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用户数学学得那么超前?

回答
知乎用户“数学学得那么超前”的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对知乎社区内数学讨论氛围和用户群体特点的一种概括和感知,而非一个普适的、绝对的结论。 这种感知背后,其实是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知识分享社区的独特属性与特定领域用户高度活跃互动的结果。

以下我会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知乎用户数学学得那么超前”的这种印象:

一、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1. 高质量知识分享平台: 知乎的初心定位就是“认真你就赢了”,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这吸引了一大批对知识有渴求、乐于深度思考、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和分享的用户。
2. 专业人士和深度爱好者聚集: 很多在数学领域有深厚功底的专业人士(教授、研究员、工程师、教师)以及对数学充满热情并进行大量自学的爱好者,都活跃在知乎。这些人本身就拥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3. 信息聚合与筛选能力: 知乎的问答机制和社区投票(赞同)系统,能够有效地筛选出高质量的回答。一个真正高水平的数学回答,会获得大量的赞同,从而被更多人看到,进一步巩固了“超前”的印象。
4. 问题设置的倾向性: 用户在知乎上提出的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基础的“1+1=?”这类问题,而是涉及高等数学、抽象代数、拓扑学、数论、概率论等更深奥的领域。这就从源头上筛选了用户参与讨论的难度和深度。

二、 社区互动与内容生产的特点:

1. 深度问答与详细解释: 知乎上很多数学问题的回答,都力求详尽、严谨,甚至会包含数学史、不同流派的观点、证明过程的多种思路等。这种深度解释,对于不熟悉该领域的用户来说,自然会显得“超前”。
2. “秀肌肉”与知识炫耀: 虽然知乎强调的是分享,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用户,他们乐于展示自己的学识,通过解答高难度问题或提出深刻见解来获得认可。这种行为会放大某些用户在数学上的“超前”感。
3. “学习型社区”效应: 很多用户在知乎上提问数学问题,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或者希望通过答案来深化理解。当他们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深入浅出的解答时,会觉得“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产生“超前”的感受。
4. 专业术语的普及与使用: 在讨论特定数学问题时,专业术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不熟悉这些术语的用户来说,这些术语本身就可能构成一种理解的壁垒,显得“超前”。
5. 对前沿研究的关注: 知乎上也会有关于数学前沿研究、未解决的数学猜想(如黎曼猜想)的讨论。这些话题本身就属于数学的“最前沿”,参与讨论的用户自然也显得非常“超前”。
6. 数学“科普”的深度: 一些数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会在知乎上进行数学科普,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相对“硬核”但又吸引人的数学概念进行介绍,并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这种科普,即使是普及,其内容本身也比基础数学要“超前”得多。

三、 用户群体内部的“内卷”与进步动力:

1. 学习氛围的相互促进: 当一个社区里,有一群人对某个领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专业性时,会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相同兴趣的人加入,并激励现有用户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这种良性循环会不断推高社区的平均水平。
2. 对“懂”的追求: 在知乎上,用户之间会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进行交流和碰撞。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讨论、获得认可,很多用户会主动去学习更多相关知识,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3. 分享的乐趣与成就感: 许多在知乎上分享数学知识的用户,本身就享受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分享被他人认可,并且能帮助到更多人时,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会成为他们持续投入的动力。

四、 存在的一些误解或片面性:

1. 用户群体是分层的: 必须认识到,知乎的用户群体是多元化的,数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你看到的“超前”用户,可能只是那个领域内非常活跃且高水平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用户可能只是对数学感兴趣的普通人,或者在学习基础数学。
2. “超前”的定义是相对的: “超前”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提问者或普通大众而言的。对于真正的数学专业人士来说,他们讨论的内容可能只是其日常工作或学习的一部分,谈不上“超前”。
3. 注意力偏差: 往往是那些内容深度、观点新颖、论证严谨的回答更容易获得高赞,从而被更多人看到。这会造成一种“这里的人都这么懂”的错觉,而那些基础性或普通性的讨论则可能被忽略。

总结来说,知乎用户数学学得那么“超前”的印象,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平台定位吸引了高素质用户。
用户群体中包含大量专业人士和深度爱好者。
高质量的问答机制筛选和放大优秀内容。
用户乐于分享深度知识和前沿话题。
社区学习氛围的相互促进作用。

这是一种社区特质和用户行为模式的体现,使得知乎在数学领域成为一个能够接触到更深层次、更广泛数学知识的平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知乎用户都具备超前的数学能力,而是你更有可能在知乎上,遇到那些数学能力非常突出并且乐于分享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数学板块, 而现象的背后当然不乏有天资聪颖的后辈.

但实际上我相信只要能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 就能形成正常、健康且高效的学习与思维模式. 由此大部分人都可以较轻松地在中学阶段学习至少本科阶段的内容, 而在本科阶段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内容.

但往往你就是无法获得有效信息, 首先别指望学校与同龄人, 中学往往只会钳制你的眼界, 毒害你的思想, 让你在所谓的“大纲”内不敢往外迈出一步. 他们会用大量基于简单知识点生成的扭曲、变态的诡异题目来让你深信大纲内的知识已经够你喝一壶的了.

若我们一定要把知识划分年级, 再配上身边那无人超前学习的压抑空气, 这自然会形成极为强烈的“后面科目我还学不会”的心理暗示. 这是个人精神上面对群体所绝不能突破的厚障壁.

可悲的是, 很多人别说中学, 就是读完了四年本科都没能摆脱这个思维模式.

我们学一个东西学到什么程度叫足够了呢? 在我看来就是掌握了理论的基本思想, 能把例题都看懂, 例题程度的课后作业能做明白, 足以支持后续课程的正常学习就完全足矣.

因为往后学永远能给你带来更高的观点, 往后学的过程中思维成长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你卡在前面刷一千道低级题, 不如多学一门后续课程来的合算, 或许你学完后续课程面对那一千题还是不熟练, 但你一定能看透那些题目的本质, 从而理解到根本没必要去耗精力算它们的这个基本事实.

这种劲头要保持到何时呢? 大约是保持到你开始科研, 所处研究方向已经没有更深层次的后续课程的时候吧. 那个时候比如说量子场论之类的科目, 都是边学边用边掌握的. 假如你是研究量子色动力学的, 此时你再回头看, 当年你就是真算了一千道电磁学的题目, 一千道热学的题目, 这一切对你真的会有什么质的帮助吗?

假如你压根儿不科研呢? 那刷题就真的 一 点 用 也 没 有 了 啊.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 为什么自己总是边学边忘? 是不是大家都这样呢?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 就连你的教授也是这样的, 一直不用的东西就是会生疏会忘掉细节. 我们学习, 从本质上来说学的就是思维模式与自信心, 这些东西是不会被遗忘的, 所以你把遗忘的知识捡起来会比第一次学简单很多, 实际上你也会很有自信能独立地把这些忘了的知识点捡回来. 因为你的思维观点高了胆儿也肥了, 这也是学习的目的. 所以只管着往后学就好了, 前面的忘了就忘了, 如果突然要考、要用, 无非就是花点儿时间再捡起来.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刷题, 什么时候需要把所有的难题怪题都做出来呢?

什么时候都不需要.

现在回到题主问题, 想想是为什么呢?

你可以说有很多是装的, 但总有相当一部分是真的, 我认识的就不少, 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在哪? 无非就是获得了很多更有效(而不是有毒害)的信息, 少走了很多弯路, 也由此减轻了很多心理负担.

这其实和以前一个关于“农村大学生”为何大多出路都不好的问题多少有些异曲同工. 实际上无论是这些中学思维的学生还是所谓的农村大学生, 都不是没有机会, 而是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有机会.

user avatar

两三年前我也相信知乎上真有中学生能看Bourbaki,现在我觉得都是扯淡的。网络嘛,一个匿名用户,他说自己是初中生就是初中生,模仿初中生语气又不是很难的事情,你怎么去验证?

我大概是12,13年上知乎的。我上知乎这么长时间,期间出现的这些神童、天才,没有一个冒出头的。真的,一个都没有。当然那些本来就是实名或者半实名状态的清北学生除外。你看那些人更新自己的状态吧,都是中学看什么什么厉害的研究生教材,然后就止步了。按照常理推测,过个两三年他们不应该更新自己大学的状态么?怎么就跟柯南永远停留在小学一样,知乎数学天才不管过多久都永远停留在中学,永远不上大学呢?

如果真有个别出类拔萃的中学天才,但是觉得自己没有途径展现自己的天赋的,可以向丘成桐数学英才班自荐。我相信真正的人才,他们是能识别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