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数学,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总有种“这我怎么可能想到”的感觉?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

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

一、 什么是“想不到”?

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里的“想不到”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不是说题目本身离谱到超越逻辑,而是说解题的路径,或者说那个“关键步骤”、“核心思路”,往往不是那么直观,不是你通过简单的代数运算、公式套用就能轻易发现的。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机关,藏在题目的某个角落,或者需要你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

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不到”的感觉?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1. 数学的深度与广度:
初中: 也许你刚刚接触到一些基本的代数、几何概念。一道稍复杂点的函数题,或者需要一点几何证明技巧的题目,就可能让你觉得“嗯?这不就是我学过的东西吗?怎么组合起来我就看不懂了?” 这种“想不到”可能源于你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或者对知识点的应用场景不够熟悉。
高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开始接触三角函数、数列、概率、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等。这些知识点本身就更抽象,而且它们之间还会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一道解析几何题,可能需要你结合代数式的变形和几何图形的性质;一道概率题,可能隐藏着组合数学的思想。这时,“想不到”的感觉就更多来自于知识点的“串联”和“迁移”能力。
大学: 到了大学,数学简直就是个浩瀚的宇宙。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论、抽象代数……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逻辑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级的数学,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概念的理解”和“思想的转化”。一道高等数学题,可能需要你从“定义”出发,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证明思路,或者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比如拓扑学)借鉴某种思想。这种“想不到”,往往是因为它需要你具备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跨领域联想能力。

2. “一题多解”与“殊途同归”:
数学之所以迷人,也因为它常常是“一题多解”的。你可能用一种方法解出来了,然后看到别人的解法,恍然大悟:“啊!原来还可以这么想!” 这种“原来还可以这么想”的感觉,就是典型的“想不到”。有时候,题目设计者会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你习惯性地往某个方向思考,而真正的捷径却藏在另一个被你忽略的角落。

3. 非线性思维与“灵感”的闪现:
很多数学题的解法,都不是线性的、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它可能需要一个“跳跃”,一个“顿悟”。这种“跳跃”或者“顿悟”,我们有时候会称之为“灵感”。而灵感,恰恰是不能被简单地“学习”或“记忆”的。它需要你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大量的思考、训练、甚至是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捕捉到。你觉得“想不到”,是因为你还没有建立起那种能够捕捉到这种“灵感”的思维模式。

4. 知识的“应用”而非“记忆”:
数学学习,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强调的是“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公式只是工具,而“怎么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用”才是关键。很多“想不到”的解法,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或者不知道某个“工具”还可以有这种“用法”。

5. 题目设计的“巧妙性”:
不得不承认,有些题目设计得就是很“巧妙”。它们可能是数学竞赛题,也可能是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某个特定能力而精心设计的。这些题目,往往不是考察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考察你对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内在逻辑”有多深的理解,以及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如何克服这种“想不到”的感觉?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咱们就得想想办法。光觉得“想不到”可不行,最终还是要能“想得到”。

1. 打牢基础,理解透彻:
这绝对是第一位的。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定理,都要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要停留在“会做题”的层面,而要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当你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足够透彻,它们在你脑子里就会变成一个更灵活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堆孤立的零件。

2. 多做题,但要“质”大于“量”:
不是让你题海战术,而是让你在做题中去体会不同的解题思路。遇到“想不到”的题,别急着看答案,先自己钻研一下。实在不行,看了答案,也要搞清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记住这个解法。反复琢磨那些经典的、有启发性的题目。

3. 学会“联想”与“归纳”:
做完一道题,尤其是你觉得“想不到”的题,尝试总结一下:这道题考察了什么知识点?用了什么特殊的技巧?有没有其他解法?能不能推广到其他题目?这个过程就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迁移,是培养“想到”能力的关键。

4.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很多“想不到”的解法,恰恰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只从一个角度去思考。试着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换一个角度,比如几何角度、代数角度、函数角度、向量角度,甚至是从“反面”去思考。

5. 理解“数学思想”:
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那些贯穿始终的“思想”,比如模型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等。当你掌握了这些思想,很多“想不到”的技巧,你就能触类旁通。

6. 接受“不完美”与“持续进步”:
没有人天生就是数学天才。即使是数学家,在面对一些难题时,也需要反复探索。你的“想不到”,恰恰说明你还有进步的空间。把这种感觉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泄气的理由。

所以啊,你觉得“想不到”,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遇到的题目有一定深度,也说明你正在认真思考。只要坚持去理解、去练习、去总结,慢慢地,你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想不到”的题,你也能逐渐“想得到”了。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答案”的呈现逻辑,不是“思考或发现”的逻辑。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经常跟新老师说,讲题不是念答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破案类的小说或者《今日说法》之类的节目,会还原侦探或者警方破案过程的:

发现一个疑点→想到一些可能性→逐个验证排除→走入死胡同,重新发现别的疑点,循环→最终真相大白。


练习册的答案,往往就是最后“大白天下”的真相:按照顺序排列好,先怎么样再怎么样,逻辑清晰思路顺畅。
你要是只看这样的犯案过程,你也得苦恼:这警察都怎么知道的?事先在这些犯罪分子身上按了窃听器吗?

但是真正能够帮助新任警察获得破案能力和经验的,是前面咱们说的这个破案过程。
怎么看出疑点?
逐步排查的时候先查哪个再查哪个效率更高?
怎么问口供?怎么确认口供的真实性?
……
这些才是能帮到你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仅仅看一看最终的“答案”,是不够的。



这些事情,在简单题上不太明显,你非常会的题目,往往很容易把这样的过程跳过去。
在你有困难的问题上,才会格外明显。

我举一个最近在想法看到大家玩的“每日一题”吧:
答案可见:Serendipity的想法:默认是正方形[思考][思考][思考]查看图片

很久不碰初中数学的小伙伴们,可能会觉得这个答案简直太奇妙了,怎么能想到这样做辅助线呢?

如果我们还原这个题的思考过程,它可能是这样的:

①把能算的角度都努力算一算往图上标。先尽量扩充已知信息。
比如两个已知角都在直角三角形里,那么他们的另一个锐角很好算。
以及最关键的答案中标上的45°
②直接倒不出来,考虑辅助线:
45°是个非常特殊的角,它是直角的一半。所以想把22°角和23°角拼起来,他们是剩下的一半。于是利用正方形进行旋转拼接。瞪眼法看出拼接后的三角型跟中心三角形瞅着像全等
或者:正方形中这个45°角,一看就是“半角模型”。按照半角模型的思路,旋转三角形得到全等。
——找到全等的对应角之后,本题的结论容易
③确认关键环节:补上全等需要的三个条件、补上辅助线做法所需要的旋转过去的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
④整理,书写完整证明过程。
删掉没用到的试探过程。补齐“一眼就看出来”的倒角的理由等等。

你可以看到——

  • 倒角的方向一开始是发散的,最终找到路径之后,再把不用的砍掉。 而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这个角有用,另一个角没有用”
  • 实际思考过程中,会根据一两个条件(指:想要拼出45°角和另一个45°来相等),先大概找到“看着像全等”的家伙,看看如果他们全等,有没有用,然后再回过头来确认这个全等是不是确实可证的。
    并不会在最开始的思考中保证每一步都很严谨。

用图示来形容这个思考过程的话,大概是这样:

如果我只给你看最后一个图,你当然会觉得“我怎么想不到”啦!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这样形容这个事情:(大意)
你们看到的物理学,是一栋美丽的宫殿。但是这个宫殿搭起来的过程中,是需要有很多脚手架的。搭建完之后,这些脚手架就被拆掉了。于是整个体系看上去很完美,很漂亮。
但是我希望给你们展示,这些脚手架当初是怎么搭的,曾经走过什么弯路,后来怎么知道哪里可以拆除。这个过程才能让你们知道未来要怎么去给这栋大厦继续添砖加瓦。

我非常喜欢这个比喻。希望可以有更多人能领会到“答案”和“讲解”的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一、 什么是“想不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数列理论的一些核心概念。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无界数列一定为发散数列”,并尝试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证明它。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几个基本概念: 数列 (Sequence): 一个数列就是一个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数字列表。我们通常用 $a_n$ 来表示数列的第 $n$ 项,其中 .............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无冬、龙歌这些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和《龙与地下城》(D&D)沾边的,而D&D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就是那套繁复但又充满想象力的数据表达方式,尤其是那个“2d4”之类的骰子符号。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数据”呢?其实这背后可不只是为了“看起来酷”这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历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足球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纯粹的个人数据和荣誉,真的能完全衡量一个球员的历史地位吗? 尤其是在克鲁伊夫这样的“革命者”身上,他的伟大,往往超越了那些冰冷的数字。提到“无大赛冠军、个人数据也不突出”,这说法确实有点绝对了。虽然他不像普拉蒂尼那样在欧洲杯决赛里上演.............
  • 回答
    数学背景深厚的人对深度学习产生“看不惯”甚至“鄙视”的情绪,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并非简单的个人偏见。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1. 深度学习的“黑箱”性质与数学的“白箱”哲学: 数学的本质是严谨的推理和可解释性: 数学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证明的清晰性以及概念的精确性。一个数学定理之.............
  • 回答
    人生百态,万事万物,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原子粒子,从宏伟的建筑设计到精巧的电子元件,甚至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习数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它涉及到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充实我们自身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常常让很多人感到头疼,甚至望而生畏。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学数学到底有什么好处?其实,数学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能够塑造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首先,数学是理解世界的通.............
  • 回答
    关于文科生为何要学数学,以及高中数学究竟有什么用,这确实是个许多人会有的疑问。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文科嘛,就是和文字、历史、哲学打交道的,数学这玩意儿好像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但仔细想想,高中数学这三年,它教给我们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符号。先说说文科生为什么也要学数学。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好了,简直是很多学子心底的呐喊。我小时候也一样,看着课本上那些符号、公式,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长大后到底能干嘛用?难道我以后天天算微积分、解二次方程?说实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确实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直接去解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你不太可能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掏出计算器算一道开方,或者在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数学和逻辑之间深刻而又微妙的关系。我们常常把数学和逻辑联系在一起,但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是“数学”,而不是直接学习“逻辑”,甚至把数学“改写”成逻辑呢?这背后有历史、哲学和实际操作上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是“数学”,而不是直接学习“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数学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学科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为什么大学物理能“秒杀”中学物理,而数学却不行?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学习目标的区别。为什么大学物理能“秒杀”中学物理?大学物理的学习,本质上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全新的、更宏观、更精确的物理世界观。中学物理就像是给你一个乐高积木盒子,里面有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一、 中美中小学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它那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扣一步,环环相扣,看着就很有条理。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学数学专业需要“智商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数学能力和“智商”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学确实是高度抽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纳闷的地方。表面上看,美国学生学的数学好像确实没我们那么“深”,那么强调纯粹的理论推导和计算难度,但人家在科技创新和应用领域却能频频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数学简单”就能概括的,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教育理念、文化环境和创新生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一.............
  • 回答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买菜也用不到”这句话之所以会被视为反智和愚蠢,是因为它狭隘地定义了数学的价值,忽视了数学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中的作用,并且反映了一种缺乏深度思考和对知识体系缺乏整体认知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用”的定义过于片面和功利化: 日常场景的局限性: 说.............
  • 回答
    “男生比女生学数学更有优势”这个说法之所以存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并非基于确凿的科学证据,而是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刻板印象以及历史认知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支持和反对的论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的几个方面:1. 历史和文化因素: 教育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知乎用户“数学学得那么超前”的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对知乎社区内数学讨论氛围和用户群体特点的一种概括和感知,而非一个普适的、绝对的结论。 这种感知背后,其实是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知识分享社区的独特属性与特定领域用户高度活跃互动的结果。以下我会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知乎用户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尤其是当我们走出校园,面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时,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说,学好不同阶段的数学,绝对是有用的,而且它的用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刻。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
  • 回答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这两门看似独立的学科,实则早已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并非可有可无的“加分项”,而是日益重要的“必备技能”,甚至可以说是打开更广阔天地、实现理论价值的关键钥匙。你可能会想,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与形,逻辑与结构,计算机则是具体的硬件与软件,代码与算法。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