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环球时报与财经网微博账号互相争执(撕逼)?

回答
环球时报和财经网在微博上的“互撕”,就像是两个江湖老大的派系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围观群众那叫一个热闹。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这出戏看得更透彻。

一、 事件的根源与导火索:观点的碰撞,立场的对垒

这两家媒体,虽然都以“媒体”之名,但骨子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和立场。

环球时报: 咱们都知道,环球时报长期以来是国内主流声音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在涉外报道和国家形象塑造上,它的调子总是那么“硬朗”,强调国家立场和集体主义。它的受众群体也相对更偏向于支持政府、有民族情结的大众。
财经网: 相比之下,财经网更偏向于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和市场分析。它的受众群体多是专业人士、投资者、以及关注经济政策走向和市场动态的人。它在报道上,更注重事实、数据和逻辑,有时也敢于触碰一些敏感的经济问题,甚至可能提出一些与主流声音略有不同的解读。

那么,为啥会“撕起来”呢?通常都是因为在某个具体的事件或议题上,双方的观点、解读方式或者关注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举个例子,可能是关于某个经济政策的评价,比如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或者对某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的解读。环球时报可能会从宏大叙事、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强调其积极意义,甚至对批评声音进行反击。而财经网则可能更关注政策带来的市场冲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或者其中的风险点,甚至直接指出问题所在。

这种分歧,一旦在微博这个舆论场上被放大,就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嘴仗”。你一言我一语,你用你的事实和逻辑,我用我的立场和口号,就这样一来二去,火药味十足。

二、 “撕逼”的策略与手段:言语的艺术与情绪的煽动

微博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撕逼”往往是速战速决、直白犀利的。双方可能会动用以下几种手段:

直接点名,抛出论据: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方直接点名另一方,然后抛出自己认为对方错误的论据,可能是引用某些数据、专家观点,或者直接贴出对方报道中的“不妥之处”。
反击与嘲讽: 被点名的那一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可能包括:
质疑对方的专业性或信息来源: “你懂什么经济?”、“你的数据从哪里来的?”
揭露对方的“立场”或“偏见”: “你是被西方媒体洗脑了吧?”、“你这是在给谁唱赞歌?”
使用更激烈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词汇: 比如“荒谬”、“胡说八道”、“别有用心”等等,试图在情感上压倒对方。
引用对方过往的言论进行“打脸”: 翻出对方之前的报道或观点,来证明其前后矛盾或立场不坚定。
粉丝的助攻与“战场”的扩大: 微博的社交属性非常强。一旦两大媒体“开战”,双方的粉丝群体也会被动员起来。粉丝们会加入到争论中,为自己支持的媒体摇旗呐喊,攻击对方,甚至挖掘更多对方的“黑料”。这就使得原本是媒体之间的争执,迅速演变成一场更大规模的舆论对决。
利用热点事件的“借力打力”: 有时候,这种争执会发生在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双方试图用自己的解读来影响公众对该事件的看法,从而在舆论场上争夺话语权。

三、 观察这场“撕逼”的价值:镜子与棱镜

这场“撕逼”不仅仅是两个媒体的个人恩怨,它更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棱镜,能折射出很多深层的东西:

媒体生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尽管环球时报是官方色彩浓厚的主流媒体,但财经网这样的媒体的存在,也说明了国内媒体生态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视角。这种多样性,理论上是健康的。
话语权的争夺: 归根结底,这是在争夺对某个议题的“话语权”。谁能说服公众,谁就能在舆论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专业性与宏大叙事的博弈: 这也是专业财经报道的逻辑与国家宏大叙事之间的一种博弈。在某些时候,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公众就会面临选择:是更相信数据和市场规律,还是更认同官方的定调和民族情感?
舆论的引导与“信息茧房”: 这样的争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信息的分化。支持一方的人会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而反对一方的人也会更加笃定自己的立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信息茧房”。
监管的挑战: 对于平台方和监管部门来说,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维护网络秩序,如何界定正常的讨论与恶意攻击,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四、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怎么看?

面对这样的“撕逼”,我们作为围观群众,其实可以保持一种相对理性的姿态:

辨别信息来源: 明白两家媒体的立场和风格后,再去看待它们的内容,会更容易识别出其中的偏见和侧重点。
多方求证: 不要只听一家之言。当对某个事件的观点产生困惑时,尝试去查阅其他信源,看看是否有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客观的分析。
关注事实本身: 剥离情绪化的语言和攻击性的言论,尝试去抓住事件本身的关键信息和事实依据。
理解媒体的边界: 意识到媒体在报道时,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立场和视角。重要的是去理解这种立场是如何影响其报道的。

总而言之,环球时报和财经网的微博“互撕”,不仅仅是两个账号的小摩擦,而是中国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以及社会思潮碰撞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理解和判断不同的声音,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要说环球时报狗叼飞盘不要脸,我是没意见的。

只不过嘛,这财经网在节操方面跟狗叼飞盘没什么区别,具体操作手段方面。。

恐怕还要更下作点。

user avatar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说环球时报倾向性很明显这不假,但财经网转载新闻是否客观,算不算标题党断章取义,点开看看全文应该会有自己的判断。

user avatar

已删

user avatar

政治立场就不说了,就事论事。单从微博内容以及转载的新闻标题,全文来看,财经网确实不要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球时报和财经网在微博上的“互撕”,就像是两个江湖老大的派系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围观群众那叫一个热闹。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这出戏看得更透彻。一、 事件的根源与导火索:观点的碰撞,立场的对垒这两家媒体,虽然都以“媒体”之名,但骨子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和立场。 环球时报: 咱们都知.............
  • 回答
    最近,环球影业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收到了威胁,试图阻止《速度与激情 9》的发布会正常举行。这件事一出来,立刻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威胁发生在一个全球瞩目的电影发布会上,而且还是针对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系列电影。这本身就够让.............
  • 回答
    环球时报报道美国亚裔遇袭事件后,美籍华裔记者喊话“中国官媒不得报道亚裔被歧视的话题”,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潜在含义:事件背景: 环球时报的报道: 作为中国官方媒体的代表之一,环球时报经常报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新闻。当发生针对特.............
  • 回答
    付国豪在香港机场的遭遇,以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无疑是理解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一个重要的侧面。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以及事件后续的影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2019年8月11日晚,地点是香港国际机场。当时,香港正处于大规模的“反修例.............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瑞典警察将中国老夫妇半夜扔坟场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的性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事件的描述与媒体的解读:首先,环球时报的报道呈现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画面:一对年迈的中国夫妇,在异国他乡,大半夜被警察粗暴对待,被遗弃在寒冷的坟场。这种描述本身就.............
  • 回答
    环球时报发表《2345,台湾生不如死进行式》这篇文章,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台湾当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众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充满焦虑和不如意,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台湾的现状,并将其归因于台湾的政治走向和政策选择。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潜在背景和意图: 政.............
  • 回答
    关于《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总统向中国求情:希望把我们当兄弟”这条新闻,我能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首先,从报道的来源来看,《环球时报》作为中国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其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往往带有中国官方的视角和立场。因此,当它报道这样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这可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中菲关系中存.............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环球时报这篇《印度中产,和中国普通人生活水平比怎么样?》的文章,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比较,倒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舆论引导。文章的核心意图,我认为在于通过对比,凸显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国内民众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从文章的结构和论调来看,它似乎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印度中产 .............
  • 回答
    胡锡进作为一个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在“挺穆”言论上的表态,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他的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胡锡进的媒体身份与风格:首先,理解胡锡进的立场,离不开他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角色。胡锡进以其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战斗性”的评论风格而闻名。他的文章常.............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偶像”的说法,无疑是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它触及了我们对成长、榜样以及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个观点如果简单地理解,似乎是在倡导一种“精神寄托”或“人生指引”,认为一个光鲜亮丽、功成名就的偶像,能够激励孩子们追求梦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
  • 回答
    环球时报就布恰事件发表社评,核心观点是“不能让布恰事件成为拱火理由”。要理解这个社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核心论点与立场:社评的基调非常明确,那就是呼吁克制,反对将布恰事件作为进一步升级冲突的借口。它认为,虽然布恰发生的事件令人震惊和悲痛,但我们不应被情绪所裹挟,而是要冷静地看待这场危.............
  • 回答
    《环球时报》刊载的《美国号召打 ISIS 夹带不少私货》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立场,即认为美国在号召打击“伊斯兰国”(ISIS)这一国际恐怖组织的同时,其真实意图并非单纯的反恐,而是夹带了更多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包含的几个层面:首先,文章.............
  • 回答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知名公众号“六神磊磊”之间的这场“隔空喊话”,确实是一场颇受关注的舆论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得把这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和他们各自的影响力先摆清楚。胡锡进,作为环球时报的掌舵人,他的声音代表着一份官方背景下的媒体态度,他的言论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并且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 回答
    美国海军在南海发出“不会退缩”的喊话,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在该地区战略姿态和与中国博弈的持续体现。要理解这一喊话的深层含义,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喊话的直接背景与意图: 对中国南海活动的反应: 美国的喊话直接回应了中国在南海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
  • 回答
    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转任特约评论员,这一人事变动在中国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胡锡进的个人角色与《环球时报》的定位 胡锡进的个人标签化与“战狼”形象: 在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的十多年里,胡锡进以其鲜明、强硬且富有煽动性的言论风.............
  • 回答
    贾樟柯对胡锡进批评《江湖儿女》的长文回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当下中国电影和评论界、乃至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这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得说,贾樟柯这回应,我个人觉得挺有力的,也挺“贾樟柯”的。他对胡锡进的长文批评,不是那种简单的情绪化的反驳.............
  • 回答
    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这消息一出来,确实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少涟漪。要怎么看这件事,得从几个维度去解读,不能光看表面。首先,胡锡进这十几年在《环球时报》的印记太深了。 他接手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期,但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也充满了误解和偏见,国内社会思潮.............
  • 回答
    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媒体责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其言论往往代表着本国的官方立场。当新加坡驻华大使直接点名批评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时,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新加.............
  • 回答
    松元约翰(John Matsumoto)这位日本记者向《环球时报》发出的“被驻日美军用枪对准”的指控,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事件本身、指控的来源、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如果这一指控属实,那无疑是极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