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媒体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

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核心:德国媒体将“杈”字作为配图,来形容中国的“战狼外交”。

“杈”字的含义: “杈”字在中国文化中有多种含义,最常见和直接的是指的分叉、分歧、岔路口,也可能引申为斗争、对立、甚至是指某件事情的“岔子”。在某些语境下,它也可能带有负面色彩,暗示着不和睦、分裂。
“战狼外交”的含义: “战狼外交”是中国外交官在面对外界批评时,采取更加强硬、直接甚至攻击性的回应方式,有时也被解读为一种民族主义的体现。这种外交风格被一些西方媒体视为咄咄逼人、缺乏合作精神。
误用的象征意义: 将“杈”字与“战狼外交”联系起来,德国媒体可能是想表达中国外交的“尖锐”、“冲突性”或“对抗性”。然而,这个字的选用带有明显的负面和攻击性暗示,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带有贬低和嘲讽意味的标签。

为何会出现这种误用?

这种误用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1. 文化和语言的隔阂:
直接翻译或联想的陷阱: 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相关议题时,可能依赖于中文信息或翻译。在不完全理解中文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语境时,容易产生误译或误联。例如,“杈”字在中文中可以指“分歧”或“争执”,但这并不等同于完全的对抗或敌意,它更多是一种状态描述。但如果直接被理解为“冲突的根源”或“制造分裂的工具”,就可能产生负面联想。
汉字表意的复杂性: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法结合的文字,每个字都有其起源和演变。如果对汉字的字形和字源缺乏了解,仅仅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将“杈”字理解为某种武器或者破裂的象征,但这种理解可能脱离了其本义。
刻板印象的投射: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已经存在一种预设的框架和刻板印象,认为中国的外交是挑衅性的、破坏性的。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无意中的误用,也可能被解读为对这种刻板印象的印证。

2. 对“战狼外交”本身的理解偏差:
过度简化: “战狼外交”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背后有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德国媒体可能将其简单化为一种纯粹的攻击性或敌对行为,而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维护国家利益、回应质疑的成分。
负面标签化: “战狼”本身就是一个负面标签,而配图使用“杈”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负面形象,将中国外交描绘成制造矛盾和分裂的源头,而非复杂的国际关系博弈。

3. 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不严谨:
快速决策和信息核查不足: 在新闻报道的快速节奏下,图片选择和信息核查可能存在疏漏。尤其是在涉及外国文化和语言的配图时,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很容易出现错误。
追求视觉冲击力: 有时为了追求报道的视觉冲击力或引发读者的关注,媒体可能会选择一些带有强烈视觉象征意义的图片,而忽略其背后是否恰当或准确。

媒体的反应和后续影响:

中国方面的回应: 中国方面对于此类误用通常会表示抗议和不满,认为这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和恶意攻击。他们会强调媒体的责任,要求纠正错误,并可能认为这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存在偏见和敌意的体现。
德国媒体可能的回应:
道歉和更正: 如果错误被指出且证据确凿,负责任的媒体可能会公开道歉并更正配图,解释误用的原因(通常会归咎于技术失误或信息误读)。
辩解或忽视: 一些媒体可能选择辩解,认为该字的含义可以被解读为“分歧”或“对抗”,并认为这与“战狼外交”的性质相符。也有可能选择忽视,不对此事进行回应。
反思: 理想情况下,这种事件可以促使媒体反思其在报道外国议题时的严谨性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程度。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1. 理性看待: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起涉及文化和语言的误用事件。虽然可能存在恶意,但更可能是由于不熟悉、不严谨或刻板印象造成的。
2. 区分表象和本质: 虽然配图的误用是表象,但它也折射出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偏见。我们需要区分具体的误用行为和对中国整体的评价。
3. 提升媒体素养: 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多方验证和独立思考。不要轻易被单一媒体的观点或配图所左右。
4. 促进理解而非对抗: 对于文化误读,最好的回应方式是增进相互理解。中国可以继续通过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的信息,而西方媒体也应努力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报道的准确性。
5. 认识到“战狼外交”的复杂性: 而对于“战狼外交”本身,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总结:

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误用“杈”字,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暴露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阂、认知偏差、以及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不严谨。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媒体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信息核查能力至关重要。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更准确、更客观地理解和报道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现象,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和情绪化的表达。与其纠结于一个图片的失误,不如借此机会推动更深入的对话和更准确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从策划到编排到审校整个过程中,连半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但凡找得到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的华人,无论他来自大陆、港台、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都不至于闹这种笑话。

这种局面其实跟美国目前的极右政权是类似的,也就只能找个像余茂春这种,1983年就离开大陆、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一共后期的汉奸来当军师,制定出的政策自然是离谱。

还不如请谦谦君子曹老师去,帮他们瞬间快进到2000年初的公知众正盈朝的时代。再不济,字他还是会写的。

user avatar

这只能证明欧美那群黑中国的废物,水平越来越下降了。

当年红军到达陕北,对当地的东北军发动宣传攻势时,用的口号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东北老家去”,而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工农当家作主”等等。这就是抓住了对手的主要矛盾而攻其弱点。虽然红军一直以马列主义为标榜,但并不见得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马列主义的框架下来说。

我当年写传播相关的论文时,其中有一篇是有关美国与中苏争夺在东南亚地区争夺影响力的文章。那个时代的美国虽然是我们的对手,但也算得上是能人辈出。比如我在查阅资料时就看到,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普遍信仰佛教,美国人就学习了一些马列主义的理论,告诉当地人马列主义是无神论的、是要反对一些宗教的等等,这就让当地人切身感受到了对社会主义的“恐惧”。

而今天呢?他们只会说“中国要让你们掉入债务陷阱”、“中国要改变你们的民主自由体制”等等。可问题是东南亚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都还处于贫困线以下,中国的援助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当地的经济,你跟他们扯不当吃不当喝的民主自由,有个什么用?

这种水平,比起当年他们的前辈来说,真的只能用废物来形容。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所有批评,一概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强行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东西加以诋毁。而对那些中国人真正迫切关注的东西,他们其实是不关心的。

比如说教育公平问题、996、户籍、房价等等的问题,其实都是对中国发动舆论攻击非常好的点。拿996问题来说,美国其实完全可以说中国没有履行当年加入WTO时保护劳工权益的相关承诺,因此我们不承认中国经济的市场地位,要加以制裁等等。这样不但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制裁起来的打击面也更广。但现在美国说来说去就是什么国企垄断、国有经济占比过高之类。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个屁用?

更搞笑的是,过去十几年欧美动不动就说中国限制少数族裔之类。可中国人都知道少数民族的一些优待政策,这种诋毁能起到什么效果呢?现在去中国问一问,说中国一直在打击少数民族发展,看看有几个人能信?

但这又能怪谁呢?过去几十年,他们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中国,所以对中国发生的众多变化一无所知。他们只会从自己的现实来理解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当美国人指责你干了什么坏事的时候,那就说明他们自己正在做这件事。压迫少数族裔、研发生化武器、建设集中营、虐待俘虏、实行民族隔离……这些外国指责中国的理由,恰恰都在他们自己国家出现过。

至于说这次的“战狼”外交——就《战狼2》那点基本是由华裔、华人贡献的少的可怜的海外票房,我敢说这些海外媒体的编辑、作者以及外交人员,没一个真正看过《战狼2》,更不知道“战狼”的具体意思是什么。他们最多是听到国内的公知用“战狼”来称呼中国的网民,就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然后开始疯狂使用。问题是,你听一群PTSD患者跟你叨叨,这词能用对才怪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这种诋毁真不算是坏事。只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还在继续发展,这种抹黑和诋毁充其量只能是无能狂怒。这种低级错误犯得越多,对我们来说越能当笑话看。我反倒怕的是这群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反而开始关心起中国的教育、医疗、就业这些民生问题,那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事情。

user avatar

最近一系列事件,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在国与国的文化对抗领域,最具文化杀伤力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响亮口号,而是对方的愚蠢错误。

之前我在一个答案里提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西方国家一些人在文明认知上的自反性悖论。在法国用户用中国幼儿园视频夸日本教育的问题下,我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分析:

这个悖论如下:
1、他们积极评论转发他们认为是文明行为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他们重视文明的人设。
2、他们拒绝承认自己转发了一条张冠李戴的错误信息,甚至明知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更正。
3、2的行为显然自身就是一种称不上文明的行为,与1形成鲜明冲突。
4、于是在哲学层面,他们对一种行为(1)的坚持本身就构成了对这种行为自身的颠覆(2),这就构成了无法调和的自反性悖论。
这种文明认知的自反性悖论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披着文明外衣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傲慢,它已经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真没想到,这才过去多久,竟然这么快又上演了两个有力证明这一悖论存在的例证。澳大利亚总理的卡通道歉事件,知乎上讨论的很多了,但这次的权杈事件,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悖论普遍的解释力。

具体来说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

1、《每日镜报》积极批评他们认知中所谓的中国强权和人权问题,这种批评背后的潜在逻辑是:我对中国是什么样有充分了解,我们要揭露所谓的问题。

2、他们在批评报道中,却暴露了他们整个报社集团庞大的采访,编辑,写作,审稿团队里,竟然连一个了解中国最基础汉字知识的人都没有,犯下了占据半个版面篇幅的低级错误。

3、2的行为显然自身就是一种称不上了解中国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幼儿园级别的认知,与1形成鲜明冲突。

4、于是在哲学层面,他们对一种行为(1)的坚持本身就构成了对这种行为自身的颠覆(2),这就构成了无法调和的自反性悖论。

感谢《每日镜报》,用如此生动鲜活的例子,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武器库。我强烈建议将这份报纸大量收购,作为传世的纪念品在博物馆里收藏起来。再没有比这份报纸更好的例子,可以证明那些整天信誓旦旦声称中国如何如何,批判中国怎样怎样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真正了解到底有多少。

PS:在德国的知友,如果方便可以私信联系我,我个人也想收购一份这个原版报纸作教学科研素材,我愿报销买报纸和邮寄的所有相关支出。

user avatar

这个字应该是编辑找的一个认识的中国人写的。书法不太好,比较外行,写的时候觉得间架结构不太好看就加了一点。

应该不算故意的错字。

user avatar

说实话,以欧陆社会对外界的文化傲慢,他们还真不见得知道“战狼”这个梗具体是什么意思。

互联网亚文化属于社会民俗文化中较为深层次的概念,通常被掩盖在层层叠叠的社会文化表象下,而且往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时间甚至特定的文化事件才能真正理解。

不是真正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往往很难真正理解一些互联网亚文化。

就像“宫廷玉液酒”,这么五个字后面是一段距今二十多年的小品段子,进而延伸出的靠相声段子识破网络敌特这种互联网事件,这种横跨二十多年的联系形成的互联网亚文化,不是真正生长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的人,你靠突击补课是学不来的。

这还是主动去学的结果,以欧陆老朽们那种不明所以的文化傲慢,他们会愿意静下心来耐心了解中国社会表层的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遑论战狼梗这种相对深层的互联网亚文化了。

他们要真是肯耐下性子来了解中国,也不至于闹出“以杈为权”的笑话了。

而至于为什么他们能知道战狼梗并予以运用,不用想,必是有香蕉指点,香蕉有个特点,他们并没有彻底脱离文化母体的环境,但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他们热衷于通过攻击性解读文化母体的文化特质,来自证已部分脱离文化母体环境,从而获得内心优越感,所以母体文化的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负面因素,他们能理解母体文化环境的亚文化,但通常是给予负面解读的,这种负面解读完全是攻击性的,是缺乏对客观规律的基本尊重的,因此基本无法用于进行有效决策。

这种负面解读+以杈为权,两相结合之下,就出现了这篇奇文,或者可以这么说,时至今日,局势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被傲慢蒙住眼睛捆住手脚的西方国家,还是没有哪怕是最低限度的耐下性子来了解他们最主要的战略对手,还在靠刻版印象和半生不熟的中文,再辅以香蕉的三言两语来理解中国。

金政委的那句话“公知们用他们的愚蠢,掩护了中国的战略崛起”此言得之。

user avatar

事实上现在的西方已经不能够正常的报道中国的事情了。

你想想看,如果把中国街头的场景正常的给自己的人民看,要是他们的老百姓发现中国不是他们多年来一直污蔑的、抹黑的那个样子,那该怎么办呢?

所以西方的媒体,即使在想利用我们中国的一些事情来支撑他们的观点的时候,他们也不能正常的描述我们的情况。

比如要用我们的抗疫成果来引导自己国民的时候,那一定要加一句我们的抗疫,是牺牲人们的出行便利的,不是最好的,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案的,那就是他们的方案。

比如报道我们的街头比较安全的时候,那一定会强调说我们有很多的摄像头,然后摄像头就侵犯了人们的隐私。

再比如要报道我们的嫦娥5号登月的时候,那一定要同时强调说我们的西部还有好多小学生啊,没有午餐,卫生条件很差,上学的路很难走。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报道,才能够证明,他们对我们中国的一贯的这个污蔑性的报道,抹黑性的报道是对的。是自洽的。

让他们的国民看到了我们的街头人山人海,这能行吗?一定要加一句,中国的城乡差距很大。

这就是西方的一贯的傲慢。

在他们眼里我们还是一群蝼蚁,我们的命运应该由他们来决定。就像在世界各地,他们决定其他地方的人的命运一样。

你还战狼外交,你不服西方定下的秩序,咋滴?那你就是战狼,你就是咄咄逼人。

像你们这种战狼,不文明的动物,我随便拿点东西来恶心你,又怎么了?


这就是他们内心的出发点。

user avatar

严谨的德国人,在百年下水道的旁边,用油纸包裹着备件和工程师。

偶尔写错字只是小概率,每一份报纸旁边会有橡皮擦、颜料和印刷工人,随时帮你把错字改过来。

百年工匠,名不虚传


其实反应的是,喜欢对我们指指点点的这帮人根本不了解我们。

弱小无知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傲慢才是 ----《死神永生》

德国人把权字写成杈字,反应的就是傲慢与偏见。

实际上,德国不缺中国人,那位新冠之初说想要消灭新冠病毒,需要的药方不是什么西医疫苗,也不是中医草药,而是纸油和明珠的吴丹丹女士,不就是《明镜周刊》的吗?

在《每日镜报》,难道就没有一个华裔?没有华裔难道好没有一本《德汉词典》吗?

归根结底,就是所谓严谨的德国人傲慢,只需要一知半解,就敢大言不惭。

文字错误只是小事,反应的就是德国人的傲慢。这还是号称拥有庞大事实审核机构的报社。

所以,和他们辨经没有任何作用,人家不屑于了解后反驳,只需要给我们下定义。

牛听得懂音乐?

user avatar

又是德国人?那就不奇怪了,这次才多一个点,不算过分,你们知道德国闹过最大的有关中文的笑话是啥吗?

是这个

这是《马普研究院期刊》(MaxPlanck Forschung) 2008年第三期封面,这是一期专门的“中国专题”,为了制作突出中国特色的封面,马普学会的编辑特地请了一位德国资深汉学家,据说从手头能找到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书法中筛了又筛,选了又选,终于确定了这首“诗歌作品”作为封面......

马普学会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组织,不是什么体育俱乐部、老年活动群,他可是“没有科学院头衔的真正的德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院”,每年从德国政府获得巨额经费,在西方科学和社科界拥有强大影响力和权威,就是这么个组织,一涉及中国,就闹出了如此的笑话。

连到底是书法艺术作品还是港澳地区妓院招嫖广告都分不清楚的人,在德国是“汉学家”,还资深的那种....你还能对德国的文化界、传媒界,抱有什么期待?

说难听点,当年大清国的刚毅、徐桐之流(坚决不信西方真有这么多国家,肯定是英国法国冒充开的小号来骗钱的),对当时西方的认识,也就现在西方这票文化人对中国的了解差不多水平。

user avatar

战狼外交?

这帮欧洲人和美国人横行惯了,都忘记干什么事了吧


讲几个事实:IMF的总裁全部是欧洲人,世行的行长全部是美国人。

但是欧美人都在讲“多样化”,但是这关键组织的总裁,甚至连表面的样子都不肯做一下。哪怕你找个日本人去替换一下,做个样子,我都算你多样化。

这也罢了,科索沃国内有个“科索沃专门法庭和专门检察官办公室”,是专门用来“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来看看这个法庭的法官

1名挪威人

2名荷兰人

2名意大利人

4名德国人

2名法国人

1名捷克人

2名荷兰人

1个美国人

1名比利时人

1名加拿大人

法庭的庭长是保加利亚人,书记官长是爱尔兰人,

检察官是美国人。

一个审判科索沃战争 问题的法庭,没有科索沃人,没有塞尔维亚人。

好,这也忍了,一句话不讲,就前段时间,具体来说就是今年6月24日,当时受特朗普邀请,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两国准备去白宫达成协议,当时有一个著名图片:

这里面问题是为什么只有武契奇一个人?

科索沃总统去哪了?

答案:科索沃总统就是被这个所谓的法庭给拘住了,而且时间不早不晚,就在塔西也就是科索沃总统要去白宫的前夕

politico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促使塔西退出与塞尔维亚领导人的白宫会谈。”

原话啊,我可没更改

对了这个法庭是干什么来着?

是审判“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

人家两家去和谈,这是外交事宜,你有什么资格阻止人家和谈?

原因很简单:欧盟不满意这个。不满意这个,就可以把人家的总统拘住。

就算塔西犯了滔天大罪,可以要求科索沃人民罢免他,可以通过弹劾案,没问题,塔西下台该审判的审判,没问题,你凭什么拘住人家总统不让人家和谈?

就算特朗普搞出再多的事情,在特朗普没下台之前,任何美国法院敢去拘特朗普吗?

一个由境外组织组成的机构,一个完全由外国人构成的法庭,居然可以明目张胆的拘别国总统。

然后反手一指,说“你中国搞战狼外交”。

user avatar

严肃的德国人,你们究竟看过战狼吗?

其实很多指责战狼,或者利用战狼来贴标签的人,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似乎压根就没看过战狼。我们设想一个情节,一个美国军人因为打击地方恶霸被开除军籍,女友又被恐怖分子抓到非洲,这位军人不得已跑到非洲去,在从事各种职业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女友。

在此期间,非洲当地的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当地有一大批美国人无法得到救助,美国大使馆无能为力。这时候,这位被开除军籍的美国大兵挺身而出,孤身一人营救了美国人的同时,还拯救了大批非洲人。最后,这位美国大兵举着星条旗安然穿过战区。

考虑到白头鹰是美国的象征之一,我们可以把电影命名为《战鹰》。国内的娱乐圈人士,可以完全按照战狼的剧本,把主演、配角通通变成白种人,把塘主的角色变成黑人,再拍摄出来在欧美世界放映。世界舆论会怎么看待这部电影?不用猜,肯定是所以人权的典范,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欧美世界对于非洲人权的关注。

因为本质上,战狼的情节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人权。电影里的中国,在非洲做什么?

第一、开办工厂,招募非洲人当工人。这是授人以渔的手段,而非简单的授人以鱼。通过将非洲纳入工业化社会,使当地人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学习现代社会所必须得素质,使非洲产生造血能力,有希望摆脱经济殖民地状态。

而欧美在非洲做什么?不可否认的是,欧美确实在非洲捐了不少财物。但是这并不是非洲最需要的,一个穷人最需要的是提供技能培训,找到赚钱的门道。有了这些,即使是做很普通的工作,那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果仅仅是捐财物,不是扶助一个人,而是在圈养一个生物。欧美这种方法,除了能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之外,对于非洲并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是非洲人步入现代化的障碍。

第二、吴京扮演的主角冷锋,在非洲是真正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除了认当地小孩为干儿子之外,还有很多的情节能够显示这一点。在非洲当地的中国工人,也显示出极强的和睦共处的能力。同为近代史中饱受困难的国家,我们看非洲如同看我们的过去。

反观欧美世界在对待欠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历史的旧账就不翻了,拿最近的新闻,澳大利亚军队在阿富汗非战争状态下,以割喉等方式残杀多名平民,其中包括16岁的未成年,值得注意是,以马克龙等人的反应,这种事件,欧美国家军队估计都跑不了。战狼中的冷锋,认一个非洲孩子为干儿子,欧美军人在割喉孩子。战狼中的冷锋在保护非洲孩子,澳大利亚军人因为飞机座位不够就枪杀阿富汗人。

所以,战狼表现的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德国媒体无论是指责战狼式外交,还是当了别字先生,都是极其无知的表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建议《战鹰》的拍摄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最好是大制作大场面,请好莱坞的大导演、名演员,宣发上要声势浩大,给欧美人看看,什么叫高级的人道主义。在取得足够的关注度时,《战狼》就该上了。

战狼影响力如此之大,要不来点战狼周边?

user avatar

部分外国人和精神外国人眼中的战狼:

部分外国人和大部分中国人眼中的战狼:

真正的战狼:

很多人都强调了《战狼》系列的民族属性,为“I'm Chinese”而热血沸腾,很多国内外的“批判”甚至嘲讽也是源于此,但《战狼》系列(尤其第二部)实际上更强调的是让世界告别旧殖民体系那种弱肉强食秩序的普世性愿望,即“那XX是以前”,战狼不仅仅是要“替天行道”,更是“敢叫日月换新天”。

类似的《流浪地球》也是如此,不是因为中国强所以我们要当老大或者“称霸”,而是中国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所以中国才伟大。

消除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阶级性,走出“入关”和“国强必霸”的老剧本,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根本的让我们不进入欧美世界霸权体系死循环的出路。

这就是真正的“战狼外交”。

user avatar

讲道理,我觉得这比搞错拜登老婆的照片搞笑多了……

而且镜报本身也不那么严肃,就,挺搭的……


试了一下谷歌翻译,小编是真的不敬业


这也能搞错实在是服气……

user avatar

这充分体现了《每日镜报》编辑的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红色的颜料是容易褪色的,时间久了以后大标题就会出现局部褪色的情况。

但德国人的严谨就体现在这里了,即使一百年以后,当年撰写和设计排版这篇文章的编辑都死光了,后来的人还可以从中间的一点里面取出经过油墨覆盖好的红色颜料进行修补,这样一个“权”字就能光亮如新。

user avatar

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权】和【杈】只有一点差别,不是差不多么?

为此,让我们欣赏自由派学者胡适之先生的文章《差不多先生》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就有人不这么认为。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user avatar

“德国壬造谣大爆炸”——Von Philosophie

user avatar

划水是没有国界的。

德国老头也是老头,西方反华媒体中掌握话语权的那些人,和你现实中认识的坐等退休的老领导没有本质区别。相比起学习使用鼠标和Excel,他们更喜欢催自己儿子早点给他们生个孙子。汉字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了,更别说上中文互联网上了解最新舆论动向。他们只想随便弄个什么东西交差,然后早点下班,毕竟下午还约了男科医生检查前列腺。例行公事的工作弄好弄坏对他们按月领工资实际上没有任何影响,就算干得好也不会提拔他们,毕竟年龄摆在这里。事实上就算有机会提拔,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并不大,因为升职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岁数大了开销少,就算多挣几个钱也没什么意义。宣传工作又不像生产安全,就算干得不好也没有责任,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划水划到退休呢。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人老了就会精力不济,走两步就容易累,对人世间的争斗缺乏兴趣,就算是本职工作都想得过且过,更别说深入研究一个八千公里外国家的互联网舆情了。

饶了这些德国老爷子吧,中国还是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真的比前列腺炎症还重要吗,如果你每天都被小腹坠胀所折磨,你还会对键政感兴趣吗。至于是杈还是权,谁又会在乎呢,不会真的有人看这些东西,八点半到了,主编歪在沙发上逐渐打起了鼾,老伴走到电视机前轻轻关掉了电视。

不要打扰老爷子的安宁吧,大家都有爹妈。

user avatar

我怀疑德国人并不懂“战狼”这个词,更不会写这种乱七八糟妈见打的字。

这事十有八九都是黄皮白心的香蕉人高华“军师”们告诉他们的,只有某些“中国人”才懂什么是“战狼外交”,才口口声声骂外交部新闻司的同志是“战狼”。

这种话术,西方人并不熟悉,这是恨国党、亲美派、古墓派公知们的发明。海外的高华、新移民、轮子们更擅长这种话术。西方的媒体和政府,往往把他们奉为上宾,把他们当做“中国通”高参,从他们那里吸取“舆论斗争经验”。

所以,西方对中国的真实了解,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信息茧房”。简单说就是,西方的中国研究者,他们经常做的就是只听国内高华恨国党的意见、看台湾的中国药丸节目,然后把这些作为依据反馈给西方政府,西方政府把这些当成依据制定对华政策,反过来又成了全球媒体上各种中国药丸文章的依据……

这就没办法了。

user avatar

人人都有人权,但中国的人杈比欧美的人权多一点

user avatar

德国人潜意识里都知道,不能没有下面。

他们认为有下面的才有权,所以倾向于这个字。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女性也可以有很有权,阉人也可以很有权。

user avatar

嘲笑过了,还得吸取教训,这么愚蠢的错误咱们可不能犯。

比如分不清旭日旗和日本国旗的,比如搞混捷克和科威特的,比如分不清詹姆士一世和六世的,比如把and翻译成“也”的

user avatar

话说战狼这个词是谁教给他们的

总不至于这么多欧美媒体看过战狼吧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错别字,那就是想吐槽我们“权势未免太多了一点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