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明英语跟法语更像,但是却还是把德语和英语归为一个语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直观地觉得英语和法语更像,毕竟它们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尤其是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语言学上的划分,尤其是将英语和德语归为同一个语族——日耳曼语族,是有其更深层、更古老的原因的。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献的证据以及科学的分类方法。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历史的深度:英语和德语的共同祖先,比它俩和法语的关系要远得多。

想象一下一棵家族树。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等等,它们都是从一个共同的、非常古老的祖先那里分叉出来的。这个祖先我们称之为“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你可以把原始日耳曼语想象成更远的、更模糊的曾祖父。英语和德语就像是这位曾祖父的两个直系子孙,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独立发展,各自有了自己的“长相”和“口音”,但他们骨子里还是流淌着同样的血液。

法语呢?它属于罗曼语族。罗曼语族是谁的后代?是拉丁语(Latin)。拉丁语是古罗马帝国(Roman Empire)的语言,它的影响范围非常广,在罗马帝国衰落后,各地的拉丁语逐渐演变成不同的罗曼语,比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等。

所以,从这个最根本的“祖先血统”来看,英语和德语的“曾祖父”是原始日耳曼语,而法语的“祖父”是拉丁语。原始日耳曼语和拉丁语,虽然都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但它们分叉的时间太早了,早到你可能根本认不出来它们有什么关系了。这就好比说,你和你表哥(同个爷爷的孙子)自然比你和你隔壁邻居(可能你们家族树的某个远房祖先曾经有过交集,但距离太远了)要亲近得多。

二、 语言的“长相”会变,但“骨架”和“DNA”更难变。

你可能会说,但英语和法语现在看起来就是更像啊!很多词汇相似,语法结构也有共通之处。这没错,但这主要是在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之后发生的。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兰,来自法国诺曼底地区的法语(一种古老的法语方言)成为了英格兰的统治阶层语言,官方语言,文学语言。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大量的法语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文化概念涌入了英语。你可以想象成,英语本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后来因为和一位说法语的“贵族小姐”结婚了(或者说,被这位小姐的家族影响了),身上就沾染了很多法国的“习气”和“风韵”,词汇上尤其明显。

这使得现代英语,尤其是词汇量方面,和法语有了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我们熟悉的英语词汇,比如“government”、“parliament”、“royal”、“justice”、“beauty”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法语(最终也追溯到拉丁语)。

但如果我们剥开这层“法语影响”的外衣,看看英语和德语在更核心、更古老的层面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 核心词汇: 很多最基本的词汇,比如“father”(Vater)、“mother”(Mutter)、“brother”(Bruder)、“water”(Wasser)、“house”(Haus)、“eat”(essen)、“drink”(trinken)等等,在英语和德语中都有明显的同源关系。这些词汇通常是语言中最古老的“遗产”,也是最不容易被外来语言“征服”的部分。
2. 基本语法结构: 虽然现代英语和德语的语法都有各自的简化和发展,但它们在一些核心的语法规则上仍然能看到共同的日耳曼语族特征。比如,动词的变位、名词的性数格系统(虽然英语大幅简化了)、词序的某些倾向等等。当然,这需要更专业的语言学知识去分析,但总体来说,它们在“骨架”上比和罗曼语族更相似。
3. 语音演变规律: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古日耳曼语、古英语、古高地德语(Old High German)等文献,发现它们在语音上的演变遵循着一些共同的、可预测的规律。比如,日耳曼语族特有的“日耳曼语音移”(Germanic Sound Shift),使得它们和同属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斯拉夫语族等在语音上有了明显的区分。而英语和德语在遵循这些音移规律时,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

三、 证据从哪里来?

语言学家的研究是基于大量证据的,主要包括:

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 这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石。语言学家会搜集不同语言中的词汇、语法规则,然后通过系统地比对,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能在不同语言中发现规律性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对应,并且这些对应可以追溯到一个假定的共同祖先语(reconstructed ancestor language),那么就可以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语族。
历史文献: 最早的日耳曼语族语言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几世纪。通过研究这些古老文献,如哥特语(Gothic)、古英语(Old English)、古高地德语(Old High German)、古诺尔斯语(Old Norse)等,语言学家可以看到这些语言是如何从原始日耳曼语演变而来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联系。
考古和历史记录: 虽然不是直接的语言证据,但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群体迁徙和交流的轨迹,从而印证语言学上的推断。

举个例子:

我们拿“父”这个词来说。

英语:father
德语:Vater
古英语:fæder
古高地德语:fater

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明显。“f”对应“v”(或者早期是“f”的音变),“th”对应“t”,这些都是在日耳曼语族内部常见的音变。

再看法语的“父”:père。这个词最终来自拉丁语的pater。虽然“pater”和“father”也都是印欧语系里的“father”同源词,但从“pater”到“père”的演变,以及“père”和“father”之间的关系,明显和“father”到“Vater”的关系要疏远得多。法语中的“p”很多时候对应了拉丁语的“p”,而英语和德语中则可能发生了音变。

总结一下:

我们把英语和德语归为一个语族,不是因为它们现在看起来“最像”,而是因为它们共享一个非常古老的、共同的祖先——原始日耳曼语。虽然法语在历史上的确对英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词汇层面,这让现代英语在很多方面显得更像法语,但这只是“表象”,是历史交流的结果。

语言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关注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演变规律以及历史传承。英语和德语之所以被归为日耳曼语族,是因为它们在核心词汇、基本语法、语音演变规律以及更古老的共同祖先等方面,与同一语族的其他语言(如荷兰语、瑞典语等)有着更强的、更根本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虽然被法语的借词所掩盖,但依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比较方法被挖掘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语和英语的亲缘关系太明显了。

1. 名词和代词

1.1 性

德语名词有三个性别(阴阳中),英语仍在代词中保留这三个性别。he、she、it分别对应德语的er、sie、es。而法语只有阴阳两个性别。

1.2 数

德语和英语都有单数和复数两种数的概念,这和法语相同。

1.3 格

德语名词和代词保留了4个格(主格、宾格、与格、属格);英语在人称代词中仍保留了三个格(主格、宾格兼与格、属格),但名词没有格。而法语中,名词没有格,而代词虽有三个格(主格、宾格、与格),但代词充当与格时,语序发生变化:主格+与格代词+谓语+宾格。而德语和英语始终将与格和宾格放在一起。

1.4 副代词

法语有y和en这两个副代词。德语和英语都没有类似的语法。

2. 冠词

德语和英语都有定冠词(der、the)和不定冠词(ein、a)这两大类冠词。法语则有定冠词(le)、不定冠词(un)、部分冠词(de)三类冠词。

而且法语的冠词有时可当作代词,这是日耳曼语族不曾有的语法。这里需要具体解释一下。日耳曼语族的冠词来自于指示代词,但分化之后,两者的语法功能不同,也不能互相替代;即便是指示代词,其含义与代词也有差别。如多数罗曼语族的语言一样,法语的冠词也来自指示代词(拉丁语的前指ille和后指illa),但法语的指示代词ce/cet/cette/ces却并不同源。法语的冠词le/la/les是直接拿来代替il/elle/ils/elles作代词的,而不作指示代词ce/cet/cette/ces,不强调也不具备指示(这、那)的含义。

3. 形容词

德语和英语的形容词位于名词之前(德语还需要变格)。法语的形容词除个别位于名词之前外,基本置于名词之后。

德语和英语的形容词的比较级几乎都是用-er作词尾,最高级几乎都是用-st作词尾。法语则必须要plus等副词参与才能表达比较级、最高级。

4. 数词

德语和英语的基数词、序数词长得像兄弟(德语v=英语f,德语w=英语v,德语chs=英语ks或x)。这种最基础最底层的词汇最能体现语言的亲缘关系

德语/英语基数词:eins/one, zwei/two, drei/three, vier/four, fünf/five, sechs/six, sieben/seven, acht/eight, neun/nine, zehn/ten, elf/eleven, zwölf/twelve, dreizehn/thirteen, vierzehn/fourteen.... (都是从13开始转成N+10,反映十二进制的影响)

而法语基数词:un, deux, trois, quatre, cinq, six, sept, huit, neuf, dix, onze, douze, treize, quatorze, quinze, seize, dix-sept, dix-huit(直到17才转成10+N,而且之后还有变态的4×20+10+N)

德语/英语序数词:erst/first, zweite/second, dritte/third, vierte/fourth...

法语序数词:premier, deuxième, troisième, quatrième...

5. 动词

5.1 可分动词

德语动词最出名的特点就是存在一类”可分动词“。这个概念在英语中虽不存在,但实际上英语有大量和德语同源的”可分动词“,比如aufstehen / stand up。法语几乎不存在这一现象。

5.2 语式

德语有四个语式(直陈式、第一虚拟式、第二虚拟式、命令式)

英语也有四个语式(陈述式、条件式、虚拟式、祈使式)。英语中没有德语第一虚拟式对应的语式,而德语的第二虚拟式在英语中细分为条件式和虚拟式。英语中虚拟式的助动词采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主句时态后退,这和德语类似。

法语只有三个语式(直陈式、虚拟式、命令式),而且虚拟式可用作命令,而条件式则是直陈式的一个时态。

5.3 时态和体

德语有6个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第二将来时)。动词变位的规律和英语基本一致:现在时用现在式,过去时用过去式,将来时用助动词werden(对应英语will)+动词原型,现在/过去/将来完成时分别用haben(对应英语have)或sein的现在/过去/将来式+动词的第二分词(对应英语过去分词)。

英语在这6个时态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在/过去/现在完成/过去完成/将来/将来完成进行时6个基于进行时的时态,类似德语的助动词为sein的完成时。不过英语是所有动词都有一般时,持续动词都有进行时;而德语动词的完成时,助动词固定搭配haben或sein,二者只能有一个,即便搭配sein的动词也不见得是持续动词或表达进行状态,所以只是语法上有点像,意义上并不像。

法语则有5个简单时态(现在时、简单过去时、未完成过去时、简单将来时、条件式)和5个复合时态(复合过去时、先过去时、愈过去时、先将来时、条件过去时)。虽然法语的复合时态也是用avoir或être+过去分词的形式,类似于德语和英语的完成时,但简单时态中的未完成过去时(对应英语过去进行时)和简单将来时(对应英语一般将来时)有专门的动词变位,而不是采用be+doing和will+do的复合形式。

6. 句法

6.1 否定

德语的否定,名词可以用前置的kein(相当于英语的no),动词和形容词等用后置的nicht(相当于英语置于助动词之后动词之前的not)。

而法语的否定是ne+动词+pas/jamais等,结构完全不同。

6.2 语序

英语的语序以主谓宾(S-V-O)为主,另外有主谓(S-V)、主系表(S-V-SC)、主谓宾宾(S-V-O-O)、主谓宾补(S-V-O-OC)四种衍生语序。

德语的传统语序为主谓宾(S-V-O),但习惯以倒装来组织从句和其他复杂的句式,过程中会保持动词第二顺位(O-V-S甚至O-V-S-V等)。英语中虽相对少见,但英语的倒装句式是必须,而非可选或习惯。比如Not only did he pass the exam, but he also got the highest score。

法语虽也是主谓宾补的基本语序,但有两点与英德不同:介词大多前置(英德则是前后置均有),多数形容词后置(英德则是必须前置,除非是借词)。

7. 词汇

词汇是让英语看起来和法语有很强亲缘关系的原因。但英语中借自法语的词,多是高级、抽象的词汇,或是当年诺曼贵族的用词(比如beef)。而且英语是直接借自诺曼法语,而非巴黎法语,所以拼写和发音上也有不同(巴黎法语中beef拼作bœuf)。

而英语中的德语借词看起来不多(Wurst、Schnitzel、Sauerkraut这些食物占了大半,足证英格兰黑暗料理的贡献,虽然德意志的食物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但英语中有近半词汇源自古日耳曼语乃至原始印欧语。德语、荷兰语乃至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都有大量来自古日耳曼语的同源词。比如法兰西的自称词是France,意思是「法兰克人的」,源自原始日耳曼语frankōn,意思是法兰克人的投掷斧头。英语和法语的France、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Franc(-ia)、德语的Frank(-reich)、荷兰语的Frank(-rijk)、瑞典语的Frank(-rike)等都同源。

7.1合成词

德语和英语都有大量的合成词,往往是「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名词」合成一个新的名词,且中心词一定是第二部分那个名词。不过德语往往还需要在中间额外加s或n等字母。

法语的合成词不但数量少很多(法语正字法要求合成词用「-」连接,随便找一篇法文就能发现带「-」的很少见),在「名词+名词」的情况下还很难确定到底是前者修饰后者还是后者修饰前者,也就是说中心词可能是第一部分那个名词,也可能是第二部分那个名词。英语和德语的合成词,放到法语往往是用一个词组表达。比如:德语Wochenende(Woche/周+n+Ende/末),英语weekend(week/周+end/末),法语fin de semained(fin/末+de/从属于+semained/周,相当于德语的Ende der Woche、英语的end of the week)。

user avatar

先说一下一个原则,比较两门语言的近似性看最基础词汇和语法。

然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英语与法语更相近。经历过诺曼征服之后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大量影响,首先在词汇上法语词大量入侵英语,许多古英语词被替换成了法语也有许多古英语词词义被缩减,所以你直观感受是英语与法语更接近。

但是你看一下基础词汇,先从数词开始对比三者

法语 英语 德语 阿拉伯数字
un,une one eins 1
deux two zwei 2
trois three drei 3
quatre four vier 4
cinq five fuenf 5
six six sechs 6
sept seven sieben 7
huit eight acht 8
neuf nine neun 9
dix ten zehn 10
onze eleven elf 11
douze twelve zwoelf 12
treize thirteen dreizehn 13
quatorze fourteen vierzehn 14
quinze fifteen fuenfzehn 15
seize sixteen sechzehn 16
dix-sept seventeen siebzehn 17
dix-huit eighteen achtzehn 18
dix-neuf neinteen neunzehn 19
vingt twenty zwanzig 20
vingt et un twentyone einundzwanzig 21
trente thirty dreissig 30
trente-deux thirtytwo zweiunddreissig 32
soixante sixty sechzig 60
soixante-dix seventy siebzig 70
soixante et onze seventyone einundsiebzig 71
quatre-vingts eighty achtzig 80
cent hundred hundert 100
mille thousand tausend 1000
un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1000000
un milliarde billion milliarde 1000000000

看出来没有,在数词之中20之前英语与德语两者都是12进制,之后变为10进制而且有明显的变音对应关系,而法语是16进制,过了20之后变成20进制,百位与千位英语德语有明显对应,法语则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些基础词汇,也能看到德语与英语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而法语对英语而言跟多的是后妈,越是高级的词汇,越是随着人类进步出现的越晚的词汇法语与德语才越相近。与之相反,德语与英语则更相近。这就说明。德语与英语一定在亲缘关系上跟相近,而法语对于英语则是后来相互影响。

法语 英语 德语 汉语
soleil sun die Sonne 太阳
lune moon der Mond 月亮
fils son der Sohn 儿子
la fille daughter die Tochter 女儿
père father der Vater 父亲
mère mother die Mutter 母亲
l'eau water das Wasser
Feu fire das Feuer
forêt wood der Wald 树林
Quoi what zu sein, bin, bist, ist 什么
être, un m, es-tu, est been, am, were, is zu sein, bin, bist, ist
Je, moi I, me Ich, mich, mir
science science die Naturwissenschaft 科学
Docteur docter der Doktor 博士
Fédération federation die Bund 协会
Littérature literature die Literatur 文学
Histoire history die Geschichte 历史
tableau table der Tisch 桌子

对于并不了解这三种语言关系的人而言,主要还是看三者中任意两者间公用词的关系,毕竟语法是完全不了解的。同样的道理,一个非中文文化圈的人看中文和日文也会觉得二者有亲缘关系,实际上跟汉语文有亲缘关系的是看上去毫无干系的藏语文。

比如说:

猫は魚を食べる:猫吃鱼

猫は魚を食べません:猫不吃鱼

一个没有学过日语的持汉语言为母语的人看到以上的日文根本就不知道两者意思完全不一样,只能知道猫吃鱼,而且在语法结构上日语是SOV,汉语文是SVO。

总的来说,英语和法语真的只有看着像,就是英语被法国人用法语整了个容,里子里德语和英语才是一家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直观地觉得英语和法语更像,毕竟它们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尤其是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语言学上的划分,尤其是将英语和德语归为同一个语族——日耳曼语族,是有其更深层、更古老的原因的。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献的证据以及科学的分类方法。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明天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了,时间紧迫,但不到一天的时间,绝对不是让你放弃治疗的时候!相反,这最后一搏,可能比你之前几个月准备都来得关键。放下焦虑,咱们这就来详细聊聊,在最后这几个小时里,你能做些什么,把效率提到最高。第一步:心态调整,稳住军心(持续时间:随时)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心跳有点快,脑袋里乱糟糟的.............
  • 回答
    英国面积确实不算大,但它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并被誉为“日不落帝国”,这绝非仅仅依靠军事实力,而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实力是基础,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要理解英国的崛起,首先需要承认它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可观的。但“强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他欧洲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会遇到的情况。明明英语不错,但看到游戏是中文版的,还是忍不住会优先选择,甚至有些时候明明原版玩起来更舒服,也偏要等汉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语言是个挺“大”的门槛。即使英语好,也不是说就能一秒钟理解所有的游戏术语、文化梗,更别提那.............
  • 回答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欧洲的局势远比“轻而易举搞死他”来得复杂得多。英法两国当时为何会选择妥协退让,而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压制纳粹德国的崛起,背后牵涉到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和平的渴望这是理解英法为何犹豫不决的最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
  • 回答
    英国革命,特别是17世纪的英国内战,确实发生过国王被处死、政权更迭和大规模冲突。然而,英国的保守主义者之所以常常强调其“温和渐进”的特质,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原因。这并非简单地忽视或掩盖革命的暴力性,而是对整个英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一种解读和建构,并以此来论证其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要理解这一.............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玩家都有观察到的现象,而且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并非空穴来风。在《英雄联盟》的S14赛季,装备系统的改动尤其是穿透装备的变动,是导致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早出穿透”的情况,特别是针对脆皮阵容:一、S14装备系统的核心变化与穿透装备的重塑最核心的原因在于S.............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范德尔(Vandar)作为黑巷的领袖,确实拥有召集黑巷居民的能力,但他在剧情中选择不与皮城( Piltover)直接开战,这一决策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个人动机、政治策略、角色发展以及剧情伏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范德尔的个人动机:对皮城的复杂情感 .............
  • 回答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1804年加冕称帝,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这一行为看似与法国大革命时期宣扬的共和制背道而驰,但他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地位却始终未曾动摇。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既有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也有拿破仑个人成就和时代需求的深刻关联。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 回答
    阿蒙森和斯科特,这两个名字,在极地探险史上,如同双子星般璀璨,却又带着命运的悲情。很多人会问,明明挪威人阿蒙森抢先登顶南极,为什么英国人斯科特却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英雄”?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民族情感,乃至时代背景的复杂故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大.............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范德尔(Vandar)与蔚(Vey)的互动确实涉及复杂的背景和人物关系,而范德尔在被蔚营救时未叫上其势力的决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势力与联盟的对立关系 范德尔的势力是雷霆队(Thundering),属于“联盟”阵营的反派,而蔚是“联盟”阵营的英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明朝的忠臣烈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下令将一千多名明朝的殉职官员和忠义之士,按照“烈士”的身份,配享或入祀各地祠庙。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文化倾向。然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为什么袁崇焕不在这一千多.............
  • 回答
    十六世纪,那是一个风帆和炮火交织的时代,大航海的巨浪席卷全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他们率先扬帆,开辟新航线,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海上的掠夺者,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似乎不如明朝和后来的英国海盗那样声名.............
  • 回答
    谈到《守望者》和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这两者确实都是超级英雄电影领域中“有深度”的代表作,但它们的评价和受众接受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非要深入探究其原因,那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因素,从原作改编的难度到电影本身的叙事节奏,再到观众的期待和时代背景等等。首先,原作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改编的难度和侧重.............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女王“最不喜欢的”首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因为身为君主,女王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总是非常克制和审慎。但不可否认的是,撒切尔夫人是她任内任期最长的一位首相,而她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为什么在工业化程度最高、资产阶级力量最强的国家没有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反而是在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极为吸引人的历史谜题,其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