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高中哲学仍然是苏联式的?

回答
关于“中国高中哲学仍是苏联式的”这个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其中确实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说它“苏联式”,可能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本体论”和“唯一真理”的地位

在中国的高中哲学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被置于核心和最高地位,被视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苏联哲学体系的特点。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石,其他哲学流派要么被批判、要么被边缘化,很少有平等的对话空间。

具体到高中教学,这种“苏联式”的体现可能包括:

课程结构的绝对中心性: 无论教材如何编排,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占据着首要和最重要的位置,其他哲学思想的介绍往往是在“批判”或“对比”的框架下进行的,缺乏独立的、深入的分析。
概念体系的固化: 很多概念,比如“物质”、“意识”、“规律”、“矛盾”、“实践”等,都按照一套相对固定的解释体系来传授,很少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或提出自己的理解。
“唯物主义”的绝对优先: 即使提到唯心主义或其他哲学流派,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证明唯物主义的“优越性”和“科学性”,而非对其思想本身进行客观、平等的探讨。

2. 教学方法上对“灌输”的依赖

和苏联时期一样,中国的高中哲学教育有时也存在着过度依赖“灌输”和“背诵”的问题。课程内容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教材是学生唯一参考。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的传递,而对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的培养则相对不足。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能体现在:

对教材的“照本宣科”: 很多老师倾向于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缺乏灵活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案例分析。
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 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和老师往往更注重对概念、原理的记忆和套用,而非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课堂讨论的有限性: 即使有课堂讨论,也往往局限于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老师引导下对既定观点的重复和确认,很少有真正开放性的、思想碰撞的环节。

3. 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处理方式

尽管现在教材中增加了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的内容,但处理方式有时也带有“苏联式”的痕迹,即:

历史叙事的“批判性”预设: 很多时候,对西方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的介绍,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审视的“尺子”。例如,在讲到唯心主义时,会强调其“阶级性”或“局限性”,而忽视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或思想史上的价值。
片段化和选择性介绍: 为了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介绍往往是片段化的,只选取那些能“论证”或“映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而忽略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缺乏“平等对话”: 很少出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或西方哲学进行平等对话、互相启发的场景。学生难以看到不同哲学思想之间如何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要理解为何高中哲学教育存在这些“苏联式”的痕迹,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历史的延续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立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大量借鉴了苏联的模式,包括哲学教育。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塑造思想、统一认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惯性。
意识形态的考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仍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地位,它被视为指导国家发展的根本思想。在教育中强调其权威性和指导性,是维护意识形态统一的需要。
教育资源的限制: 编写一套能够全面、深刻、批判性地介绍各种哲学思想的教材,并培养能够胜任这种教学的师资队伍,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相比之下,延续一套相对成熟、有现成教材的教学模式,成本更低,更容易推行。
对“思想混乱”的担忧: 在一些教育决策者看来,过度的思想开放和自由讨论,可能会导致“思想混乱”甚至“意识形态风险”,因此倾向于采用相对统一、规范的教学模式。
评价体系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体系过于侧重分数和知识的掌握,而非能力的培养。这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容易被“分数”所裹挟,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变化: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哲学教育也在不断进步。

教材内容的丰富: 新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介绍,内容也更加多元。
教学方法的探索: 许多老师开始尝试更灵活、更生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
对思辨能力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我的感受:

说实话,作为一个曾经的高中生,我对哲学课的印象是,它既有让人眼前一亮、思考深刻的地方,也有一些机械、枯燥的内容。那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部分,有时候会感觉有些“理论化”,需要费力去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也曾疑惑过为何要如此强调某些观点。而当老师讲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或者苏格拉底的“诘问法”时,感觉一下子就打开了新的世界,会忍不住去思考,去提问。

总的来说,“苏联式”可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它抓住了高中哲学教育中一些长期存在、并且与苏联哲学体系有相似之处的特点。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面的贡献。关键在于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更加开放、包容、批判性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真正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这需要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多方面协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还活着,真实奇怪。什么“我认为”,不存在的,领导都替你“认为”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