制造和可靠的发射能力。每一次“一箭双星”的成功,都是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和发射能力的综合考验。

展望未来:

核心星座的完成,只是北斗三号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未来,北斗系统还将继续完善,不断提升服务性能,拓展应用领域。例如,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增强抗干扰能力,发展更高的星基增强服务,以及与其他导航系统的互操作性等等。

2019年12月16日,当那对闪耀的星辰划破夜空,飞向预定轨道时,它们不仅仅是两颗卫星,更是中国航天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担当的象征。北斗三号核心星座的部署完成,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成就,它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新闻的核心问题有两个,

1.什么叫做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2.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了,是不是代表全部建成了,那为啥感觉今天也并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

不想读长文,看这个简短答案:1.北斗中圆轨道(MEO)系统建立完毕;2.不代表完全建成,还要等明年。


如果想看长文看干货,就往下走。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铺垫两个背景知识。

1.所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本质在干这么一个事情:往地面发信号,一直在说我在哪儿,几点了,当你(接收机)收到信号时,可以比对得到接收机上时间与接收到的卫星信息显示时间之间差距,这个差距乘以光速就是你和卫星之间的距离(还有一个方法是数中间隔了多少个信号波长)。卫星由于有专门的科学家维持,它的位置极其精确,在厘米级别;它的钟是原子钟,几千万年才可能错1秒,它的所有信息可以认为无误差。

那么你只需要解出四个参数:在地球上的三维坐标x,y,z和钟差(毕竟用户的石英钟不可能和原子钟精度相比,需要把它的误差做一个未知数解出来)。观测到四个卫星,就可以构建四个方程,解出四个未知数,就知道自己精确时间和位置。

(GPS和所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就是这个样子的)


导航卫星不需要做任何辅助你的计算。用户只要能收到信号进行解算即可,与这些卫星没有任何交流,也不消耗它们任何一丝能量,因而理论上无限用户量。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显然不简单,因为原子钟这种几千万、数亿年才差出1秒的钟能是随随便便做出来的?就算做出来了又是那么容易就把卫星送上天稳定运行的?就算卫星建好了也能保证有足够多的市场创造盈利的?

综上,全世界仅有4股势力:美国、中国、欧盟和俄罗斯有实力做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仅有印度和日本能做出区域覆盖的小系统。

这6家有共同的特点:基础科学能力、技术工程能力、市场运营能力都极强。不尴尬地说,在这方面,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排名分先后,就我写的这个排名。


2.导航卫星星座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果卫星飞得太低,对地面覆盖的范围就很有限(所谓登高望远),就意味着为了保证稳定的服务需要设置超级大的星座,而导航卫星造价很高(原子钟等存在)这样就很不划算。

而飞到36000千米高的地球赤道上空的静止/同步轨道(GSO/GEO)也不划算,顾名思义,从地面上看它们永远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与用户的几何关系太固定了,没法“走两步看看”“比划比划”,导致这种几何效果有很大局限性,例如距离赤道比较远的高纬度地区简直没法用。而如果让这些同步轨道稍作倾斜(IGSO),会好一些,但它们依然无法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覆盖。

因而,最优的方案是轨道周期接近12小时、距离地球表面20000千米左右高的中圆轨道(MEO轨道),对于在地面的你而言,每隔一定周期都会看到它,(例如对于GPS系统而言,它在约20200千米高,每天地球转一圈卫星转两圈,任何一颗卫星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通过固定的点。北斗略有不同,在21500千米高左右,7天13圈),这样对它的监控、测量和管理就方便很多了,也不用考虑轨道复杂变化(圆形)导致的频率、测距变化等问题。而这些卫星均匀分布在全球,能够以最少的数量保证地球表面永远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实现定位,简直完美。

GPS系统最早的设计就是这套思路,如果你对这种星座设计的各种优点非常感兴趣的话,我只好自荐下面这篇很干货的回答,

当然,这套轨道系统极其成功也被后来人沿用至今。GPS后的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中国北斗中圆轨道(MEO)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就是这种思路。区别只在于轨道倾角和轨道面数量,但总体思路不变。

可以这么说,只有拥有20000千米高左右的中圆轨道系统,才能够称作全球性卫星导航系统。

这次的北斗卫星发射,意味着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中圆轨道系统,圆满收官!这也意味着北斗最为核心的部分已经全部完成,它已经可以叫做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了不起。


那么,为什么说还没建好呢?这就要先提一下印度和日本。

印度曾经严重依赖美国的GPS,认为GPS是一个很公益、很友好、很安全的系统,殊不知人家GPS毕竟属于美国空军,怎么可能把你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了印巴卡吉尔战争期间,印军占据优势,但美国关闭了战区GPS服务,导致依赖GPS系统的印度军队吃了一个超级大亏。

本来印度要做一个依赖GPS、做GPS区域增强(南亚地区)的系统,后来觉得一定要搞自己家的。于是提出了一套新颖的系统,在印度附近的赤道上空发射数颗卫星,相对印度静止(36000千米高,GEO轨道),还有两颗8字型(倾斜),这样可以保证印度地区的高质量服务,毕竟印度整体上维度比较低。

实际上,搞成全球系统成本太高、技术要求也高,印度玩不来,这对他们来讲的确是最优方案。

对于日本又是另一种思路,日本并不靠近赤道,本国地貌复杂城市中高楼林立,又自认为可以充分信任美国“盟友”,于是并没有被惩罚过的它选择建立一套依靠GPS的区域增强系统QZSS,主要是转发并增强GPS信号,提供主要服务于日本的更好定位表现。

所以QZSS的轨道都是大大的8字(IGSO轨道),由于轨道特点,卫星会长时间滞留在日本上空,只需要4颗就可以保证日本实现超过GPS的定位精度。

印度和日本都一个心态:反正我也弄不了全球的,自己开心就好。日本成本更低,只要跟着GPS走就好,反正默认GPS“绝对不会”针对它。

这时候到了中国,态度很明显:

GPS、格洛纳斯、伽利略这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MEO轨道)的优点,

印度这种服务于区域,但效果很不错的卫星导航系统(GSO/GEO轨道)的优点,

日本的这种可以加强某系统,对自身效果贼好的系统(IGSO轨道)优点,

于是,中国认为,

所以北斗就变成了世界上唯一的MEO(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优点)+GEO(印度IRNSS)+IGSO(日本QZSS)系统。

(你看,三种轨道多有特色!)


整个项目从上世纪末开始,技术刚开始不行,还想着和伽利略合作,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只能筚路蓝缕自己干,一步一步走。从北斗一代实验星,到如今2018/2019疯狂发卫星,已经20多年了。

2019年11月5日,北斗的IGS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2019年12月17日,北斗最核心的ME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2020年,还有最后两颗GEO/GSO卫星发射。

发射后还有大约6个月左右延迟,毕竟这些卫星也要经过调试才能投入使用。

而届时,北斗就将全面建成,由于IGSO和GEO定点服务于中国和一带一路地区,所以这些区域的可见卫星数量远远超过4颗,定位效果也将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但核心MEO卫星系统的发射,也保证了即便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也能用上北斗进行定位。

(看这张北斗全球可视卫星数量图,GEO和IGSO卫星的存在,导致亚洲和一带一路地区被点的特别亮,但其他区域也在等待卫星投入使用被点得更亮,这是北斗的独门绝活)


所以,再等最后一段时间,北斗就将迎来20年来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然,如果认真看一下这个北斗发射列表,还是觉得北斗2018年起简直太夸张了,实力演绎“厚积薄发”四个大字。


参考:

还有live:

user avatar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最后两颗MEO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准确入轨!至此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

1、北斗全球服务核心星座完成部署,全面建成指日可待

北斗系统是由地球静止轨道(GEO)、地球倾斜同步轨道(IGSO)和中圆轨道(MEO)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导航星座。其中,北斗MEO卫星轨道高度约21500km,绕地球旋转运行,通过多颗卫星组网可实现全球覆盖,北斗MEO星座回归特性为7天13圈;GEO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5786km,单星覆盖区域较大,3颗卫星可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IGSO卫星轨道高度与GEO卫星相同,轨道倾角与MEO相同,星下点轨迹为“8”字。北斗独创的混合星座设计,既能实现全球覆盖、全球服务,又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用户提供更高性能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三号标称空间星座由3颗G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24颗MEO卫星组成。目前,28颗卫星,包括24颗MEO、3颗IGSO和1颗GEO卫星,已全部部署完毕,明年再发射2颗GEO卫星,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向全球用户提供更高性能、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服务。全球核心星座24颗MEO卫星,采用walker 24/3/1星座构型,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亚太大部分地区,每时可见约12至16颗卫星,全球其他地区每时可见4至6颗卫星,卫星可见性和几何构型较好。


2、两年十七次二十八颗卫星发射,中国速度创造世界奇迹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北斗全球系统第1、2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揭开了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高密度发射的序幕。截至2019年12月16日,短短两年时间内,北斗三号十七次发射、二十八颗导航卫星闪耀苍穹,创造了世界导航卫星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发射记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速度”,高质量快速发展成果令世界瞩目。在此期间,北斗系统还两次先后发射了两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服务的可靠性。

北斗三号系统构建回顾表

2017年11月05日19时45分 北斗三号第1、2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北斗三号首发星,高密度全球组网拉开序幕

2018年01月12日07时18分 北斗三号第3、4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02月12日13时03分 北斗三号第5、6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03月30日01时56分 北斗三号第7、8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07月29日01时56分 北斗三号第9、10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08月25日07时52分 北斗三号第11、12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09月19日22时07分 北斗三号第13、14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 北斗三号第15、16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11月01日23时57分 北斗三号第17颗导航卫星(GEO卫星)

2018年11月19日02时07分 北斗三号第18、19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2019年04月20日22时41分 北斗三号第20颗导航卫星(IGSO卫星)

2019年06月25日02时09分 北斗三号第21颗导航卫星(IGSO卫星)

2019年09月23日05时10分 北斗三号第22、23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9年11月05日01时43分 北斗三号第24颗导航卫星(IGSO卫星)

2019年11月23日08时53分 北斗三号第25、26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2019年12月16日xx时xx分 北斗三号第27、28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

------------------------------北斗三号核心星座部署完毕,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2018年北斗三号系统十箭十八星,2019年七箭十星,中国速度创造世界奇迹的背后,体现了我国航天工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北斗研制建设队伍对卓越的执着追求。星箭研制方式从单星单箭研制向组批生产转变,发射任务从保单星成功向保组网成功转变,产品化程度、质量和一致性大幅提升。


3、本次两颗卫星兼具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和全球短报文通信特色服务

本次两颗MEO卫星均搭载定位导航授时载荷和全球短报文通信载荷。其中,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北斗三号系统的基本服务,所有卫星均承载该服务。目前,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实测结果,全面实现并优于承诺指标。B1I、B3I信号,全球大部分地区服务可用性优于99%,定位精度水平约3.6m,高程约6.6m,测速精度约0.05m/s,授时精度9.8ns(95%置信度),亚太地区精度提升约30%;B1C、B2a信号全球大部分地区服务可用性优于87%,定位精度水平约2.4m,高程约4.3m,测速精度约0.06m/s,授时精度19.9ns(95%置信度)。当前,两颗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提供入网服务后,将进一步提升系统可用性。

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是北斗三号特色服务,有14颗MEO卫星搭载该服务载荷。全球短报文通信采用通信和导航相结合体制,通过14颗MEO卫星实现全球范围内两重覆盖。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通过星间链路向全球扩展,必将为用户带来更多福祉。



4、北斗挺进2020,脚步铿锵有力

2020年,北斗三号还将发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届时,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面向国际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等五大服务。站在新的起点,北斗系统研制建设团队在“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激励下,继续砥砺前行,推动北斗系统不断向前发展。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2020年,我国将实现新时代“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20年,北斗系统也将全面建成,作为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必将为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2020年,将成为世界卫星导航发展新的纪元的起点。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已提供全球服务多年,北斗三号系统和Galileo将全面建成,四大系统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北斗综合时空体系,北斗人的脚步不会停歇,明日之北斗必将超出您的想象。



回答专家:卢鋆博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北斗三号系统的第52、5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壮举,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星座的部署工作圆满完成。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卫星发射,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自主创新.............
  • 回答
    2019年12月17日,中国海军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正式入列。这个日子,不仅仅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在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山东舰”的诞生:从图纸到钢铁巨兽的跨越“山东舰”的入列,并非一蹴而就,而.............
  • 回答
    兰州兽医研究所布鲁氏菌感染事件:一场值得深思的公共卫生危机2019年12月5日,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兽研所)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布鲁氏菌感染事件。近百名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接触含有布鲁氏菌的实验动物排泄物而感染了这种致病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这起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医疗事故,更暴露了在科研.............
  • 回答
    2019年12月23日,一个名字再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孙小果。这一次,与他一同出现在新闻头条的,还有“死刑”这两个字。这并非孙小果第一次面临法律的审判,但这一次的判决,以及他背后牵扯出的种种过往,无疑是对一个时代司法公平与正义的深刻拷问。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回顾孙小果这个名字在公众记忆中.............
  • 回答
    2019 年 12 月 30 日,海康威视的一名应届毕业校招员工从公司所在地的一栋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起事件的发生,无疑给所有关注互联网行业、关注企业文化的人们,都带来了一记沉重的警钟。事件的初步情况:据当时披露的信息,这位不幸的员工年仅 22 岁,是刚入职不久的应届毕业生。他来自一所不错的.............
  • 回答
    2019 年 12 月 10 日,OPPO 在北京雁栖湖畔的日出东方温德姆酒店,举办了那场名为“智在未来”的未来科技大会。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产品发布会,更像是一次 OP​​PO 展现其对未来技术愿景的集体宣告,也是其从一家手机厂商向全场景智能设备和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一步。大会的核心主题:“智在未.............
  • 回答
    2019年12月27日,校友会(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了备受关注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及2020中国大学排名。这份报告每年都会引发广泛讨论,2020年的排名也不例外。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独立研究成果,校友会的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参考视角。首.............
  • 回答
    2019年12月15日夜,上海新闸路发生的一起事件,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一处阴影。那是一个寻常的冬夜,但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打破了宁静。一个男人,身怀利刃,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一把冰冷的刀对准了无辜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伤人事件。当社会秩序被这种赤裸裸的暴力践踏时,我们最先感受到的是恐.............
  • 回答
    2019年11月,当罗永浩宣布要在12月3日举办一场名为“老人与海”的黑科技发布会时,整个科技圈甚至是公众都为之侧目。这位曾经的“英语老师”,如今的“科技界网红”,总是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时而惊人的产品,抓住人们的眼球。这次的“老人与海”,更是一个充满悬念和想象力的名字,让人忍不住猜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
  • 回答
    自然发表的「真空声子传热」:颠覆我们对热传导的认知2019年1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传导方式——「真空声子传热」(Vacuum Phonon Heat Transfer)。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热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可能为纳米科技、.............
  • 回答
    2019年4月12日,刘强东在朋友圈发文回应“996”工作制,并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此言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迅速成为当日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强东作为京东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其言论自带流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996”工作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触及.............
  • 回答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研究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境内传播,这一发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可能改写我们对疫情起源和传播初期路径的认知。如果我们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那么意味着新冠病毒在.............
  • 回答
    关于美疾控中心(CDC)曾提出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中旬就已在美国出现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引发了许多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梳理:1. 时间线的梳理与证据基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DC的说法并非一个“定论”,而更多是基于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初步证据提出.............
  • 回答
    .......
  • 回答
    2019年7月8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新时代中国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当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
  • 回答
    2019 年苹果发布会上宣布的 Apple TV+ 原生内容制作服务,是苹果进军流媒体内容领域的一次重磅尝试。这次发布会标志着苹果从一家硬件公司、软件服务公司向集内容制作、分发和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巨头转型的重要一步。为了更详细地理解 Apple TV+ 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 回答
    2019年8月16日,香港多家报纸的头版刊登了李嘉诚以“做个沉默的羔羊,或做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题的“反对暴力”宣言,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香港“反送中”运动的白热化 社会背景: 2019年夏天,香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
  • 回答
    2019年7月28日四川电视台暗访调查的播出事故及其反映的问题2019年7月28日,四川电视台在播出一期关于某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暗访调查节目时,发生了严重的播出事故,导致节目内容被中断、画面错乱,最终未能完整播出。这起事故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暴露出了四川电视台在节目制作、播出流程以及内部.............
  • 回答
    关于2019年8月21日元朗站事件及港铁的免费地铁安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叙述和解读。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一、 事件背景回顾 “七二一”元朗袭击事件的后续影响: 2019年7月21日,元朗站发生了一起备受争议的袭击事件,多名身穿.............
  • 回答
    看待 2019 年 Java 开发就业减少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单一原因。这个现象背后是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变化、人才结构以及行业周期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技术栈的演变与多元化: 新兴技术和语言的崛起: 2019 年前后,以 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