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宣布:从11月2日起全国「封城」一个月?欧洲疫情现状如何?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

背景:

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有迹象表明病毒正在更广泛地传播,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压力也开始增加。德国政府和各州领导层普遍认为,如果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医疗系统将面临不堪重负的风险。

在这一轮“封城”之前,德国相对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在应对第一波疫情时表现较好,经济复苏也相对平稳。但夏季的放松管制以及人们在秋季的活动增加,为病毒的再次传播提供了条件。“封城”被视为一种“止损”和“为冬季争取时间”的必要手段,目的是在医疗系统崩溃前控制住疫情蔓延。

“封城”的主要内容(2020年11月2日起):

这次德国的“封城”措施并非像2020年春季那样全面关闭所有非必要商业活动,而是采取了一种“软封锁”(Lockdown Light)或称“准封锁”(TeilLockdown)的策略,旨在限制社交接触,同时尽量维持经济活动的运转。主要措施包括:

限制私人聚会: 禁止10人以上在公共场合或私人住所聚集。
关闭娱乐和文化场所: 电影院、剧院、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画廊、游乐园、迪斯科舞厅等被关闭。
关闭餐饮和酒店业: 餐馆、酒吧、咖啡馆等只能提供外卖服务,禁止堂食。酒店只能接待必要商务旅客,不能接待游客。
限制接触性体育活动: 除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外,所有业余体育活动以及健身房、桑拿房等场所被关闭。
学校和幼儿园继续开放: 这是与第一波封锁一个重要的区别。德国政府认为学校是关键的社会机构,并且儿童的感染率相对较低,因此尽量避免关闭学校和幼儿园,以减少对教育和家庭的冲击。但学校需要加强卫生措施。
公共交通和商店继续开放: 但对超市和药店等必需品商店的客流量进行限制,并要求顾客保持安全距离和佩戴口罩。
远程办公和居家办公的建议: 鼓励企业推行远程办公,以减少通勤和办公室内的接触。
旅行限制: 建议非必要的国内和国际旅行。

影响和考量:

经济影响: 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受到直接且严重的打击。政府承诺将提供经济援助,如对受影响企业的收入损失进行补偿(例如“损失补偿 I”和“损失补偿 II”等计划)。
社会影响: 限制私人聚会影响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继续开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育儿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校园传播的风险。
政治考量: “封城”措施的决定需要德国各州州长与联邦政府达成一致。这种联邦制下的协调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宣布为期一个月的封锁,也带有一定的试探性和调整空间,为后续的评估和决策留有余地。

欧洲疫情现状(截至2020年11月初期)

在德国宣布“封城”的同期,整个欧洲大陆正经历着第二次疫情高峰,情况普遍严峻。

总体趋势:

感染人数激增: 欧洲多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屡创新高,许多国家都报告了远超第一波疫情高峰的病例数。
住院和死亡人数上升: 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数量也随之攀升,导致医疗系统压力骤增。死亡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
高传播率(R值): 病毒的有效传播数(R值)在许多国家都超过1,意味着平均每个感染者会传染超过一人,病毒正在快速蔓延。

具体情况概览(部分国家):

法国: 疫情形势极为严峻,每日新增病例数巨大。为了遏制病毒蔓延,法国总统马克龙于10月底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第二次封锁措施,虽然比第一次封锁措施在学校开放等细节上有所调整,但其严格程度依然很高。
英国: 英国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多个地区因病例激增而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宣布德国“封城”前后,英国政府也面临着是否实施全国性封锁的巨大压力。最终,英格兰地区在11月5日也进入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封锁。
西班牙: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地区疫情一度非常严重,政府也采取了宵禁和区域性封锁等措施来控制疫情。
意大利: 作为最早受到疫情重创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在秋季再次面临病例反弹的压力,并在部分地区实施了宵禁和限制措施。
德国: 如前所述,德国的病例数激增促使其采取了“准封锁”措施。
其他国家: 荷兰、比利时、捷克、波兰等国也经历了病例的快速增长,并采取了不同强度的限制措施,包括宵禁、关闭非必要商业场所、限制家庭聚会等。

欧洲各国应对措施的特点:

普遍采用“分级响应”和“区域化”策略: 鉴于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成本,许多国家不再采取一刀切的全国性封锁,而是根据不同地区或城市的疫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级别的限制措施。
更加侧重限制社交接触: 如限制私人聚会、宵禁、关闭餐饮娱乐场所等,试图在不完全停止经济活动的情况下,降低病毒传播的概率。
强调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 这些基础性的公共卫生措施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仍然是强制性的。
为经济提供支持: 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通过补贴、贷款等方式支持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个人。

总结欧洲疫情现状:

2020年11月初,欧洲正处于新冠疫情的第二个高峰期,多国病例数激增,医疗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收紧了社交限制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来控制病毒传播,但同时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显著影响。欧洲各国在应对策略上,普遍倾向于更精准和分级的管理,并试图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春季疫情传播到德国,到现在全国再次进入准封闭状态,感觉倒是挺微妙。是一种谈不上恐惧,但某个角落始终亮起黄灯的心态。就是类似上世纪 30 年代纳粹掌权后犹太族群那种——既对已开始显现并可能到来的大规模狂潮惴惴不安,但生活似乎一切照旧,所以内心不断暗示这只是一场招之而来呼之即去的流感。我猜许多当地居民也是同样的心态。大概是下面这种情况:

——“那群穿褐衫的在到处贴海报!”(疫情开始在东亚蔓延)

——“有警察治他们呢!”

——“警察也开始戴袖章了!”(疫情传播到欧洲)

——“总有人会到政府告他们!”

——“政府都开始行举手礼啦!”(现状)

——“?!”

最开始采取口罩和必要距离措施的以亚裔居多,同一街区的越南裔中餐馆老板早早做好了应对举措。我常和这位使用英语闲聊(他德语一般,中文不通,我则一句越南语也不懂),想起来也够有趣的。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越南人在德国使用英语交谈。另外这位作为南越难民随家人在加利福尼亚定居时从一位山东籍大厨那里学得粤菜手艺,也让我禁不住感慨“这 TM 就是全球化吗?!”

欧洲裔的同事中在春季只有一位意大利人戴上了口罩,但原因是感冒......总之即使在南欧第一次封城和大量感染的时刻,广大人民还是觉得感冒更严重些。


夏季政府公布的感染人数让大部分人相信欧洲的防疫措施相比中韩新,保障了居民基本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了疫情总体可控。对东亚各国政府强力防疫举措是否有必要的质疑也越来越大。不过夏季庞大的出游人群让我觉得秋冬季节反复是迟早的事,所以进入秋季从政府高官到平民百姓感染数飞增是真的不奇怪。

即使是封闭措施,相比中韩新甚至半开半就的日本,民众的自由度也是相当之大。要戴口罩那就等到进入多人密闭空间前一刻再戴,至于鼻孔有没有露出另当别论,总之是戴上了嘛。该聚会聚会,只要控制在十人以下;出行也未受限制,虽然媒体上专家疾呼这将导致病毒更大范围的传播。

究其本质,从政府到民间,从思想学术界到日常生活,七十多年来对个人自由的推崇和保障让绝大多数人难以忍受自己的自由和私密空间受到外来干涉,当然许多感染者症状轻微让人放松警惕是一个方面,加上经济层面已经难以承受再一次大规模全面封锁。但并不是说欧洲人未广泛意识到疫情的危险——很多人早已清楚这将是一场长期和危险的疫情。但位于另一边的个人自由与权利相比生命安全,孰轻孰重是不难判断的。

尤其在德国,战后七十年使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树立了一条难以动摇的共识,即国家或政府以安全或发展等高大崇高的目的要求公民让渡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如果让渡后这一机制未能正常运行,那是理所当然的,之后会更激烈的反对此类举措。如果这一机制竟然卓有成效地运作,那更要对它提高警惕,因为谁也不知道掌舵者们是否会乘势将其体制化、永久化,让民众逐渐失去对自由的渴望而甘于放任自己的权利持续丧失,更不知道这是否会将国家再次带往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一共识已近乎道德,铭刻在战后数代人脑海深处,犹如我们也作为常识的“故意杀人者偿命”、“家人应和谐相处”,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我觉得德国人的这种思想是最难以动摇的。他们当然知道中国卓有成效的抗疫措施和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经济秩序,但就是近乎本能的拒绝中国——以及与自己类似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韩国和新加坡实行的严格防疫政策。 @米哈伊尔的回答非常精准,即使经历过战争的人是少数,但多数德国人仍会将严格的政府管制及个人自由受限与七十多年前的历史等价,政府自然更不会违背多数人意愿。事实上,默克尔政府的举措放在上述前提下已经算是比较严格的措施。知晓这一点也会有助于理解对德国(以及多数欧美国家)与中国及亚洲迥然不同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趋向。 这种本能的、接近道德理念的认知(或意识形态)历经战后数十年淬炼,更经历了东西阵营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和本方胜利的全过程,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动摇。所以往远了说欧洲在诸多问题上对中国复杂的态度也不难理解。

从这个角度上,德国各类繁冗的规章制度可以视为平衡个人自由与事项处理效率的天平:”这个是大家表决通过的,全体遵守一视同仁,遵照实行不会有错”。现实世界越来越复杂,规章制度也随之越来越多,自然也无法覆盖方方面面。但只要遵照实行了就没问题嘛。我全程遵照规程行事,出了问题也别怪我啊。

当然细想之下,这一制度反倒常常与德国人恐惧厌恶的政治制度和相距仍不算太远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至于德国人清楚疫情的严重性吗?当然清楚。

最新的措施是否足够?在东亚诸国看来是不够的,但放在德国已经接近民众的高压线。除非未来出现更大规模的传播和更严重的症状,让民众恐惧到甘愿接受更为严格的限制。

当地人普遍的想法:马照跑舞照跳,公共场合戴口罩。


从春季开始已经居家远程工作两个季度,累积下未读的书消灭了大半,堆积的模型做好了四分之三,游戏通关了两位数,就连十年前在二手书摊买到的列宁批判考茨基的德文版小册子都读完了。仿佛刚做了大扫除一般风清气爽。

如果说有不对劲的地方,大概是越发强烈的”坐视事态向不可收拾地步发展的同时,心底享受恐惧焦躁与内心愉悦交织的快感”这种不良心态。我没有额外储存生活物资或急救品,仍然是按部就班地定期购物(然后发现需要的往往缺货)。上周终于决定向诊所医生求问这一症状,却收到对方邮件通知:医生开始自我隔离了。

user avatar

我就纳了闷,法、德就这么点人,直接:

-培训人员,

-储备检测试剂,

-给每个人通知好时间,

然后集中7天之内,把所有人采集完嗓子样品,然后检测出结果。

不就完事了吗?


拖拖拉拉的,整了7个月,还不如当初,又重新回到封城,图的啥?


7天之内做不到?

大选1、2天之内完成也做到了啊!

拿个棉签往嗓子伸一下、转两圈,有什么难的?

德国不也研发出了10份样品混在一起检测的技术吗?


不知道这些人图的个啥!

user avatar

有些专门做欧美国家的互联网、软件、手游、视频等的公司即将狂欢。

大家经历了今年疫情后,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

只要一封城,零售等贸易就暴跌,呆在家里能做的事情就暴涨。

Switch爆卖,动森成为热门游戏,健身环一环难求。

Netflix流量激增,会员购买数暴涨,大家都在家看电影。

视频剪辑软件爆卖,大家都在家剪片当油管主。

zoom等在家办公软件,逆势飞涨。

tiktok等手机社交软件,用户数激增。

......

还有很多很多。

而零售业、旅游业、交通业等必须人与人接触的,就会暴跌。


我猜:去年的剧本会再演一次。

我再猜:欧美和中国在地球上的身份和地位,将不可避免的进入更替。

user avatar

欧洲的疫情控制比美国只好一点。

但是欧洲的医疗不如美国底子厚。

现在疫情的重症率有所降低,但是依然能够击垮医疗系统。

所以,法国不得不再次封锁。

欧美只能等疫苗了,疫苗普及以后,有普遍抵抗力。逐渐减少病毒。

以后有什么有效药物,能够对付病毒。

没有集体主义,无法对抗病毒。

中国,中国台湾,韩国,越南,都挡住了。

越南不算有钱吧,越南多少病例?

病毒只要做好隔离,口罩,及时检测,它传播不开。

美国的危机也在发展。

有几个疫情高峰期的纽约就能让美国经济出问题。

看看拜登上台怎么干吧。

我一直的观点,在美国出价够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帮一把拜登。

中国给物资,帮助美国控制住疫情,美国给贸易优惠,势力范围交换。

美国把东亚和东南亚给中国管,中国没有领土扩张的意图。

保证中国的资源安全。

中国不动世界其他地区的美国利益,不动美元霸权,不对抗美国的全球海上霸权。

中国保证和美国的合作关系。

类似于一战前美国的关系,美洲英国不管,世界美国不管。

中美和谐,对世界是好事。

中美搞军备竞赛,美国排挤中国,把中国逼上军国主义,人类生存真会有威胁。

中国大规模量产核武器,不是几千个核弹头的问题。

user avatar

欧洲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一般来说我们实验证明某个措施没有效果,我们就不会再尝试第二次,要尝试你至少得修改一下。而如果某个措施确实证明了卵用没有,你却看见他在那里不断反复原封不动的一遍又一遍来,那只能说明两个问题:


A)他真的没招了;

B)他在糊弄事儿。


这是猴子都知道的事情,尽管欧洲人刚刚脱离茹毛饮血不久,文明程度相对低下很多很多,但是终究比猴子强一点点,也不至于这个道理都不懂。上一波疫情证明了根本就没有卵用的措施,这回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说明他们确实也没办法了,只好糊弄糊弄事儿。


你看中国的疫苗不是出来了吗?再坚持坚持,再糊弄糊弄,说不定哪一天疫情自己就退散了,欧洲完美躺赢,岂不美哉?


老欧洲又一次躺赢,简直是天选之地。




到现在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提“抄作业”的事情了,都知道抄不来,不但不能抄作业,还打死都不能承认别人作业做得好。欧洲人现在都明白,新冠毕竟naive,小弱鸡一个,跟黑死病、1918流感的战斗力不能比,也就是一个比普通感冒稍微厉害那么一点点的病而已。相对于新冠造成的伤亡,欧洲自己的病要严重得多。


欧洲早已病入膏肓


这几天相对于德国来说,法国还要热闹一些,各种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热火朝天。广大知乎网友自恃比欧洲国家领导人都聪明至少一百倍,纷纷怒斥欧洲领导人们目光短浅,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人家能当国家领导人,你不行,这说明他们不会太笨,只不过没办法而已。个人的聪明才智跟历史大趋势比起来,一毛钱都不值。


欧洲大规模引进移民,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吊命的猛药,不吃死得更快,吃了还能拖一拖,万一拖出来一个生机呢?


那么吃了吊命的猛药,就必须要接受猛药的副作用,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天下并没有药到病除的仙丹,副作用在所难免。早在引进移民之前,欧洲早已是空心化严重,整个欧洲大陆好逸恶劳成风。活脱脱就是个欧洲落魄老“贵族”,明明家里已经等米下锅,偏要出去撑着面子不肯认怂。整个产业结构失衡严重,苦活、脏活、累活没人干,都指望着当人上人,都放不下身段去把双手磨出老茧子。到引进移民那两年,老牌欧洲“强国”连最基本的服务业都支撑不起了,更不用说工业。


引进移民这种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白左”,跟意识形态一毛钱关系没有,纯粹是出于要吃饭的问题。


所谓荒唐透顶一看就不符合逻辑的“白左”思潮,实际上就是为了冠冕堂皇解决吃饭问题而人为制造出来的一股胡说八道。既要引进低端劳动人口解决吃饭问题,替自己干脏活累活苦活,嘴上又舍不得承认,不愿意面对,不肯老老实实解决问题,那么就必须要编织一个看起来漂漂亮亮的借口。白左是假,引进一批“打工人”是真。


可是问题不是你不去面对,它自己就会消失。


随之而来的移民问题当然会冒出来,而且会因为你不承认、不面对,而变得无法收拾。但是人家是欧洲大老爷啊,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人家精神的核心,从罗马帝国开始到现在绵延不绝的文明精髓,怎么可能随意丢弃呢?要是不要面子不受罪了,那还是欧洲吗?那不是,那是华夏儿女了。要能做到既要面子又不受罪,那不成了汉唐遗风?




疫情不过是一把扯下了欧洲的遮羞布而已,说白了是疫情陡然增大了欧洲死结的压力,使其提前而更加彻底的暴露而已。要不是疫情,估计中国还有不少人以欧洲的“贵族范”而倾慕呢,贵族当不成,当个“跪族”也是不错的。


显然,疫情过后还这么想,多少显得有点low。


这一波疫情紧锣密鼓的到来,欧洲人搬出来的还是上回已经证明了卵用不顶的所谓“封城”。上回就封了个寂寞,这回继续封个寂寞。峨眉山上的猴子都知道打躬作揖讨吃的讨不到,下回就龇牙咧嘴的吓唬,说不定就讨到了,实在不行打滚卖萌嘛。欧洲大老爷把自己搞得连个猴都不如,也不知道何苦来哉。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


法国——继续疫情与恐袭齐飞、口罩与砍刀一色,疫情防控不防控,区别仅在于是本地狂砍还是跨省作案的差异。


德国——一板一眼走形式、有模有样玩教条,非常符合德国人“严谨”的作风,用最符合逻辑的行为,搞出最不符合逻辑的结果,用最理智的做法,搞出最疯狂的结局。


英国——继续当好“欧陆搅屎棍”的角色,只不过以前棍子握在自己手里,现在棍子握在美国手里。法国尼斯发生恐袭,英国媒体就敢用“Nice attack”的标题来报道,真是机灵他妈给机灵开门,机灵到了家。尼斯,英文音译是“Nice”,同时也是“好,棒棒哒”的意思。


其它欧洲国家无非是混天度日而已,欧盟主要领导国家都这个德行,旁边还守着一个刚刚脱欧的英国,还能怎么办?搅屎棍太近,中国太远。


如果说2020年3月份的时候关注欧洲疫情还有一点“卧槽原来你也这个德性”的意思在里面,这一波关注点就完全消失了: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照例是封个寂寞的城,照例是控个寂寞的病,真是铁打的疫情、流水的病人,反而因为国内疫情爆发已经相对久远了,在记忆里已经开始模糊,很多国人恐怕已经对老欧洲普通老百姓们的绝望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了。


山川依旧异域,风月已不同天


等着吧,不声不响之间,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注射疫苗了。天底下就数中国对于疫苗的事情叫得不够响亮,偏偏也就是做得最为成功,没办法。好几个提前不知道多久高调宣布“疫苗研制成功”的,到现在新增感染者人数都居高不下,反倒是一声不吭的,都开始接受普通人群接种了。


兴许等着中国人都接种完了疫苗,剩下一些匀点给老欧洲。


只要你肯低下你那高傲的头颅。

user avatar

本人真人真事:

之前在亚琛读书,现在在弗莱堡工作。

上上周回了亚琛搬家,当时亚琛是高风险地区,弗莱堡是低风险,所以从亚琛回弗莱堡后原则上是要检测的,而且免费。

当天回了弗莱堡,急忙赶去messe排队测PCR,待排到我时,工作人员说,今天已经满员了,200个样品满了,请礼拜一再来(礼拜日不上班)。

待到我礼拜一去的时候,工作人员拒绝了我的检测请求:

“现在弗莱堡也是高风险了,你从高风险回高风险不用测。”


不愧是德国,太严谨了


感谢大家的厚爱,我来补充一点细节:

当然检测200份只是单个网点的数量,而这个网点指的是检测中心,也就是图中黄色那里



“Coronatests bei Personen, die meist keine Krankheitssymptome, aber Anspruch auf einen Test haben (z. B. Reiserückkehrer aus Risikogebieten u. a.). Die Zugangswege sind regional unterschiedlich. Bitte Hinweise beachten.”

这一段的大意是,这里专门用来检测无症状但是需要做测试的人。这方面他们每天限制200人(因为有行人入口和驾车入口,不知道是行人200人还是行人+驾车200人)。

至于有症状的或者是密切接触者,一般是去蓝色,也就是家庭医生或者小诊所做咽拭子,他们会每天把样品寄到检测中心。根据一个同事的邮件时间判断,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天。

user avatar

欧美的基本国策:

拖延传染速度,预防住院系统超载,望眼欲穿盼疫苗。

user avatar

今年二月,德国《明镜周刊》一篇文章写道:“ 中国想要消灭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需要的药方不是什么西医疫苗,也不是中医草药,而是自由和民主。”

现在听这句话,是不是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德国在疫情控制中,算得上是西方世界中做得最像“利维坦”的那个了,政府行动迅速,再加上完善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医疗制造业,一度是“欧洲之光”。

但决定战争胜败最关键的因素,不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如果民众失去了组织力,基层没有执行力,没有人愿意奉献、牺牲、暂时放下“自私”,没有人选择选择利他、选择集体和大众……再科学的政策也没有办法推行,再合理的方法都没法落到实处,政府再封城,也是封了个寂寞。这时候,什么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就都成了《读者》杂志中的上古神话。

德国从历史上看,不耐持久战,一旦被拖入相持,下场都不太好,特别是在“冬将军”来临之际。

那还不如天下第一的美国,破罐子破摔,蒙起眼睛,无论死多少人,都假装看不见,还能把“战胜新冠”,吹成总统“最大的功绩”。

user avatar

德国抗击新冠病毒,不需要什么西医神药,也不是封城锁国。

而是自由与民主!

user avatar

德国想要消灭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需要的药方不是什么西医疫苗,也不是巫医草药,而是自由和民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德国大幅增加军费,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俄乌冲突。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格局,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德国,长期以来,对军事实力.............
  •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的决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和复杂背景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驱动 核能的兴衰起伏: 德国对核能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在冷战时期,核能曾被视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能够提供稳定的基载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西德在19.............
  • 回答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于2019年7月宣布将美国、德国、法国等10国的大使驱逐出土耳其,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国际反应: 一、事件背景与直接原因1. 土耳其与库尔德武装的长期冲突 土耳其与库尔德工人党(PKK)的冲突始于1988.............
  • 回答
    德克萨斯州,这个在美国版图上以其辽阔、能源产业发达以及相对独立的政治立场而闻名遐迩的州,近期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寒天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断水断电危机,并因此宣布进入重大灾难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恰恰发生在德州仍在新冠疫情的泥沼中挣扎之际。这场叠加性的危机,不仅仅是对德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峻考验.............
  • 回答
    延边富德足球俱乐部,这个曾经在绿茵场上承载着无数朝鲜族同胞梦想的名字,最终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谢幕。他们不是因为战绩不佳、实力不济,而是因为一句“欠税”,而被推向了破产解散的绝境。这不仅仅是一家足球俱乐部的倒下,更折射出中国足球产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一、 昔日辉煌,如何走.............
  • 回答
    五角大楼宣布撤离1.2万驻德美军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重大决定,其释放的信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五角大楼撤军的直接原因和动机: 战略重心的转移: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美国国防部近年来的战略重心一直在从欧洲和中东地区向印太地区转移,以应对所谓的.............
  • 回答
    2016年7月8日,韩国和美国正式宣布决定在韩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萨德)系统,这一决定无疑在我们国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其带来的战略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从那时起,这场地缘政治棋局的变动,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东北亚乃至全球的权力格局。表面上的理由,背后的考量当时,韩.............
  • 回答
    德国和荷兰先后禁止土耳其高官入境宣传公投,这无疑是近年来土耳其与欧洲国家关系中一个相当棘手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为何要宣传公投?首先,我们得明白土耳其高官为何要跑到德国和荷兰来宣传公投。2017年4月,土耳其举行了一场修宪公投,旨在将土.............
  • 回答
    对于山东农业大学疑似出现“女德讲座”的事件,以及校方“未发现明显失当情况”的回应,这无疑触动了当下社会对于性别平等、教育责任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敏感神经。我想深入探讨一下这件事情,并且试着摆脱那种刻板的AI报告感,更像是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所谓“女德讲座”,如果真的如.............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