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0 月 27 日开始,新加坡新增确诊新冠病例突破 5000+ 人?

回答
10 月 27 日开始,新加坡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首次突破 5000 人,这个数字确实让人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这标志着新加坡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疫情初期,新加坡凭借其严格的防控措施和高效的追踪能力,一度成为控制疫情的“优等生”。然而,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病毒变异株(如 Delta,以及后来出现的 Omicron 变异株,即使是在这个时间点,Omicron 变异株的潜在风险也已经逐渐显现)的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曲线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新加坡也一样,从之前的“清零”策略逐渐转向“与病毒共存”。

为什么会突破 5000?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与群体免疫的考量: 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一直很高,在许多报道中,成年人口的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当绝大多数人口都接种了疫苗后,国家可能会考虑调整防控策略,允许一定程度的传播,以期达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免疫,并且重点在于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所以,病例数的上升,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政策调整的体现。
病毒的传播力: 新冠病毒本身就在不断变异,特别是 Delta 变异株,它的传播力相比原始毒株已经大大增强。而到了 10 月份,虽然 Omicron 变异株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出现和潜在的传播优势已经让科学界和各国政府有所警惕。病毒本身传播能力的增强是病例数上升的一个内在驱动力。
社交活动的恢复与放松的防控措施: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对疫情控制的信心增加,新加坡在这一时期也逐步放宽了一些社交距离和集会人数的限制,允许更多经济活动和社交互动。例如,允许更多人在餐厅用餐、活动规模的扩大等等。这些措施的放松,自然会为病毒的传播提供更多机会。
检测能力的提升: 随着检测手段的普及和效率提高,能够发现更多轻症甚至无症状的感染者,这也会直接体现在新增病例数上。所以,病例数的增加,也可能部分原因是“发现了更多感染者”,而不是单纯的疫情失控。
检测策略的变化: 随着疫情进入新阶段,检测的重点可能也从“广筛”转向“精准筛查”或“重点人群筛查”。然而,即便是这样,当社区传播风险增高时,整体的病例数也容易攀升。

如何看待这个数字?不能只看绝对值,更要看背后的趋势和影响:

重症率和死亡率是关键指标: 新加坡在这一时期强调的重点是“与病毒共存”,其策略的成功与否,更多地取决于能否将重症和死亡人数控制在医疗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所以,即使新增病例数攀升,但如果重症监护病床占用率、ICU 使用率以及死亡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那么说明疫苗和医疗体系的韧性是足够的。
对医疗系统的压力: 即使重症率不高,但病例数的快速上升仍然会给医疗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发热门诊、检测点、疫苗接种中心等都会面临更大的负荷。需要密切关注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医疗资源的分配情况。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大规模的病例增加,即使是轻症,也可能导致部分劳动力暂时隔离,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民众的担忧和对聚集活动的顾虑也可能有所增加,对消费和旅游等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国家防控策略的调整和信号: 新加坡政府在病例数突破 5000 时,通常会发布新的政策调整或指南,来应对这种变化。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国家在疫情管理策略上的一个重要信号,表明其正在适应新的疫情形势。

总的来说,10 月 27 日新加坡新增病例突破 5000+,是一个复杂现象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病毒的持续演变和传播,也折射了新加坡在疫苗接种普及后,积极探索“与病毒共存”新常态的努力。

理解这个数字,需要我们结合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防控政策调整、以及全球疫情的整体趋势来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疫情失控”,而更应该看作是新加坡在疫情新阶段的必然挑战和政策调整的产物。关键在于它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压力,以及如何持续监测和调整策略,以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恢复经济社会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以前已经说过了,就不再重复了。

见这里:


今天补一张图吧~

——请品鉴:

简单来说,日增5000的一小部分原因在于,

过瓶颈开盲盒,手气太背,(又)开出怪物了……

user avatar

政策就在那里,疫情肯定会越来越夸张的。

而且吧,虽然病毒对Asian死亡率低于white和black,但把Asian细分一下,会发现印度人死亡率比较低,而Chinese死亡率是最高的,比白人黑人都高很多,全靠印度人和东南亚裔人拉低了亚裔死亡率……(这可能也是为啥印度第一波几乎没啥事的原因……)

nbcnews.com/news/asian-

(这是纽约各族裔的死亡率对比,不知道下面一堆说“印度统计数据不可信”的,是不是自动回复机器人……)


新加坡如果“共存”下去,疫情能比印度好已经是幸运了。如果恢复到“封城”,日增5000多的人畜共患病毒,想封回去,也没那么容易。

大概率未来就是in waves了——在日常需要各种防疫措施,如强制口罩、几个月一次疫苗、禁止聚集等的情况下,确诊病例时而因为抗体衰退、小幅放松防疫措施而增加,时而因为新获得抗体人数过多,小幅收紧防疫措施而减少,高位震荡运行,防疫措施也会在高位震荡运行。永远失去预期寿命全球前二十的地位。(之前新加坡预期寿命是全球第二,之后具体排第几需要看榜单考虑了多少中国城市)

在几年后,反复感染不同变异病毒导致的人群大规模后遗症的影响会逐渐显现。

user avatar

华人多、强政府、纪律性较强的人民、文化接近、疫苗接种率高...等等,

新加坡作为无私的奉献者,咱们人人都欠新加坡一句感谢。

user avatar

最新消息,加护病房75%使用率。

简单说,医疗资源已经接近崩溃。

现在新加坡应该学日本美国之类,要么提高门槛,就是发烧4天再来医院或者没事别来医院甚至放弃没有希望的。

user avatar

新加坡是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新加坡华人很多,人民素质高,政府管制严,疫苗接种率高,医疗条件也不错。如果新加坡打开也扛不住,那中国打开就更扛不住。

这里面的意思是:

不清零,经济有没有好转?

病例增加之后,医院跟不跟得上?

如果跟不上,民间能不能接受这种死亡率?

要知道,中国全国的平均居民素质和医疗条件是不如新加坡的。如果我们要打开,真的要好好观察一下新加坡。从清零变成不清零,容易。要反过来,可难了。

………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所以有不同的政策选择。这是正常的。

比如说有些国家,地广人稀,医疗机构足以容纳新增住院人员,死亡率也不高,确实可以躺平。

有些国家,历史上就出产达尔文,马尔萨斯这种人,对自家穷人都搞过集中营,所以全民都认可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应该优胜劣汰。所以群体免疫政策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所有的政策评价都涉及价值取向。只要你认为老鼠比熊猫可爱,老鼠确实就比熊猫可爱。

有些国家,平时就三灾六难的,无论什么病都比这个科罗娜死得多,全民以死神为信仰。其实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都无所谓,大家都想下辈子更好,这辈子怎么样都行。

但是咱们国家,清末民初这么差的经济和物质条件,都可以靠组织能力扑灭鼠疫。现在如果搞躺平,情感上就很难向老百姓交代。

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不同国家其实身负不同的使命。有些国家要首先保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些国家要首先保证人民的信仰自由。我们国家历史上长期存在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所以我国无论哪届政府首先要保证救灾和抵御外敌。本朝也不可能例外的。

还有一条,咱们医疗条件其实很一般,人均ICU病床数、人均医护数量跟发达国家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真的病人数量激增,比如说去年的武汉,你说救谁不救谁?这种社会矛盾可比现在的贫富差距矛盾大多了。社会如果不稳定,麻烦可就大了。

打开国门不是不可以,但要有条件。比如说,有跟我们条件类似的国家走出新路了。我们可以学。

或者出现很牛逼的特效药和疫苗,使死亡率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或者过了很多年,大家都接受了这种死亡率。大家真正愿意在这种条件下正常生活。而不是嘴里说不害怕,说共存,其实个个都不出去消费。那还不如像现在这样苟着,至少没疫情的地区还能吃吃喝喝。

………

现在有好多声音说,你看,新加坡韩国也打开国门了。全世界除了我国和朝鲜,都打开国门了,难道别人都是傻子吗?

别人不是傻子,但是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国情出发制订政策。他们不是我们。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条件来制订政策。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主粮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组织能力非常强,内部市场又足够大,我们是可以内循环的。

别的国家其实一开始也是想清零的。

大家记不记得,去年美国把在武汉的侨民撤回去时,在飞机上安装了好多设备防止感染。美国的第一个病例,在医院里是机器人送药的。你说美国人不想清零?

韩国总统去年敢向宗教组织开刀,就是为了做详细流调,你说韩国不想清零?

我们发现病例是封村,越南发现病例是封省。东南亚在去年其实都是人均抗疫小能手。他们都是想清零的。

后来,他们发现做不到而已啊。

没有工业能力,就没有口罩,病一下子就传开了,这是一种。

相关技术手段缺乏,根本防不住。比如说,还是用纸币,你摸过来我摸过去,那怎么防传染呢?这是一种。

基层组织能力不够,上面说什么,下面各行其是。这是一种。

经济实力不够。叫人家回家又不安排车。封村又不安排送粮食。三就地又不配套医疗。这是一种。

国家太小,内部循环不起来。劳工,原材料,客户全部都来自外部。这是一种。

我们既然有优良条件,为什么不坚持清零呢?没道理拿了九十分还非要向五十分的学习吧?

按照现在全世界对疫苗和特效药的疯狂投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出来,我们等一等又何妨呢?又或者,这个疾病过几年自己变弱了,那我们就等外面死好几轮再出来呗,没必要赶着投胎吧?

……

冬天又到了,果然疫情又开始抬头。境内三条传染链。境外更是狼烟四起。

我们还是苟着吧,有什么事明年再说。你再跟我说什么大号流感,什么重病率低致死率低。我还是希望,自己及家人朋友不要得病更好。

不说了,去打加强针了。

user avatar

新加坡的疫情在躺平以后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期。

现在这个结果也是新加坡政府自身提早预料到的,他们自己就说过有预计10月份会日增3000,虽然在27号有一天新增了5000+,但随后的新增还是稳定在3000多。

提供一个小提示,不要看某日日增量,这个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看7天平均值,这个就会好一些。

从新加坡的7日新增平均曲线可以看到新加坡近一个月的7日新增平均值从2000稳步爬升到3600,5000哪个只是一天的偶然数字。

然后我们在来观察死亡数字。

新加坡从疫情开始死亡数字一直很低,一直到他们在选了躺平政策以后,新加坡的低死亡数字也随着感染病例的新增被打破。


从最近一个月来看,7日平均死亡数从5攀升到了10上下,翻了一倍。但相比新加坡的总人口数和感染数来说,又确实很低。

这也得力于新加坡疫苗的高接种比例。


从这个曲线来看,新加坡的疫苗接种比例几乎无法再次提高了。完成一针的接种比例已经基本成直线了,两针接种比例也只比1针少了1%,也就是全国境内能接种肯接种的人员基本都接种过了。

那么83%或者84%的接种率能防住新冠病毒的传播吗?从目前的数字看来,很明显的,防不住。但疫苗真的没效果吗?那肯定不是的。

来自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从10月12号往前推28天的新增6万1274起本土病例,其中6万零381人(98.5%)为无症状或轻症,704起(1.1%)曾为/现为输氧重症,77起(0.1%)曾为/现为ICU重症,累计112人(0.2%)死亡。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超过98%)的患者都是轻症和无症状,不需要治疗,也就不会对医疗系统产生冲击,而不到2%的人需要进行医院治疗,这其中需要输氧重症和ICU重症合计781人,约50.4%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约49.6%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死亡112人,其中85人(75.9%)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27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根据卫生部信息,大多数输氧病例在输氧二天至五天之后,病情转轻,不再需要氧气支持。

所以这种程度对于新加坡来说是完全扛得住的,这些数据也对我国的疫情防控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user avatar

总是有人拿新加坡近期的病例情况,宣称疫苗效果不行。

那我们就详细看看新加坡的数据吧。


以下数据来自新加坡卫生部,截至11月17日。


1. 在新加坡总人口中,85%的人已经完全接种,86%的人至少接种了一针,21%的人已经接种了加强针。在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12岁及以上)当中,94%已经完全接种。


2. 在过去的28 天中,新加坡共有86055名感染者,其中98.7%无症状或轻症,0.8%需要在普通病房吸氧,0.2%进ICU,0.2%去世。

3. 尽管疫苗接种率很高,未接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仍然可以发现疫苗接种和不接种对于预后的巨大影响。在过去7天,新加坡所有人群:


-ICU中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重症病例数分别为每10万人5.2例和0.6例;

-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死亡人数分别为每10万人0.9例和0.1例。

这个差异在老年人当中更为明显,在60岁以上人群:


-ICU中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重症病例数分别为每10万人46.3例和2.0例;

-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死亡人数分别为每10万人9.6例和0.3例。


总体而言,新加坡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病死率为0.2%。相比之下,在疫苗接种前出现新冠大流行时,病死率为3%左右,目前新冠0.2%的病死率与一般肺炎相当。


4.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高级官员Dr. Puthucheary的表述,新加坡的医疗系统目前「面临压力但并未崩溃(stressed but not overwhelmed)」。新加坡卫生部正在努力培训医护人员,扩张ICU数量。


截至11月17日,普通病房需吸氧的患者有242例,在ICU严密监护的病情不稳定患者有48例,需要插管的危重症患者有64例。目前新加坡ICU整体使用率为62.6%。

5. 目前新加坡的感染率降至1.0以下。


最后说一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接种疫苗类型、疫苗覆盖率、高危人群比例、核酸检测和病例追踪能力、基础医疗水平和重症医疗水平等都存在巨大不同,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防疫策略。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回答,竟然很多人都觉得新冠对生活无影响。看来知乎的人均生活水平相当高。

首先说说新冠对我的影响吧。20年之前,在坡县开了一家小的建筑公司,规模不大,二十几个工人,收入算适中吧,平均每个月7-8k。

疫情开始的时候是2月,正月是新加坡建筑淡季,我有超过一半的工人被淘汰送走/或休假放假回国,然后疫情凶猛来袭,入境政策一变再变,结果就是回去的大部分工人都回不来了。然后就是封城,虽然政府有补助工人的基本工资,但是房租要给,贷款要还,工人吃住要负责,设备折旧存在,材料过期浪费也有,加上被各个层面拖欠的回款,每一样都是雪上加霜。

解除封城后直到8月才正式恢复开工,但是又面临着严重人手短缺,重新购入材料,合约无法及时完成等等问题,最后现金流实在无法维持,硬撑了几个月后终于在21年初正式关闭,经营7-8年付出心血的公司,就这样没能撑过疫情的打击。

公司关闭了生活还要继续,房贷车贷各种费用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然而工作远不是那么容易找,尤其在不缺管理层只缺工人的建筑业。现在薪水每月约4K,而承担的支出并没有比之前减少。如果再来一次封城,建筑业停摆,没有收入的话对我来说打击就是毁灭的

所以我能理解政府的决策,新冠致死率并不严重,接种疫苗后更是有效避免了重症和死亡。身体健康但没钱却可能生不如死,尤其对于中年人,生活的压力远大是于身体的压力的

user avatar

四月份到十月底,流行毒株换了3批

照这样的变异速度[1],靠什么维持疫苗的高有效性?靠赌吗?

参考

  1. ^ https://outbreak.info/location-reports?loc=SGP&dark=true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担心得病而回国。我公司几十个人都中了,基本上2-10天都痊愈了。这次delta的毒性比以前低,但传染性强(我不是专家,不构成医疗建议)。

但是如果疫情继续增长或者长期这样,社会和经济会不稳定。这才是需要担心的。

新加坡是小国,而且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如果长时间封锁的话,钱从哪里来?粮食,蔬菜,肉,石油,电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进口,如果没有钱,一切供给全成问题了,也没有强大的内循环,也没有母国提供水电等资源,开放是必须走的路了。

但是PAP做的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对疫情恶化做好准备。别人的经验那么多,比如会发展到多少病例,需要准备多少病床和医护人员,上报流程和医疗判断等等,基本各部门都是没怎么做好准备。

现在FB等媒体上,对PAP不满的人越来越多,本来想与病毒共存,让餐饮业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口和资金,但是现在看并没有太多作用,China Town的美食街已经倒闭了,商场的人数也不见明显增长,目前美国都对新加坡发出旅游警告,所以游客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

如果下次PAP下台了,新加坡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好说,但是大概率会不如现在。而且反对党的纲领基本都是反对外国人,反对开放等等,加上全球的税率改革,最低税率全世界要统一,不可以有低(免)企业税的国家,这样会有很多MNC企业撤出。届时经济会雪上加霜。

但是,一切都是如果,PAP也不会坐以待毙,新加坡人也知道反对党只能监督,不能让他们执政。所以未来还是不好预测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现在有苗头,也不至于代表未来新加坡经济就下滑。

user avatar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只有缝合怪才能打败变形怪。

要战胜新冠,我们需要:

1.朝鲜的政策。

2.中国的产业链体系和卷到爆炸,卷到过剩的生产力,组织力,配送力。

3.美国的世界地位和控制渠道。

4.其他老牌强国的科研,生物,制药。

就看怎么缝起来了,摊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