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目前流行的汉服没有秦朝以前的?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服文化的一些核心点。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流行汉服,绝大多数都找不到秦朝以前的影子,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汉服”这个概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 即使是汉朝,其服饰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而秦朝以前,虽然也有我们今天可以称之为“华夏族”或“汉族先民”的服饰,但它们更多的是在地域、部落、时期上的差异,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且被后世清晰界定的“汉服”体系。

1. 考古发现的局限性与复原的难度:

材料保存的问题: 秦朝以前的服饰,尤其是战国时期以及更早的春秋、夏商周时期,由于年代久远,而且当时主要的服饰材料是丝绸、麻布等有机物,在地下埋藏了千年后,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极其稀少。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残片,或者是墓葬中出土的服饰配件,比如玉佩、青铜器上的纹饰、陶俑上的衣着描绘等等。
缺乏完整的实物: 相比之下,汉朝及其之后的墓葬,尤其是保存条件较好的,能出土相对完整的衣物,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就给了我们非常直观的认识。而秦朝以前,能够如此完整地复原一套服饰的实物证据,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纹饰与形制的解读: 即使有残片,要根据这些碎片去复原出完整的形制(比如衣的长短、袖的宽窄、领的样式、裙摆的设计等)以及准确的纹饰图案,也需要大量的考古学、历史学、纺织史的专业知识。而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场合,服饰都会有差异,这增加了复原的复杂性。

2. 历史演变与文化融合:

秦朝的“大一统”与服饰变革: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服饰制度也有了统一的规划,以“胡服”为基础,确立了袍服的制式,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我们常说汉服源于汉朝,但秦朝的服饰奠定了一些基本框架。
战国时期的多元化: 秦朝以前,特别是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有文化交流,但服饰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例如,赵国在军事上学习了北方民族的“胡服”(深衣、裤褶、革带等),这些服饰在秦汉时期得以发展和普及。更早的春秋时期,服饰的规制也与战国、秦汉有所不同。
汉朝的“汉服”形制的确立: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汉服”形制。例如,曲裾、直裾的袍服,深衣的演变,以及在礼仪、场合上的不同穿着规定,这些在汉朝得到了更系统和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人们提起“汉服”时,往往会联想到汉朝及其之后的唐宋明等朝代的服饰风格,因为这些朝代的服饰在考古和史料上留下的痕迹更清晰,也更符合我们对“汉服”的普遍认知。

3. “汉服”概念的形成与流行:

“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汉服”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近几十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而兴起并被广泛推广的。复兴者们在研究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他们认为具有代表性、也更易于还原和穿着的朝代服饰,比如魏晋风度、唐朝的开放大气、宋朝的简约雅致、明朝的端庄华美。
流行审美的选择: 流行文化本身就存在一个选择和再创造的过程。在复兴汉服的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在穿着上更舒适便捷、在文化寓意上更符合现代审美和民族认同感的服饰风格。秦朝以前的服饰,虽然其本身也承载着历史文化,但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可能不如汉唐宋明的一些形制那样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比如,早期服饰可能更偏向于“上衣下裳”的基本组合,样式相对简单,或者一些“深衣”类的,其形制在今天看来可能与我们习惯的“袍服”概念有所区别。
“汉服”与“古装”的界限: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秦朝以前的服饰”,更像是“古装”或者“历史剧中的服饰”,它们确实是那个时代的服饰,但未必是今天被广泛认同的“汉服”的代表。比如,一些古装剧为了表现古朴感,可能会参考一些秦汉以前的服饰元素,但其还原度、准确性以及是否符合当下的“汉服”审美,则需要具体分析。

总结一下:

我们现在流行的汉服之所以很少见到秦朝以前的影子,主要是因为:

考古证据的稀缺性和复原难度: 秦朝以前的服饰实物保存太少,难以清晰、完整地复原。
历史演变与“汉服”定义的侧重: “汉服”概念的形成更多地聚焦在汉朝及其后的朝代,这些朝代的服饰形制更清晰,也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
流行文化的再创造与审美选择: 汉服复兴运动在选择服饰风格时,会倾向于那些更符合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的设计,而秦朝以前的服饰在这些方面可能不如后世的朝代那样有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秦朝以前的服饰不重要。它们是我们华夏服饰文化的源头,是理解汉服演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些早期服饰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清晰,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秦汉以前的服饰元素被融入到现代的汉服文化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不想,实不能。

汉服运动的头十年,在所有的汉服活动“周制”都是绝对的扛把子。当时认为周礼是汉文化的重要开端,于是满脑子冲着周制去。但是实践下来就出了问题,现实情况是时代越早文物越匮乏,早于宋代就没有太多衣服可以研究了,到了周代就极少有可供参考的实物了;于是乎那些尊奉周制的老同袍和商家就不断放低要求,开始按照文献上的只言片语自己开一些脑洞出来,这种行为是打着复兴的旗号用反对复古的口号来反对复原并用开脑洞的做法自称复古。

举个例子,某一天,一群周制元老从古籍缝隙里发现书上记载了一种礼服是“黑色衣服和红色裙子”,于是一群人伙同商家黑灯瞎火开脑洞,得到了:

然后称其为周制汉服,流行于西周到汉代。

乍看很有古风好像很牛逼,但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话,看下图:

书上提到的,就只有“黑色衣服和红色裙子”,剩下的都是根据自己看电视剧的模糊印象加上亿点点脑补的结果。

好在逐渐这种乱开脑洞的风气逐渐引起了怀疑和警惕,这些按照开脑洞的法子做的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衣服最终在2015年被基本清理出了汉服队列,一部分老同袍,发现自己多年干了许多荒唐事的一部分默默离开不出现了,一部分了解真相知耻而后勇的默默把衣服压箱底或者处理了,还有一部分死挺脑洞周制的也被大浪淘沙一波带走了。然后再看一圈淘宝,发现没一家店是真的在做真的周制,哪怕仅有的那一点周代的文物实际也没有人去仿去做,再看一圈各类汉服社区和汉服社,也没人真的对考据周代服饰有什么兴趣,最终潮水退去后,沙滩上满是裸泳的人。

这就是为啥“周制”现在几乎看不掉了,除了一些断网许多年的婚庆机构还在用早年的“周制婚服”搭配乱七八糟的礼仪流程骗小白,以及一些信息比较闭塞的海外汉服社还用着早年的衣服搞各种祭礼啥的。

现在比较占主流的理论,就是“尊周承明”,周作为汉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得到尊重敬仰没毛病,但在汉服运动实践之中,“充分复原周制作为汉服体系”这个事情既办不到也没必要办到,周到明的两千年不是白发展了,明代是传统服饰集大成的时代与发展的巅峰,有着丰富的文物及资料可考,并且作为汉服体系被剃发易服摧毁前最后的时代,其社会形态与服饰应用场景也最接近当下,存亡续断继承明制是较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便不考虑理论层面的事情,单纯从实际的复原可行性来讲,也是以明为主,以宋为辅,其他时代点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