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并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这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对此感到非常振奋和骄傲。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发射,更是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深空探测以及未来载人登月等宏伟目标的关键一步。以下是我对这次事件的一些更详细的想法:

一、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意义:

长征五号 B 的“新篇章”:
专为近地轨道载荷设计: 长征五号 B 是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门针对近地轨道发射任务进行了优化。与长征五号主体相比,它取消了侧面助推器,采用“芯一级的简化构型”,这使得火箭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发射流程更易于管理和操作。
大直径火箭技术成熟: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本身就代表着中国火箭制造的最高水平,其直径达到5米,这是中国火箭直径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种大直径设计能够容纳更大的燃料罐和更强的发动机,从而赋予火箭更强大的运载能力。长征五号 B 的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和应用大直径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核心发动机的可靠性: 长征五号 B 搭载的芯一级的发动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其性能和可靠性是火箭能否成功飞行的关键。这次首飞的成功,证明了这些核心发动机技术的成熟和稳定。
首飞成功的重要性: 任何一款新型火箭,其首飞都是极其重要的考验。它不仅是对火箭设计、制造、总装、测试全过程的检验,也是对发射场、测控、指挥协同等一系列地面保障系统的综合考验。长征五号 B 首飞成功,意味着该型火箭具备了投入实际使用并执行更复杂任务的条件。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试验田”:
承载未来空间站任务: 这艘试验船是未来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预演”。它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推进系统: 飞船在轨变轨、姿态控制等都需要高效可靠的推进系统。
生命保障系统: 模拟载人飞行环境下的供氧、二氧化碳去除、温度湿度控制等,为宇航员提供生存环境。
通信与导航系统: 确保飞船与地面控制中心的稳定通信以及精确的轨道控制。
返回舱设计: 新一代飞船的返回舱设计可能更加先进,能够适应更高的再入速度和更复杂的气动环境,以保证宇航员的安全返回。
可重复使用技术探索: 尽管这次试验船可能没有完全实现可重复使用,但其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可能为未来可重复使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验证与升级的“试金石”: 这艘试验船的轨道试验,可以获取大量宝贵的飞行数据,用来分析飞船在真实太空环境下的表现,并为后续飞船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这就像给新一代飞船进行了一次“体检”,确保它能够满足未来载人航天任务的严苛要求。

二、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深远影响:

开启空间站时代新篇章: 长征五号 B 是建造中国空间站的“主力舰”。未来空间站的大型舱段(如核心舱、实验舱)都将依靠长征五号 B 这种大推力火箭来发射和组装。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空间站的建设,为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航天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未来深空探测铺平道路: 长征五号 B 强大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为后续载人登月、火星采样返回等更具挑战性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虽然载人登月可能需要更强大的火箭,但长征五号 B 已经验证的许多关键技术和经验,都可以为更大型火箭的研制提供借鉴。
提升中国载人航天自主能力: 此次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拥有独立自主的研发和发射能力。从火箭到飞船,再到地面配套系统,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协同创新的精神。这种自主能力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人才培养与经验积累: 每次成功的发射都是宝贵的人才培养机会。参与长征五号 B 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发射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工程和管理人才。

三、 展望未来:

空间站的建设与运营: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长征五号 B 发射,将空间站的各个舱段送入轨道并进行对接。空间站的建成,将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并能在太空开展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载人登月计划的推进: 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成功,也让我们对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推进充满了期待。虽然还有很多挑战,但这项技术验证是重要的一步。
航天国际合作的机遇: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也可能成为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为各国科学家提供一个共同的太空实验室。

总而言之,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火箭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上的强大实力,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将迈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对中国航天人付出的辛勤努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了,重返巅峰~~

去年年底“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复飞成功的欢呼声犹在耳畔,我们又迎来了“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逐渐远去的轰鸣声中,长征五号乙遥一运载火箭将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船送上了太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2020年5月5日18时,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的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 长征五号乙与长征五号相比,有哪些区别?

关于“长征五号乙”最基本的各项参数,包括主动力,燃料等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作为“长征五号”现行仅有的两款构型之一,“长征五号乙”的目标轨道为近地轨道,主要用于发射空间站的各个舱段,与“长征五号”的同步转移轨道的目标轨道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既然任务需求变了,那么火箭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长征五号乙”去掉了“长征五号”的第二级。同时由于存在发射17米左右长度的空间站舱段的需求,其整流罩也进一步拉长,达到了惊人的20.5米。如果用它来搭雨棚,一定能坐下很多人……

在重庆东部山区的整流罩被村民改为雨棚,网友笑称其为全球最贵雨棚


  • 新一代载人飞船真身亮相,和“神舟”有何不同?

同样值得好好讲的是此次发射任务的主要载荷——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船。

这个飞船我们也不陌生,早在4年前“长征七号”首飞的时候,这个飞船返回舱的缩比模型就作为主要载荷之一送上了天,在轨测试后再入大气层,最终安然着陆。

四年后的今天,这个飞船的真身也终于走到了台前。它的质量大于20吨,已经超过了13吨重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再次刷新了我国载荷投送质量的纪录,同时其将在远地点8000km的轨道上运行一段时间,测试各项指标后再入大气层,它也将是我国除了2014年发射的“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之外,再入大气层时速度最快的航天器。

飞船在高速状态下进入大气层,将经受住数千度高温的烧蚀与数个重力加速度的过载,能不能最终实现安全的再入返回,是此次实验要解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尽管几经磨难,火箭部分已经成功,但对于新型飞船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密切关注。

和“神舟”飞船相比,新型飞船有以下几点不同。

1.放弃轨道舱,改为两个舱段

大家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新型飞船的一大特点就是放弃了轨道舱,只有 “指令舱-服务舱”两个舱段,且指令舱的外形呈锥形,更类似于美式的“阿波罗”飞船的布局。

而我国现役“神舟”飞船的“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布局则与“联盟号”类似,有着非常浓厚的苏式风格。不过,“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具有独立在轨运行的能力,这是“联盟号”所无法实现的。这种设计背后的原因说来也让人叹息——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一个能够长期运行的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大量的在轨运行实验不得不需要在轨道舱内进行。即便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个空间实验室运行的时候,这样的空间实验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

但很快,这样“螺蛳壳里作道场”的无奈的场面就要画上句号了。

随着“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站计划也将继续推进。在得到了扩容之后,我们“五舱一镜”的布局将拉开我国向太空大举进发的帷幕。相对宽敞的内部空间,标准化的实验机柜,将让我们对于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的认识得到极大的丰富。

不过即便如此,这次的无人飞船试验,我相信里面还是会装满来自我国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中轨道的宇宙辐射、低重力特性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空间环境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

2. 底部直径扩大,容积提升

没了轨道舱,底部直径扩大到了4.2米,新型飞船的容积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仅仅为6立方米,最多搭载三人,刨去必要的子系统,可以说是挤作一团;而新型飞船的指令舱的容积则翻了一倍,达到了13立方米,一次可以运送6-7人,在仅搭载3人的半人半货模式下还能输送500千克物资,这不仅可以让航天员们能够更加舒适地开展太空任务,在飞行途中不感到过于压抑,而且飞船在返回地面的时候,还能将大量的空间实验样品下行运输。在地面充足、完备的研究中心内,我们能够对实验样品得到更加细致的研究,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3. 吨位变大,可胜任多种载人飞行任务

体型变大了,吨位也随之变大,新型飞船仅指令舱就达到了7吨,已经逼近“神舟”飞船整船8吨的质量。加上了服务舱后,新型飞船的总质量将达到14吨(近地任务)或20余吨(月球任务),通过搭配不同尺寸的的服务舱,飞船可以胜任多种载人飞行任务。可以说,此次载人飞船的试验如果成功,我们离“上九天揽月”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而如此大质量的指令舱,在它接近着陆的时候,一个降落伞已经无法满足减速需求,因此需要开多个伞。这些降落伞的尺寸巨大,伞绳极长,一旦发生纠缠,将面临船毁人亡的悲惨下场。如何保证各个降落伞之间不发生冲突,完全打开,令飞船安全着陆,考验着设计人员们的水平。而这也是此次无人飞船实验的重点之一。此外,指令舱内置的气囊将在触地前释放,比起“神舟”返回舱内的反冲火箭式设计而言,航天员落地瞬间的冲击也将更小,更进一步减少航天员受伤的可能,此外,气囊的设计也将让返回舱降落在海面上回收成为可能。

4. 可回收利用,成本大幅下降

除此之外,新型载人飞船也有其他的亮点。

如今,人类的航天事业已经不满足于“有没有”的问题,开始解决“便不便宜”的问题。回收利用飞行器已然成为了大量降低成本的选择。新型飞船也不例外,它也考虑了回收利用的情形。飞船指令舱核心筒外围的隔热材料是可更换的。此前“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其隔热材料牢牢地填充在返回舱壳体外部,浑为一体。隔热材料经过烧蚀之后,返回舱也不能再次使用。新型飞船的可更换式隔热材料的设计,理论上可以保证飞船重复利用10次,大幅减少天地飞行成本。

  • 属于我们的未来

历经近30年的发展,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开始至今,我们见证了“神舟”系列的辉煌,我们忘不了那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瞬间。1999年“神舟一号”首飞,2003年“神舟五号”圆了国人首个飞天梦,2008年“神舟七号”让中国人迈步太空,2012年“神舟九号”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女性的风采,2016年“神舟十一号”刷新了中国人在太空生存的纪录,演练了在太空较为长期的生活。

如今,“长征五号B”型运载火箭将带着新型飞船以及空间站,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下一个30年,我们将乘着先进的飞船,在空间站中继续求索,追寻奥秘。或许再下一个30年,我们的孩子们,将在月球的基地上讲述那持续了数千年的飞天梦。

虽然生活总是充满挑战,让我们肩头时不时压上重担,但我们依旧需要抬头看看天空,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未来。如果能给这飞船起个名字,我希望是——曙光。

中国载人航天,正式“升舱”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061083063902208

作者: @天才琪露诺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首先,我觉得今天直播中的某青年学者讲得还行,

==============主要内容分割线============

5月5日18时,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的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来源:江程杰


长征五号B型火箭首次(遥一)发射,中国新型载人飞船首次正式发射演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一箭双雕”!


一、为什么需要新火箭、新飞船?


1992年9月21日,中国启动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著名的“921工程”。按照计划,该工程可分为“突破天地往返”、“突破交会对接,出舱行走和在轨短期驻留”和“运营长期在轨驻留的大型空间站”三个阶段。

经过了近30年发展,整个工程已经历了两型火箭(长征2F和长征7号)、11艘神舟载人飞船、1艘天舟货运飞船、两批航天员和两个天宫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的巨大成功。中国以极低的成本、最高效率地利用有限任务次数,完成了天宫空间站建站的全部准备,可谓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奇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划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30年来,整个工程一直在稳稳地按照计划进行,下一步就是发射长期在轨驻留的天宫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也将达到新高度。但随着技术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国载人航天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果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现有技术不够用了,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天宫空间站的建设”。

例如,中国载人航天“神箭”长征2F发射了11艘神舟飞船和2艘实验性质小型空间站,可它的整流罩直径仅为3.8米、最大近地轨道运力8.6吨,神舟飞船只能搭乘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且各项能力有限,已经慢慢无法满足中国航天人“星辰大海”的下一步梦想。

此刻,我们亟需新火箭和新飞船。

二、新长征五号B型火箭“新”在哪里?


运载火箭是航天事业的基石,决定了一国航天发展的能力上限。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陆续服役了长征十一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等系列火箭,尤其是长征五号成为大型任务的必备选项。它将长征火箭家族近地轨道运力上限从8.6吨提到25吨,能将东方红五号平台这类8-9吨级载荷发射到高轨,能执行更大型的嫦娥五号登月采样返回任务,能执行大型火星探测和深空探测任务等。

总体上,长征五号是一个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大型运载火箭平台。对于中国航天要揽的“瓷器活”而言,它就是“金刚钻”。对于载人航天领域而言,下一步的天宫空间站核心舱重量达到了20吨级别,这时就必须依赖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而本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型火箭,则是根据具体需求,在基本型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新型号,它的核心目标就是服务于重型的天宫空间站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基本型和B型运载火箭对比图

(授权图源:Memorian-QN)

从上图可以看出,相比长征五号火箭这个57米高的“大胖子”,它是一个约53.7米的“矮胖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1. 长征五号B型火箭移除芯二级,成为“一级半(芯一级+助推器)”构型

对于长征五号火箭而言,它的芯一级和4枚助推器是“大力出奇迹”的关键所在,共计10枚发动机(2台YF-77和8台YF-100)能产生超过1050吨巨大推力。火箭的高轨(轨道高度数万千米,乃至更远的深空)运力主要由能长期工作的芯二级和可扩展上面级决定。而对于专注于近地轨道(轨道高度仅数百千米)重载任务的B型火箭而言,“一级半”构型足够实现近地的天宫空间站建设需要,发射本次重点测试的新载人飞船也不在话下。

2. 长征五号B型火箭使用了更大的整流罩

虽然移除了长约11.5米的芯二级,相对于基本型而言,长征五号B火箭整体长度仅缩短了3米多,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更大的整流罩。整流罩是处在火箭顶部保护航天器的重要构件,新版整流罩长度达到了20.5米、直径5.2米,足以保护巨大的天宫空间站核心舱段。

因而,长征五号B型火箭是专注于近地轨道重型大体积载荷运输的“矮胖子”,它的首次发射成功,也标志着天宫空间站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运输载具完全成熟。

三、新载人飞船“新”在哪里?

目前,人类正处于服役阶段并执行过实际载人任务的的载人飞船只有两种: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和中国的神舟飞船。它们都是标准三舱式(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构型,仅能运送3名航天员/宇航员、运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功能和拓展性有限,各方面都无法满足下一步人类载人航天需求。

人类现役且执行过载人任务的两款载人飞船典型特点之一就是逼仄的空间,神舟飞船(左)比联盟飞船(右)稍大一些,但也仅是约6立方米空间(返回舱),仅相当于一间2平米的房间,甚至无法放下一张床(图源:中国载人航天/Roscosmos)

世界两款现役且执行过载人任务的载人飞船和五款在研载人飞船对比,各国新型载人飞船的各项能力均大幅提升(授权图源:Memorian-QN)

因而,目前世界唯三的载人航天势力,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都在发展新一代载人航天飞船技术。此次任务,发射的便是中国的新载人测试飞船,它与神舟飞船相比,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

1.修改成更大的两舱式设计

与神舟飞船相比较,新载人飞船移除了轨道舱。设计轨道舱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在飞船整体进入轨道后,给三名航天员提供短期驻留空间,从事科研和技术验证等,空间也稍大于返回舱(8立方米)。在载人任务结束后,推进舱和返回舱会返回地球,推进舱会被抛弃。而轨道舱能实现一定时间在轨驻留,起到小型空间科研平台的效果,本质上是近地空间站和载人飞船技术不成熟时的一种技术妥协,总体性价比并不高。

2016年10月17日神舟11号飞船进入太空,两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任务后返回地球,而神舟11号飞船的轨道舱至今仍在太空中。目前轨道在逐渐降低,最终会进入大气层返回(左图源:中国载人航天)

但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也即将迈入空间站时代,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容量更大的两舱式设计更加适合当前需要。它的最大运力为7名航天员,大幅超过了神舟飞船仅3名的上限。此外,它还拥有更大货运能力,尤其是在进入太空和返回地球时可由航天员携带回更多有价值载荷。

2.可重复使用

联盟飞船和神舟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唯一返回地球的返回舱也完全失效,而新载人飞船将通过模块化、通用化设计实现重复使用。一个典型特点是它采取隔热模块和返回舱段组合的方式,使用后仅需更换隔热模块即可。

早在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型火箭长征七号首飞时就携带了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缩比返回舱,随后在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展出,可以明显看出防热结构和主金属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图自:新华视点)

为提升回收安全性、降低对返回舱的损耗,新载人飞船返回舱将采取群伞与缓冲气囊结合的方式回收,相较神舟飞船做了全方位升级,预计将实现10次以上的稳定复用能力。

早在2018年5月,新载人飞船就进行了气囊着陆缓冲实验(动图源:航天科技集团)

3.长寿命、多构型的先进通用平台

天宫空间站建成后,预计航天员将实现半年一次轮换。理想状态下,期间必须保证空间站长期对接有紧急逃生用飞船,这对老版神舟飞船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而新载人飞船设计寿命将在2-3年水平,不仅能够满足近地轨道任务需求,也能满足更长期的深空探测任务需求。与此同时,新载人飞船的材料设计也允许它在太空更恶劣的环境、尤其是深空辐射环境中,长期正常工作。

新载人飞船主要会有两个构型,它们大小、质量等不同。这意味着新载人飞船不仅适用于常规的近地轨道载人任务,也可以根据任务需求扩展为探月和深空探测版本,最大构型8.8米长,重21.6吨,足以完成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需求。而神舟飞船并没有深空飞行能力。

对于深空探测载人任务,例如载人登月任务,飞船返回地球、冲入大气时速度更大,这意味着更剧烈的摩擦,必须提高飞船耐热能力。相较于神舟飞船,新载人飞船的耐热能力提升了3-4倍,未来的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它也必将成为主力。

2019年12月27日,中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遥三任务顺利发射后的大屏(图源:我们的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航天梦终于从“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的传说成为现实,最近我们还迎来了中国航天50周年纪念日。50年后,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在太空中,见证着中国新一批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射,它们都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有力的见证者。从筚路蓝缕到厚积薄发,航天人也在让中国人“星辰大海”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新的征途就在眼前,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太空精酿视频

制作: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已获得授权)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user avatar

什么叫做后浪啊,同志们?

什么叫做“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就是她的年轻人”?

什么叫做“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什么叫“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什么叫“心里有火,眼中有光”?

两弹一星的先驱们,是冲破堰塞,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前浪,而今天新一代的航天人,是浩浩荡荡,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后浪。

这些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该被赞美、厚待、让孩子们崇拜,让全世界鼓掌的年轻人,这些,才是“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样子”的年轻人。

胖五B搭载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意味着我们25吨的运载能力是实打实的,这个系列火箭,是真正的“重型火箭”,再也不用听那些阴阳怪气的日吹们胡扯了,有本事的话,把火箭拉出来打两发。

胖5B是在胖5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胖五B取消了胖五的第二级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YF-75D),只保留了第一级火箭和四个助推器。第一级火箭为四台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YF-77)(与胖五比增加了两台),助推器为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YF-100)。

胖五B的起飞质量为849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也能达到25吨级别,在全世界处于一流水平,位列现役火箭第三,仅次于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和美国宇航局(NASA)的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

胖五B的成功发射,预示我国的空间站建设将要拉开大幕。只有通过推力强大的胖五B,才能把质量在20吨级别的各个空间站舱段送入太空中。随着国际空间站的即将退役,中国空间站将会成为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前几天,我和一位科普作家闲聊,谈到如今国际上的各种争端,他讲到“我们人类难道接下来几千年,还准备在这个小小的破球上争来斗去?没有点星辰大海的梦想吗?”

我说,有啊,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就是我们带领人族走出这块银河系的蛮荒之地了。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啊。

user avatar

“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出于一贯的幽默,他还补充道:“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这次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质量是20多吨,是我国航天历史上最重的载荷,终于超过两万千克。

user avatar

6分钟入轨,太快了,太快了

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船


PS:评论都更有才

user avatar

我骂人的脏活都想说出来了。为啥又错过直播了!

user avatar

前几天关注了本次发射的朋友,可能在5号央视新闻的现场直播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给大家带来了一场长征五号毕型解说

很多观众问我,毕导你这小学二年级课堂居然都开到火箭上去了?现场看火箭发射是啥感觉?火焰喷到脸上会不会很热?

那既然你们都诚心诚意地问了,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今天就和大家回顾一下,作为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我是如何到海南文昌成为一个火箭队的。


一、选人

早在4月底,央视就找到B站,希望B站推荐一位做航天方向的、踏实靠谱的、比较好玩的、粉丝比较多的、愿意放弃五一假期去海南的、回来不怕隔离的科普up主,去直播解说长五B的发射。

B站表示,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up主,倒是有个人除了前两条都符合,你们要不要?

就这样,我保送进入了面试环节,央视的老师要我介绍一下自己的科普代表作。我给他们看了《猫咪转体大法》这期,从猫咪下落讲到了宇宙飞船的角动量,很符合航天主题。

欢迎大家去b站看猫片

央视老师很喜欢,说想往前多翻几期学习学习。我回想起青年大学习时吴端正同学的心理阴影,赶紧阻止了他们。总之,我就这么入选了。


二、文昌的风土人情

5月2号,我们来到了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文昌位于海南东北角,风景优美,以文昌鸡文昌航天发射场闻名全国。

我国有4个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海南文昌。其中文昌航天发射场最新,是2016年才正式启用的。在它建成之后,文昌这座小城的生活也围绕航天而发生了改变。

这里的酒店大堂摆着火箭


电梯的壁纸也是个火箭


路边的饭馆里驻唱歌手背后是个火箭,明示观众刷火箭


就连餐具上都要印个小火箭就有点夸张了吧!接下来我吃椰子鸡火锅的时候,如果服务员点火前先给我倒数了10个数,我也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餐具上居然还印了“永发”,想必是寓意永远发射吧...

文昌人民对火箭发射早已见怪不怪,龙楼镇更是人人都是航天专家。你问我长征五号B烧的是92还是95我可能还得百度一下,但龙楼镇路边卖椰子的老伯都能当场和你探讨助推器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大一级火箭YF-77氢氧发动机比冲高再顺便卖你两个椰子。


火箭的发射是比较保密的,本次长五B发射前官方几乎没有发布任何消息。那天我在车上刚想和大哥讨论一下直播的事。

我:“咱们到时候直播的这个机位啊……”

摄像大哥向我示意了一下司机师傅,跟我说:“咱们不应该在车上讨论这个,发射时间是保密的。”

司机师傅:“你们系怕我鸡道长征五号B的发谢时间吗?哎呀,就系5号晚上啦,不用给我们保密,我们全文昌人早就鸡道啦。”

司机师傅给我们科普了一路胖五的二级半构型与长五B的一级半构型的优劣,然后拉我们去吃了文昌鸡。文昌鸡皮薄骨酥,肉质香甜嫩滑,是海南一大特色,其中又以白切做法最为经典。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采用最朴素的烹饪.wav

怎么说呢……我们吃的这盘鸡咬着有点老……司机师傅说他也觉得老。这可能是因为最近疫情期间没人吃它们,导致鸡普遍比较长寿。

海南还有一大特色是椰树牌椰汁,它魔性的广告配色让无数人欲罢不能。让我疑惑的是,我在北京喝的椰汁上是“坚持32年鲜榨”,但海南本地的只有“坚持31年鲜榨”。看来海南本地人至今都没喝完第31年的库存啊……


三、直播准备

5月3号,我们出去看直播的地点。首站来到了石头公园。天气真的非常热,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烈日之下的石头公园竟然到处都是游客!


在石头公园看发射塔架大概是这么个视角,我快看瞎了。


谁能想到,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生地呢……


说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我就想到了我国近期宣布要在2022年前建成天宫空间站。等老美的国际空间站2024年退役后,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就会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天地两开花,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随后我们又到了一个航天城宾馆的楼顶,在这里看火箭的视野倒是优秀了一点。


但是直播的时候万一手一抖,很容易拍到一些人世间的爱恨情仇。


当地公认最优秀的观看火箭场所还是文昌鲁能希尔顿酒店的沙滩!


文昌希尔顿酒店是当地非常舒服的度假酒店!娱乐设施丰富,白切鸡、糟粕醋、自助餐也都很好吃,酒店经理请我吃了好几顿。大家如果去文昌玩的话,推荐大家住这里!有的房型在阳台就能直接看火箭发射。


四、火箭发射!

5号当天就是正式的直播了,我也切换到营业状态,开始给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们讲小学二年级课堂。下面也给各位公众号的读者朋友们讲点火箭小知识吧!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史啸 摄

我们在家给别人寄东西,要叫快递小哥发货。如果我们要给太空中寄东西,就要叫中国航天派火箭发货。快递小哥和火箭解决的是同一个技术要点:在精确指定的时间把目标送到指定的位置。所以火箭工程师和快递小哥本质上是一个工种。

因此,大家以后看火箭发射要记得,火箭只是个厉害的宇宙快递,真正的任务目的是把快递里的精贵东西送上天。

比如这次送的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的组合体”


我们在高中物理学过,火箭上天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v=sqrt(gR)=7.9 km/s,靠近赤道的文昌发射场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省点燃料。发射省1克燃料都是很重要的!毕竟火箭里有90%重量都是燃料,就像是找了个猛男带一堆干粮让他运输一颗樱桃

火箭为了多运一点物品,就要多带燃料。为了多带燃料,就要多带燃料。从而导致燃料质量套娃式上升。具体大家可以参考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方程

长五B用的是8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台YF-77氢氧发动机。以12个碳为例,试在留言区写出煤油发动机的反应方程式。

就先跟大家讲这些吧,也感谢直播中在弹幕里热情当托的朋友们,更要感谢央视网红记者孙继文小姐姐全程带我!


5点多时,我的直播已经结束,海滩上也挤满了人,希尔顿酒店甚至搞了一个观景区。


官方宣布火箭是18:00发射,但我觉得火箭发射毕竟是一个稳妥的事,到时候也许要根据气温、风速等条件灵活调整具体的发射时间。

正当我研究怎么自己开直播的时候,突然只听人群开始欢呼沸腾,我向远处定晴一看,卧槽!这咋就起飞了呢!!!


雄伟的塔架上白烟四下奔腾!震耳的轰鸣中火箭踏上征程!它缓慢而坚定地开始加速升空!沙滩上观众的尖叫淹没在了风中!(双押x2)

我的摄影就这水平


火箭在视野中渐渐变小,但我反而觉得它的声音越来越震撼。观众们不再噪杂,因为大家的心态已经从发射瞬间的无比兴奋,转向了对发射成功的默默祈祷。

火箭在视野中并不是垂直上升,而是用重力转向技术走弧线。发动机中-200℃以下的液氢液氧燃烧,形成3000℃的火焰,喷出白色的水雾,在10-20km的高空中形成一道痕迹。此处应有掌声。


很快我观察到火箭前方出现了一条奇怪的黑线……吓得我以为发射失败了。


我旁边的文昌市民分析称,应该是前150秒煤油发动机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我后来请教的另一位专家表示,可能只是水汽在不同温度下折射率不一样而已。如果有懂行的观众,欢迎在评论区给出你的答案。

3分钟后,火箭已经完全消失了,沙滩上的人们面面相觑,整个发射过程也瞬间变得索然无味。这就是看火箭发射的bug:你看完也压根不知道发射成功了没!

突然,我们直播的摄像老师盯着手机面色凝重地说了一句:“呀,发失败了。”周围的群众瞬间大惊失色,忙问他在哪刷到的消息。摄像老师愣了一会说:“我说我朋友圈发失败了……”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很快把他就地埋进了沙子里。

总之,火箭上天了,成没成功也不知道,大家也没啥事干,纷纷快乐地散去。

18:15,中国航天官宣,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的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可惜这时观众朋友们已经都在撤退的路上了。大家都在拿着手机低头刷新闻,看到发射成功消息的瞬间不知如何庆祝,只能给身边同样在刷手机的游客们互相点头致意,投以一个激动的微笑。

一枚胖胖的火箭,这一刻让举国同此凉热,也一扫前两次发射失利的沮丧。而艰苦奋斗的中国航天人在短暂的庆祝后,又将投入忙碌的工作,正式开启中国的空间站时代!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毕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并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这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对此感到非常振奋和骄傲。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发射,更是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深空探测以及未来载人登月等宏伟目标的关键一步。以下是我对这次事件的一些更详细的想法:一、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意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火箭设计中的核心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差不多”的运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特定轨道(比如近地轨道 LEO)上,猎鹰九号和长征五号乙(CZ5B)的运载能力确实存在一些重叠,但它们的“主力”运载能力是有差距的。不过,你的观察非常敏锐,猎鹰九号确实比长征五号乙型在视觉上苗.............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喜又忧的消息。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成功,这绝对是中国航天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掌握了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想想看,它能够一次性将十几吨重的载荷送入太空,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意义非.............
  • 回答
    长征五号 B 火箭,那可是咱们中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代表作。它首次亮相就一炮打响,成功将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的先进程度,简直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身上可是集成了不少令人惊叹的“黑科技”。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大块头”.............
  • 回答
    关于“简氏等国外媒体不报道长五B发射成功”的说法,以及是否是“刻意”行为,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国际媒体的运作逻辑、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新闻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首先,理解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关键。国际媒体,尤其是像《简氏防务评论》(Janes).............
  • 回答
    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战略雄心的集中体现。其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彻底改变中国运载火箭的谱系,迈入“重型火箭时代”: 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 长征五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也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
  • 回答
    长征五号和猎鹰9号,这两款火箭都是各自国家航天事业的明星,也是当今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那得拆解开看,从不同的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它们是同一种东西,但定位和发展思路有所不同。长征五号,作为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的集大成者,更像是中国航天工业整体.............
  • 回答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的意义远不止一次成功的发射,而是为中国未来更加宏伟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日新月异的实力。一、 突破“重型火箭”瓶颈,奠定大推力运载能力基石: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重型”定位。在此之前,中国的.............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其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长征五号的划时代意义: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要理解长征五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我们得先弄清楚它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之前,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并成功将月球探测器送往月球,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然而,当月球探测器从月球带回那区区两公斤的月球土壤时,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随之而来:地球的重量和引力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重量”和“引力”。地球的重量:一个概念的辨析在日常生活中,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讨论公共事件时一个挺普遍的现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关于“体制问题”和“技术问题”的争论,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观察角度和社会心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咱自己人聊天一样。为什么匿名的用户,尤其是那些愿意“畅所欲言”的,更.............
  • 回答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土星系列火箭,无疑是中国和美国航天史上两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它们都肩负着将人类送往太空的使命,但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任务定位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要详细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 技术起点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土星系列火箭: 诞生.............
  • 回答
    长征五号,一个名字,在中国航天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非要说它的“性能”,那它不仅仅是火箭的参数堆砌,更是中国迈向深空、叩问宇宙的一次惊艳亮相,是中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一座里程碑。实力派的“大块头”: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想象一下,如果把运载火箭比作一支送货队伍,那么长征五号就是那个拥有最大载货.............
  • 回答
    关于长征五号在2019年的发射情况,确实牵动着无数航天爱好者的心。答案是肯定的,长征五号在2019年成功进行了发射,并且这次发射至关重要。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长征五号这个“胖五”的背景说起。长征五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领头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大直径、大推力的设计,特别是其捆绑式的上.............
  • 回答
    “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执行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一、 战略意义: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大国担当 “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 在载人登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一.............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一个非常高的轨道,即近地点约190公里、远地点约68000公里的轨道,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送上去”的概念,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战略意图。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长征五号的强大能力:不仅仅是运载,更是精准投送首先,要理解为什么长征五号能够做.............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这个共和国的骄傲,在发射时总是能点燃我们心中最炽热的火焰。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它的尾焰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芯一级喷射出的是一股耀眼的黄色火焰,而环绕在它身边的四个助推器,则燃烧着一股深邃的蓝色。这可不是因为颜色搭配上的巧合,而是它们各自采用了不同类型、不同成分的燃料,并在这个过程中.............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要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能否因此就达到欧盟和日本的水平,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我们得明确“欧盟”和“日本”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具体实.............
  • 回答
    长征五号,这个承载着中国航天雄心的大块头,最近这次发射,嗯,可以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利”。这个词用得很重,但事实就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像长征五号这样代表着中国航天技术前沿的运载火箭来说,一次的失误,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吸取教训”就能轻易带过的。咱们得先明确一点,长征五号可不是寻常火.............
  • 回答
    “胖五”长征五号,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力神”,12月底即将迎来它的“复出”,这消息真是让每一个关心中国航天的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之前的一些波折,这次的“胖五”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发射任务,对我来说,它承载着太多期待,更像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宣告,预示着中国航天正朝着更远大的目标稳步前行。首先,我最期待的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