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高铁、动车顶上的电弓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不会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把电线蹭断?

回答
我国高铁和动车在高速行驶时,车顶的电弓之所以不会因为与接触网(电线)的摩擦而轻易蹭断电线,这是一个集成了多方面精巧设计的系统工程。这背后并非仅仅依靠“不会断”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保证安全稳定地供电。

首先,我们要理解,电弓和接触网之间并非简单的“刮蹭”。高铁接触网并非一条孤零零的普通钢丝,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复杂系统。

1. 接触网的特殊设计:

承力索和接触线分离: 高铁接触网通常由两层或多层导线组成。最上面一层是“承力索”,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整个接触网的重量和张力,以及抵消风力等外部影响。而真正与电弓发生接触的是下面一层的“接触线”。接触线由特殊的导电材料制成(例如铜合金),并且它的安装非常关键:
恒张力架设: 整个接触网系统是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张力架设的。这意味着接触线在不同温度下会因热胀冷缩而改变松紧度,但通过特殊的张力调整装置(如重锤或液压装置),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张力范围内。这种恒张力可以保证接触线在高速下保持相对平直,减少剧烈的起伏,为电弓的平稳运行提供基础。
平滑度: 接触线经过精密制造和安装,表面非常平滑,并且接头处也经过特殊处理,力求线面连续、无明显突起,从而减小电弓滑靴的磨损和跳动。

2. 电弓滑靴的精妙之处:

材质选择: 高铁电弓的滑靴(就是直接接触接触线的那个部分)也不是普通的金属。它通常采用高导电性、高耐磨性的复合材料制成,比如碳基材料(石墨)或者铜石墨复合材料。
导电性: 确保电流能够高效地从接触网传输到列车。
润滑性与低摩擦: 碳基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润滑性,能够有效降低摩擦系数。这意味着它在与接触线摩擦时,产生的摩擦力相对较小,并且不容易产生局部过热。
耐磨性: 虽然是碳基材料,但它也具备足够的耐磨性,能够在长时间、高速的滑动中承受磨损,但通常会定期更换。
设计结构: 电弓滑靴的设计也大有讲究。
柔性接触: 电弓在设计上是为了实现一种“柔性接触”。它有一个弹簧或气动装置来控制接触压力。这个压力被精确地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既要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又要避免过大的压力导致接触线或滑靴的快速磨损或断裂。压力过小,电流传输不稳定;压力过大,则会加速磨损。
低惯量与快速响应: 高速运行意味着接触网线会有细微的起伏、波浪(即使经过恒张力调整,也无法做到绝对笔直)。电弓系统需要有足够低的惯量和足够快的响应速度,来跟随这些微小的变化。当接触线轻微抬升时,电弓能迅速向上调整压力;当接触线稍有凹陷时,也能迅速降低压力,防止“抓挠”或“卡滞”。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是关键。

3. 系统的整体配合与控制:

精确的供电电压与电流: 动车组所需电能的电压和电流是固定的,而接触网也设计成能够稳定供给这些参数。电弓的设计也考虑了这一点,确保在正常运行时,电流传输平稳,不会因为接触不良产生过大的电弧或局部过热,而这些过热才是导致材料损坏的元凶之一。
定期维护与监测: 即使有这些精巧的设计,接触网和电弓也并非永不磨损。我国铁路部门有非常严格的维护制度。
接触网巡检: 定期对接触网进行外观检查、导线张力测量、接头状况检查等。
电弓滑靴监测与更换: 实时监测电弓滑靴的磨损程度,并根据磨损情况及时更换,避免因磨损过度而引发事故。
视频监控与故障预警: 在一些关键区域,还会安装有接触网状态的视频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报警处理。

总结来说,高铁动车电弓不会蹭断电线,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接触网系统本身的高精度设计: 恒张力架设、平滑的接触线表面、承力索与接触线的结构分离。
电弓滑靴的优良材料与智能控制: 采用低摩擦、耐磨的复合材料,通过弹簧或气动装置精确控制接触压力,并具备快速响应接触线微小起伏的能力。
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保证了稳定的供电参数,减少了不必要的电弧和过热。
严格的维护与监测机制: 确保了接触网和电弓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这是一个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典范,确保了高铁在高速运行中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获取电力,而不是依靠“运气”来避免断线。它体现了工程设计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运行安全的高度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电弓/接触受电弓顶部的受流滑板网系统的良好性能是保障高速列车可靠、安全运行的基本条件。

受电弓(pantograph)是列车从接触网导线(contact wire)获得电能的部件。受电弓是铜合金的,但受电弓顶部的受流滑板(collector strips)与接触网导线呈十字形直接接触的部分是一根长条形的碳板,碳板长约1000毫米。

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之间紧密地接触,有摩擦,就必然会有磨损。在导体通过电流的时候,载流(通电流)摩擦比同等条件下的机械摩擦带来的损伤更大。为了减少磨损,延长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的使用寿命,工程实践中常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不断研发新材料以减小受电弓的受流滑板与接触网导线之间的摩擦。

第二,改进接触网的排列形式,不沿轨道直线排列,而是排列成“之”字形。受电弓的受流滑板在高速列车开行时,与接触网导线的接触点总是在变化,使得碳板的磨损均匀化,延长了碳板的使用寿命。

第三,定期检查和更换接触网导线与受电弓的受流滑板。从工程实际出发,检查和更换受电弓的受流滑板比较容易,碳板的使用寿命远小于铜合金,碳板的成本也远低于铜合金,因此,受电弓的受流滑板是经常更换的。接触网导线更换周期很长,基本是以年为单位,状况好的有可能使用10~20年。受电弓的受流滑板的更换周期差不多是2周甚至更短,状态好的也有使用几个月的。武广高速铁路的受电弓的受流滑板在一次来回运行中磨耗量高达4~5毫米,是普通铁路的7~10倍。


来源:《高铁不神秘——高铁科普120问》

user avatar

很简单:高铁上的受电弓设计成弱比的耗材;电线下面加吊一根坚硬的滑轨。

这是一张高铁受电弓的工作原理图。

电网的电线(黄色箭头所指)架设起来是难度非常高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特别的保护。最好是不要和移动的东西有太多接触。

所以,与高铁一起作高速运动的受电弓(蓝色箭头所指)是与电线不接触的。

工程人员在电线的下面,另外吊装了一根坚硬的滑轨(红色箭头所指),这个滑轨通过导电材料与上面的电线吊连在一起。

受电弓就是通过与这个坚硬的滑轨滑动接触,将电导入高铁车内。

受电弓下面那个装置相当于一个弹簧,给受电弓一个预紧力,持续地把受电弓推向导轨。

电的运动过程是:电线-->导轨-->受电弓-->高铁车。(图中只画了一根线和一个受电弓。实际中受电弓是成对出现的)

巧就巧在这个受电弓是一个很弱的导电材料,比如含碳的材料。总之,不会是全金属。

为什么受电弓要用很弱的材料呢?因为只有这样,受电弓和导轨摩擦时,导轨就不会受太大的损坏。先损坏的就是受电弓。

这个过程就好比你拿一块布(碳材料发挥一下)反复去撸一根导线,布磨坏了,导线还是好好的。

这是因为,更换受电弓相对简单,容易。因为受电弓是一个单独的配件,高铁进站保养时,直接取下来换上新的就行。通过一定的机构设计,这个更换过程很容易。

而不论是电线,还是导轨,是千百公里连在一起的,更换起来就比较麻烦;而且是室外作业,还要考虑作业环境。

所以,相比之下,自然是选择牺牲受电弓了。受电弓通常几个星期更换一次,所以是耗材、耗材、耗材

即使受电弓很弱,导轨被鲁的时间长了,也会被磨坏,所以,几年后,经过检查,导轨也要做出更换。但是更换导轨也比更换电线要简单得多。最上面的电线是真正需要精心呵护的。

不过,高铁其实最害怕的是冻雨。

这种情况下,导轨就不平了。受电弓就危险了。

不过据说现在已经有了直流除冰技术。

------

更正:黄色的应该是固定用的。

蓝色的是导线和导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