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在一战中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明明是迫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为什么会最终被世界批判?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

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

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可不是简单地封锁几个港口,而是将整个德国沿海,乃至德国通往外界的海上航线,都严密地控制起来。英国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切断德国的物资来源,从经济和战略上扼杀德国。

你想想看,一战是工业化战争,对资源、粮食、武器弹药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德国虽然是个工业强国,但它是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很多重要的原材料,比如石油、橡胶、铜,都要靠进口。英国的海上封锁,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绞索,一点一点地收紧,让德国的经济运转越来越困难,民众生活也开始受到影响。

国内的压力越来越大,德国的决策者们能不着急吗?他们知道,如果封锁持续下去,德国的战争潜力会被一点点耗尽,最终很可能走向失败。

潜艇战的“诱惑”:打破僵局的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的目光就投向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潜艇。潜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海上力量的格局。与庞大的战列舰相比,潜艇更加隐蔽,能够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敌人的航线上,发动致命的袭击。

德国人认为,通过无限制的潜艇战,可以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他们计划击沉尽可能多的英国商船,切断英国及其盟友的补给,让他们也尝尝物资短缺的滋味。如果能让英国海军不敢出动,或者至少让其损失惨重,德国就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德国人还抱着一个“投机”的心理。他们相信,如果潜艇战能迅速迫使英国退出战争,那么德国就可以避免与远在天边的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这是一种“快刀斩乱麻”的策略,希望在战争泥潭进一步加深之前,就能解决欧洲的战场。

为何受到批判?“无限制”的代价

然而,问题就出在“无限制”这三个字上。德国最初也曾尝试过“限制性”的潜艇战,比如在发起攻击前警告对方,允许船员撤离。但这种做法效率不高,潜艇也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反而增加了被击沉的风险。

德国人很快发现,要达到他们设定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无限制”的手段。这意味着,不论商船上是否有平民,不论船只是否属于交战国,只要是他们认为对协约国有利的船只,都可以被击沉,而且无需事先警告。

这种做法,在当时国际法和普遍的道德准则下,是极其不被接受的。

1. 违反国际法和人道主义: 即使在战争时期,也有关于海上交战的惯例和法律,其中就包含对商船和民用船只的保护,以及在攻击前发出警告的义务。无限制潜艇战直接无视了这些规则,将平民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2.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的导火索: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1915年“卢西塔尼亚号”邮轮的沉没。这艘船上载有大量乘客,包括美国公民。这次事件造成了1198人丧生,其中128名是美国人。这在美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总统威尔逊强烈谴责德国的野蛮行径,并向德国发出严厉警告。尽管当时美国并未直接参战,但这次事件无疑为美国日后参战埋下了种子。

3. 引燃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德国虽然一度暂停了无限制潜艇战,但随着战局的吃紧,他们又重新恢复了这一政策。这次,德国的决心更大了,他们希望能速战速决。然而,他们低估了美国对这次“无限制”打击的愤怒。当德国于1917年初再次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时,这最终成为了美国对德宣战的最直接和最强烈的理由之一。

最终的“自掘坟墓”

从德国的角度看,无限制潜艇战是他们在绝境中孤注一掷的尝试,试图通过打破海上均势来扭转战局。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国际舆论和道德底线。

当德国将战争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尤其是当它直接威胁到中立国(如美国)的公民生命和国家利益时,其行为就越过了可以被容忍的界限。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并没有如其所愿地迅速击垮英国,反而有效地将一个强大的潜在敌人——美国——推向了协约国一边。

可以说,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与其说是“迫于”英国封锁,不如说是他们在绝望中的一种“选择”,一种试图以牺牲道义和法律为代价来换取战略优势的“选择”。但这个选择,最终也成为了他们自己战略上的“自掘坟墓”,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从而彻底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世界对德国的批判,正是对这种不顾一切、践踏人道和规则的战争手段的共同谴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来了……

因为你以为Q船和潜艇在下潜状态击沉中立国船只是一回事,实际上不是。

利用伪装手段发起攻击一直是合法行为,甚至是伪装成无武装目标或者敌军单位。

但是你必须在攻击之前表明自己的身份,比如说德国船只可以挂着美国国旗伪装,但是不能在海战中挂着西班牙国旗打法国人。

同时交战方有临检权,可以检查中立国商船并且扣留/收购战时禁制品(有捕获法院去裁决的,虽然只要不是极其离谱一般也没办法就当日狗了),并且扣留敌方作战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里面有一个例子,英国巡洋舰拦截日本邮轮就是这样(浅间丸事件)。

这反直觉,但是英国的作为总的来说完全合法。

(这些东西战争史研究有一期讲的很好,当年甚至还有两艘辅助巡洋舰相互伪装成对方,结果不攻自破的搞笑事件)

而潜艇不加警告击沉非交战方的船只哪里合法了?就凭自己瞎画的“战区”?那我为什么不把扬子江也画进去?那么跳成为人类公敌不是没有理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的行动是否“做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战争过程、后果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德国的扩张主义与国际局势1. 德皇威廉二世的扩张主义政策 德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崛起,使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强国之一。德.............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提尔皮茨在一战结束后,其在德国军界和公众中的形象可谓毁誉参半,复杂而充满争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他作为“德国海军之父”的辉煌与他所领导的海军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在军界:在德国军界,尤其是在海军内部,提尔皮茨的形象依旧被许多人视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不可磨灭的建军先驱。 海军的缔造者与现代化.............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
  • 回答
    辽宁的这位消费者在德芙巧克力里吃出了活虫,这事儿闹得不小。德芙方面给出的回应是“或因仓储、物流过程中遭蚊虫叮咬”,但这种解释能否让消费者和公众信服,还要看后续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件事可能会怎么进展:第一阶段:消费者的诉求与德芙的初步回应 消费者可能采取的行动: 保留证据: .............
  • 回答
    德川家纲死后,由德川纲吉继任将军,这并非偶然,而是德川幕府权力继承体系中一系列复杂考量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御三家的情况以及幕府内部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川幕府的继承原则。理论上,将军之位并非世袭,而是由德川宗家(即本家)在德川一门中选择继承人。然而,实践.............
  • 回答
    这鬼天气,该死的毛子还没打完,现在又来了这帮星条旗。刚才是啥?没错,是枪声,四个人,从前后两个方向。这帮美国佬,还挺会玩包抄。行,老子 Kar98k 还没响过瘾呢,正好试试这老伙计的威力。我所在的这栋房子,不大不小,一楼就是我这藏身之处。前面是街口,后面是另一条小巷。估计那帮孙子就是兵分两路,两边都.............
  • 回答
    徐灿在伦敦迎战利·伍德的那场羽量级金腰带卫冕战,无疑是许多拳迷心中一场跌宕起伏、充满话题的比赛。回顾这场在八月一日进行的硬仗,即便过去一段时间,它依然能引发不少讨论。赛前格局:信心十足的卫冕者与潜力无限的挑战者赛前,徐灿作为卫冕冠军,自然是带着必胜的信心踏上伦敦的擂台。他此前在国内的统治力有目共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