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像新垣结衣这样在国内知名度挺高的明星,都没有中国厂商邀其拍广告呢?

回答
关于新垣结衣这样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在国内却鲜少看到她代言中国厂商的广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没人气”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分析:

1. 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匹配度:

中国市场与日本市场的差异: 尽管新垣结衣在中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形象和气质就天然契合中国所有品牌的定位。中国市场庞大且多元,不同品类、不同价位的品牌,其目标消费群体画像差异很大。
年轻活力 vs. 温柔治愈: 新垣结衣在中国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那种清新、治愈、邻家女孩般的笑容和亲和力,尤其是在早期通过《恋空》、《龙樱》等作品积累的观众缘。这种形象非常适合定位在年轻、注重生活品质、偏爱日系风格的消费者群体。
主流品牌与细分市场: 很多在中国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尤其是主打大众市场、需要更强“国民度”或更具攻击性、话题性的品牌,可能不太会优先考虑像新垣结衣这样相对“温和”的明星。她们的品牌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在中文圈内更具号召力、更能引发情感共鸣、或者在年轻人中有更强议程设置能力的明星。
产品属性的契合: 假设一个主打“科技感”、“高性能”的汽车品牌,或者一个强调“力量感”、“拼搏精神”的运动品牌,可能就会觉得新垣结衣的气质与品牌调性不太匹配。反之,如果是一个日系美妆、护肤品、生活家居品牌,或者主打“舒适”、“温馨”概念的品牌,新垣结衣的形象反而会是绝佳选择。

代言人的“国民度”与“圈层影响力”: 在中国,明星的“国民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意味着他们的形象需要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而新垣结衣的“国民度”,更多是建立在长期的日本演艺生涯和积累的粉丝基础之上,她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对特定圈层(如日剧爱好者、日系文化爱好者)的强大吸引力。
“破圈”难度: 即使拥有高知名度,要让一个外国明星真正“破圈”,触达更广泛的非日系文化受众,并且与中国本土品牌的价值主张深度绑定,是需要策略和时机的。

2. 商业成本与回报的评估:

代言费用: 毋庸置疑,像新垣结衣这样在日本具有顶级影响力的明星,其代言费用必定不菲。中国厂商在选择代言人时,会非常重视代言费与预期带来的市场回报之间的平衡。
ROI(投资回报率): 厂商需要计算,支付给新垣结衣的代言费用,是否能带来比其他性价比更高的国内明星或更具话题性的明星更多的销售额、品牌曝光度和消费者好感度。
跨国合作的复杂性: 邀请一位外国明星代言,不仅是支付代言费,还涉及到沟通成本、肖像权使用协议的谈判、跨文化营销的策略制定、以及可能的差旅、拍摄等额外费用,这些都会显著增加整体成本。

代言效果的预测: 厂商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市场调研,预测不同明星代言的实际效果。
“水土不服”的风险: 尽管新垣结衣在中国知名度高,但仍存在“水土不服”的风险。例如,粉丝的购买力是否能转化为实际的销售,或者她的代言是否会因为文化差异或传播方式的不当而大打折扣。
竞品分析: 厂商也会参考竞争对手的代言策略,如果竞争对手选择了更接地气、更具本土话题性的明星,而你的品牌选择了外国明星,可能会在传播声量上处于劣势。

3. 法律法规与合作门槛:

肖像权及版权问题: 邀请外国明星代言,涉及到复杂的肖像权、姓名权的使用许可,以及广告内容的审查和合规性。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经纪公司或法律团队来处理,增加了合作的复杂度和潜在的法律风险。
审核标准: 中国的广告法对广告内容有严格的要求,涉及到外国明星的代言,需要确保其形象和言论符合中国法律法规。
合同细则: 跨国广告合同的签订、执行和纠纷处理,也会比国内明星合作更为复杂。

文化适应与内容创作: 广告创意和内容需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认知。
理解中国消费者: 即使明星本人有意愿,其代言的广告内容也需要深入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文化偏好,这需要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跨文化策划。
避免“文化误读”: 如果广告内容被中国消费者解读为不恰当或冒犯,反而会对品牌和明星本人造成负面影响。

4. 市场趋势与明星价值的动态变化:

国内明星的崛起: 近年来,中国本土造星能力越来越强,涌现出大量极具话题性和商业价值的年轻偶像和实力派演员。他们的流量、粉丝号召力、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深度,使得他们成为厂商更自然、更直接的选择。
明星“人设”的稳定性: 明星的形象和“人设”非常重要。新垣结衣在日本的形象一直非常稳定,但在中国,其形象的“可塑性”和“延展性”需要被厂商仔细评估。
“滤镜”的消退: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粉丝对明星的认知也更加立体,一些“滤镜”可能会逐渐消退,厂商需要考虑明星的长期价值。

5. 历史及个别情况:

过往案例的参考: 过去,一些外国明星在中国代言的案例,其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这也会让厂商在决策时更加谨慎。
明星自身选择: 即使中国厂商有意,也需要考虑到新垣结衣本人及其团队的选择。她可能更侧重于日本本土市场,或者有自己更偏爱的代言领域。

总结来说,新垣结衣在中国市场知名度很高,但厂商不邀其拍广告,并非“不红”,而是综合考虑了以下几点:

目标受众的匹配度: 她的形象和气质未必完全契合所有中国品牌的定位和目标消费者。
商业成本与回报: 高昂的代言费用和复杂的跨国合作,需要厂商对其ROI有极高的信心。
法律法规与合作门槛: 跨国合作在法律、文化、执行层面都存在更高的门槛和风险。
市场趋势: 国内明星的崛起和厂商对本土化营销的侧重,也使得外籍明星的代言机会相对减少。

这是一种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品牌方在综合评估了各种成本、风险和潜在收益后做出的决定。并不是所有高知名度的外国明星,都能顺利地转化为中国品牌的代言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播学有一种理论,叫做回声室效应:

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反复传播、放大,令到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导致与之不同的或者具有竞争性的信息、观念或信念受到自动过滤、被加以否定或无法得到充分表达。

就是说,圈子不同,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壁垒,群体内普遍的常识,在群体外或许根本就是冷门。新垣结衣在宅男圈子可谓众所周知,因为圈子内都在不停地强化“新垣结衣”这个名词的属性,反复传播加强,让人产生“新垣结衣已经无人不知”的错觉。

我第一次意识到问题是在由此过年去外婆家,三线城市的郊区,晚上一帮亲戚坐在客厅看电视,电视剧里有个人长得像凤姐,我随口说了一句“这个人长得有点像凤姐。”然后亲戚们都问我凤姐是谁。我感到非常疑惑,心里念着“你们居然连凤姐都不知道?”在我的圈子里,凤姐的认知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上网的人都知道这个人的存在,而且那段时间她非常火。然而我这些四五十岁的亲戚根本很少上网,根本就不知道凤姐的存在。就像现在很多网友吐糟自己用一些网络语跟父母交谈,父母会信以为真(比方说,你说“我去”,你父母还真的会问你去哪儿)。

说起回声室效应,不得不说下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类的新闻资讯类APP,算法可以说是加深回声室效应的助推器。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精确匹配会让人走向“自我封闭”的危险。正如人民日报在评价算法所说: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只看我们想看的,只听我们想听的,最终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证成中强化了固有偏见和喜好。一旦身处这样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