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英语不像汉语那样把新交通工具命名为“XX 车”,而是“car”“bus”等不相关的名字?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语言命名方式的深层原因,也反映了语言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轨迹。简而言之,英语中新交通工具的命名方式之所以不像汉语那样普遍使用“车”来后缀,而是采用“car”、“bus”等相对“不相关”的名字,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1. 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演变过程不同:

汉语的词汇构成方式: 汉语是一种高度复合的语言,擅长通过组合已有词根来创造新词。 “车”在中国古代就代表了各种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如牛车、马车。当新的交通工具出现时,人们自然地会沿用这个已有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概念,并在前面加上能区分其特点的词语,形成“火车”、“汽车”、“自行车”等。这种方式非常高效,并且能够直观地传达新事物的性质。
英语的词汇构成方式: 英语的词汇来源非常广泛,受到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希腊语系等多种语言的影响。它的词汇创造方式也更加多样,包括借用、组合、派生等。早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等,在英语中也被称为“carriage”、“wagon”等,这些词汇本身就描述了其功能或形态。
当新的交通工具出现时,英语的命名方式往往是:
直接借用或派生出描述其特点的词: 例如,“automobile”(意为“能自行移动的”)就是对汽车自行能力的直接描述。后来简化为“car”。
根据发音或形状命名: “bus”最初是“omnibus”(意为“为所有人”)的缩写,强调其公共交通的性质。
从其他语言借用: 一些交通工具的名称也可能来源于其他语言的描述。
根据发明人或地点命名(较少见于交通工具本身): 但在其他领域更常见。

2. 历史发展和技术革新带来的命名驱动力:

汉语的命名更侧重“功能和类属”: 在中国,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往往是技术进步的体现,而“车”这个字已经承载了“陆地交通工具”的类属概念。因此,关注点在于“这个车是什么样的车”,用前缀来区分即可。例如,蒸汽机驱动的“火车”,电力驱动的“电车”。
英语的命名更侧重“新颖性、独特性和技术原理”: 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变革和创新。早期对“汽车”的命名, যেমন “horseless carriage”(无马马车),强调的是它与传统马车的区别,以及其自身的“自行”能力。而“automobile”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科技感和现代感。
“Ca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的“carr”,意为“船”,后来也用来指代轮车,但在现代语境下,“car”逐渐成为了汽车的专属名称,它的出现并非直接继承了“车”这个概念,而是通过词汇的演变和约定俗成。
“Bus”的命名则更直接地体现了其功能——“为所有人服务”的公共交通工具。

3. 语言本身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汉语的“车”字具有极强的泛指性和包裹性: “车”这个字非常古老,它的含义随着时代而不断拓展。这使得它能够很自然地容纳各种新型的交通工具。
英语的词汇体系更倾向于细分和精确描述: 英语有大量的词汇来描述事物的不同方面和功能。对于新事物,英语倾向于寻找一个更具描述性或更能体现其独特性(即使一开始不那么直观)的词语。当一个词语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后,它就成为该事物的标准名称。

4. 文化和社会因素的潜移默化:

文化对语言命名习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命名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汉语文化中,强调“归属”和“传承”的习惯,使得新事物被纳入已有的概念框架中显得很自然。而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突破”和“革新”,命名方式上也更倾向于体现这种独特性。

举例说明:

火车 (Train): 在汉语中,明确指出了它是“火车”(用蒸汽机驱动的车)。而在英语中,“train”这个词的本意是“一系列相连的车辆”,它更侧重于描述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形态和运行方式,而不是驱动原理。
汽车 (Car): 如前所述,“car”的演变过程并非直接来自于对“车”字的后缀,而是从“automobile”简化而来,强调的是“自行”能力。
巴士 (Bus): “bus”是“omnibus”的缩写,意为“为所有人”,直接点明了其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属性。
飞机 (Airplane / Aeroplane): 汉语的“飞机”直接描述了它是“飞行的机器”。英语的“airplane”则是由“air”和“plane”(平面)组合而成,描述了其在空气中飞行的原理(利用机翼产生的升力)。
轮船 (Ship / Boat): 汉语的“轮船”强调了它是靠“轮子”(早期可能是指明轮)驱动的“船”。英语的“ship”和“boat”则更侧重于描述其在水上航行的功能和大小,名称本身与“车”的概念完全不同。

总结来说:

汉语中将新交通工具命名为“XX 车”是其语言结构、历史发展和文化习惯的自然体现,能够高效地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分类体系。而英语则通过借用、派生、描述性命名等多种方式,更侧重于体现新事物的独特性、技术原理或功能,其词汇的演变过程也更加复杂和多元。

这两种命名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都反映了各自语言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规律。它们都有效地完成了语言的功能——沟通和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有个外教这么问我:

1,为什么中国人喊亲戚那么多称呼?

叔,伯,舅,姑父,姨父?这不都uncle么

姑,姨,婶,伯母,舅妈?这不都aunt么?

还有嫂嫂,还有弟妹,还有小舅子。

brother - in - law,sister - in - law全搞定啊。

(在他们眼里这些字和词也是互相毫不相关,也是为了这么一个称呼就造这么个字和词)

2,粳,籼,糯有什么区别?就是不同种类的rice么?

(外国人也发现了这个现象)

3,畚斗这玩意是dustpan,簸箕是一种flat basket,为什么这俩词混起来了,簸箕为什么不叫敞口平篮子?


然后我问他为什么英语的牛有bull,calf,cow?马有stallion,pony,mare?

他说因为他们传统畜牧业,需要更详细的称呼。过去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了区分。


我说我们传统农业,米需要细分,生产工具也要细分。

中国人注重长幼尊卑,所以亲属系统要详细的称呼。


所以这就是某个领域,深入细致之后需要区分。不是语言的问题。


不要上来就词根词缀造词法。

根据已有词合成:

罐头蔬菜 canned vegetable

腌肉 processed meat

狗粮 dog food

各种小汽车:sports car,muscle car,race car

为了细分使用不相干的词区分:

英语有car,truck,van,train,pickup这一类车

中文也有叔,伯,舅这一类uncle

这是构词法的问题?


说到牛,很多人就说英语词汇多了,不科学了,复杂了,然后说猪肉,羊肉,牛肉了,英语落后了。中国过去也有一样的情况,这和落后无关。

牝 母牛

牡 公牛(这个字读母,是公牛,不是怕你们不认识,牡还可以是雄性统称,那么:男女,雄雌,公母,牡牝,牡母还同音,我们分这么细:男女是人,雄雌是鸟类?公母是家养动物?雄雌是野生动物?最后还有阴阳人?这可不是同义词,我没见过雄狗,男马,牡鸡,公人,这必然有个分类。)

牷(quán) 指纯色的牛。

犉(chún)指黄毛黑唇的牛。

犈(quán)指黑脚牛。

犦(bó)一种颈上有肉隆起的野牛。

这一定是当时的畜牧业自己搞出来的字,为了区分,现在不用了。


提到肉,我来教你们一个新的,别抓着猪牛羊不放。

鹿 deer 公鹿 buck 母鹿 doe 鹿肉 venison

除了鹿加上猪牛羊,其余的都是:xxx meat

来现代创造的新词:

radroach meat 辐射蟑螂肉

deathclaw meat 死亡爪肉

mirelurk queen meat 泥沼蟹女王肉

我辐射4玩了800个小时英文版,全是这样的组合词。


中文呢?

脍 :切好的肉

炙 :烤肉

脯 :风干肉

糜 :捣烂的肉

醢:肉酱

啄 肩 :猪肉(诗经)

豚 彘 :猪 (明朝避讳)


《大雅·公刘》中就描写到杀猪前祈求猪神保佑吉祥:

  •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啄于牢,酌之用泡。”

两句诗意是“安排宾主都坐定,先祭猪神吉祥,圈里捉猪做佳肴,葫芦瓢儿斟酒浆。”

  • 《齐风·还》还有另一种猪肉的称谓:“并驱从两肩兮,辑我谓蘹。”

这里的”肩“分别是指一岁,两岁,三岁的猪。


然后现代新词:

斑马肉

鳄鱼肉

长颈鹿肉


总不能这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家词多了就垃圾落后吧?

所以我们要感谢新文化运动,感谢党在建国初推行汉字简化,推行义务教育。


但是现在我们还是保留着一些细分,并依然使用着:

驹:小马

犊:小牛

卵,蛋,都是egg,鱼的egg甚至叫鱼“子”,鱼子酱

软的是卵,硬壳是蛋,小的是子。

这分的多细啊天呐!

还有各种“车厘子”“樱桃”,“凤梨”“菠萝”,“土豆”“马铃薯”,“猕猴桃”“奇异果”

来我们大吵一架这几个玩意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为什么要搞个全新的词细分?当年可是有人和我网上辩论六个小时,说这些都不一样,我说这都一个东西还说我没文化真可怕。


再说什么可颂,帕尼尼,玛奇朵。

中文也有驴打滚,佛跳墙,狮子头,七星丸,桔烧巴。

这不也就是师傅们为了自己的菜有个名字么?

韭菜盒子和韭菜煎饼(馅饼)?南方北方吵起来?这个馅饼不地道,盒子,嘿,地道!

甚至汤圆和元宵?一个搓的一个包的,诶,就是不一样!这手艺,啧啧,这是高手!

为什么佛跳墙不叫“东南海鲜大乱炖”呢?刚好和“东北大乱炖”划在一个范围内啊。

狮子头为什么不是“一个大号肉丸子”?这样配合四喜丸子就可以是“四个中号肉丸子”?


最后说到car,bus,这些车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脑外来的,我们看着像车,就都取名xx车了。

我国还一直没有汽车工业,直到1931年,31年都九一八事变了中国才国产第一辆车。

我们的命名就是有轮子地上跑的都是车,坦克都是坦克车。

甚至风车,水车,纺线车,车间,车床,就因为有个轮子。


后期汽车工业就外国有啥直接买过来,管它什么东西,取个名字:xx车。

直到最近40年,中国汽车工业起来了,我们开始有了一些细分称呼:普桑,依维柯,面的,大巴,中巴,小巴,SUV,MPV“子弹头”,等等这样的混着品牌,合成,缩写的汽车的称呼。有些地方甚至把皮卡称为“半截子”。

英语不管是carra古罗马战车还是omnibus公共马车,不就是行业深入给个区分呗,这个行业刚好起源于欧美,所以欧美名字多一些。

外国人很注重名字的,diesel柴油的命名就是其发现者Diesel这个人的名字。欧姆安培伏特帕斯卡伦琴,诶,都搞个名字。


至于我们自己的,外国人翻译不来,要么音译要么解释,就也会出现:咋这些词有这么多独特的名词呢?饺子dumpling 粽子 rice dumpling 汤圆 sweet dumpling,中国话好难呀,明明dumpling,米dumpling,甜dumpling就搞定了。

(dumpling在外国也有,就是有馅或者没馅的面团样的东西。咱汤圆,元宵,粽子,饺子,馄饨,灌汤包在他们眼里都是dumpling。)

那你会不会说:这几个是一个东西?!?!

最后再回到车

公交车public car,货车load car,火车 steam car,小轿车 small car。

那他们也会说:这几个是一个东西??!!

美国的汽车文化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毕竟“车轮上的国家”,当年号称每家每户都可以有两辆车呢。小伙子们梦想的就是有一辆自己的car,这玩意这么可以和bus一个名字呢?俗!

car,truck,pickup,van…

英国的货车lorry,那是英国佬的过时玩意,咱这叫truck!纯正德克萨斯truck,又大又宽,everything gonna be bbbbbbbbbiiiiiiiiggggggggg,味特正!嘿!讲究!


是不是和上面说的“面的”“半截子”“子弹头”有点类似的感觉了?

开玩笑归开玩笑。

这就是文化经济的不同导致对物体认知区分的精细度导致的结果。

评论区有个人说的好;爱斯基摩人有四十多个关于雪的名词。


所以不要上来就批判英语单词复杂了单词不同了太落后了,首先你要知道英语是拼读语言,和拼音一样。

只要我会读就能写。

而且现代二战后基本上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也使用已有词组合新词,然后新词太复杂了用首字母缩写: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 Laser

由受激辐射的光放大而产生的光 - 激光

最后你甚至发现USB,LED,LCD,CD-ROM,SSD,HDD,SATA真好用


来更新了!

维基百科把糍粑,汤圆,粽子,青团,重阳糕都分为rice cake!

rice cake!汤圆是煮的cake!粽子是包的cake!

大家想想,我们走进一家美国中餐厅,老板是混血儿,菜单上赫然写着:

年糕 niangao - sticky rice cake

汤圆 tangyuan - boiled rice cake

粽子 zongzi - wrapped rice cake

青团 qingtuan - green rice cake

美国知乎Quora提问;为什么中文里的食品:圆,粽,团,糕都要分个名字,而不是统称一类rice cake呀?

再想想:

car - 小汽车

truck - 货车

trian - 火车





user avatar

德国人:我发明了一种机器,我叫他Automobil,你们叫他Kraftwagen也行

英国人:我寻思这玩意儿跟火车有点像,干脆运人的叫Car、运货的叫Truck。啥这玩意儿还有正式名字?可是我都叫惯Car/Truck,懒得改了,算了

另外这是Car和Truck,是不是最早的就不知道了,但是18世纪中期是有这么用的。简而言之,就是借词。德国人就不一样了,分别叫PKW和LKW,非常规范(但是也很长


bus就是缩写问题了,人全名是voiture omnibus,也就是公共交通车辆,最后简写成bus。中文你也不会闲的没事叫全名嘛

user avatar

因为说英语的人就不认为这些是一种东西啊。小汽车和公共汽车除了都有发动机,都有轮子之外就没有啥相似之处了;拖拉机明明也有这些,为什么就不叫XX车呢?

其实还有很多我们看着差不多英文母语者觉得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单位外面的大门(gate)和屋里的门(door),我和我闺女说我在学校门(gate)口等她,她问我学校里哪个门(door)?因为她的中文水平认为“门”就是“door”,她不知道“gate”的中文叫什么。我邻居家的孩子更绝,我说你们学校附近那条河,她问她妈妈学校附近哪里有河?我当时特别奇怪,两家孩子从小上学都会路过那条河边,她怎么会不知道呢?后来才想到那是曼城到利物浦的运河(canal) ,不是河(river)。小朋友的中文水平也就知道河是 river,她们学校附近确实没有。当然这些都是孩子小时候在中英文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可也能看出中文英文思维逻辑的不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