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 同比攀升 6%,升幅超过预期?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数据解读与市场反应:

超出预期: 6%的同比涨幅意味着德国的通胀率高于此前普遍预测的水平。这通常会引发市场对通胀粘性(即通胀持续存在并难以迅速回落)的担忧。
对欧洲央行的压力: 欧盟调和 CPI 是欧洲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关键参考指标之一。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其通胀表现对整个欧元区的通胀趋势具有风向标作用。更高的通胀数据意味着欧洲央行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抑制通胀。
市场情绪: 这一数据可能会导致市场对未来加息幅度和频率的预期进一步提高,从而影响债券收益率、股市以及欧元汇率。

2. 通胀攀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从更广泛的视角看,这不仅是德国的问题,也是欧盟整体面临的挑战):

虽然您只提到了德国,但欧盟调和 CPI 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它反映了所有欧元区成员国的平均通胀水平。因此,德国的数据也与欧盟整体的通胀压力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驱动因素来分析:

能源价格:
俄乌冲突的影响: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自2022年2月以来,俄罗斯大幅削减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导致国际能源价格飙升,尤其是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尽管价格可能有所回落,但相比疫情前仍处于高位,对欧洲的能源账单造成巨大压力。
能源替代成本: 欧洲各国努力寻找替代能源供应,例如增加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然而,LNG的运输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都可能推高最终的能源价格。
季节性因素: 进入冬季,能源需求增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能源价格。

食品价格:
化肥成本上升: 俄乌冲突也影响了化肥的生产和供应,因为俄罗斯是化肥的重要出口国。化肥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农作物生产成本。
恶劣天气影响: 欧洲部分地区在2023年经历了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或洪水),这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进而推高食品价格。
供应链问题: 尽管一些供应链瓶颈有所缓解,但某些食品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分销仍然可能面临挑战和成本增加。

服务业通胀(“二次效应”):
工资上涨压力: 在经历了高通胀之后,为了弥补购买力的损失,工会和劳动者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企业为了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可能会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推高服务价格(例如,理发、餐饮、交通等)。
企业利润维持: 在成本上升的环境下,企业为了维持利润水平,也可能选择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
服务业需求复苏: 随着疫情限制的解除,服务业需求有所复苏,这为服务提供商提供了一定的提价空间。

其他因素:
全球供应链韧性: 尽管有所改善,但全球供应链仍然可能存在一些未完全解决的瓶颈,导致某些商品价格上涨。
财政刺激的滞后效应: 在疫情期间,许多国家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这些措施的滞后效应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支持需求,从而对通胀产生一定影响。

3.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的特殊性(可能的影响因素):

对能源的依赖: 德国在过去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虽然其已努力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但能源价格的波动仍然对其通胀产生显著影响。
工业基础的传导效应: 作为欧洲的“工业心脏”,德国的生产成本上升(包括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很容易通过其强大的出口能力传导到其他欧盟国家。
政府的补贴政策: 为了缓解高通胀对民众和企业的影响,德国政府可能采取了一些补贴措施(例如,能源价格上限)。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短期内抑制部分价格上涨,但也可能在统计上掩盖了更深层的成本压力,或者其财政支出也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

4. 对欧洲央行(ECB)的影响:

继续加息的理由: 德国通胀的超预期上涨,尤其是在服务业和核心通胀(剔除能源和食品)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会加强欧洲央行继续加息的理由。欧洲央行一直强调其控制通胀的决心。
潜在的“滞胀”风险: 如果通胀持续高企,但经济增长却明显放缓,那么欧洲经济将面临“滞胀”(Stagflation)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央行在加息抑制通胀和避免经济衰退之间将面临更艰难的权衡。
“看数据说话”的原则: 欧洲央行会密切关注即将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包括工资增长、通胀预期等,来决定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德国的6% CPI数据无疑是其决策的重要输入。
加息的传导时滞: 货币政策的效应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欧洲央行可能需要评估其此前已经实施的加息措施是否足够有效。

5. 未来展望与不确定性:

通胀是否见顶? 尽管通胀率仍然很高,但市场也在关注通胀是否已经过了最高点。如果能源价格能够稳定或回落,且供应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通胀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有所下降。
核心通胀的粘性: 核心通胀(剔除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更能反映潜在的通胀压力。如果核心通胀持续高企,说明通胀的驱动因素更为广泛和持久。
工资增长的演变: 工资增长是影响服务业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关键因素。如果工资增长速度与生产率增长速度不匹配,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
经济增长前景: 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如果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但也增加了滞胀的风险。

总结来说,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 同比攀升 6%,超出预期,这凸显了欧元区当前面临的严峻通胀挑战,其根源在于能源价格冲击、供应链中断以及潜在的工资物价螺旋风险。这一数据不仅增加了欧洲央行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也让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和滞胀风险的担忧加剧。分析这一现象需要综合考虑能源市场、全球供应链、劳动力市场以及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并密切关注未来经济数据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明后年欧洲将会有重大经济事件发生。

欧元区各国刚刚公布的11月通货膨胀率,德国5.2%,奥地利4.3%,而法国才2.8%,葡萄牙2.6%,希腊3.4%(10月),意大利3.8%。5.2%的通胀率在德国并不常见,实际上从50年代中期至今,德国通胀率突破5%只发生过4次,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德国通胀超过6%(同期其他西方国家普遍两位数通胀),90年代初超过5%,以及现在。欧央行管委会里来自德国、荷兰、奥地利等“高通胀”国家的成员希望欧央行能尽快收紧货币政策,而来自意大利、希腊、法国等高失业率国家的成员则认为通胀是暂时的,过早退出货币宽松政策会影响经济复苏。

最近三十年来,每次欧洲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出现严重分歧时,都引发了经济、货币危机。

90年代初,欧元还没生,为经济一体化而奋斗的欧洲人建立了一个欧洲货币体系,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相对固定。1992年,那是一个秋天,当欧洲大部分国家正在与经济衰退作斗争,需要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德国因为通胀高企(其实就3.5%...),不仅拒绝了G7会议上其他国家要求其降低利率的要求,还悍然提高了利率... 结果是欧洲国家爆发货币危机,英国、意大利相继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国家的货币与德国马克的比值也一路下滑。

欧元区建立以后的第一个十年,欧央行大部分时候是把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很德国。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各国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石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是不是和新冠危机后的现在很像),2011年3月欧元区通胀达到2.6%,“大da”超过了欧央行2%以内的通胀目标,紧接着就是加息,这让本就处于欧债危机漩涡中的希腊等国雪上加霜。

然后就是现在。不过与前两次有所不同,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自2012年后欧央行渐渐转向鸽派,货币政策更加偏向稳定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之类的。今年7月,欧央行将中期通胀目标由此前的“接近但低于2%”上调为2%,并表示可以短暂容忍通胀水平超过这一目标。鸽声是多么嘹亮,这在当时向外界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宽松政策将会继续。如今,欧元区11月份的通胀已经高达4.9%,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正在承受通胀之苦,而意大利、希腊等原本经济比较弱的国家则表示现在刚刚好,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现在竟然换成德国被架在火上烤了。

欧央行的官员们一直念叨着“通胀是暂时的”“明年通胀会下降”,对此我比较悲观,我觉得欧元区接下来会继续保持高通胀,直到欧央行货币政策急转弯,或者欧盟重启控制财政赤字的预算规则,然而从部分欧元区国家最近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来看,明年欧元区的财政立场仍将维持扩张性。

我设想了未来几种可能的情景:

1.欧央行的宽松政策维持时间过长,导致大部分欧元区国家通胀失控,货币政策急转弯,引发欧元区经济危机。

2.欧央行的宽松政策维持时间过长,导致德国通胀超过10%,德国考虑退出欧元区,引发欧元危机。

3.欧央行宽松政策退出速度超预期,导致意大利、希腊等国经济危机。

第三种可能性小,但前两种皆有可能,反正我觉得欧元区一定会搞出个大新闻

user avatar

德国目前是政治性通胀为主,叠加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通胀。

当下全球经济存在四大灰犀牛:新冠YM(敏感词)灰犀牛、碳排政治灰犀牛、供应链失衡灰犀牛、资产负债表衰退灰犀牛。

尽管所有明眼人都知道,四头灰犀牛一路狂奔而来,但舆论核战+美帝国竭力阻止多极化进程的垂死挣扎,正在阻止一切击杀灰犀牛的联合行动。


还记得川普任上,我回答了一条“为何全球集体开始右转?”的问题。我在回答中直言,当下是进入左转道,而非右转,引来嘲笑。

川普政府为首的右翼回光,是当下全球紧急左转,甚至引起左翼过激反弹的直接因素之一。

德国绿党在十六年后重返欧洲权力中心,是引发德国为首,欧盟政治性通胀背后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说川普时期是全球右翼政府的回光返照,带来了巨大资产泡沫,那么,拜登政府开始的全球左翼政府大反弹,将会加速进入通货膨胀时代。未来十年,是资产泡沫向通货膨胀转换的十年,没有任何一场主要经济体的大选结果,能够扭转这一趋势。

G20达成的全球税改(15%最低税率),和中美两国的反垄断,将终结“金融泡沫+实体通缩”并存的过往。

以及德国为首欧盟的去核能为代表的激进碳排政策,将会引发比当下天然气过渡造成的气价大涨更加长久深远的通胀影响。

过去十年,发达经济体追求的是温和或者正常的通胀。然而,在次贷危机造成的需求低迷、全球化积聚的充足产能、人口老龄化、贫富两极分化等因素压制下,通胀的周期一直被压在很低的位置。即便各国央行不遗余力的放水,通胀也激发不起来。于是过多的货币只能追逐未来的消费,也就是资本品,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资产泡沫大周期。

在这里首先要警醒,不要艳羡货币滥发被资产市场吸收,所引发的资产泡沫(股债房)。

从代际关系角度来看,资产泡沫意味着未来的消费变贵了,因为投资是未来的消费。今天的资本品变贵了,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消费品变贵了。这里损害的是子孙后代的利益。

如果发达经济体的养老金、共同基金、401k计划等大型基金,没有办法获得稳定收益的资产,或者因为越来越严重的“资产荒”导致安全优质的资产被超买而出现极低的收益率甚至负利率,那就意味着未来会频繁爆发养老金危机而产生越来越严重的通胀压力。

而这一切,源于财富无法在代际间有效平滑和分配。试想,如果未来人到老年需要消费的时候(购买通胀篮子里的消费品),资产完全以当前的天量价格“变现”,所形成的需求压力得有多大!这意味着我们常说的,货币的水从一个池子流向了另一个池子,即从资产的池子,流向了商品的池子,也就引发资产泡沫向大通胀的转移。

然而,一旦人到老年集体抛售资产换取消费品的时候,肯定会产生资产泡沫的破灭,这显然也是资产与商品、泡沫与通胀之间在代际关系上的再平衡。当然,这建立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集体共振,且生产技术没有质的飞跃,无法线性满足商品需求的前提下。

所以,当前的资产泡沫意味着未来的消费更贵了,意味着未来的通胀。因为投资是未来的消费,资产价格可以看成是“未来消费”创造的收入流的资本化。我们必须从理解投资和资产的本质上去理解当前资产泡沫的本质。

当下的拜登政府,会更多的采取"财政扩张+管制分配”的左翼手段,而非“货币宽松+资本市场”的右翼政策。主动的具有“社会主义功能财政”的财政政策+被动的有节制的服务于财政扩张的货币政策。

财政是左翼政府首先偏好的政策工具。奥巴马时代的美联储主席耶伦掌权当前美国财政,就是想在其任期内更多的通过财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而相对财政大赤字,搞完联储主席人选政治的美联储,大概率会变的越来越鹰。

前段时间,不少交易策略认为,拜登交易就是“再通胀”交易。可能就是考虑到他的这种左翼政策对通胀的“友好”。所以我们看到拜登当选后,美国国债隐含通胀和十年国债收益率不降反升,而且是V型反转后不断持续攀升。

当然,资产泡沫与通胀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大通胀引发的政策收缩最终刺破了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的破灭,也会将通胀拉入严重的通缩。

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平衡和权衡。左翼政策虽然容易引发通胀,但是对恶性通胀却是更加深入痛绝,因为恶性通胀会加重低收入阶层的困境。一旦有恶性通胀的苗头,左翼政策会立刻收紧货币,即使此时会导致资产泡沫破灭。

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恶性通胀,美联储会顶着股市超级大回调的压力,加速放缓和退出放水,甚至加息。


拜登时代的左翼政策组合,是企图用功能财政解决贫困人口经济问题,用货币政策稳住通胀和资产泡沫。梦想的状态是,贫困人口收入提高、温和的通胀与逐渐软着陆的泡沫。

中国最近几年的三大攻坚战:扶贫(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防风险(资金成本上升)与环保(产品成本上升),总体上是提前开展的通胀倾向而非泡沫倾向。

尽管CPI反应并不明显,但实际生活的体感物价已经毫无疑问的显示进入了通胀周期。

中国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定力,对房地产融资的严格管制、金融让利、金融反腐、全方位扶贫,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房住不炒等政策,也是不利于资产泡沫的。而对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关注和提高,则是反通缩倾向的。“六稳”和“六保”政策阻止了中国陷入严重的通缩。

然而,几乎所有的恶性通胀的发生,虽然表面上是恶意印钞造成的过度需求,但根源上都是因为供给体系被破坏了,也就是生产满足不了重大生活物资的需求,或外部条件触发的原材料成本的大幅提高。而生活成本的提高,社会的普遍不满,又只能通过印钞提高收入来解决,最终导致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

因此,只要真正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要市场经济的基础不破坏,恶性通胀可以避免。一旦有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就会有企业家为了追逐利润进行生产从而满足生产缺口。疫情期间的口罩等防疫物资价格的起落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让市场经济发挥一手软的作用,政府管控物价这一手硬,才有使得上力的基础。

同时,只要继续充分融入国际贸易,加大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严重的通胀也会被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外廉价资源平滑掉。当然,事物也是两面的,一旦与其它国家发生贸易战,原来依赖外循环的廉价资源断供或提价,严重的物资短缺和恶性通胀就会出现。前几年的猪肉价格,去年的铁矿石等上游材料大幅涨价,就是典型的证明。

这几年,美帝国在半导体领域变本加厉的阻碍全球多极化产业链的重组进程,尤其是重点针对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产业升级发展,从而妄图遏制形成三大经济圈各自都能主导半导体产业其中一部分关键技术和产能,改变美国一家独大控制主要核心技术,继续维持该产业在三大经济圈中严重不平等的分工格局。

美帝国既然要“协助”打破原有全球产业链秩序,那么我们必须利用美帝破坏自己主导全球产业链的机会,加速全球多极化产业链的重组进程。

关于通胀与泡沫关系的微妙之处在于,全球史无前例的大债务要想在顶部维稳,似乎除了通货膨胀也没有别的路子,但需要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就需要通胀与泡沫之间的微妙而惊险的平衡。

接下来,随着美国左翼政策的扩大,加上中国早就开始的更有利于公平的政策转向,总体而言,不利于资产泡沫,而容易带来通胀。

我们需要的是温和通胀,对中国而言只要保持市场经济的决定性地位,保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速全球多极化产业链的重组进程,就会避免严重的通胀。

没有恶性泡沫和严重通胀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

A股继续维持在一个整体上升通道中温和震荡,才是政策合理引向的结果。


啥是经济危机?直观的宏观经济衡量标准,就是经济增长为负。

今年下半年还没结束,先看下G20国家上半年的实际GDP两年平均增速(由高到低):

  • 中国 5.3%
  • 韩国 1.6%
  • 澳大利亚 1.3%
  • 印尼 0.9%
  • 土耳其 0.9%
  • 美国 0.7%
  • 俄罗斯 0.6%
  • 巴西 0.2%
  • 瑞士 0%
  • 加拿大 -0.4%
  • 荷兰 -0.7%
  • 印度 -1.1%
  • 日本 -1.7%
  • 法国 -1.8%
  • 德国 -1.9%
  • 墨西哥 -1.9%
  • 意大利 -2.2%
  • 沙特 -2.3%
  • 英国 -3.1%
  • 西班牙 -3.6%

11国为负,也就是说,全球前20大经济体,超半数,已经处于经济危机状态。

由于中美两国的绝对体量占比,只有中美中的一家为负,才会带来全球经济危机。

这也是为啥我在这条德国和欧盟问题下,以此转向谈中美的原因。

至于德国欧盟调和CPI数字攀升的数据本身,问题下其他知友的回答已经给出,不再赘述。

user avatar

各位说了不少,这个问题下面回答其实质量远高于热榜上的。

这次的通胀的核心就是能源问题。

重点在下面,我之前写过,复制过来给大家看

能源替代是需要时间的,新能源和旧能源之间只有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对于旧能源的依赖度才会大大下降,而这个道理普京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说明了。

在产业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之后,资本市场对于旧能源当然是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旧能源的提供商,它已经很清楚的知道未来它会被替代,它还会扩产,它还会继续追加投资吗?当然不会。

问题是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当旧能源停止扩产,停止投资后,新能源如果补不上这个缺口,那么就会爆发能源危机。

而旧能源的缺口和新能源的增补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敏感,是需要非常小心的操作的,彼此稍微出现错位,就可能导致缺口,因此在联合国COP26达成了妥协性协议《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这个公约里面就提到了能源的平衡。

能源平衡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能源问题上就不存在纯粹的经济问题,美元和石油的挂钩,欧佩克的增产与减产,俄罗斯的北溪二号线,这些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德国绿党的上台,绿党拿到了外交部的权力,那么绿党的外交是否会危及到能源安全?

很不巧的是,绿党反俄,支持以色列,还禁止对沙特军售。

哎,一言难尽……

user avatar


德国6.0算个啥?

通胀还得看我大立陶宛,9.3%,承受能力独步天下的立陶宛,怕不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萨瑟兰泉(Sutherland Springs)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枪击案,至少造成26人死亡,其中包括多名儿童。这起事件是美国现代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教堂枪击案之一,再次将美国社会关于枪支管制、宗教场所安全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事件经.............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时间),美国德克萨斯州萨瑟兰斯普林斯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26人死亡(包括袭击者本人),另有20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再次将美国国内枪支暴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发生经过:当天上午,阳光明媚,教堂里挤满了正在进行礼拜的教友。袭击者凯.............
  • 回答
    11岁少年何宜德南京大学专科毕业,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从天赋和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何宜德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极高的天赋。能在如此年幼的年纪完成大学专科教育,并且是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这本身就证明了他超乎寻常的智力水.............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德国伦理委员会(Deutscher Ethikrat)关于兄妹或姐弟婚姻非罪化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习俗、科学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核心议题:非罪化而非合法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并非直接推动兄妹或姐弟合法化婚姻,而.............
  • 回答
    德国大幅增加军费,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俄乌冲突。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格局,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德国,长期以来,对军事实力.............
  • 回答
    德国自民党(FDP)在2017年大选后退出与联盟党(CDU/CSU)及绿党组建“牙买加联盟”的谈判,这无疑是德国政治舞台上一次具有爆炸性影响的事件。这件事的复杂性和影响深远,绝非一句简单的“退出了”就能概括。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政治格局、各方诉求以及自民党的战略考量。背景:一场.............
  • 回答
    德国外长的话,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首先,它触及到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和经济定位,以及中国与欧洲关系中的一个关键议题。“一个欧洲”原则的含义与背景当德国外长提出“一个欧洲”原则时,他很可能是在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欧洲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在外交、贸易、安全等领.............
  •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全面“弃核”,这无疑是近年来欧洲能源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尤其考虑到当下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化石燃料价格飙升的背景,德国的这一举措更是显得颇具争议,甚至让许多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德国要在这样一个“能源不足的紧急关头”,放弃此前一直依赖的核电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能源政策.............
  • 回答
    关于德国大使声称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必要的,目的是保护科索沃平民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回顾那段历史背景,并考察支持和反对这一观点的论据。历史背景回顾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伴随着一系列民族冲突,其中科索沃地区成为焦点。科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