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与国外新闻报道相比,为什么知乎用户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更悲观?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分析和比较。他们会关注中国经济对全球供应链、大宗商品价格、全球贸易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使中国经济存在挑战,但如果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仍表现出一定韧性,报道的基调可能不会过于悲观。
数据驱动和相对客观: 国际媒体在报道时,虽然可能存在立场,但通常会依赖官方公布的数据、国际组织的报告以及一些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分析。他们的报道风格倾向于呈现数据和事实,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解读。
关注特定领域或事件: 报道可能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如房地产、科技监管、地缘政治风险)或特定事件(如某个公司财报、某个政策调整),这可能导致对整体经济的描绘不够全面。
“中国威胁论”或“中国机遇论”的叙事框架: 一些国外媒体可能存在预设的叙事框架,例如将中国经济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或者将其视为一个巨大的“机遇”,这会影响其报道的侧重点和基调。
相对有限的深度本土洞察: 尽管有驻华记者,但他们获取信息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经济肌理的能力仍可能受到语言、文化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

知乎用户:
微观视角和个体体验: 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平台,用户构成更加多元,大量用户直接生活和工作在中国,他们更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如就业、收入、购房、投资、物价、创业环境等。这些微观体验的累积,更容易形成对经济前景的直观感受,而这些感受往往更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和算法推荐: 知乎的问答和评论机制,加上算法推荐,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用户可能更倾向于关注和参与讨论那些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或者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包括担忧和悲观)的话题。负面案例、个人困境的分享,往往比正面宣传更能吸引眼球和评论。
对政策和制度的审视和不确定性: 知乎用户往往对中国的政策和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直接的感受。他们可能对某些政策的长期效果、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者潜在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对地缘政治变化的反应,都可能引发对未来经济稳定性的担忧。
社会情绪的放大器: 互联网平台本身具有放大社会情绪的功能。当一部分用户表达悲观情绪时,很容易引发其他用户的共鸣,形成“羊群效应”,从而导致悲观情绪的集中表达和讨论。
信息过滤和主动搜索: 许多知乎用户是信息“主动搜索者”,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可能被主流媒体忽视的、或与官方叙事不同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关于经济下行压力、结构性问题、以及潜在风险的讨论。

二、 关注焦点的不同:

国外媒体更关注“增长率”和“体量”: 国外报道可能更侧重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占全球GDP的比例、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即使增速放缓,只要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之一,报道的基调可能就不是绝对的“悲观”。
知乎用户更关注“生活质量”和“个体发展”: 知乎用户更关心经济发展是否能转化为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财富的积累,以及上升通道是否通畅。当面临高房价、就业压力、收入增长停滞、创业困难等问题时,即使宏观数据尚可,个体感受也可能是悲观的。

三、 结构性问题的感知深度:

知乎用户对结构性问题的讨论更深入: 知乎社区聚集了大量对经济、金融、社会问题有深入研究或浓厚兴趣的用户。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例如:
房地产依赖与风险: 长期以来,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其连锁反应对整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的影响非常大。知乎用户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泡沫、以及去杠杆过程中的风险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地方政府债务: 许多知乎用户会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规模和风险,以及这可能对公共服务和经济稳定造成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 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降等人口结构性变化带来的长期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潜力下降、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问题,在知乎上也是被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的议题。
科技监管与创新活力: 对互联网平台、教培行业等领域的强力监管,虽然旨在规范发展,但也引发了对创新活力是否受到抑制、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消费能力与信心: 尽管官方强调消费回暖,但知乎用户可能会从自身经历或身边情况出发,讨论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消费信心不足,形成“预防性储蓄”效应。
地缘政治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贸易摩擦、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都会被知乎用户纳入考量,认为这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供应链安全和技术发展路径。

国外媒体可能更侧重于宏观政策应对: 国外报道在提及这些结构性问题时,更可能关注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例如降息、减税、支持科技创新等,并评估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而非侧重于问题的根源和潜在的长期影响。

四、 预期与心理因素:

“失去的十年”的阴影: 日本经济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长期停滞期,这使得一些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的用户会将其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类比,产生对“日本化”的担忧。
高位回落的心理落差: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给很多人带来了高增长常态化的预期。当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或面临下行压力时,心理落差会比较大,容易引发悲观情绪。
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 在某些情况下,部分中国用户对官方经济数据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可能存在疑虑,从而更容易相信那些揭示潜在风险或负面情况的“非官方”信息。

五、 讨论的活跃度和参与者构成:

知乎的讨论生态: 知乎的讨论往往非常活跃,观点碰撞激烈,这使得悲观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同时,知乎上也存在大量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分析师、评论员,他们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分析,这其中不乏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或悲观态度的观点。
对资本市场和投资的关注: 许多知乎用户关心投资和资本市场。当股票、基金等市场表现不佳,或者对未来盈利预期悲观时,这种悲观情绪会蔓延到对整个经济前景的判断上。

总结来说,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并非简单地是对国外新闻报道的“反向选择”,而是源于他们更贴近实际的个体体验、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深入洞察、对政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更直接感知,以及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与侧重宏观增长率和全球比较的国外媒体不同,知乎用户更关注经济发展对自身生活质量、发展机会以及社会长期稳定性的具体影响。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悲观”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知乎用户群体内部也存在多种多样的观点。但总体而言,知乎上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讨论,确实比许多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更加普遍和深入。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不同群体对这些挑战的感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旁观者往往更具有整体观感,而且更懂得中国的前景要和其他国家作比较。

必须承认,2009-2017的中国经济是靠货币政策续命,靠一些可能将来要成为坏账的超额基建投资保就业,保增长。但必须看到,在第二次大萧条的年代,其他主要经济体无不靠货币政策续命,搞凯恩斯主义的时候比中国效率更差。而即便这些政策都落实了,经济增长率也远不如中国!

举个例子,德国作为欧盟最强工业国,拼了老命也要维持住欧盟,就是为了在这个自由贸易区内倾销,同时阻止其他国家用货币政策压低劳动力成本自救(不能自己印欧元),可以说德国把欧盟其他国家的一部分增长率转移到自己身上(英国为什么保留英镑还要退欧?),饶是如此,德国的经济增长率才多少?1.9%!

德国打败英国成2016年G7国家中经济增速最快者

德国取代英国,成为2016年经济增长最快的G7国家。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2016年经济增长1.9%,创下了五年来最高的经济增速。 由于政府和消费者支出增长拉动国内需求,德国2016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了0.4%,好于第三季度的0.1%。IMF曾预测,英国将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G7国家,而德国的情况证明IMF的预测是错误的。

我承认中国6-7%的增长率可能有水分,但再有水分,你喜欢没水分的1.9%吗?或是你希望中国像莫迪那样废一次钞,抢走所有带避税嫌疑的现金?用来补充财政缺口拉动经济?

其次,知乎用户大多数处于中国收入金字塔的中上部——2016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平均每个月不到20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36万元,平均每个月2800。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

中商情报网讯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883元,增长8.3%。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554元,增长8.3%。

这意味着,扶贫工作的最大成效可能对知乎用户意义不大——金字塔底部向上挪一些,中间阶层没什么感觉,甚至未必开心,因为这意味着可雇佣的廉价劳动力减少了,一些服务性工作的价格可能还有上升。但扶贫和撒福利(我不完全赞同现在的方式)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统计局公布2016年基尼系数

宁吉喆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年到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474、0.473、0.469、0.462。2016年是0.465,比2015年提高了0.003,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基尼系数总体下降的趋势。

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基尼指数从2012的0.474到2016的0.465,显然最底层的福利收入和劳动性收入显著上升。实际上,2015年那个基尼指数已经是十几年来的低点了:

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 创12年来最低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在全球平均水平0.44之上,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基尼系数呈回落态势。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8年之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

哦,你觉得统计局不可信,那我们看经合组织的报告:

全球贫富差距到达“临界点”

经合组织5月21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经合组织34个成员国中,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穷的10%人口收入的9.6倍。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数字还是7.1倍,在本世纪头十年则是9.1倍。”这份报告题为《为何减少不平等有利于所有人》。 …… 中国等另一些新兴国家的贫富差距开始变得稳定,像巴西这样的国家的贫富差距甚至出现缩小。

所以,答案非常明显——在经济保持增长的前提,基尼指数的降低主要体现为中上层(也就是知乎用户)和底层的相对差距缩小,而这一点并不会让知乎用户开心,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是中上层或中层,他们的眼里没有底层社会。对于这个事实,外媒的确比我们看的清楚,前几年就尖锐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外媒称中国收入差距缩小 民众仍感觉社会不公平

据美国《商业周刊》网站12月4日报道,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2000至2010年,大学入学人数增加了两倍,从220万增加到660万。不幸的是,就业机会未跟上扩招步伐。根据《中国经济季刊》得到的官方调查结果,2013年中,中国每80个白领职位有100名申请者。然而就蓝领岗位而言,情况截然不同,每125个岗位有100名申请者。 报道指出,由于中国大学毕业生过剩而低技能劳动者供应不足,过去四年蓝领工资的增幅大于白领工资。2009年以来,专业人员的工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与此同时,制造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工资年增长速度为14%。 结果是什么?白安儒和加特利说:“所有数据显示,从事较卑微工作和收入较低的家庭的收入增速要高于从事专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家庭。中国的收入差距正悄悄缩小。”报道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感觉到竞争环境越来越公平。

恩,我很喜欢上面那则报道的最后一句。

为了证明我没有污蔑知乎用户,我来找点证据:

哪一刻让你终于意识到了和对方阶层(阶级)不同? - 知乎

上面这个问题有7000个回答,我把他们分成三类,第一类谈比自己高的阶层,我标为“富”,第二类谈比自己低的,我标为“穷”,第三类综合性论述,我标为“平”。统计结论如下:

1-4——富 5——平 6-7——穷 8-11——富 12——穷 13——平 14——富 15——平 16-17——富 18——平 19——富 20——平(调侃) 21-23——富 24——平(调侃) 25-27——富 28——平 29-30——富

(2017年3月29日数据)

看到问题所在没有?前30条,有3条描述了比自己穷的阶层,有7条在调侃,剩下20条描述的全是比自己富的人。而且,考虑到前30条是知乎用户自己点赞点出来的,可以说不仅体现了知乎用户们的直观描述,还体现了他们认为哪些描述更接近(自己眼中的)“事实”。可是你猜猜他们平时见到的穷人多,还是富人多?

这就是知乎主体用户对“阶层”这两个字的概念。即比他们穷的人,过得好一点坏一点他们不会发现;比他们富的人如果和他们继续拉开差距,他们却非常在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比最底层的悲观,比最上层的悲观,也比外媒要悲观——虽然我认为盲目乐观也不是什么好事。

中国历史上也一样,从1952年到1979年,国企职工的数量增加到原来的5倍,人均工资增加了50%左右,但从50年代就进入国企的那些职工看来,他们觉得日子在变好吗?

当然没有!

在他们看来,平均工资每年只增加1%多一点,而每年还有200多万劳动力(以及他们赡养的200多万人口)从农村走出来,和自己达到了同样的生活水平!这意味着50年代的体面日子,现在变的不那么“体面”了(因为国企职工占总人口的比例飙升),而50年代双职工本来可以在农村雇一个聪明伶俐的保姆,到70年代只能雇一个粗笨大妈了!(因为知青下乡,招工不由城里人垄断,聪明伶俐的农村人读了中学,会争取进城工作、去社办企业或是当赤脚医生民办教师),这当然很让人不爽。他们当然支持80年代国企用技改资金发奖金,支持下乡知青一律回城就业,国企子弟垄断招工!

今天的知乎用户主体也一样,他们一方面觉得头顶的富人越来越遥不可及,另一方面无视后面的穷人日子在变好。就算他们发现穷人的工资有所上升,也往往认为是坏消息,这几方面感受综合起来,当然对中国经济有不一般的悲观!

然而,这无助于中间阶层改变自己的地位。从历史上看,如果中间阶层抛弃底层,单独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结果往往是被顶层和底层一起镇压——西欧国王喜欢和农民一起对付贵族(17世纪),东欧权贵喜欢调农民军队进城镇压中等阶层的自由化运动(1848革命)

下文引自《革命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

我承认,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升级速度还不够快,以至于技术阶层的上升机会低于预期,而顶层金融资本和官僚资本的膨胀却相当惊人。但这并不能改变最大、最穷的群体生活在改善这一现实啊。既然中等阶层如此痛恨顶层抛开自己,既然知乎用户开始发现金融和权力的结合体不可抵抗,既然大家认为自己属于底层……那就真的关注一下底层,和底层站在一起吧,不要以为单独宣扬悲观情绪就能改变什么。


相关回答:

哪一刻让你终于意识到了和对方阶层(阶级)不同? - 知乎

江浙一带的农村有多富裕? - 知乎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关税都被取消了,那么贫富差距会变小吗? - 知乎

为什么有些人说八十年代是新中国的黄金年代? - 知乎

当年下乡是强制的吗?当年有没有人不想下乡躲过去的?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侠码一小时代码就能换家政阿姨半天劳动的时代正在过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