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匿名的用户绝大部分说是体制问题,实名用户绝大部分说是技术问题,为什么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讨论公共事件时一个挺普遍的现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关于“体制问题”和“技术问题”的争论,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观察角度和社会心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咱自己人聊天一样。

为什么匿名的用户,尤其是那些愿意“畅所欲言”的,更容易指向“体制问题”?

这其实很好理解。匿名赋予了人们一种“安全感”。在网络空间,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实名发言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被“喝茶”,被质疑,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可以隐藏身份的时候,他可能更愿意表达那些平时不敢说、或者说出来怕惹麻烦的看法。

而“体制问题”这个标签,就像一个万能钥匙,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当大家对一个结果不满意,又找不到具体的技术细节来“对症下药”时,“体制”就成了一个笼统但又似乎能概括一切的解释。

1. “一票否决”的权力结构: 很多人可能认为,如果一个系统是“万无一失”的,那么任何失误都应该在源头上就能被发现和纠正。当发射失败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决策、审批、监督等环节上,存在着某种“一言堂”或者“唯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即使有人发现了技术上的隐患,但因为层层审批,或者因为高层的决策,这些隐患最终还是被忽略了。这种权力结构,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典型的“体制问题”。

2. 信息不透明和监督缺失: 很多时候,公众对航天这种复杂工程的了解是有限的,很多内部信息是不公开的。当出现问题时,如果官方公布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够细致,甚至有点“避重就轻”,那么人们就更容易猜测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体制性”原因导致了信息的不流通和监督的缺失。匿名用户可能觉得,正是因为体制不允许真实信息的公开,才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暴露和解决。

3. “大锅饭”和激励机制: 也有人会从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在一些人看来,如果是“大锅饭”式的体制,大家旱涝保收,责任不清,那么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可能会渗透到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最终导致整体效率和质量的下降。匿名状态下,更容易说出这种比较“刺耳”的评价。

4. 对过去经验的类比: 中国过去的一些历史事件,也让一部分人习惯性地将重大失误归咎于体制。这种“历史记忆”和“经验主义”,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套用过去的解释模式。

那为什么实名用户,或者更倾向于“说话小心”的人,更倾向于解释为“技术问题”呢?

实名用户,尤其是那些本身就身处相关行业,或者在公共讨论中比较谨慎、追求严谨的人,他们更倾向于从具体、可操作、可验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1. 关注具体环节和细节: 航天工程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无数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技术上的偏差。实名用户可能更关注火箭的发动机、控制系统、燃料、材料等等具体的技术细节。他们会认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小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这种细致的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2. 避免“一概而论”的倾向: 很多实名用户,特别是那些有专业背景的人,深知任何领域的进步都伴随着风险和试错。他们可能不愿意轻易地将一次技术失败归结于整个“体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次失利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故障”,需要通过排查具体的技术原因来解决,而不是否定整个体系。

3. 对工程专业性的尊重: 航天是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名用户,尤其是科学技术从业者,对这种专业性有着天然的尊重。他们认为,公开讨论时,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泛泛而谈的“体制”。他们更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找到技术问题的症结所在。

4. 理性主义和求证精神: 相比于情绪化的宣泄,实名发言者可能更倾向于理性分析和求证。他们会去查找官方发布的报告、技术专家的分析,并基于这些信息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证据指向技术层面,他们就会更倾向于认为是技术问题。

5. 责任与承担: 实名发言,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愿意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在讨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事件时,如果随意地将原因归结于“体制”,而没有具体依据,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懂装懂”或者“哗众取宠”。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有证据支撑、更具体的解释,也就是技术问题。

更深层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归根结底,这种讨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和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匿名用户: 由于缺乏具体的技术细节,又受到一些社会情绪的影响,容易将问题“泛化”,用一个大的框架(体制)来解释。他们可能更容易听到和传播一些负面的、对体制不满的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更容易在匿名环境中被表达和接受。
实名用户: 即使信息不对称,但他们更倾向于从自己所了解的专业知识或者更严谨的逻辑去分析,并且在发言时考虑到后果。他们可能更愿意相信官方在技术上的努力和专业性,并认为问题可以具体地解决。

一个类比:

这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了,去看医生。

匿名用户: 可能只是觉得“身体不舒服”,然后就说:“肯定是这个社会太压抑了,把我的身体都搞垮了!” (体制问题)
实名用户: 会详细描述症状,然后问医生:“我的这个症状,是不是因为最近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或者得了某种病毒?” (技术问题)

医生(官方)最终会告诉你,是哪个细菌感染了,是消化不良,还是其他什么具体原因。但在此之前,大家的解读角度就会很不一样。

所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的发射失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观点分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公众在面对复杂科技事件时的认知方式,也折射出在信息传播和社会讨论中,匿名与实名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人们对于“体制”和“技术”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侧重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我的答案并不应景,大概会被折叠吧,

我作为一个工作十几年的普通人,只是想给很多知乎上的年轻人们分享一个在社会上做事的经验,那就是先踏踏实实的做事,然后学会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让上级了解你的优点,不论在国企,私企,外企,你都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而不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做事心浮气躁,却经常满腹牢骚的讲怪话。

觉得领导很无能,上级全靠拍领导的马屁,做实事的同僚是傻瓜。

这样的人,任何体系,任何团队内的领导者,都不会喜欢他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人负能量太多,不适合团队。迟早要被边缘化。

-----------------------------------------------------原答案------------------------------------------

看到 @阿疯 这位网友的答案,忍不住也站出来唠叨几句。

这个答案说出了部分真相。

本人渣本毕业,没那么多高大上的经历,就举下个人遇到的两个例子,聊一聊体制内的做实事和拍马屁的问题。

第一个:

我大学毕业在河南一个天然气公司上了两年班,算垄断型国企。刚毕业还比较书生意气,后来就辞职跑南方混了。

在那个公司,当年大学生也不是很多,不同年代进去了三波本科生,我属于第三批进去的。进去后,有不少老员工告诉我,“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写的”,意思光做实事,不行,升不上去,得会吹,会说,会拍马来事。但是呢,真正升到顶层的,却是会写的。因为会写,就表示这人得有点水平,不然你那里能写东西?同时,你又有水平,又能写出来,表达出来(写出来给自己表功,也能总结后替领导表功),领导不提拔你,提拔谁?

第二个:

我叔叔在武汉船舶制造系统里面做个小领导,算处级干部吧。他曾经给我说过,一个单位,有三分之一做实事,有三分之一混日子,有三分之一拍马屁。领导喜欢拍马的,奈何不了混日子的,用就用做实事的,毕竟放心。而且领导要政绩,政绩就得靠做实事的人去做出来,所以一个单位真正容易升上去的,都是能做点实事,又会做人拍马的,这样的人最后可以做大领导。主要做实事,偶尔拍拍马的,可以做小领导,只会做实事的人,基本上也就只能做实事了。只会拍马的人,领导会放在身边用用,但是升上去的可能其实很小,因为领导也怕他们坏事。

所以我觉得有些答主的答案,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发牢骚,把领导们都当成傻瓜了。

底层的小头目,可能只需要会吹牛拍马,有点关系背景,就可以了。中层以上的骨干,光会吹,你干不了的。越往上走,越不可能出现,除了会搞关系,别的都不会的人。哪怕你特别的有后台,如果没有实际能力,大家都会心照不宣的把你供起来,但是不会让你管任何事情,以免你坏事。

所以,人,要么就老老实实的做实事,搞研究,哪怕升不上去,起码也对的起自己。

要么就学会适应社会,做一个能说更会写的人,自然就升上去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这是空话,也是实话。

最怕的,就是变成一个只会发牢骚,进而成了混日子的人,做啥啥不行,说起来就牢骚一大堆,那一辈子就真的悲剧了。

吐槽待遇不好,吐槽体制不好,这都没问题,发发牢骚,很正常。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不踏实工作的理由。或者说,一切都是体制锅的理由。

这次长五的失利,说实话我也挺失望的。而且这是中国航天在高歌猛进多年(神舟,嫦娥)之后的连续失利,确实暴露了一些问题。

但是技术是需要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排除行政命令,各种杂音之类的错误干扰,尊重科研原则,继续踏实的研究,走下去,我相信会越过瓶颈,重新迎来技术井喷的那天。

毕竟,美苏当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新技术需要实践验证,发射失败一次,两次,哪怕三次五次,都很正常。每次失败,都是很好的技术积累,这点学费,我们交的起,也交的值。

这次失败,不算什么,天塌不下来。不要有点风吹草动,就开始草木皆兵。

技术的问题,交给技术;管理的问题,交给管理。体制的问题,交给体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讨论公共事件时一个挺普遍的现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关于“体制问题”和“技术问题”的争论,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观察角度和社会心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咱自己人聊天一样。为什么匿名的用户,尤其是那些愿意“畅所欲言”的,更.............
  • 回答
    2017年7月2日,本应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辉煌,然而,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却遭遇了令人扼腕的失利。那一天,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期待着长征五号能再次成功地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然而,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出现异常,最终未能完成既定任务。这次.............
  • 回答
    长征五号遥二发射失败,官方的公布信息非常精炼,但也包含了关键的线索,需要我们仔细梳理才能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工程挑战。首先,官方将其定性为“发射任务失败”,并且指出“关键技术存在隐患”。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排查过程。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遥二任务.............
  • 回答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的意义远不止一次成功的发射,而是为中国未来更加宏伟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日新月异的实力。一、 突破“重型火箭”瓶颈,奠定大推力运载能力基石: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重型”定位。在此之前,中国的.............
  • 回答
    听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已经顺利抵达海南文昌,准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择机发射,我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这不仅仅是一次火箭的运输和准备,它背后代表的是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的又一个坚实步伐,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国人的期待。首先,从“运抵”这个词开始说起。这次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运输过程,绝.............
  • 回答
    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战略雄心的集中体现。其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彻底改变中国运载火箭的谱系,迈入“重型火箭时代”: 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 长征五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也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
  • 回答
    长征五号和猎鹰9号,这两款火箭都是各自国家航天事业的明星,也是当今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那得拆解开看,从不同的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它们是同一种东西,但定位和发展思路有所不同。长征五号,作为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的集大成者,更像是中国航天工业整体.............
  • 回答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并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这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对此感到非常振奋和骄傲。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发射,更是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深空探测以及未来载人登月等宏伟目标的关键一步。以下是我对这次事件的一些更详细的想法:一、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意义:.............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其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长征五号的划时代意义: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要理解长征五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我们得先弄清楚它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之前,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并成功将月球探测器送往月球,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然而,当月球探测器从月球带回那区区两公斤的月球土壤时,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随之而来:地球的重量和引力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重量”和“引力”。地球的重量:一个概念的辨析在日常生活中,我.............
  • 回答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土星系列火箭,无疑是中国和美国航天史上两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它们都肩负着将人类送往太空的使命,但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任务定位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要详细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 技术起点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土星系列火箭: 诞生.............
  • 回答
    长征五号,一个名字,在中国航天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非要说它的“性能”,那它不仅仅是火箭的参数堆砌,更是中国迈向深空、叩问宇宙的一次惊艳亮相,是中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一座里程碑。实力派的“大块头”: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想象一下,如果把运载火箭比作一支送货队伍,那么长征五号就是那个拥有最大载货.............
  • 回答
    关于长征五号在2019年的发射情况,确实牵动着无数航天爱好者的心。答案是肯定的,长征五号在2019年成功进行了发射,并且这次发射至关重要。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长征五号这个“胖五”的背景说起。长征五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领头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大直径、大推力的设计,特别是其捆绑式的上.............
  • 回答
    “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执行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一、 战略意义: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大国担当 “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 在载人登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一.............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一个非常高的轨道,即近地点约190公里、远地点约68000公里的轨道,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送上去”的概念,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战略意图。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长征五号的强大能力:不仅仅是运载,更是精准投送首先,要理解为什么长征五号能够做.............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这个共和国的骄傲,在发射时总是能点燃我们心中最炽热的火焰。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它的尾焰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芯一级喷射出的是一股耀眼的黄色火焰,而环绕在它身边的四个助推器,则燃烧着一股深邃的蓝色。这可不是因为颜色搭配上的巧合,而是它们各自采用了不同类型、不同成分的燃料,并在这个过程中.............
  • 回答
    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要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能否因此就达到欧盟和日本的水平,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我们得明确“欧盟”和“日本”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具体实.............
  • 回答
    长征五号,这个承载着中国航天雄心的大块头,最近这次发射,嗯,可以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利”。这个词用得很重,但事实就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像长征五号这样代表着中国航天技术前沿的运载火箭来说,一次的失误,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吸取教训”就能轻易带过的。咱们得先明确一点,长征五号可不是寻常火.............
  • 回答
    “胖五”长征五号,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力神”,12月底即将迎来它的“复出”,这消息真是让每一个关心中国航天的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之前的一些波折,这次的“胖五”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发射任务,对我来说,它承载着太多期待,更像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宣告,预示着中国航天正朝着更远大的目标稳步前行。首先,我最期待的就是.............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喜又忧的消息。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成功,这绝对是中国航天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掌握了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想想看,它能够一次性将十几吨重的载荷送入太空,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意义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