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宣布将于 2022 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的决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和复杂背景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驱动

核能的兴衰起伏: 德国对核能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在冷战时期,核能曾被视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能够提供稳定的基载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西德在1960年代开始建设核电站,而东德在1980年代也计划建设。
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转折点: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全球核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深刻影响了德国民众对核能安全的认知。事故发生后,德国国内的反核情绪日益高涨,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
政治妥协与民意压力: 德国的核电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博弈和民意压力的影响。绿党作为德国重要的政治力量,一直将反核视为核心议题。而随着民意的转变,历届政府为了赢得选票,不得不回应民众对核安全的担忧。
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催化剂: 尽管德国在切尔诺贝利后就已经收紧了核能政策,但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成为了德国最终决定关闭核电站的直接催化剂。这场事故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核能安全性的恐慌,并给当时的默克尔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政府迅速调整了政策方向,宣布了加速关闭核电站的计划。

二、 环保主义与能源转型 (Energiewende)

“能源转型”的核心部分: 德国的核电站关闭是其宏大的“能源转型”(Energiewende)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转型旨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煤炭和天然气)和核能,转向以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体系。
环境理念的驱动: 德国在环保理念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核能虽然在运行过程中不直接排放温室气体,但其核废料处理的长期性和潜在风险,以及核事故的可能性,与德国追求的“零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存在冲突。
公众对核废料的担忧: 核废料的储存和处理是核能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德国民众对核废料的长期安全性和对后代的影响感到担忧,这使得找到永久性的核废料储存地成为一个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巨大挑战。

三、 经济与技术考量

能源结构的调整: 关闭核电站意味着德国需要填补因核电退出而产生的能源缺口。这对其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成本以及能源安全的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挑战: 德国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固有特点是间歇性和波动性,这对其并网、储存和调度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为了弥补可再生能源的不足,德国需要依赖进口能源(如天然气)或发展其他替代能源技术。
对经济的影响: 核电站的关闭可能对相关产业、就业以及能源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能源转型也需要巨额的投资来建设新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和电网基础设施。
技术替代方案的探索: 德国也在积极探索其他低碳能源技术,如绿色氢能、碳捕获与储存(CCS)等,以期在核能退出的背景下实现减排目标。

四、 国际影响与启示

“德国模式”的示范效应: 德国的核电站关闭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能源政策和核能未来的讨论。一些国家认为这是走向更清洁能源的必要一步,而另一些国家则对其能源安全和经济成本表示担忧。
核能安全标准的提高: 德国的决策也促使其他国家重新审视其核能安全标准和风险管理措施。
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德国的经验表明,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在追求清洁能源的同时,如何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负担性,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地缘政治因素: 近年来,俄乌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使得欧洲的能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一些国家因此重新评估了核能的价值,并考虑延长现有核电站的运行寿命或新建核电站。这与德国的核电关闭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全球能源格局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好”与“坏”:

积极方面(“好”):

提升能源安全(长期而言): 通过减少对高风险核技术的依赖,德国希望在长期内提高能源安全,避免核事故的发生和核废料处理的潜在风险。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关闭核电站的决定强力推动了德国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技术进步,促进了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
回应公众担忧与环保理念: 该举措符合德国主流社会的环保理念和对核能安全性的高度担忧,体现了政治决策对民意和价值观的回应。
减少核扩散风险: 减少核电站的数量也相对降低了核材料被滥用的风险。

消极方面(“坏”):

短期能源供应压力: 核电站关闭导致德国需要寻找替代能源,短期内可能增加对化石燃料(尤其是天然气)的依赖,对气候目标构成挑战,并可能导致能源价格上涨。
能源成本增加: 可再生能源在初期建设和并网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大量的储能技术来弥补其波动性,这可能导致整体能源成本的增加。
碳排放问题: 在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过渡期,如果依赖燃煤或燃气发电填补能源缺口,可能会导致碳排放增加,与气候目标相悖。
经济成本与就业影响: 核电站的关闭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包括退役费用、员工转岗等,对相关行业和就业可能产生影响。
能源依赖性: 德国关闭核电站后,可能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能源,这增加了能源供应的地缘政治风险。

总结:

德国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的现象,是其长期以来环境主义思潮、对核能风险的担忧以及政治妥协的综合结果,也是其“能源转型”战略的核心步骤。这一决定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践行环保理念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面临着能源供应稳定性、成本以及短期内碳排放的挑战。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德国的决策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表明,一个国家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时,需要周全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承受能力、社会接受度以及长期的能源安全战略。国际社会也需要继续关注和讨论核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安全、可靠、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动荡的背景下,德国的核电关闭政策及其后续影响,将持续受到各方的关注和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一直在研究欧洲各国的能源政策,德国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也正好在那里留学,所以想来说说这个事。

首先,德国放弃核能,不是安全技术问题。德国的地理位置是几乎不可能发生日本这么大的海啸和地震。德国核工业也是品质保证(参考德系车),重重设防,万无一失。2010年的时候,德国决定把当时的核反应堆延长8到14年不等的运营年限,也说明他对自己的核安全技术还是很有信心的。另外,德国之前和法国联合开发欧洲压水堆(

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

),西门子自己也一直在出口核技术。放弃核能,德国在技术上是放弃了很多既有利益的。

德国放弃核能的确有良好的政治和群众基础,但也不是真正的原因。1970年代反核运动的热点地区就在德国。以环保著称的绿党在德国联邦议院也占有一席地位。1998年到2005年绿党和社民党的联盟执政在反核运动上也推进的很多,比如,2000年的核能法修正案就禁止各能源公司新建核反应堆。但2011年发生福岛核事故的时候,德国并不是由绿党执政,而是基民盟,一个比较支持核能的政党,前面提到的运营年限延长就是它主推的。另外,民众其实也慢慢意识到核电带来的廉价电力,反核人士一直有,但也是不愠不火。

福岛核事故只是德国作出这步的一个导火索,真正推动放弃核能的德国的能源政策——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大。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使德国非常重视能源安全问题,继而转向发展再生能源。可是德国不像北欧各国,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也不像南欧国家,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所以,在放弃核能之前,德国在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上一直在努力,但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走到了一个瓶颈。而放弃核能,有种破釜沉舟的感觉。福岛核事故之后,80年代前建造的8个反应堆统统关掉,其他几个堆也会在2015年起逐渐关闭。为了填补这其中的空缺,许多停滞的新能源技术重新获得了发展动力。当然,弃核这个决定也受到了很多质疑,譬如放弃核电后如何稳定电价,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历史上,工业向来不是由一项技术统治的。德国想做的也正是这个,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如果它最终完成了,那也不亚于一场工业革命。

德国在这个方向的确做了很多,举其中一个我觉得最牛的设想:德国正在牵头一个跨地区能源项目EUMENA,目的是把北非和中东的再生能源利用起来,输送到欧洲大陆。详见

Dii - Turning Desert Power into reality: Home


以上是对德国放弃核能的分析,可以说德国弃核是个案,也是先驱。后续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德国的弃核政策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其他欧洲国家。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同样计划放弃或缩减核能的欧洲国家还有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和法国。保持不拥有核电承诺的国家有爱尔兰和意大利。继续维持或者发展核能的有瑞典、芬兰和英国等。下面来一个个分析他们不同的情况。

瑞士当下有5个反应堆在运行,提供40%左右的电力。但瑞士弃核压力比较小,人少地大,水利资源丰富,而且它给自己订的期限也比较宽松,一直到2034年。

比利时弃当下有7个反应堆运行着,提供50%左右的电力,计划从2015年到2025年逐步关闭。

西班牙现在拥有7个反应堆,但是由于找不到安全的核废料存放地,也打算弃核。现在政府已经决定不延长现有反应堆的运行执照,最长的一个将会在2021年关闭。虽然表面上比德国早,但其实压力不大,西班牙在高温太阳能发电技术上发展不错,今后几年的建设能填上核电的空缺。

法国的政策是逐步缩减核能,还没有打算完全放弃。主要原因也是法国非常依赖核电,75%的电力来自核能。现在法国的承诺是到2025年关闭24座核电站(感谢

@JuJue

指正,应该为24个反应堆),同时把核电比例降到50%。

爱尔兰曾经有核电站计划,但是没建起来,现在强调自己的无核政策。

意大利曾经有过四座核电站,但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让意大利震惊了。公投立马决定弃核,1990年起意大利就没有核电站在运营了。它的弃核是把本来要新建核电站的提议取消。

瑞典和德国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环保的国家,但瑞典更强调温室气体减排,所以没有放弃核电。另外,核电非常经济也是它维持核电的一个原因。瑞典今后会保持3个基地10个反应堆的数量,在原有选址附近新建反应堆,以解决反应堆退役问题。

芬兰是情况和瑞典类似,但它建更多的反应堆,前面提到的EPR就有一个在2005开建2016预计商业运行。

以上是欧洲各国对“核电站是否取消”的回答。有人同意有人反对,但由法国和德国的欧盟轴心带领下,还是会慢慢放弃核能走向再生能源。这是欧洲能源政策的总趋势。

但这个情况是否适合中国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张由NASA提供的全球城市灯光图就知道了——答案是否定的。

( 大图见

NASA's Visible Earth: Earth's City Lights

)

相比欧洲,中国不仅大部分是漆黑一片,而且即使东部发达地区的密度也不大。不同于欧洲几乎饱和的能源消耗,中国的能源需求在今后还会大大的增长。核能作为一种单价低、发电量稳定、几乎没有废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可以大大填补中国的这个空缺。相比较而已,火电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原料价格也上涨厉害。水电基本饱和,再建一个三峡已经不可能。风电和太阳能的入网问题才刚刚解决,储存问题依然是个世界难题,而且设备成本也过高。

当然有人会质疑核能的安全性,

@张晓华

提供的一系列回答,全面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核电站到底是不是环保与安全?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人反对? 大亚湾核电站如果发生核泄露怎么办?

所以说对于中国的能源政策来说,是非常需要核能的,不然今后中国将无法获得廉价清洁的电力,进一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并且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上失去砝码。

不过,这所有的前提是核电厂能安全运行,没有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核电再好也不能上。

参考资料:

Kernenergie nach Ländern Wikipedia Atomausstieg Wikipedia


=======华丽丽的分割线,不要问我丽丽是谁=======

2015.05.10更新

原答案写于2013年,现在各国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这里就不再更新了。但文中提到德国弃核的原因还是没有变:放弃核电,腾出市场空间,为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德国弃核的任务最终是否能按时完成,在这里还是打一个问号。用原答案里的一句话看待这个情况:德国弃核是个案,也是先驱。后续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下面回答几个评论中提到的问题:

1. 可再生能源替代核能可能么?

把这个问题扩展一下,用一种能源代替另一种能源是否可行,或者说,能源结构是如何决定。这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代变化的问题。你知道哪个大洲的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最高么?非洲!你知道人类什么时候用可再生能源更多么?在工业革命前!因为在非洲、在工业革命前,大量木头被当作燃料使用。而木头就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对于能源最终使用者而言,来源是无差别的,核电还是光伏发电,都是能给手机充电的。所以,用一种能源代替另一种能源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因为地域、发展水平、对环保的政策不同,不同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核能的态度会完全不同,进一步也决定了不同的能源结构。

2. 核聚变是否最终解决方案?

文中提到的弃核,指的是放弃利用核裂变反应的发电站,而核聚变电站是包括德国在内,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课题。我也非常肯定,这是人类使用能源的终极方式。因为无论传统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还是大部分再生能源(潮汐能,地热能除外,前者来自地月引力,后者来自地球内部),都是间接或直接地来自太阳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如果人类能控制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造了个小太阳,省略了中间所有的能量损失和形式转换。这将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的功率和效率,到时候,人类的星际征途也就不远啦!

3. NASA的全球城市灯光图为啥印度比中国还亮?

根据

@不说

查到的文献,说是因为印度有国家补贴,大家都用得上电,所以就比较浪费啦;也有说是因为中国人随手关灯的习惯特别好,所以相对比较暗。但该图本意是想引出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还不够高,能源需求还会增加。印度那边谜一般的情况,还待大牛考证。

4. 德国弃核是否是政治作秀?

弃核是德国的一个能源政策。既然有“政”字,就离不开政治了。国家的能源结构,都是其地理、政治、市场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这也意味着,当我们谈论能源的时候,绕不开政治这个因素。德国从法律上也好(1991年已出台可持续能源相关法律),从技术上也好,从市场上也好,从政党的立场上也好,都做好了一定准备,所以可以说作秀的成分比较小。弃核这个话题,本身也被许多民众支持,与其说是作秀,还不如说是顺应民意。

user avatar

这里有意思的一点是,德国的核电站退出后,其电力能源缺口将从法国核电得到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