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德国海军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全力造潜艇,搭配少量轻巡等,不造那些没用的大船,结局会不会好看一些?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

德意志海军的“大船情结”与现实困境

首先得明白,德国在一战后受《凡尔赛条约》的严苛限制,海军实力大打折扣。虽然希特勒上台后野心勃勃地开始重建海军,但这个重建是带有一定矛盾的。一方面,他深受一战时期德国海军荣光的影响,渴望重新拥有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主力舰队”,特别是大型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另一方面,德国的海军战略师们,如雷德尔海军上将,也深知德国的工业实力和地理位置限制,在与英国这种海洋霸主硬碰硬的主力舰决战中不占优势。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德国海军的造舰计划,特别是大型舰艇的建造,始终是在“追求与皇家海军匹敌的主力舰队”和“认识到自身劣势需要发展特殊兵种”之间摇摆不定。

“潜艇至上”的设想:优势与潜在挑战

如果德国海军将绝大多数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船厂产能,都倾斜到潜艇部队上,并且大幅削减乃至取消了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计划,情况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优势显而易见:

经济效益与规模: 相比于一艘战列舰动辄数年的建造周期和天文数字的开销,潜艇虽然也昂贵,但其单价和建造时间都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德国可以更快地、更大规模地装备一支潜艇舰队。想象一下,如果到了战争爆发时,德国拥有数百甚至上千艘性能优越的U艇,那将是何等可怕的景象?
战略威慑与打击效率: 德国在一战时就曾用潜艇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将英国逼到了绝境。到了二战时期,潜艇技术更是突飞猛进,有了更长的续航能力、更强的攻击能力和更好的隐蔽性。如果德国海军的主力是潜艇,它们可以更有效地执行其战略目标: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通过无限潜艇战消耗对方的运输能力,阻止其战争机器的运转。
规避正面冲突: 大型战舰的建造和部署,本质上是为了与对方的主力舰队进行决战。但德国海军在大型舰艇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一旦开战,这些昂贵的大船很容易成为皇家海军的靶子。而潜艇则是一种“非对称作战”的武器,它们可以避免与皇家海军的主力舰正面交锋,而是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在海上游弋,伺机出击。
轻巡洋舰与驱逐舰的配合: 文章提到“搭配少量轻巡等”。这其实非常关键。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需要有能够提供侦察、护航、反潜以及支援潜艇行动的轻型水面舰艇。少量但高性能的轻巡洋舰和数量充足的驱逐舰,可以为潜艇部队提供必要的保护,并执行一些独立的破交或反潜任务,使其战术更加灵活和有效。

潜在的挑战与历史的反思:

然而,即使如此,结局也未必就一定会“好看”得多,这其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

制海权的根本问题: 潜艇可以有效地破交,但它并不能完全夺取制海权。制海权的核心在于能够控制海洋的航线,并且能够通过水面舰艇的对抗来摧毁或驱逐敌方舰艇。如果没有足够的水面舰艇来保证自己的运输线、封锁敌人的海岸线、或者进行更广泛的海洋控制,即使潜艇再强大,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格局。英国皇家海军庞大的巡洋舰、驱逐舰和航母编队,依然是德国潜艇部队最大的威胁。
技术与生产的限制: 即使德国全力以赴造潜艇,也需要考虑技术瓶颈和生产能力。二战期间,德国海军的潜艇生产能力一直在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盟军不断改进的反潜技术、探测手段以及更严格的生产管制。要达到“数百上千艘”的规模,并保持先进性,绝非易事。
盟军的反制能力: 盟军,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反潜技术,包括雷达、声呐、护航航空母舰、反潜飞机以及改进的护航编队战术。当盟军能够有效组织反潜作战时,德国潜艇的损失率也会急剧上升,甚至可能出现“狼群战术”被反噬的情况。
战略的局限性: 潜艇在战争初期的确能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但其主要作用是消耗和拖延。要赢得战争,最终还是要靠陆地上的军事力量和对敌方工业生产能力的摧毁。潜艇本身无法登陆作战,也无法直接摧毁敌方的工业基地。如果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即使潜艇战打得再出色,也只能延缓失败的到来。
没有航空母舰的后果: 德国海军放弃航空母舰,转而全力发展潜艇,意味着它将失去进行远洋侦察、舰队防空以及对陆地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在太平洋战场上,航空母舰的决定性作用已经非常明显。虽然德国的战略重心不同,但缺乏空中力量的支援和侦察,会让潜艇部队的行动更加危险和被动。

“好看”与否的评判标准

“结局会不会好看一些”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如果“好看”是指:

1. 消耗盟军更多资源,拖延战争进程: 那么,全力发展潜艇的确有可能实现这一点。德国可以在战争初期给英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迫使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反潜作战,从而延缓其在其他战场的部署。
2. 制造更大范围的混乱和破坏: 数量庞大的潜艇编队在海上可以造成比几艘大型战舰更大的混乱。它们可以攻击商船、运输舰,甚至对军事目标进行海上突袭,给盟军带来持续的骚扰。
3. 让德国海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海上存在: 在没有大型战舰被轻易击沉的情况下,德国海军的“存在感”会更强,尤其是在大西洋。

然而,如果“好看”是指:

1. 赢得战争: 那么,全力发展潜艇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因为制海权的基础,以及战争最终的决定因素依然是陆地和空中的力量对比。潜艇虽然能削弱对手,但无法决定最终的胜负。
2. 避免战略资源的浪费: 建造那些最终被击沉的大型战舰,确实是资源浪费。但潜艇部队也面临着极高的损失率,而且其战略作用是消耗性的。如果盟军的反潜能力最终压倒了潜艇的攻击能力,那么这些潜艇也同样会成为资源的浪费。
3. “体面”地作战: 一种理论认为,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路线,或许能避免像“俾斯麦号”被围歼那样的“不体面”结局。但战争的残酷性在于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力量悬殊,失败就是注定的。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如果德国海军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全力造潜艇,搭配少量轻巡等,不造那些没用的大船”,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好看”与否取决于你如何定义。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

在大西洋战场,盟军的反潜作战将面临更为严峻和持久的挑战。 英国的生命线将更加危险,盟军的运输成本和损失率会显著提高。
战争的整体进程可能会被一定程度地拖延。 盟军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应对德国潜艇的威胁,这可能会影响其在其他战场的兵力部署和战略规划。
德国海军在战争早期能够展现出更强的“存在感”和攻击力,但其战略局限性依然存在。 潜艇无法直接带来决定性的胜利,也无法弥补德国在陆地和空中力量上的根本劣势。
盟军对德国的经济封锁和工业打击仍然是致命的。 潜艇战可以削弱对手,但无法阻止对手的整体工业生产和军事动员。

最终,德国的失败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即使潜艇部队再强大,也无法弥补德国在资源、人口、工业生产能力以及地缘战略上的根本性劣势。不过,一场以潜艇为绝对主力的德国海军,或许能给盟军制造更大的麻烦,让战争的进程更加曲折和痛苦,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给历史留下更深长的印记。但“好看”的结局,大概率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就像是问,如果一个人全身心投入跑步训练,能不能成为世界冠军?答案取决于他有没有足球天赋,有没有足球队的配合,有没有正确的战术,有没有顶尖的教练等等。单靠跑步本身,是不足以赢得足球比赛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潜艇还要配上海轰,给RN挖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一战前,如果德国将资源和精力倾斜于发展航空母舰,能否战胜皇家海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假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从当时的科技水平、海军战略思想、工业基础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时代的背景:海军的主导权与新生的航空力量一战前,世界海军的霸主毫无疑问是.............
  • 回答
    要说起纪念袁世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海报,郭德纲排在第一位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议论纷纷。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白袁世海先生在京剧界是什么样的地位。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的学生,梅兰芳先生的得意门生,那是大师级的泰斗人物啊!在京剧艺术上造诣极高,.............
  • 回答
    莫德利代理海军部长的辞职,无疑是美国海军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一场风波。这不仅仅是一次高层人事变动,更牵扯出了一系列关于领导力、责任担当以及海军内部政治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场辞职背后的深层原因,需要我们拨开迷雾,仔细梳理事件的脉络。导火索:“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事件一切的起点,是“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
  • 回答
    德国海关扣押美国 3M 集团的口罩和防护服一事,是一起在新冠疫情初期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详细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 背景: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医疗防护物资,特别是口罩和防护服的需求激增。德国作为欧洲的疫情重灾区之一,也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发生时间:.............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德国研究机构“57天污染半个太平洋”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争议且在科学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结论。因此,在详细分析其潜在影响之前,必须对这一说法本身进行审视和澄清。一、 审视“57天污染半个太平洋”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可能源自哪些研究或模型。以下是一些关键点需要考虑: 模型的局限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纠结的。如果说把胡德换成大和去丹麦海峡对付俾斯麦,那场仗的走向肯定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不过,能不能“歼灭”俾斯麦?这事儿可不好说,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捋一捋这个假设,把胡德换成大和,其他的条件都照旧。这就意味着,皇家海军这次派出去的不再是那艘“骄傲的巡洋舰女王”,而是日本联.............
  • 回答
    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赛德克巴实在》《Kano》三部电影,均以台湾本土历史与文化为背景,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与历史事件,展现了台湾与日本殖民历史的复杂关系,以及台湾社会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投射。这些电影中的“中日情结”并非单纯指台湾与中国的联系,而是更多指向台湾与日本殖民统治之间的历史纠葛,.............
  • 回答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在主场以 115:102 的比分击败了明尼苏达森林狼队,这场比赛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看点,尤其是两队的当家球星——凯尔特人队的戈登·海沃德和森林狼队的安德鲁·维金斯,都打出了赛季个人表现的佼佼者。海沃德的爆发:绿衫军的胜利基石海沃德在这场比赛中贡献了他加盟凯尔特人以来的又一场“代表作”,.............
  • 回答
    20202021赛季德甲联赛,拜仁慕尼黑在2020年9月27日客场14惨败于霍芬海姆,这场失利不仅终结了他们创造的德甲23连胜的历史纪录,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将拜仁此前近乎不可一世的光环打得有些黯淡。这场比赛,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分析的地方。比赛的背景:在此之前,拜仁慕尼黑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他们在.............
  • 回答
    德国21型潜艇一旦大规模量产,对盟军而言无疑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种潜艇的设计理念及其潜在的作战能力,要求盟军在反制策略上必须采取更为积极、创新且多层面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反潜舰数量,而是要从技术、战术、情报、兵力部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一、技术层面:硬碰硬中的智慧博弈21型潜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