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俄国和乌克兰呗。莫斯科和基辅好歹还有一半以上语言互通,可普通话和粤语呢?喜欢听粤语歌和会说粤语可是完全两个概念。罗斯民族惨遭西式的无限可分,民族分裂,中国可不能上这个当。
你错了。
粤语并不是唯一一个被外国从中文中分出来的“单独语系”。
上海话:Shanghainese
四川话:Sichuanese
客家话: Hakka
严格来说,这些地方语言并没有从汉藏语系中被外国人“分出来”,这些地方语言只是在“中文”这个语族下被“分类”而不是被“分开”了。
包括Mandarin ,它也只是被认为中文(Chinese)中的一个地方语言(dialect), 而不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单独的语言。
The Portuguese were the first to refer to a Chinese official as a "mandarin." The word hails from the Portuguese word mandarim, which developed, by way of Malay měntěri, from Sanskrit mantrin, meaning "counselor." Mandarins were promoted by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the imperi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was primarily based on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an texts. In time, mandarin became a word for a pedantic official, a bureaucrat, or a person of position and influence. The noun passed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and the adjective appeared in the early 17th. You may also know Mandarin as a word for the chief dialect of China or be familiar with the mandarin orange (the fruit's name comes from the orange color of a mandarin official's robe).
资料来源: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andarin
翻译:葡萄牙是第一个称中国官员为“mandarin”的国家。 这个源于葡萄牙语 mandarim,而这个词是通过马来语 měntěri 从梵语 mantrin 演变而来的,是“顾问”的意思。 mandarin的地位是主要通过以儒家文本为教义的中国科举制度而成功获得提升的。 久而久之,mandarin就变成了指代学究式官员、官僚或有地位和有影响力的人的名词。 mandarin的名词形式在 16 世纪后期传入英语,其形容词形式出现在 17 世纪初。 mandarin作为指代中国主要方言的一个词,它还有“橘子”的意思(这种水果的名字来源于官袍的橙色)。
————————————-
其实很多外国人都知道中文就是“Chinese”, 很多人也知道Cantonese, Mandarin, Hakka, Shanghainese, Sichuanese 都是Chinese, 他们只是说不清其中的关系。
用过电脑的人都看过以下的语言选项
英语难道被分开不同“语系”了?
并没有,只不过是同一种语言被不同地理位置的几个国家说出了不同的“味”。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美国英语都还是英语,和“正宗”的英国英语的语法和写法一样。(其实严格来说美国英语不算,因为也只有美国人难么霸气,明明水平低,把“neighbour”写成“neighbor” , “colour”写成“color” 却不要脸地说 “就是这样写啊,这叫美式英语啊”。 开玩笑)
哪怕法语也是一样,有French, 有Canadian French.
那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像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客家话那样拥有自己的“专属英文名字”呢?
为啥没有Amerish?
没有 Australish?
没有Canadish?
没有 New Zealandish?
因为,他们还都太太太太年轻了。你再给他们几百年的时间,或许他们都能在“English” 下面,拥有自己的名字。
因为两点:
第一,在历史上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甚至更精确地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外国人接触的中国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就是讲粤语的;
第二,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话在中国的普及,历史满打满算也就四十来年。
我不知道知乎上有多少人有海外生活的经历,在十多年前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在唐人街就是满地粤语和台山话,不论是在西雅图还是旧金山还是纽约的唐人街都一样。美国人第一次大规模接触讲普通话的中国人是2008年以后自费留学潮大兴以及中国经济腾飞多了很多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学生和移民,在那之前在美国的华人还真的就以讲粤语的广东人为主。
外国人和中国人打交道最早就是广东十三行,而在美国最早的中国移民就是广东台山人,在清朝时就已经因为修铁路淘金以及本地的饥荒和土客械斗等等等等原因来美国了。比如下图,美国波特兰的唐人街牌楼,“砵仑”其实是台山话音译的英文“Portland “, 而“华埠”是唐人街的旧称。直到今天广东江门四邑地区依然是移民美国的重地。而台山人除了讲台山话,粤语也是基本会说会听的。
多年以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来欧美的移民就不断(当然了除了排华法案期间),孙中山和百日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广府人,都是在海外华人侨民那里筹款从事各种政治活动,如果他们不是广府人不说粤语,那面对粤人华侨就是妥妥的鸡同鸭讲,恐怕根本筹不了几个钱。
再后来二十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要么陷于各种战争要么相对封闭,华人移民来源地多为香港,香港在当时既接受了全国各地的移民同时也输出了很多移民,比如加拿大的温哥华和列治文就直接被香港人移民弄成了华人城市(列治文这个名字就是粤语翻译的Richmond),香港的很多明星演员都是在加拿大温哥华长大。所以粤语依然长期在海外占据很重要的影响力。
在再后来的改革开放初期,五个经济特区四个划在了广东省(当时海南岛也在广东省未划出去),也就是看准了广东人和香港人的海外关系,外资为啥投在广东,不就是因为最早期的外资说白了很多是来自港澳和海外侨胞的,人家自然要投在自己的故乡。很多人老酸广东的崛起是政策的原因,那你们怎么不深究一下为啥高层要这么制定政策?你以为高层决定哪里搞经济特区是弄一转盘,一拨动然后指针刚好指到哪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搞经济特区的?
至于普通话,中国人说普通话其实只有很短暂的历史。我作为在广东成长的90后读书的时候老师们有一半上课是讲粤语的,讲普通话的老师如果是广东人那讲的都是广普,就是外省的老师讲的普通话都是带有当地特色口音的。我的父辈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基本没几个讲普通话,除了和别的省份的人打交道的时候,而且讲的也是极其水的广普。
在中国内部而言,真正做到了全国普及了普通话的最早也要到80年代了,在那之前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在说自己的当地方言,因为那时人员流动远远没有现在厉害,计划经济时代你要离开自己的村自己的城镇走远一点都要这样那样的批文呢,大家都缺乏流动自然都没没学好普通话的必要,那时全国各地大家的普通话水平最多都在会听但不会说的好的水平。就是最高层也要到第四代才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在这种情况下你奢求过去一百五十多年的华侨先辈尤其是以粤人为主的华侨先辈们讲普通话?这怎么可能?大家都是广东同乡,都能说粤语,那就说粤语吧。
所以,其实外国人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和心机去“强行将中文分成Cantonese和Mandarin ”。题主这种想法不过是既不懂华侨的历史,也不了解普通话真正普及是什么年代,然后才会有这种迷思而已。任何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都有其合理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