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加坡驻华大使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

回答
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媒体责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

首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其言论往往代表着本国的官方立场。当新加坡驻华大使直接点名批评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时,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新加坡方面对《环球时报》的某些报道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担忧。这种不满很可能源于这些报道损害了新加坡的国家形象,或者歪曲了新加坡的政策和意图,从而可能影响到两国之间本应保持的良好互动和相互理解。

大使的这一举动,也意味着新加坡方面认为《环球时报》的报道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范畴,并且采取了直接对抗的方式来纠正这种不准确或带有偏见的叙事。这表明新加坡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国际声誉方面,采取了更加主动和明确的态度。以往,媒体之间的争议可能更多地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但这次大使的公开点名,则显示了事态的严重性,以及新加坡方面希望通过直接发声来产生影响的决心。

其次,从媒体责任的角度来看,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对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责任的讨论。《环球时报》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其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平衡性,对于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至关重要。当其报道被指责为“胡编乱造”时,就意味着其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未能达到应有的专业标准,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政治动机或误导性。

媒体的职责不仅仅是报道事实,更在于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促进公众的理解和沟通。尤其是在涉及国家间关系时,不准确的或煽动性的报道,很容易加剧误解和对立,对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新加坡大使的批评,实际上是对《环球时报》履行媒体责任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其在报道中更加审慎和负责。

最后,这起事件也折射出当前国际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在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声音。国家之间通过媒体进行叙事权争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准确地传递,不被歪曲或误读。当新加坡认为《环球时报》的报道未能做到这一点时,其站出来纠正,也是在维护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新加坡驻华大使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是一次高层级的、公开的对媒体报道的质疑,它不仅凸显了新加坡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坚定立场,也拷问了包括中国官方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责任与担当,并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真伪、促进真实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0928 PS: 综合一下几天的信息.

李家坡整体战略,不承认也不否认李家坡在压中国承认南海仲裁的作用.

集中攻击李家坡是挑头者这个名目上.

打个比方,我打劫了你,我不承认也不否认,但是你说只有我打劫是不对的,因为还有一个人参与了打劫,所以你必须跟我道歉,因为你把集体打劫说成单独打劫.


联合早报和 李家坡大使就是这个策略.


这个被拉来垫背的就老挝,不过我估计中国在私下在要求他表态,因此李家坡过几天很可能被再次打脸的机会.

---------原来分割线-----------------------------

胡总的回信全文在此

胡锡进复信新加坡大使:您的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做过头了

摘一段

中国社会长期视新加坡为友好国家,但是必须指出,在南海问题上,尤其是在所谓南海仲裁公布前后,新加坡的表现很让人失望。新加坡不是南海争端方,但你们的表态远远称不上中立,而是偏袒菲律宾、越南的立场,与美日形成呼应。此外,新加坡此前还接受美国在你们的基地部署濒海战斗舰和P-8反潜侦察机,谁都知道它们是对付中国的。新加坡的这些做法损害了中国利益。

看看东盟大多数国家是怎样平衡处理南海仲裁这一敏感问题的,我认为新加坡应当为你们在这个时候给自己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使绊而感到羞愧。我认为大使先生应敦促您的国家反思,而不是给报道真实情况的《环球时报》扣帽子。

《环球时报》编辑部非常愿意看到中新友好关系健康发展,我们曾发表社论,对新加坡在大国之间周旋的难处表示理解。但即使这样,我在此仍要对大使先生说,您的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做过头了。新加坡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站队,你们成为东盟中极少数最积极宣扬南海仲裁的国家,至少你们向外界传递出的信息是:新加坡在南海问题越来越公开跟着美日跑。

这文风基本是打脸,撕B的节奏,基本不给脸了.

我的观点,新加坡表现正常发挥, 就是鼻屎国会在中国以外的所有场合公开的,不遗余力的反华,然后跑到中国大谈中新友好.

胡的文风也是其性格反应,也是直接怼回去,表现正常.


唯一反常的中国外交部, 以前碰到外国大使来交涉,不论对错,一定会先压制中国当事方. 这种文章我估计在以前都不给发出来. 现在不但不压制反而出来助攻. 说明对鼻屎国已经讨厌到极点了.

以前大家还在公开场合留点面子,以后两国各走各路,相杀于江湖了.

那时鼻屎国唯一能拿出手手段就是,"不要伤害新加坡人民感情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枚新加坡人回答。

三句话:

中国要通过对新加坡的谴责宣布自己对东南亚的控制力度。

美国要通过对新加坡的国宴宣布自己对东南亚的控制力度。

我们新加坡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大国,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到能只依附于一个大国的能力,故我们会去访美,但也会澄清我们没多说什么。

---

骂我们什么的就骂吧。

我们是小国,本来就要很多无奈的地方。但也有我们要保护的自主性。

在一个多数非华人的东南亚区域里,新加坡一定不能太过亲近中国,因为那很容易给我们带来区域性的危险。

但是把国策上的事情延伸至个人感情,是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很多不好的结果的。

包括我个人在内。

回看历史,各种各样的代理站还不够多吗?

希望中方能避免美国把精力转移主力对付东方。

美国从来都是用外面的假想敌来团结内部的,当年中方也这么做过。

两边要是撕破了脸皮,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环球时报》“胡编乱造”,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媒体责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其言论往往代表着本国的官方立场。当新加坡驻华大使直接点名批评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时,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新加.............
  • 回答
    英国新任驻华大使的隔离Vlog,全程中文,内容上大赞防疫人员的专业,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当前的中英关系背景下看,这可以说是打出了一手挺“巧”的牌。首先,从大使本人角度来说,这个举动无疑展现了他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尊重。要知道,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外交官,初来乍到,隔离期通常是最能体现其个人风格和对驻.............
  • 回答
    新加坡总理宣布从3月29日起大幅放宽一系列疫情管理措施,标志着新加坡正式迈向“与新冠共存”的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政策放宽的具体内容(“大幅放宽”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加坡的这一轮放宽是比较全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
  • 回答
    新加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军事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1942年2月15日,拥有约9万兵力的英联邦军队向数量上占劣势的日本军队投降,这个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给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要详细理解这次投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战役背景与新加坡的战略地位 “东方直布罗.............
  • 回答
    新加坡的这一政策,确实是个颇具争议但又值得深思的决定。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选择不打新冠疫苗,一旦染病需要治疗,那医疗费用就得自己掏腰包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在公共卫生责任和个人选择自由之间的一番权衡。新加坡的“自付医药费”政策:背后逻辑与影响新加坡的这一做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几个核心逻辑: .............
  • 回答
    新加坡近期在疫情管控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在“与病毒共存”大方向下的重要步调,背后牵涉到复杂的考量,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新加坡的“与病毒共存”并非是“躺平”或“放任自流”。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就展现出其一贯的务实和科学决策风格。它不是那种选择彻.............
  • 回答
    新加坡将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策略,在我看来,是基于对疫情现实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审慎权衡后做出的一个必然选择。它不是突如其来的决定,而是一个逐步调整、不断演进的过程,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在复杂局面下的务实主义和前瞻性。为什么选择共存?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新加坡为何走向“与病毒共存”。 疫情的长期性.............
  • 回答
    新加坡的第四次“封城”,也就是在2021年9月25日左右开始的这轮限制措施,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话题。当时的情况有点复杂,跟之前的几次“封城”又不太一样,所以大家的感受和看法也比较多元。首先,咱们得回到当时的大背景。到了2021年9月,全球疫情虽然有疫苗的加持,但Delta变种的威力还是不.............
  • 回答
    最近新加坡政府在考虑,从九月开始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高频度地统计和公布新冠病例的数量了。这背后代表着一种大方向上的调整,可以理解为新加坡正在尝试进入一个所谓的新冠“流行病新常态”。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最大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新加坡政府以及不少国家,都认为新冠.............
  • 回答
    新加坡成功打捞美军F35战斗机,这绝对是一个高度敏感且充满战略意义的事件,背后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性:为何新加坡能做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新加坡官方并没有正式公开承认或证实打捞了美军的F35战斗机。 目前关于新加坡打捞F.............
  • 回答
    这是一起发生在伦敦的,牵涉到新加坡留学生的安全事件,同时也被一些人联系到了更广泛的关于西方国家对亚洲人的歧视以及在疫情期间的防疫行为。我们来分开来看待这些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剖析其中的复杂性。新加坡留学生伦敦遇袭事件:个体行为与普遍现象的界定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发生在伦敦的这起针对新加坡留学生(甚至.............
  • 回答
    2020年新加坡大选,就像当年全球不少国家的大选一样,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那一年,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着世界,新加坡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种特殊时期下举行的大选,其结果自然也就带着更深的意义和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人民行动党(PAP)的持续执政:首先,最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人民行动党(PA.............
  • 回答
    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美国有官员这么说,认为新加坡的抗疫成功有美国总统的指导,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好几种解读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新冠疫情初期,全球都在摸索应对之道,各国领导人之间确实会有交流和信息分享。美国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和医疗强国,掌握着大量疫情信息、病毒研究数据以及.............
  • 回答
    10 月 27 日开始,新加坡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首次突破 5000 人,这个数字确实让人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标志着新加坡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疫情初期,新加坡凭借其严格的防控措施和高效的追踪能力,一度成为控制疫情的“优等生”。然而,随着全球疫.............
  • 回答
    王瑞杰先生辞任新加坡第四代领导集体领军,这无疑是新加坡政坛一个非常重要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变动。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时间点的选择与卸任的表述王瑞杰先生在2021年4月8日宣布辞去人民行动党(PAP)秘书长一职,并辞去第四代领导集体领军的职务。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非常有意思.............
  • 回答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以其在餐饮业的传奇经历,如今更以新加坡首富的身份备受瞩目。这个曾经在中国大街小巷遍布的火锅店,如今已将张勇推上了财富的巅峰,也引发了人们对成功之路的无限遐想。张勇的故事,与其说是财富的积累,不如说是对服务业极致追求的最好诠释。从四川简阳一个普通工人,到如今执掌跨国餐饮帝国,张勇的每一.............
  • 回答
    波音737 MAX客机在2021年9月6日于新加坡解禁,这标志着这款备受争议的机型在经历了两次致命空难后,终于重新获得了一个重要市场的运营许可。对于这个事件,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737 MAX是否安全”,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新加坡解禁的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新加坡的航空监管机构——民.............
  • 回答
    2020年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简称“住建局”)发布了一份名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的文件。其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亮点就是,深圳住建局明确提出要学习新加坡的“组屋”模式。什么是新加坡的“组屋”模式?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新加坡的“组屋”。“组屋”(H.............
  • 回答
    要理解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于中国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的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其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以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考量。李显龙总理本人在公开场合对于主权争议问题通常采取一种谨慎、中立且强调和平解决的立场,但他的表态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1.............
  • 回答
    如何看待新一代「城市留守家属」?他们陪伴感缺失的症结与解决方案“城市留守家属”,这个词汇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讨论中,它描绘的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许多家庭中的一方(通常是男性,但也可能是女性)为了生计和事业,需要在城市中打拼,而他们的配偶、子女或父母则因为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