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年,我支付宝刷出过80多万的年度账单,这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我心里说,当时我一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钱,这都是怎么花出去的?
后来一看,原来支付宝是把你消费、转账、购买理财等等的钱都算上了,并且还是重复计算。比如说,我用支付宝转账20万到A银行卡购买了甲理财,之后甲理财到期,我又买了支付宝自己的乙理财,这样一来一回,支付宝就计算我的支出是40万。
现在淘宝直播玩得也是这一招。这里面的观看数,实际上是累积的。也就是说,我看了直播退出去回了个微信,然后重新回来接着看,这就是两次观看。
那么,假如说一场直播是2个小时,那么我我每分钟重新进入一次,那两个小时内我就能观看120次——更不用说用各种刷流量的应用去一次刷出几千几万的观看了。
虽然我不是搞技术的,但我也能想到1.5亿人在线直播是什么概念。你想想你每年双11零点抢购的时候,是不是动不动就“付款异常”?实际上那个时候同时下单的人应该也就是千万级,就这阿里的系统就已经撑不住了。如果是1.5亿人同时看直播,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商业网站的服务器能撑住这个量级的用户。
这么玩下去,反正最后无效流量增多,成本还是要消费者来承担。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个渠道成本倒挂的问题,也就是线下卖的反而比线上便宜。线上反而才是割韭菜的地方。
比如说手机,除了小米的部分真香机型外,HOVM几家的大部分手机,你在线下买能拿到的优惠反而比线上多,而且还不缺货……(比如米10,线上卖3999的时候,线下渠道不少都可以便宜两三百直接拿现货了)
再比如今年五一我在北京朝阳大悦城,趁着品牌有活动买了一台雀巢的咖啡机。自从我买了咖啡机到现在已经有半年的时间,这其间无论是618、双11预售,还是其他什么活动,官方旗舰店的价格最低也要比我当初买的价格高200块钱以上——并且,还没有赠品……
再再比如我爱吃的某款零食,线上只有在搞活动的时候才会降到10块,但线下超市一直都是10块……
再再再比如电脑,我预计明年会买的某款电脑,旗舰店双11活动价14999,我认识的某个线下商场卖家报价带票14299,顺便说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免费帮我把512的固态硬盘升到1T……
再再再再比如很多日用品,很多线下渠道同品牌的价格实际上已经低于线上……
这大概也算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景,线上渠道靠着自己的努力,硬生生让自己的流量成本超过了线下店铺的房租、水电等等成本。
玩吧玩吧,就这么玩下去,迟早有一天你会听到有人说“你是不是傻,买东西为啥要去网上买?实体店多便宜啊……”
真实个蛋蛋。中国这帮互联网公司仗着吹牛不上税往死里刷数据的黑历史还少么?
网民才7亿的时候,一部《楚乔传》刷出400亿播放量,同期其他热剧也动辄一两百亿,全国人民不吃不喝也不够刷这些剧的。被质疑后开始东拉西扯地解释什么花絮预告也都算做播放次数,虽然大家仍然不信,总算把话题扯开了。
过了半年多之后几大平台先后停止显示前台播放量,总算结束了这一套自欺欺人的游戏。
现在斗鱼虎牙这些直播平台都不敢显示在线人数了,改用“热度”,头部主播动辄三五百万,重要赛事能上千万。但仅仅两三年前这些数字都是敢直接大言不惭地当成实时在线人数显示出来的。
大家一算,随便拿出一百个直播间的人数加起来比全球网民都多。有人信吗?被质疑的平台也是先遮遮掩掩,说多少分钟内进入一次直播间都算在线,后来实在解释不清,索性直接把人数改成热度。
国外主流直播平台比如Twitch,大多主播的实时在线人数一般维持在四位数,最热门的也就两三万,这才是正常可以接受的数字范围。
无脑吹播放量无非是为了糊弄竞争对手和投资人。你一百万我就要两百万压过你;上次三百万,这次没有五百万怎么敢说自己有增长?这就是一场停不下来的军备竞赛,直到数字高到了荒诞可笑的夸张地步,被曝光上热搜才会逐渐消停,随便糊弄解释一下然后假装这段黑历史不存在。
是个人就能看出直播带货这几年的畸形疯狂热度。经历了几次明星名人带货的翻车失败后,流量资源已经基本集中在几大寡头顶流的手里,直播电商本身也快达到了极限。接下来行业趋势必然从追求增量转为深耕存量,再无脑刷数据的恐怕只能沦为笑柄甚至引来监管警告了。
毕竟你敢刷1.5亿我就敢说三亿五亿,最后你直播间一天带货赶上全国GDP,这河里吗?
谢邀。
接着刷,刷到行业内裤都没了,大家都开心。
上半年网红带货,还能收一笔坑位费加一笔销售抽成,就是一笔钱是固定的、一笔钱从卖出去的货款里按比例抽。
下半年多数网红的坑位费都没了,大规模走纯抽成制。
自己作的,各种数据造假。有的买外部“数据优化”公司的刷和水,有的直接和平台联手,后台操作割广告主的韭菜,然后四六开。
上半年网红带货,销售抽成还能在直播结束后的几天内拿到手。不是网红们不想现结,而是很多网红把之后两三天的销量也要算一部分在自己手里。
下半年网红带货,销售抽成的钱也不能几天内结,要等到过了退货期限才行。
还是自己作的。一票网红自己拿钱拿僵尸账号买自己直播的产品,广告主一结款,就通通退货。
广告主虚空投放,卖了个鸡脖。
如果你周围还有按照上半年玩法做投放的广告主,麻烦介绍给我,回扣管够。这年头大韭菜不多了。
国内流量圈——不管是当年的凤巢还是今天的直播——一直想做成谷歌adword那类:
就投个1000美刀,也能卖出去货。试上几次、找到合理的内容表达手段,就能长期投放下去。广告主赚钱,流量方也赚钱。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此言非虚。东南沿海有很多年入100至2000万的隐形老板,就是国内找好厂子,然后做好网站和视频等投放素材,在谷歌、Facebook上小金额高频次做投放。
谷歌、Facebook的流量体系,到今天还算基本健康的,而我们这边基本就没健康起来。
百毒这个烂货卖高风险业务的广告就没停过(不是医疗,高风险指的是菠菜);腾讯阿里早期的流量投放也是高度依赖个人,后台说花了多少就是多少,觉得效果差麻烦你加钱。
等到直播带货这帮人起来,局面就更混乱。是有些平台比较实诚,基本靠算法分发流量,个人干预少。但还是有大量平台就是靠数据造假来联合收割,割得深点的,还得联合到广告主内部的总监VP们,大家都有份。
一票在游戏直播平台“运营”刷火箭的,现在跑来给你“运营”直播数据,这数据能信?
说内卷,这块是真内卷。
简简单单一个在线人数的事,就是要搞复杂,给“技术手段”留操作空间。
老老实实在技术层面做社区运营和转换优化太累,搞点数字花头忽悠钱多简单。这种风气下,很多互联网公司高科技口号喊得震天响,技术水平实际稀烂。
渣浪那个热榜哦,啥时候有脸把热榜的排名技术逻辑说一下?
别觉得和你没关系。广告主也不是傻子,这些冗余的流量成本最后还是会摊回到普通消费者身上。
很多品类,线上销售和线下的成本几乎快拉平了,这还不算互联网时代里的奇观?
1、首先,你们要知道淘宝直播,直播间顶部的“观看”的那个数字不是代表观看人数;
用传统互联网的定义来看,更类似PV,也就是点击数;
一个用户进来,记录一次,然后他走了,一会再进来,又会记录一次;
2、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不会降……
不会降的意思就是,它是累计的,那就不可能是在线人数,更不可能是同时在线人数(PCU);
(类似的事情,疫情期间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的直播也出现过,我还写过答案)
我刚才去薇娅直播间,间隔不到5秒,分别截取了两个观看数字:
44378602和44435305
我在写这段话的时间是晚上21:23,我等一会编辑完这个答案我们再看一下;
4、大家知道,今年双11昨天晚上就算开始了;
所以第一晚,必然是一个绝对峰值的数据,
那么观看人数这个数字大概是多少呢?
根据直播眼的数据,
李佳琦直播间昨天整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7741.92万;
薇娅直播间昨天正常直播累计观看人数5034.98万;
注意是整场直播的累计数字;
实话实说这俩数字也比我预想的要大不小……
5、今年5月,薇娅做粉丝节活动的时候,那个观看数也破亿了;
所以第二天也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这里:
在那个回答里,我也提及了薇娅日常直播间的UV是2-400万,那场活动冲到了900多万;
而过去30天,薇娅直播间的日常UV还是小几百万,但昨天的数字是5000多万;
什么意思呢?
双十一这样的活动,以及今年整个淘系对于直播的权重提升,再一次放大了淘宝直播的效能;
而作为淘宝直播的绝对头部TOP2李佳琦和薇娅,必然是享受到红利最多的……
6、现在是21点38,距离我刚才截图薇娅直播间过去了15分钟,我再截下观看数字:
50484300,比15分钟前的4440万多了大概600万;
没降过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蹲一下直播间,你看那个观看数字降不降……
7、吐槽直播电商没太多必要,用户下的订单,以及GMV才是实打实的“钱”……
我是新疆两个地区农牧业联合会的管理层。
新疆地区本身由于地理原因,各种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高昂,就极难打开内地市场。
今年疫情更是遭受重创。
每个企业主都愁,真见识了几个生鲜类的企业主几个月白头。
年中,在地方政府牵头,我们和薇娅准备一次合作,由于助农以及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拿到了一个据说比普通坑位和佣金低的多的数字。
有一说一,新疆地处边陲,再加上大部分企业主都是我父辈的年龄,对互联网这块基本没概念,简单点说就是土锤。
我还算对直播带货这块有了解,估算了下成本,又找相关行业朋友仔细咨询了下内部的道道。
什么平台注水,假订单退货等,乱象丛生。
听得我是心底发凉,本来大家资金流就捉襟见肘了,不少人都贷着款发工资,指望这波带货能回回血,要是都再被坑一笔,搞不好真有人要跳楼。
花了很多口舌,我劝阻了这次合作。
事还没完,薇娅方面团队私下接触我们,可以钱再少一点,但是不能签合同,款打到一个私人账号,帮我们带货。
呵呵各方博弈很激烈嘛。
薇娅方面看到也别说我造谣,相关记录我都有留存。
你们就联合收割吧,广告主和观众也不是傻子,用这种透支行为消耗彼此的信任,最后结局一定是双输。
我衷心地建议国家对直播等内容创作平台的创作者收取流量税。
譬如每1kb的流量必须由内容创作着缴纳一分钱税。
不用很多的,主要目标不是小鱼烂虾,意思意思就行了。
有了流量税,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更好。
譬如,平台不给创作者钱,他们就屁也别想从创作者手里拿到。
再譬如,创作者玩垃圾内容,他们就天天给国家白交税。
啊,这波,这波是有效倒逼产业精品化啊……
从侧面鼓励信息密度高的交流方式,
杀死远远比什么色情暴力这种东西更三俗,俗到骨子里的产业……
很完美啊。
并且,从此以后网上瞎哔哔的人都没了,5毛也不用请了,还创收……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首先从技术角度上来说,1亿人同时进入一个域名进行访问并进行购买和实时互动所需要的服务器体量就是不可想象的。举个例子,王者荣耀在其巅峰期的日活跃用户可以上亿,同时在线基本可以达到千万水平。王者荣耀的服务器是一个什么体量你可以自己想象。
第二点,作为一个看了几年游戏直播的人可以告诉你,对于游戏主播来说,一个直播间的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00,已经可以说是个大主播了,超过50000甚至超过100000已经是顶级主播了,即便是旭旭宝宝巅峰时期其在线观看也就是500000+,而这是全网第一游戏主播的体量。诚然,带货直播的观看基数比游戏观众大,但从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及弹幕量等等来分析,百万在线已经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甚至我推测大几十万观看才是他们的常态。
斗鱼直播中的数字原来叫人气,后来改成了叫热度,在直播行业中有一个词叫倍率,后台想给你调几倍就是几倍。
最后我想说,真有那么多人买他们的东西,咱国家内需问题早就解决了,还用得着天天拉动消费,促进经济?
人得有判断力,得有点自己的想法。
分界线——
没想到这么多朋友点赞,多谢多谢,针对一些留言补充一下。服务器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评论区那位朋友说的很好。关于我说的全网第一游戏主播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不太看旭旭宝宝直播,你也可以说张大仙,PDD,UZI等等,反正都是顶流主播,别较这个真。
其实现在就是一个数据的时代,用各种方式得到点击量和流量,但我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带货无非就是新时代的营销模式罢了,还是要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