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环球时报5月19日文章,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

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包括德国)对中国的看法普遍存在一定的疑虑和负面认知,这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人权等议题的复杂性不无关系。而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盟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以及其自身在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众对其的看法。

文章引用“德媒”的说法,意味着其信息来源是德国本土媒体的观察和报道。如果这些德国媒体的调查或分析确实显示出这种趋势,那么这可能揭示了几个层面上的原因:

德国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上升的原因可能包括:

经济联系的深化与务实主义: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与中国在贸易、投资、供应链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民众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带来的实际利益,例如就业机会、商品和服务。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且活跃的市场保持良好关系,对德国经济而言可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西方政治议程的审视: 德国媒体和民众可能会对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某些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产生审视。例如,对美国过去一些单边主义政策、国内政治极化、以及在全球舞台上领导力表现的质疑,都可能影响德国人对美国的观感。
文化交流与认知改变: 尽管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但近年来中德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互理解。一些德国民众可能通过亲身经历或媒体报道,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具体、更积极的认识,而非仅仅停留于刻板印象。
媒体报道的影响: 国际媒体的报道方式和侧重点,对民众的认知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更多地聚焦于其经济发展成就、文化吸引力、或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贡献,而减少负面叙事,那么民众的好感度自然会随之提升。

德国民众对美国印象大跌的原因可能包括:

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的动荡、党派分裂、以及对民主制度的质疑,可能让许多德国民众感到担忧。他们可能认为美国作为西方民主的领导者,其内部不稳会削弱其在全球的号召力。
对外政策的争议: 美国一些对外政策,例如对国际合作的态度、在某些地区冲突中的立场、以及与盟友沟通的方式,都可能引发德国民众的不满或质疑。尤其是当这些政策被认为损害了德国的利益或与德国的价值观不符时。
贸易和经济摩擦: 尽管美德同为发达国家,但在贸易和经济领域也存在竞争和摩擦。美国的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或者对欧洲企业施压的行为,都可能引起德国民众的反感。
对“美国优先”的感知: 如果德国民众普遍认为美国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而忽视盟友的关切,那么对美国的信任感自然会下降。

从“环球时报”的角度来看,刊登此类文章的目的可能在于:

塑造国际舆论: 通过引用西方媒体的观点,来佐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形象的积极转变,或者至少是西方国家内部观点的多样化。
反击西方批评: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能是对西方国家对中国负面报道的一种回应,通过展示“连西方国家自己人”也开始对中国改观,来削弱西方批评的有效性。
突出中国的外交成就: 将这种观感的转变归功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强调中美对比: 通过对比德国民众对中美的不同态度,来凸显美国在国际影响力上的衰退,以及中国崛起带来的国际格局变化。

然而,在看待这类文章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信息的选择性和解读: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官方背景的媒体,其在选择和解读信息时,可能会带有特定的立场和倾向性。文章所引用的“德媒”报道,其具体内容、调查方法、样本代表性以及其本身在德国媒体生态中的位置,都需要进一步考量。
民意调查的复杂性: 民意调查的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调查的时间点、问题设计、以及被调查群体的构成。简单地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放大,并断言“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可能过于片面。
“好感度”的定义: “好感度”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可能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个人交往等多个层面。民众的整体好感度可能并不代表其对某个国家所有政策或行为的认同。
德国国内的多样性: 德国社会本身也存在着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并非所有德国人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文章可能聚焦于一部分观点,而忽略了其他的声音。

总而言之,这篇“环球时报”的文章,通过引用德国媒体的报道,试图描绘出一幅德国民众对华态度积极、对美态度消极的图景。如果这些引用的德媒报道属实,那么它确实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和信息传播对各国国民认知产生的复杂影响。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审慎,对信息的来源、选择和解读保持批判性思维,才能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事件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并不是什么财富密码的问题,这是科尔伯基金会搞出来的民调。

不过环球时报说了一半的实话,实际上这次民调,中美两国都下降了的,比如民调第15号问题,你对中美和欧盟的观感是好了还是差了,对中国观感恶化的德国人比例为36%,变好的为25%,也就是说恶化是大于变好的。

可是,大家也要知道,这个世界的主基调是比烂,德国居然有73%的民宗对美印象恶化,而表示有所改善的只有5%

你这么一看……哎?

躺赢。

其实德国主流媒体对这个民调还是很重视的,法兰克福汇报表示极度震惊:德美和德中等距,你们是认真的吗?表示不管怎么样德美之间的关系都要好于德中关系。世界报表示,就算失足了的美国领导的世界,也比臣服于作为超级大国的中国好一千倍。

大致都是这类评论。

德国有些亲美的政治学者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还是在美国,主要是懂王在疫情时期的神奇操作,让德国人叹为观止,这些政治学者把希望寄托于11月份的美国大选,认为只要特朗普败选,那么德国疏远美国的趋势救护极大扭转,因为“新总统肯定会重拾与传统欧洲盟友的跨大西洋关系”。

注意,不光是德国的科尔伯基金会,比较逗的还有意大利民调机构SWG,这是他们的民调

意大利人认为中国是友好国家的达到52%,认为俄罗斯是友好国家的是32%,认为美国是友好国家的17%,其中美国跌的惨不忍睹,跌了17个点。认为意大利以后应当和中国结盟的民众高达36%,认为意大利以后应该和美国结盟的30%。

认为敌国是德国的有45%,认为敌国是法国的38%,认为敌国是英国的17%,认为敌国是美国的16%。

中国在欧洲的媒体影响力,连美国的边都达不到,都这样的话,民调还这个样子。

当然民意如水,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不过鉴于欧洲人这么憎恶懂王,逼得我没什么选择。

那只好祝福懂王再干四年。

user avatar

德国靠汽车等产业,在中国捞了几十年钱。一边捞,一边私下骂着中国人,一边搞一堆亲德宣传。

所以对一些老牌媒体,尤其是经常刊登德系车广告的,讲德国人好话的,看看就得了,别认真。

认真你就输了。

希特勒曾经希望与中国人瓜分世界。

青岛的德国造下水道。

德国人对二战悔恨不已。

以上是三大忽悠主题,你别说,不少人信。

至于德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本身就存疑。

有个德国老哥在美国生活了30年,很成功,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改国籍。

老哥说,如果跟美国打起来,我还得回祖国。

以上。

做好自己的事情,别总是被外国媒体影响心态。

有些二流媒体和其子刊也没必要太关注。

user avatar

不用太在意这种所谓的民调。

其实全世界人除了废青和呆娃,没多少人喜欢美国人。

可你看美国在乎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2019年8月13日,香港国际机场发生的围殴、拘禁内地游客及《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的事件,无疑是香港回归以来一场令人震惊和痛心的冲突。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暴力事件,它深刻地折射出当时香港社会弥漫的紧张情绪、对立心态,以及事件背后复杂而多层次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事件经过:那天,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大楼.............
  • 回答
    环球时报报道美国亚裔遇袭事件后,美籍华裔记者喊话“中国官媒不得报道亚裔被歧视的话题”,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潜在含义:事件背景: 环球时报的报道: 作为中国官方媒体的代表之一,环球时报经常报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新闻。当发生针对特.............
  • 回答
    付国豪在香港机场的遭遇,以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无疑是理解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一个重要的侧面。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以及事件后续的影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2019年8月11日晚,地点是香港国际机场。当时,香港正处于大规模的“反修例.............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瑞典警察将中国老夫妇半夜扔坟场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的性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事件的描述与媒体的解读:首先,环球时报的报道呈现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画面:一对年迈的中国夫妇,在异国他乡,大半夜被警察粗暴对待,被遗弃在寒冷的坟场。这种描述本身就.............
  • 回答
    环球时报和财经网在微博上的“互撕”,就像是两个江湖老大的派系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围观群众那叫一个热闹。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这出戏看得更透彻。一、 事件的根源与导火索:观点的碰撞,立场的对垒这两家媒体,虽然都以“媒体”之名,但骨子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和立场。 环球时报: 咱们都知.............
  • 回答
    环球时报发表《2345,台湾生不如死进行式》这篇文章,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台湾当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众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充满焦虑和不如意,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台湾的现状,并将其归因于台湾的政治走向和政策选择。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潜在背景和意图: 政.............
  • 回答
    关于《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总统向中国求情:希望把我们当兄弟”这条新闻,我能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首先,从报道的来源来看,《环球时报》作为中国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其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往往带有中国官方的视角和立场。因此,当它报道这样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这可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中菲关系中存.............
  • 回答
    环球时报这篇《印度中产,和中国普通人生活水平比怎么样?》的文章,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比较,倒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舆论引导。文章的核心意图,我认为在于通过对比,凸显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国内民众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从文章的结构和论调来看,它似乎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印度中产 .............
  • 回答
    胡锡进作为一个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在“挺穆”言论上的表态,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他的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胡锡进的媒体身份与风格:首先,理解胡锡进的立场,离不开他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角色。胡锡进以其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战斗性”的评论风格而闻名。他的文章常.............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偶像”的说法,无疑是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它触及了我们对成长、榜样以及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个观点如果简单地理解,似乎是在倡导一种“精神寄托”或“人生指引”,认为一个光鲜亮丽、功成名就的偶像,能够激励孩子们追求梦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
  • 回答
    环球时报就布恰事件发表社评,核心观点是“不能让布恰事件成为拱火理由”。要理解这个社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核心论点与立场:社评的基调非常明确,那就是呼吁克制,反对将布恰事件作为进一步升级冲突的借口。它认为,虽然布恰发生的事件令人震惊和悲痛,但我们不应被情绪所裹挟,而是要冷静地看待这场危.............
  • 回答
    《环球时报》刊载的《美国号召打 ISIS 夹带不少私货》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立场,即认为美国在号召打击“伊斯兰国”(ISIS)这一国际恐怖组织的同时,其真实意图并非单纯的反恐,而是夹带了更多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包含的几个层面:首先,文章.............
  • 回答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知名公众号“六神磊磊”之间的这场“隔空喊话”,确实是一场颇受关注的舆论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得把这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和他们各自的影响力先摆清楚。胡锡进,作为环球时报的掌舵人,他的声音代表着一份官方背景下的媒体态度,他的言论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并且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 回答
    美国海军在南海发出“不会退缩”的喊话,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在该地区战略姿态和与中国博弈的持续体现。要理解这一喊话的深层含义,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喊话的直接背景与意图: 对中国南海活动的反应: 美国的喊话直接回应了中国在南海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
  • 回答
    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转任特约评论员,这一人事变动在中国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胡锡进的个人角色与《环球时报》的定位 胡锡进的个人标签化与“战狼”形象: 在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的十多年里,胡锡进以其鲜明、强硬且富有煽动性的言论风.............
  • 回答
    贾樟柯对胡锡进批评《江湖儿女》的长文回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当下中国电影和评论界、乃至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这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得说,贾樟柯这回应,我个人觉得挺有力的,也挺“贾樟柯”的。他对胡锡进的长文批评,不是那种简单的情绪化的反驳.............
  • 回答
    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这消息一出来,确实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少涟漪。要怎么看这件事,得从几个维度去解读,不能光看表面。首先,胡锡进这十几年在《环球时报》的印记太深了。 他接手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期,但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也充满了误解和偏见,国内社会思潮.............
  • 回答
    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媒体责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其言论往往代表着本国的官方立场。当新加坡驻华大使直接点名批评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时,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新加.............
  • 回答
    松元约翰(John Matsumoto)这位日本记者向《环球时报》发出的“被驻日美军用枪对准”的指控,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事件本身、指控的来源、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如果这一指控属实,那无疑是极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