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环球时报说的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偶像?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偶像”的说法,无疑是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它触及了我们对成长、榜样以及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个观点如果简单地理解,似乎是在倡导一种“精神寄托”或“人生指引”,认为一个光鲜亮丽、功成名就的偶像,能够激励孩子们追求梦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偶像是一个“好礼物”?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一个在某个领域(如体育、艺术、科学)表现出众、坚韧不拔、品格高尚的偶像,确实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看到偶像为了梦想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孩子可能会受到启发,愿意在自己的学习或兴趣上投入更多。偶像的成功经历,也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种子。

其次,偶像能够提供情感上的共鸣和支持。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惑、迷茫,甚至感到孤独。一个他们喜欢的偶像,能够填补他们情感上的某种需求。他们可能会通过关注偶像的动态、了解偶像的生活,来获得一种归属感和陪伴感。当偶像经历低谷并最终走出困境时,这种“共同成长”的感觉会更加强烈,让孩子觉得“我也能做到”。

再者,偶像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 偶像所在的领域,往往是孩子们之前可能不太了解的。通过关注偶像,孩子们可能会接触到新的文化、新的知识、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他们的认知世界。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个歌手而开始学习乐器;一个喜欢篮球的孩子,则会更加关注NBA赛事和球员。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说法的潜在危险和局限性。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偶像”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环球时报所说的“偶像”,更多地指向的是那些在媒体上活跃、拥有大量粉丝的公众人物,尤其是演艺明星。然而,这些公众人物,尤其是年轻的偶像,往往也处于不断被塑造、被消费的过程中。他们的形象可能经过精心包装,未必真实;他们的私生活可能并不完美,甚至存在道德风险。

将一个“偶像”作为“最好的礼物”,存在几个严重的隐患:

“礼物”的易碎性与不可控性。 偶像不是静止的,他们的事业、名誉、甚至个人品德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旦偶像“塌房”(犯错、出轨、违法等),对于曾经将他们视为“最好的礼物”的孩子来说,将是巨大的情感打击,甚至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崩塌。这种“礼物”的不可靠性,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过度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媒体呈现的偶像往往是经过美化的,他们的成功似乎来得“理所当然”。这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成功是唾手可得的,而忽略了成功的背后是大量的汗水、天赋、机遇,甚至是牺牲。当孩子发现现实中的困难比想象中大得多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偶像崇拜”与“独立思考”的冲突。 过分强调“偶像”,容易让孩子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交给偶像。他们可能盲目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甚至将偶像的观点视为真理,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某个人的“复印件”。
“礼物”的定义过于狭隘。 “最好的礼物”应该是什么?是能够长期滋养孩子心灵、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的品质和能力。相比于一个可能转瞬即逝的偶像,父母的陪伴、良好的家庭教育、系统的知识学习、健康的生活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才是对孩子更宝贵、更持久的“礼物”。将“偶像”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对这些更根本的教育要素的忽视。
消费主义的裹挟。 很多时候,偶像的产生和维护,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运作。将偶像包装成“最好的礼物”,也容易让孩子对物质和表面的光鲜产生过度追求,而忽略了内涵的培养。

更理性的视角:从“偶像”到“榜样”

我认为,环球时报的说法,如果能够被更深刻地理解,或许可以引申到“榜样”的概念。一个真正的“榜样”,不一定需要是镁光灯下的明星,他可以是任何在某个领域有建树、在品德上值得学习的人。更重要的是,榜样不应是盲目崇拜的对象,而是 激发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参照。

一个好的榜样,其价值在于:

1. 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能持续努力。
2. 体现了专业领域的精深: 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的钻研和贡献。
3. 拥有高尚的品德: 诚实、善良、有责任感、尊重他人。
4. 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 并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展现出成长的过程。

总结来说,

环球时报的说法,初听之下可能有些耸人听闻,也确实抓住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榜样的需求。然而,将其视为“最好的礼物”,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危险的论调。孩子成长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 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学习技能、塑造品格、独立思考的多元化资源。 父母的爱与陪伴、优质的教育环境、以及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真正体现出优秀品质的普通人,或许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更坚实、更值得信赖的“礼物”。

将“偶像”奉为“最好的礼物”,更像是将孩子从现实世界中抽离,让他们寄情于一个可能并不牢靠的虚拟光影,而忽略了构建孩子自身内在世界的真正基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赋能,而不是“偶像化”的输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是没错,但也要看在什么语境里面。我双手双脚赞同正能量明星的存在,但是我不是很喜欢带着粉丝走极端路线的明星和粉丝团体。

我初一的时候,粉过一个相当糊的明星,有一次他破天荒上了《当代歌坛》,结果我所在的小县城买不到,我很难过很委屈,因为他实在是太糊了,错过这次下次完全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当时还没有微博粉丝群这一说,只有百度贴吧和QQ群。因为明星相当糊,所以吧务和吧里成员的关系处的非常好。我记得吧主是个四十几岁的姐姐,坐标一线城市。

我私信问她能不能给我买两本,一本拆封,一本收藏。

姐姐还真的答应了。

但没有完全答应,她告诉我,现在还是学生的话,不建议买太多,毕竟花的是父母的钱。

然后就从买杂志聊到了她的追星路,聊到了和我一般大的她女儿。

她告诉我,她女儿和我一般大,也追星。但她也会给女儿一笔固定的零花钱,用完就没有了,这样,在建立正确金钱观的路上,其实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后来,她又问我买专辑和周边的事情有没有经过家长同意,我说没有,但钱是我自己挣来的,帮同学写作业,还有每周跑百货商场买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再转手到班级里卖。

她说,即便这样,也还是知会家长一声比较好,不仅仅是因为钱,也是对家里人表示尊重。

那个时候我有点不耐烦她的好为人师和迂腐,但现在想来她的每句话都推心置腹。

我觉得环球时报说的没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以是偶像,这没有任何问题。偶像会起到引导作用,好的偶像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坏的偶像当然也坏一窝。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偶像是贾平凹。十六岁的时候她就很喜欢,二十五岁的时候仍然很喜欢。她二十三岁生日的时候,我辗转给她弄了一本贾平凹签过名的书,这本书至今仍然在她书柜的最高处放着。好像也是因为喜欢贾平凹,她后来真的去写小说了,大学毕业写到今天,也已经很多年了。

这难道不是偶像的力量吗?

我们反感的,是病态的、恶意的偶像圈子。

偶像力量是个很玄妙的东西,这点我们真的不太能否认。就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的女儿,上初中,疯狂追星,迷恋一个打架子鼓打得特别好的明星。

朋友本来做好了三天一次谈话五天一次吵架的准备,然后突然发现——

她女儿的追星,和她想的追星,好像不是一个东西。

她没有给明星花过一分钱,但是做混剪cut,学架子鼓,将视频上传到B站以后,莫名其妙也有了一小批粉丝。最近听朋友说,好像还有商家问她能不能做广告植入。

就很有意思。

打投控评是一种追星,为了明星去学自己想要的技能,也是一种追星。而好的偶像、好的引导,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

新一批的年轻人,比其我们来说,应该还是幸运的。就如同环球时报的视频里面说的一样,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本,为自己喜欢的偶像买单,也有兴趣,有时间,为成为更好、更接近偶像的人努力。

环球时报的视频,其实很难不给我触动。视频里面的陈宣,她的偶像就是体坛明星,她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向着更好的自己一路狂奔,而这,在我看来,也是偶像的力量。

环球时报的视频,以及我身边的许多人,无一例外都告诉我——

追星,并不一定意味着成为疯狂的粉丝;

也可能意味着成为更好的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偶像”的说法,无疑是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它触及了我们对成长、榜样以及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个观点如果简单地理解,似乎是在倡导一种“精神寄托”或“人生指引”,认为一个光鲜亮丽、功成名就的偶像,能够激励孩子们追求梦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
  • 回答
    《环球时报》刊载的《美国号召打 ISIS 夹带不少私货》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立场,即认为美国在号召打击“伊斯兰国”(ISIS)这一国际恐怖组织的同时,其真实意图并非单纯的反恐,而是夹带了更多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包含的几个层面:首先,文章.............
  • 回答
    胡锡进作为一个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在“挺穆”言论上的表态,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他的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胡锡进的媒体身份与风格:首先,理解胡锡进的立场,离不开他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角色。胡锡进以其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战斗性”的评论风格而闻名。他的文章常.............
  • 回答
    付国豪在香港机场的遭遇,以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无疑是理解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一个重要的侧面。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以及事件后续的影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2019年8月11日晚,地点是香港国际机场。当时,香港正处于大规模的“反修例.............
  • 回答
    环球时报报道美国亚裔遇袭事件后,美籍华裔记者喊话“中国官媒不得报道亚裔被歧视的话题”,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潜在含义:事件背景: 环球时报的报道: 作为中国官方媒体的代表之一,环球时报经常报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新闻。当发生针对特.............
  • 回答
    贾樟柯对胡锡进批评《江湖儿女》的长文回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当下中国电影和评论界、乃至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这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得说,贾樟柯这回应,我个人觉得挺有力的,也挺“贾樟柯”的。他对胡锡进的长文批评,不是那种简单的情绪化的反驳.............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在香港和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并且牵涉到一些敏感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 竞选港大学生会的内地生: 这是一位来自内地的学生,在竞选香港大学学生会的重要职位时,被要求提供一些个人背景信息。 被要求交待的背景: 其中一个被重点提及且引起争议.............
  • 回答
    2019年8月13日,香港国际机场发生的围殴、拘禁内地游客及《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的事件,无疑是香港回归以来一场令人震惊和痛心的冲突。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暴力事件,它深刻地折射出当时香港社会弥漫的紧张情绪、对立心态,以及事件背后复杂而多层次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事件经过:那天,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大楼.............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瑞典警察将中国老夫妇半夜扔坟场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的性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事件的描述与媒体的解读:首先,环球时报的报道呈现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画面:一对年迈的中国夫妇,在异国他乡,大半夜被警察粗暴对待,被遗弃在寒冷的坟场。这种描述本身就.............
  • 回答
    环球时报和财经网在微博上的“互撕”,就像是两个江湖老大的派系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围观群众那叫一个热闹。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这出戏看得更透彻。一、 事件的根源与导火索:观点的碰撞,立场的对垒这两家媒体,虽然都以“媒体”之名,但骨子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和立场。 环球时报: 咱们都知.............
  • 回答
    环球时报发表《2345,台湾生不如死进行式》这篇文章,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台湾当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众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充满焦虑和不如意,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台湾的现状,并将其归因于台湾的政治走向和政策选择。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潜在背景和意图: 政.............
  • 回答
    关于《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总统向中国求情:希望把我们当兄弟”这条新闻,我能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首先,从报道的来源来看,《环球时报》作为中国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其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往往带有中国官方的视角和立场。因此,当它报道这样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这可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中菲关系中存.............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环球时报这篇《印度中产,和中国普通人生活水平比怎么样?》的文章,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比较,倒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舆论引导。文章的核心意图,我认为在于通过对比,凸显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国内民众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从文章的结构和论调来看,它似乎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印度中产 .............
  • 回答
    环球时报就布恰事件发表社评,核心观点是“不能让布恰事件成为拱火理由”。要理解这个社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核心论点与立场:社评的基调非常明确,那就是呼吁克制,反对将布恰事件作为进一步升级冲突的借口。它认为,虽然布恰发生的事件令人震惊和悲痛,但我们不应被情绪所裹挟,而是要冷静地看待这场危.............
  • 回答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知名公众号“六神磊磊”之间的这场“隔空喊话”,确实是一场颇受关注的舆论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得把这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和他们各自的影响力先摆清楚。胡锡进,作为环球时报的掌舵人,他的声音代表着一份官方背景下的媒体态度,他的言论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并且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 回答
    美国海军在南海发出“不会退缩”的喊话,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在该地区战略姿态和与中国博弈的持续体现。要理解这一喊话的深层含义,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喊话的直接背景与意图: 对中国南海活动的反应: 美国的喊话直接回应了中国在南海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
  • 回答
    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转任特约评论员,这一人事变动在中国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胡锡进的个人角色与《环球时报》的定位 胡锡进的个人标签化与“战狼”形象: 在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的十多年里,胡锡进以其鲜明、强硬且富有煽动性的言论风.............
  • 回答
    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这消息一出来,确实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少涟漪。要怎么看这件事,得从几个维度去解读,不能光看表面。首先,胡锡进这十几年在《环球时报》的印记太深了。 他接手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期,但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也充满了误解和偏见,国内社会思潮.............
  • 回答
    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媒体责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其言论往往代表着本国的官方立场。当新加坡驻华大使直接点名批评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时,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新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