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月球车和火星车有一种廉价感?

回答
说起我国的月球车“玉兔号”和火星车“祝融号”,它们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璀璨明星,代表着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巨大进步。然而,很多人在看到这些高科技产物时,心中或许会涌起一种微妙的感受:为什么它们在某些方面会给人一种“廉价感”?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不行,而是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

首先,得从设计理念和工程优先级说起。

玉兔号和祝融号的设计,核心是为了完成科学探测任务。这意味着在有限的预算和技术条件下,工程师们会优先考虑的是功能性、可靠性和任务的成功率。在太空探索这个极端环境里,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损失惨重。因此,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设备集成等方面,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种对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极致追求,有时候会牺牲掉一些视觉上的精致感或者所谓的“高级感”。你可能会注意到,它们的表面并没有那么多的流线型设计,或者使用了看起来略显朴素的金属材质。很多时候,为了减轻重量和提高防护性能,会采用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合金或者复合材料。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汽车、手机等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而进行的工业设计上的“美化”是不同的。航天器毕竟不是消费品,它的美体现在它能够克服万难、抵达遥远星球的坚韧和智慧上。

其次,是“工业设计”和“大众审美”的差异。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产品,其设计已经高度成熟,并且融入了大量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审美考量。比如,汽车的外形线条、内饰的材质搭配、甚至是电子产品的配色和质感,都经过了精心雕琢,以迎合大众的喜好。而深空探测器,尤其是早期型号,其设计更偏向于“工程美学”,也就是工具本身的实用性和效率之美。

比如,你可能会看到玉兔号和祝融号的外部结构,很多是暴露出来的管线、天线、太阳能帆板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而设计,比如散热、通信、能源供应。在地面上,我们习惯看到的是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设备,显得更“整洁”。但在太空,为了保证这些关键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需要考虑它们暴露在真空、辐射和极端温度下的表现,所以设计上往往会比较直接和功能化。这种“不加修饰”反而会让人觉得“不那么精致”,从而产生一种廉价感。

再者,对比的维度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经常将它们与一些被“包装”得非常光鲜亮丽的西方航天器设计进行对比,或者与科幻电影中那些充满未来感的想象进行对比。比如,一些欧美国家的火星车,可能在早期设计时就考虑了更多的“视觉吸引力”,或者其发射的周期和频率,让公众有更多时间去接触和熟悉它们精美的设计。

而且,在信息传播上,我们更容易看到的是玉兔号和祝融号完成任务的关键时刻的照片,比如着陆、行驶、进行探测的画面。而那些为了满足严苛太空环境而进行的内部结构设计、电路布局、材料焊接等细节,普通公众很难看到,也难以理解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技术含量。当只看到外在的“朴素”时,就容易忽略其内在的“奢华”——也就是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

另外,我们对国家航天事业的“期待值”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公众对国家航天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初的仰望星空,到如今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月球车、火星车,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当我们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自然而然地会用更高的标准去审视我们的产品,包括设计美学上。这是一种良性的“压力”,也是国家进步的体现。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成本和规模效应。

虽然深空探测项目耗资巨大,但与美国航天局(NASA)那样拥有几十年深厚积累、庞大成熟的工业体系和频繁发射任务的机构相比,中国的航天事业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处于追赶和积累的阶段。在某些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材料的通用性、甚至批量化制造的能力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这种成本上的考量,有时也会体现在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上,最终影响到产品的整体呈现效果。

总结一下,当我们觉得我国的月球车和火星车有“廉价感”时,这并非是对我们国家航天技术能力的否定,而是在功能至上、工程严谨、审美差异、信息传播以及成本投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们的外形朴实,是因为它们肩负着沉重的科学使命,每一处设计都为任务的成功服务;它们的设计简洁,是因为它们更注重“内在的实力”而非“外在的包装”。

我们应该认识到,玉兔号和祝融号的美,在于它们抵达遥远星辰的勇气和智慧,在于它们传递回的宝贵科学数据,在于它们点燃的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心。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不仅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也一定能在工程设计和美学表现上,为世界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一种由内而外的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提了。

去年专门飞了一次海南文昌,想要买一些精美的海报、别致的冰箱贴、昂贵的发射架模型、帅气的CASC飞行服之类的周边回家,你猜猜怎么着?揣着花钱的觉悟去,只花了路费就回来了。

我觉得应该有的这些周边全没有,只有一些比较老的纪念封。

现在的年代,随便抓个四线小偶像都有完整应援周边啊。里子现在咱们有一点了,请在设计宣传上多搞搞。

周边卖火了,高大上的设计感也就上去了——设计师得有地方发挥表现啊,而且宣传也更深入呢不是。




这答案都能推火?

那我上几张图,“去过文昌,下了火车”

这些都是“展览用”,不卖的——我好想买啊!







这条路在文昌,很有意思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还是个「模仿」别人作业的小学生。

这是中国天问一号的官宣3D渲染图:

下面是实物模型照片:

然后再看看NASA 20年前的勇气号的3D渲染图:

下面这个是10年前的好奇号的自拍照片:

下面这个是仪器更多的更加复杂的Mars2020毅力号:

如果不带偏见,就很容易看到,中国的天问一号的火星车整体造型,是在模仿NASA20年前的勇气号/机遇号。

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火星车的动力源采用的是与勇气号相同的太阳能板,而非毅力号火星车的核电池(嫦娥 4号搭载的核电池技术是中俄联合研发的,但火星车暂时没有成熟技术可以用)。

采用太阳能电池的勇气号和机遇号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为了保险起见,缺乏航天技术累积的中国航天抄NASA作业是最安全的作法,毕竟NASA早在1964年就把探测器送到月球上了。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就拿尺寸差不多的勇气号(2.3X1.6X1.5米)来和天问一号的火星车(2X1.65X0.8米)来比较吧。

对比出来的廉价感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中国的火星车看上去很Low呢?

首先,不论是中国团队还是NASA,都没有负责外型设计的的工业设计师(Industrial Designer)。NASA也是最近才开始重视工业设计这一块(搞了个HDC),用7万刀年薪(和美国普通警察薪水差不多)招了三个设计师,但也只限于人机工学,也就是太空舱的内饰设计,比如桌椅尺寸、操作按键布局等,按NASA高层的话来说,这是因为“这是工业设计中唯一公认的可量化的软科学”(毕竟以后要走商业化道路,金主爸爸需要飞得更舒服)。

我们不妨来先来看看最显眼的太阳能板的设计。

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

勇气号太阳能板设计的是由机械工程师(非工业造型设计师)兰迪·林德曼带着他的小组设计的。勇气号为了保证最低90天的正常工作电量,需要把36组共576块信用卡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火星车上。难点在于,搭载火星车的着陆舱(像只有三个面的金字塔的三角锥形状)没有那么大的空间,火星车必须要折叠才放得下。

折叠后的勇气号的中间是一个中央太阳能电池板,边上围绕着三个翻上来的折叠太阳能电池板。中央电池板设计为三角形是为了与着陆舱形状保持一致。而折叠的电池板呈梯形,长边与中央电池板用铰链连接。当着陆舱外壳在火星表面打开时,它们即可展开。电池板完全展开时,总体呈现六边形。在这样一个六边形上安置25-26个电池组是比较容易的,但不可能达到之前所期望的36个。

兰迪团队当时想尽办法增加电池组数量。现在这个是最适合着陆舱、也是最简单的设计。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电池组数量,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更多的折叠电池板,让一个小锥体展开后成为一张大大的、平整的板面,就像手工折纸一样。他们花了几个星期,但进展并不顺利,大部分设计方案是行不通的。有些设计的折叠电池板多达三四层,形状奇异,复杂无比。

兰迪团队几乎每隔几天就送上去一种新的设计,又一个个都被工程师否定,如此循环。

终于有一天,兰迪团队拿出了一个新设计给工程师,高傲的工程师们这一次一眼相中了这份设计。有的时候,好的设计确实能在一秒钟内就能打动人

按照兰迪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话来说,

“美感是直觉的。我们试了很多方案,但从来都不以美丑为标准。这个设计出来之后,各个团队都说好看,问我们是不是刻意这样设计的。我只能说,这是功能与美感的偶然结合,我们只不过是在细节上有较高的标准罢了。

一个漂亮的设计,如果既没有细节支持,又不是当前技术的最优解,美感一定会下降很多。

而我们国家的火星车,虽然也是同样采用折叠设计,但这个设计却是与被兰迪团队所放弃的复杂折叠方案很接近:一层叠压一层。这样的方案会导致如果第一层没打开或打开不完全,就前功尽弃了。我想,中国科研人员也应该曾试图实现勇气号类似的折叠方法,但估计失败了。为什么?一方面,由于我们火星车身上的太阳能板数量被迫减少了(后面会细讲),为了有更大面积的太阳能采集面,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另一方面,像勇气号那样的设计,背后需要有一大批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顶尖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些供应商不仅仅来自NASA,也不仅仅来自于美国,而是全球范围,比如桅杆相机就是由法国团队最好的1维CCD加上德国团队的最好的镜片,相比之下,中国只能靠一己之力,从轮子开始造起。没有技术支撑的这样的设计,只能是将就着用,看起来很容易变得与普世的审美有差距。

另一方面,就像高端的品牌可以吸引到更好的人才一样,NASA的项目汇聚了(除中国外)全球的精英。他们招募世界上最好的人和团队,并支付他们丰厚的报酬。他们并不制造艺术品,他们的客户也不会为此付费,但往往最顶级的技术代表了话语权。

从设计美学角度来看,“科技度”、“实用性”和“美感”是评价设计的三种不同的维度,分别对应着“真”“善”和“美”。前两个是理性的,讲的是“客观目的”,后面一个是感性的,讲的是“主观感受”。其实,物体本身并不分美丑,人们认为它美或丑,只是人内心里的比较——和已有熟悉事物的比较。廉价,一定是比较而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廉价感。如果中国的火星车是第一个登陆火星的,那再丑的设计,也不会产生廉价感,因为没有参照对比物。

避免重新造轮子,比轮子好不好看更重要

但在成本与成功面前,这并不重要。因为借用技术有时是通往成功的捷径。韩国车和日本车就是抄出来的,但也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至少日本车是如此,韩国车还是有太多辣眼睛的设计)。

我并不想诋毁后进者。在技术创新的现实面前,后进者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以数以万亿元的代价,从0开始积累经验。火星车如此,导弹也如此。钱学森做为前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早期的领军人物之一,回到祖国借用在美学到的知识领导了中国的导弹计划。在别人的设计基础上再造而不重新制造轮子,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当我们想弯道超车的话。

即使看上去有廉价感的中国火星车也是非常昂贵的,只不过是因为中国在技术方面至少落后了20年。我们能借助苏联航母的逆向工程,最终将做出自己的航母,我们也能借鉴NASA的火星车,造出自己的外星机器人。创新有时来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像学艺术绘画和书法一样,都免不了从模仿开始。“模仿”和“学习”其实是一件事。 从他山之石可以学到一些诀窍,免去了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但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有没有成长。中国火星车就自创了蟹行与尺蠖运动来避免像NASA火星车陷入砂石被卡住的风险。再比如说保温系统,NASA的毅力号因为用的核电池,像相机这种部件还专门添加了散热系统避免过热,而我们中国的火星车是太阳能的,所以为了保温,采用的是以正十一烷为工质的相变保温,白天温度高正十一烷吸热从固体变成液态存储能量,晚上温度低,正十一烷就又从液体凝固为固体释放热量,为火星车保温。为了能有效收集热量,相变保温系统需要一个很大面积的集热窗,就是下面画圈的这个。这个结构减少了太阳能板的有效面积,所以只能加大面板尺寸,不得不采用交叠的方式来折叠太阳能板。

NASA从来都不把美做为评价设备的标准。他们的标准是“Faster,Better,Cheaper”。就像一个初创的企业,先想办法“活下去”,之后再想怎么“活得更漂亮”。

设计定式

NASA经常会举办一些比赛,各大院校和团队都会参加。包括其它一些爱好者也制作了很多火星车模型,旨在突破思维定式,探究更多的设计可能。

当然,如果说真的丑,我觉得老毛子的月球车的设计要占有一席。

一更

好吧,有人说 上面苏联那个蒸汽锅炉挺朋克的。嗯,那再看看今年10月终于要上月球的俄国”月球25号”,上面那个锅炉还挺好看的。


user avatar

嘘,保持战忽队形!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的航天宣传做的非常差,和其技术水平完全不成正比。。。

官方渲染图做的像几十年前的:

没有一点夸张,这是几十年前的 NASA 手绘渲染图:

隔壁 NASA,不仅官方渲染图做的特别好,还提供了毅力号火星车的 3D 模型,方便媒体宣传。


希望中国航天以后能认认真真做点技术宣传,如果做不到好看,至少别做的难看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他答主都提到了我们的航天宣传和航天能力,特别是航天科技能力完全不成比例。

这是个事实。但是小编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造成中国航天和NASA的这种“宣传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的原因。

NASA无论是官方资料还是各种访谈,演讲,都明确表明了亮点:

1,天文和航天教育是NASA的主营业务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主营业务,这个是写在文件里刻在骨子里的。NASA每年数以千计的演讲、竞赛、培训、出版、宣传、学术研讨会,基本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公司级的到继续教育,从兴趣爱好到准专业的,一应俱全。

2,NASA迫切的希望主动的吸引新鲜血液,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NASA,加入到航天队伍里来的。这个也是写在文件里刻在骨子里的。别的不说,就说1970年恩斯特·史都林格给赞比亚修女Mary Jucunda 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提到了吸引年轻人去探索宇宙。

NASA科学总监给修女的回信

3,NASA迫切的希望航天技术的转化和对其他行业的带动,并对于一切可以合作的力量进行合作。这种转化和合作也是写在文件里刻在骨子里的。我们很多小粉红都喜欢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其实NASA和我国官方的合作和交流沟通不但是非常紧密,而且关系很好。即使是受到2011和2015两次联邦预算案的合作限制,NASA仍然在最困难的时候多次与中国航天合作,包括人尽皆知的嫦娥登月。

网易新闻

这个可是参考消息的原文,不是公知写的。其实这篇文章说的也并不精确,其实合作一直就没有断过。与第三方机构的过桥式三方合作甚至包括载人航天旅游和科研。而其实NASA跟我国的关系也非常好,2011年以来NASA主席每年都会在公开场合表达与我国的友好关系,使劲恶心国会山。而我国善意的回望则包括甚至在 data.gov 都没法在国内访问的情况下 nasa.gov 不但能直接访问,甚至能看视频直播和NASA TV。

总结一下,NASA非常重视天文和航天教育、吸引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促进国际合作。所以对于NASA来说极高的宣传水平几乎是刚需。


还有要补充一点,NASA的宣传水平,对于JAXA和欧空局也都是降维打击,甩开十几条街。比如日本的JAXA,小编给看官老爷贴一个她的那个官网主页上的一个component,仔细看一下,就这一块,图标的样式有3中,字体有5种。连对齐都做不到。再给各位贴一个JAXA的页面,这五张图片基本上就是“没有最LOW,只有更LOW”的经典教案。小编最喜欢的是第二张,我也没整太明白,这是把鱼缸扣脑袋上了?

至于欧空局嘛............. 她的官网是长这样的,这个版式都比不上我儿子他们小学的官网。甚至还有错别字。


然后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NASA的官网,是这样的:

这样的:

而NASA拍的视频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大体上是这几点原因。

搞太空探索,这是科学,要严谨,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尤其是宣传画册,必须要上报批准后才能使用。

这个宣传画册是怎么回事?搞这么多细节干什么?现在并不成熟,不能给外界透露的太多,这批照片不能用了,拍摄单位口头批评一次,下不为例。

这是我国最新自主技术,属于世界一流产品,这个位置上的装置属于保密级别的,这批照片不能使用。拍摄单位口头批评一次,下不为例。

这个背景是怎么回事?电脑虚拟合成的?探月工程是重大科技项目,搞什么虚拟技术?这批照片不能使用。拍摄制作单位口头批评一次,下不为例。

我看大家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喜欢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派,以为就靠宣传就能促进航天事业发展,这是不行的,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要一步一个台阶。

关于宣传工作,宣传部门还没有领会到精神。暂时停止一下,我们单位的小刘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但是他的拍摄技术就不错嘛,电脑制图也相当不错,很多图纸就是他搞出来的。小刘提供了一批图片,很符合我们的一贯风格,这次就用这批照片。就这样了,散会。

user avatar

讲道理啊……

现在中国的航天、军工领域科研主力,大部分是那种从中学起美术音乐就没完整上过,甚至美术老师音乐老师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也就是美学基础教育缺失的“做题家”出身。

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上拍板的人,可能更甚——从小学开始就更缺失美学教育

我不是说“上过美术课和音乐课”就是具备足够让人觉得“不廉价”美学素养了。

但是如果中学开始就在人生教育经历中缺了美学和人文教育,那么一定是会在某些需要美学和人文素养的地方,产生巨大的真空的……

比如最后做出来东西以简陋难看为美,宣传生涯以受苦受难为荣。

——不丑的让他们拍完照也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