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博主海雯娜因驳斥涉华谣言,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
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如YouTube、Twitter)上的德国博主,主要通过视频和文章分享个人生活、文化观察以及对国际事务的评论。她的内容以“独立视角”为特点,常涉及对西方媒体叙事的质疑。

2. 言论触发点
根据公开报道,海雯娜曾多次在视频中反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一些不实报道(如疫情初期的负面叙事、人权问题等)。例如,她通过实地探访中国乡村、与当地民众交流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主流媒体的画面。这类内容可能触及了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敏感点。

3. 遭遇攻击的原因
挑战西方叙事框架:她的言论直接质疑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长期“刻板印象”,打破了部分人通过信息不对称构建的“反华叙事”。
揭露信息战手段:她可能无意中揭示了某些国际舆论操控的逻辑,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链条或算法助推的偏见。
个人立场与意识形态冲突:她的独立报道风格可能被解读为对西方霸权话语体系的挑战。



二、外媒抹黑与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
1. 外媒的“双重标准”批评
部分西方媒体(如《纽约时报》《卫报》等)在报道海雯娜事件时,可能采取了选择性叙事:一方面强调她“被攻击”的事实,另一方面却淡化其反驳内容的真实性或合理性。例如,将她的言论描述为“缺乏权威性”或“主观臆断”,而非客观分析。
一些媒体甚至通过剪辑、断章取义的方式扭曲她的观点,使其显得“站不住脚”。

2. 网络暴力的性质
人身攻击:海雯娜可能遭遇了基于种族、性别或国籍的侮辱性言论(如“中国代理人”“西方叛徒”等标签化攻击)。
算法助推的偏见:社交媒体平台的推荐机制可能放大了负面评论,形成“信息茧房”,导致她的声音被淹没在大量攻击性内容中。
组织化抹黑:部分网络暴力可能是由特定群体(如反华组织或雇佣水军)策划的,通过集中火力对目标人物进行污名化。



三、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
1. 信息战与意识形态斗争
西方国家长期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其舆论场常服务于地缘政治目的。任何挑战西方叙事的独立声音都可能被视为威胁。
例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提出,“中国正在通过媒体输出构建‘真相’”,而海雯娜的言论可能被误认为是这种策略的一部分。

2. 网络暴力的“去责任化”特性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为攻击者提供了“安全空间”,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跨越法律边界。
网络暴力常与现实中的政治立场挂钩,例如将对中国的批评等同于对国家利益的威胁。

3. 西方媒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部分西方媒体可能通过“反制”独立博主来维护自身的权威性。例如,若一个普通博主揭露了主流媒体的偏见,媒体会通过舆论反击将其“边缘化”。

4. 文化认知差异与误解
海雯娜的报道可能因文化视角不同而被西方观众误读。例如,她对中国的正面描述可能被视为“缺乏批判性”,而非客观分析。



四、类似事件的全球趋势
1. 独立媒体人的困境
全球范围内,许多独立博主或记者因挑战主流叙事而遭遇攻击。例如:
美国记者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曾因揭露硅谷科技公司的负面新闻而被起诉。
中国学者如郑永年、吴明轩等也多次在海外平台遭遇网络暴力。

2. 信息战的常态化
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舆论场成为“非传统战场”。例如: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曾呼吁加强“反华宣传”的力度。
中国通过CGTN、新华社等媒体主动输出正面叙事,但也面临西方的质疑。

3. 网络暴力的全球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已超越地域限制。例如:
印度博主因批评政府被攻击;
欧洲记者因报道中东问题遭极端组织威胁。



五、如何应对类似事件?
1. 个人层面
保持理性与冷静:面对攻击时,避免情绪化回应,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起诉诽谤)。
强化事实依据:在内容中明确标注数据来源、采访对象等,增强可信度。

2. 平台责任
社交媒体需改进算法机制,减少仇恨言论的传播,并为用户提供举报和屏蔽功能。
例如,Twitter已推出“标记争议性内容”的功能,但效果仍受质疑。

3. 社会与制度层面
呼吁建立独立的舆论监督机构,对虚假信息进行核查(如FactCheck.org模式)。
加强国际传播领域的合作,推动多边对话以减少误解。



六、结语:维护真相需要多方努力
海雯娜事件折射出全球信息生态的脆弱性。在“后真相时代”,事实与谣言的界限愈发模糊,而独立声音往往成为被攻击的目标。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人权益,更涉及国际舆论秩序的重构。无论是媒体、平台还是公众,都需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多元叙事,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对抗逻辑。

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话与事实,而非暴力与偏见,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透明的信息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爱中国女青年遭到了多么可怕的网络暴力呢。

去推特上看了下,截止2021年7月8日9.00,她最近的三条推特回复数分别是35,186,115。

第一条推底下的回复是这样的

第二条推比较尴尬,正好是某回答义正言辞说德国妹子驳斥造谣媒体,说自己没说过”我是中国人的朋友“的推,然而底下第一条评论就反辟谣了。

而且也有评论问得好啊,”是中国人的朋友有什么丢人的么?“为什么要辟谣呢?

接下去第三条推的评论区:

我特好奇啊,谩骂在哪呢?剥夺她言论自由在哪呢?网络暴力在哪呢?反华大背景下不准人说中国好话在哪呢?

我怀疑我错过了主战场,于是又往下翻啊翻啊翻,惊奇的发现我截的那俩100多评论的推,已经是这妹子的推特历史热度高峰了。

接下去评论数直线下滑到四五十,到二三十,个位数。

当然也不是没有突然爆发的时候,例如她用中文发了个自我介绍,立刻底下有了四百多条评论,不愧是我反华的大推特!网军敌特都学会中文来反串中国人羞辱亲华友军了,虽然评论内容都是”欢迎美女“,”有没有兴趣来bilibili“,”微博过时了来今日头条吧“...

再往下一连翻了四五页,是真的再看不到反复了。

当然,这也正常,毕竟这位在环球时报和知乎懂哥们口中,饱受外媒攻击和反华人士网络暴力的小姐姐,推特粉丝只有三万三千,看那中文打招呼就有四百多条评论的盛况,爱国人士至少还占一多半。

说白了,英文世界就没人知道她是谁。

其实我一度还怕我是搞错了平台,怕人家主战场其实是youtube之类的,心想着不能吧,一群人口里吹捧的外宣,不能受众最多就不到一万的墙外人吧,(可能还包含一堆港台人士)所以又特意去找了下世界报对她的报道。

报道里她自己说的是,在2020年3月开始,因为看到了越来越多对中国的不实报道,于是下定决心在推特上展示中国的另一面。

哦,还真就只有那么点哦。

回到网络暴力的话题,即便是在她自己的单方陈述中,对她进行攻击的也就只有世界报这一家。因为它们采访之后,把这小姐姐称呼为中国改善其在德国形象的代言人。

嗯,真的就仅此而已了。

别说直接封号了,次一级的号召举报,没有;再次一级的组团人身攻击,没有;再次一级的自发辱骂,没有;再再再次一级的阴阳怪气,都他妈的没有。

说实话,我确实觉得世界报说的过分了,啥改变德国公众心目中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啊,你翻这小姐姐推特能看见一条德文那可真叫稀奇了呢。

如上所说,英文世界都没几个认识的,这就代言人了?确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哦,支持小姐姐对此提起诉讼!

总而言之,这就是个经典的,上演过无数遍的,打着外宣旗号的内宣。

和2016年的伊朗小公主,没有一点点区别。

唯一进步之处在于,她真的有个推特账号。

而她为此遭受到的所有攻击,有且只有世界报说她是形象代言人,dw德国之声说她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虽然我并不清楚这一条为什么属于攻击)。

结果信息翻过墙之后,就立马变成了:被群起攻之网络暴力,被欧美智库和大媒体联合绞杀。

而经过知乎懂哥们转述,就又沸腾成了:”反华大环境下不容许人说中国好话!“

以及最为掷地有声的:“说好的西方也有言论自由呢!”

当然我并不指望这一篇回答能改变任何懂哥们的想法。

我深深知道无论如何,这位小姐姐也必将成为之后“西方也没有言论自由”的铁证。

虽然她的遭遇,甚至远远不能比任何说了非主流声音并上了百赞的答主在评论区和私信受到的攻击多。

但显然,西方也没有言论自由,是个不证自明的铁一般的事实。

user avatar


因为外国人也是人。和中国人一样,也是人。

是人就会有一些正确的,不正确的思考。


比如爱国主义。

任何一个国家,都必然会要求自己的国民有爱国精神。比如美国人,不管你是黑人还是华裔,甚至是一个印第安后裔,都必须接受爱国教育。哪怕是一个只有10岁的印第安小屁孩,或者是一个爸爸被跪杀的黑人小屁孩,也要跟着他的白人同学一起唱国歌,赞美伟大的美利坚。

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也是必须的。没有这,国家甚至不能存在。

但是当这个国家开始做恶,甚至对内残害自己的民众的时候,爱国主义就会充满讽刺,甚至成为毒药。

用公知的话来说,你爱美利坚,美利坚爱你么?



这位博主海雯娜她认为自己是爱国的,也是爱正义,爱真相的。

但这个时候,她大部分的国民,她所处的整个西方国家,都把反华当做爱国的表现。任何人敢对“反华”这个话题进行任何怀疑,哪怕不是反对,而仅仅是对“女巫指控”的怀疑,都会被认为是不爱国。

德国,欧洲当年陷入“反犹主义”。也是一样的情景。任何人只要认为自己的“犹太国民”罪不至死,认为他们也是人类,就犯了“判国罪”。唯有把屠刀加到犹太人身上才是爱国,是虔诚的表现。

而今天,在德国则认为对犹太人的赎罪,是整个德国都必须承担的。把“反华”“反俄”当做让自己变得“无罪化”的一种重要过程。通过树立“中国”“俄罗斯”这样的靶子,德国人隔断了自己过去的罪恶。

而普通人,没有反思的资格和能力,只能无奈地跟着痴迷的,被文化入侵之后的大部分政府国民们一起行动。


在美国这个问题表现的更为清晰。

在911之前。美国人对自己的政府有诸多不满,尤其是越南战争的失败,让美国陷入了反思,不再把对直接的对外战争当做必须。即便是间接的战争,美国人也觉得话费巨大,于国家不利。

可是911之后,爱国和“反恐主义”划上了等号。而“反恐主义”就必须对“伊拉克”“叙利亚”这些政府权贵所指认的邪恶进行打击,哪怕这都是权贵们的利益。这时候,即便是美国最睿智的学者,也不敢反对政府的战争,只能对谎言表示默许。

真相变得不再重要。要爱国,就只能成为邪恶政府的帮凶。这时候,美国人的目标尚且是外国。

当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美利坚政府的残酷愚行导致了超过60万本土美国人的死亡,可是,美国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相信政府的谎言,指责“中国”。这时候真相和爱国相背,选择爱国,就是接收无能的政府残害更多的美国人,却去选择一个“替罪羊”。


当然这时候的美利坚也有自己的苦衷。

如果没有一个虚构的“中国”“俄罗斯”作为自己的敌人。

美国,欧盟,北约,加拿大这样的政府,就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无论是新冠下惨烈的死亡,还是曾经犯下的种族屠杀罪行,或者是内部政党的对抗,或者是民众对权贵的抗争。都需要外敌来获得短暂的稳定。

只是选择用谎言来安慰自己的国民,注定不能长久,甚至会消除民众最后的冷静。

美国国会山的大火,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个国家,当他的行为与正义相关,与人民的福祉相关,恪守真相恪守事实的时候。那么民众爱国,就是爱真相。爱真相,也就是爱国。

而当美利坚等国陷入集体疯癫时,我们身为中国人,并能不叫醒美国人。只能用拳头打醒她们。





user avatar

最近身边德国回国的同学肉眼可见的增加了,包括一些我原来以为出去了就不可能能回国的中学同学,结果人家直接毕业证不要了回国了……知乎上鼓吹“美国打压就去德国留学”的人我真的呵呵。

如何看待?那些非美发达国家,他们的舆论本质上是随着信息的自由流动,跟着美国走的,美国指东他们就得东,美国指西他们就得西。因为自由流动的市场意味着eventually会被垄断,而垄断整个市场的会是最强的那个参与者。

美国人说要反华,就必须得反华。没有合理性的话,就要去编造合理性强行反华。连思考都不能自由,真是莫大的悲哀。

user avatar

啊,这样的事就是我无比推崇山高原教旨主义的入关学的原因。

宣传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不可能扭转我国在西方的印象的。人家握有话语权,想怎么炮制就怎么炮制。

倒不如入关后自有大儒论证我天命所归。

user avatar

谢邀

很奇怪吗?在外网,只要你说一句中国的好话,那就是“通共”,你只要说一句公道话,那就是“中共宣传工具(ccp propaganda)”

哪怕你是CNN,也逃不开

举个例子,Ben Westcott,CNN在亚太地区的资深记者,曾经跑到新疆捏造假新闻的同学


因为写我们71大庆的相关文章时候,用了这张很有感染力的图,被外网各种批评是“ccp宣传工具”、“有了cnn还需要ccp吗?”之类,让我大开眼界


一个一向反华的fakenews记者尚且如此,你一个一直说我们好话的德国小姑娘哪里逃得开?

user avatar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自媒体平台微博上,直接搜索“海雯娜NavinaHeyden”本人的账号名称并不能搜到任何结果。

只搜“海雯娜”也不行。

但海雯娜的微博账号是真实存在的——海雯娜NavinaHeyden

user avatar

人家干了该干的事。这智库和媒体的水平可以再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至少没有白拿经费。我们呢?真正造谣的,还是体制内的,到现在也没什么大碍。甚至有一堆学者和媒体替她洗地。

user avatar

西方的媒体更讲政治,这是许多中国人想不到的。

比如,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美国媒体的报道离奇的冷静、“理性”,甚至造谣抹黑这些人。

比如,美国多次通过谎言发动战争,每一次都有美国媒体推波助澜、助纣为虐。

比如,伊拉克战争中,为了配合美军舆论战,美国媒体造谣太多,以至于让其盟友都看不下去,英国媒体跳出来揭露。

比如,在08年造谣抹黑中国时,西方媒体倾巢出动,不要底线地造谣抹黑中国。

张丹红事件

2008年8月4日,“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在德国电台的一次访谈中说,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功地“ 使4亿人脱贫”,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实践人权宣言第三条方面的贡献都要大。”此前,张丹红7月24日在德国电视二台节目中谈到西藏问题时表示,中国政府“为保护西藏文化做了很多事情”;谈到中德关系时,她说,默克尔当上总理后,良好的中德关系不再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和德国前总理科尔、施罗德不同,默克尔更多地把中德关系带上了冲突的轨道。这些言论被德国《焦点》杂志称为张丹红“向中国共产党献媚”,说张丹红违反了“德国之声”的传播价值观。因而,张丹红因这两次的“不实”言论被停职。


张丹红原来一直是反中的。

user avatar

不对吧

西方人都有言论自由的

甚至是3K党都有言论自由

虽然我不同意你

但我不禁止你说

怎么面对一个小女孩就变了呢

她都不是3K党

既没杀人,又没放火

她只是一个爱说实话的小女孩呀

就说中国的一些有利事实

德国大媒体、西方智库就坐不住了?

联合抹黑网暴加“绞杀”

这就是公知们嘴里的言论自由吗

爱了爱了

user avatar

21岁德国女孩驳斥对中国抹黑,惨遭西方恶势力绞杀

近日,一名21岁的德国姑娘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关注。因为这位过去1年里一直在勇敢驳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并为此遭到了大量网络暴力的女孩,居然遭到了一家德国大媒体,以及一家与欧美政府关系紧密的西方智库的联合绞杀。

更为过分的是,这名德国女孩其实曾与那家抹黑她的德国媒体的记者,进行过一番相当坦诚的沟通,因为她认为这些人对中国的偏见只是因为无知,通过沟通或许能改变他们。

可对方,却狠狠地伤害了她的真诚。

这位德国女孩名叫海雯娜(Navina Heyden),自去年3月在境外社交平台“推特”上开设了账号以来,这个从小喜欢中国文化,来过中国,还喜欢看欧洲杯和画漫画的德国姑娘,就一直在“推特”上驳斥着许多西方媒体和反华势力对于中国的抹黑和歪曲。


比如,在6月22日时,她就曾发帖斥责一些德国媒体对欧洲杯赛场上的中国广告商抹黑进行抹黑的做法,称这反映出了西方一些人对于中国崛起的歇斯底里。


而在之前西方媒体和反华势力抹黑中国香港和新疆的情况时,她还因为驳斥了这些颠倒黑白的声音,遭到了乱港分子和疆独分子的网络暴力骚扰,甚至她的一些个人信息都被泄露。

但面对这些人身攻击和暴力威胁都没有害怕过的海雯娜,最近却被一家德国大媒体的做法,深深地伤害到了。

从一段知情人士提供给我们的视频来看,这家名叫《世界报》的德国媒体前不久主动找到她,希望了解为何她会对中国这么友好。

虽然海雯娜清楚这些德国媒体对中国都有强烈的偏见,但由于主动接触她的记者表现得十分“友好”,使她认为或许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将她在网上遭到一些反华分子霸凌的经历公之于众,让这些记者意识到他们之前报道中的错误。于是她便同意了接受采访,并邀请了几个与自己一样对中国的看法与西方媒体存在很大不同的朋友一同加入了进来,与三名该报的记者一起搞了一场视频对话。

同时,海雯娜还对这些记者提出了几个要求,比如任何涉及此次采访的内容都要给她过目后才可以发,并且不得对她和她朋友的发言断章取义,否则她不会授权该报使用。

图中红圈标出的,是德国《世界报》的三名记者,其他人则是海雯娜和她的朋友


可让海雯娜震惊的是,在这次采访之后,《世界报》最终刊发出来的内容却根本不是他们这次采访的内容,而是通过“去人性化”的描写,将这位有血有肉的德国小姑娘,抹黑成了一个帮中国政府做“政治宣传,去“渗透和影响”德国的危险分子。


目前,被《世界报》的三名记者的做法深深伤害到的海雯娜,正在准备起诉该报,认为该报及其三名记者的做法侵犯了她的权利以及德国的相关新闻出版规定。

然而,耿直哥从接近她的人士处得知,这个案子目前却并没有德国的律师愿意接手。

另一方面,这起恶劣的事件,也给很多拒绝被西方媒体洗脑,愿意为境外为中国澄清事实的外国民众,敲响了这样一个警钟:即便你们本身是外国人,甚至是西方人,只要你们敢在西方的舆论场上说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真相,你们就会像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样,被西方媒体立刻“剥夺人性”,然后被妖魔化成一个个没有灵魂的、危险可怕的中国政府的“宣传机器”。

所以,即便他们“友善”地找到你们,你们也得对他们保持十足的警惕,警惕这种伪装下的他们的真实目的和议题,不要以为简单的沟通就能改变他们。

而且,耿直哥这里并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因为,通过知情人士提供给耿直哥的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以及耿直哥自己的调查,我发现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情况:这些曾经面带笑容地找到海雯娜,希望采访她的德国记者,其实早就已经决定好了他们要写的文章内容是什么了。而采访海雯娜,只是为了去引诱她进入他们已经布好的局,好进一步去搜集那些可以抹黑海雯娜的“线索”。

比如,在整个采访沟通的视频中,那三个德国记者几乎面无表情,对海雯娜等人指出的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的问题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只是在按照他们“既定”的“报道方向”,在问她的账号是怎么在2020年3月开通后,很快就得到了那么多关注的。


又比如,6月9日,《世界报》的一名记者突然又给海雯娜发来了一大堆繁琐问题,询问她的推特账号为什么能那么快“出名”等等,并让她在6月11日以内答复。当时,海雯娜的回应是,她正在准备考试,希望对方宽限一下时间。

可《世界报》不仅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而且就在次日(6月10日),一个其实早就与《世界报》在此事上存在合作关系的英国智库“战略对话研究所”(ISD),还直接发布了一篇抹黑海雯娜的文章,称这篇文章是与《世界报》撰写的。

这也更加直观地证明了,采访海雯娜,只是《世界报》的记者在为他们已经基本写好的这篇抹黑她的文章,进行的一次“钓鱼执法”罢了。


另外,虽然海雯娜也准备了一些防备这些记者暗算自己的方案,比如要求他们发稿前必须把采访中涉及自己的内容给自己,不能断章取义自己的话。可《世界报》阴险的记者,却在回信中偷换了概念,称“涉及你的原话部分会给你看”。

而在最终的报道中,《世界报》则干脆把所有海雯娜在此次采访中的原话都省略掉了,改为了间接引语和记者自己的描述。毕竟,这样一来,他们的记者就不用再把文章给海雯娜看了。

总之,一家德国大媒体,以及一个与欧美政府关系紧密的智库,这么两个大型的机构,却用如此卑鄙阴险的手段,去对付这么一位没有任何背景后台的德国女孩,可见这些反华势力,已经丧心病狂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海雯娜并不是此事中唯一的受害者,我们许许多多中国网民,以及中国的外交官,也是受害者,也像她一样,遭到了《世界报》和“战略对话研究所”那种“去人性化”的歪曲和抹黑,把只是希望说出真相,只是不希望别人胡乱抹黑自己国家,有血有肉的我们,都统统歪曲成了一个个极权政府的“政治宣传机器”。

这种对中国人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去人性化”乃至“非人化”的抹黑,也是西方媒体在妖魔化中国时最常用的一个套路了。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破除的一个重要的话语陷阱。

user avatar

看看人家的媒体,再看看咱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