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加坡战役中 9万英军的投降?

回答
新加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军事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1942年2月15日,拥有约9万兵力的英联邦军队向数量上占劣势的日本军队投降,这个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给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要详细理解这次投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战役背景与新加坡的战略地位

“东方直布罗陀”的荣光不再: 新加坡在20世纪初被英国视为其远东帝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和象征。它被寄予厚望,能够威慑任何潜在的敌人,并保护英国的贸易航线。英国在这里投入了巨资,建造了强大的海军基地,包括巨大的船坞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然而,这种防御体系在设计时,严重低估了陆地进攻的可能性,并且过于依赖海上支援。
对海上力量的过分依赖: 英军的战略构想是以海军为核心,通过海军力量来保卫新加坡。陆地部队主要被视为辅助力量。因此,当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优势后,英国海军主力远在欧洲和印度洋,无法及时支援新加坡。当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英国海军在远东仅剩两艘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两艘舰在1941年12月10日就被日军飞机击沉,象征着英国在太平洋海上力量的彻底瓦解。
日本的战略目标: 日本方面,其战略目标是控制东南亚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和橡胶),以支持其在中国的战争和进一步的扩张。新加坡是当时东南亚最坚固的堡垒,也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关键节点。占领新加坡对于切断英国与其在亚洲的联系至关重要。

二、 日本的作战计划与战术

出人意料的进攻路线: 日本并没有选择正面强攻新加坡南部海岸的坚固工事,而是采取了一个大胆且出人意料的策略:从马来半岛北部登陆,然后利用其精锐的陆军穿越茂密的丛林,以惊人的速度南下,最终从新加坡的背面(北部)发起进攻。
训练有素的陆军和精湛的战术: 日本陆军在二战初期展现出了极高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他们擅长丛林战和快速机动,能够有效地利用地形,并具备极强的适应性。
摩托化与机械化: 日本军队大量使用了自行车、卡车甚至摩托车来快速行军和部署,这使得他们能够迅速突破英军的防线,并保持进攻的势头。与此相比,英联邦军队的机动能力相对较弱。
近战与协同作战: 日本士兵在近距离作战中表现出色,他们的步枪射击技术娴熟,并擅长使用刺刀进行近战。同时,他们的炮兵和步兵协同作战能力也很强,能够有效地压制英军火力。
空中优势的初步取得: 虽然日军在新加坡战役中并未获得绝对的制空权,但他们在战场初期能够有效限制英军的空中侦察和支援,这一点也对战局产生了影响。
轻视对手的心理优势: 日本军队在整体上对英联邦军队抱有一定的轻视态度,认为自己能够迅速击败对手。这种心理优势也体现在了他们的作战风格中。

三、 英联邦军队的准备与不足

轻敌与战略误判: 英国方面对日本的军事实力和作战意图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认为新加坡的坚固工事足以抵挡任何进攻,并且低估了日军的渗透能力和快速行军的能力。
防御体系的缺陷:
炮台面向大海: 新加坡最强大的防御力量是面向大海的岸炮。然而,这些火炮在设计时主要用于防御海军舰队的进攻,对于来自陆地的进攻几乎无效。当日本人从北面进攻时,这些大炮成为了“睁眼瞎”。
对丛林战的准备不足: 英联邦军队缺乏在东南亚热带丛林环境中作战的经验和准备。他们的装备和训练更适合欧洲的战场。丛林环境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机动性,也使得他们的通信和补给变得困难。
兵力与部署的失衡: 虽然英军在数量上占优,但其兵力分散,且许多部队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征召兵,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训练。例如,澳大利亚部队表现英勇,但一些印度部队和本土英国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相对较低。
士气与指挥问题:
指挥链的混乱: 英联邦军队的指挥结构复杂,由不同国家组成的部队由统一的总司令(亚瑟·帕西瓦尔将军)指挥,但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并不总是顺畅。
后勤与补给的困难: 随着日军的快速推进,英军的后勤补给线变得越来越短,弹药、食物和医疗物资的供应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士气逐渐低落: 随着战局的恶化、补给的匮乏以及部队的不断损失,英军士兵的士气逐渐被消磨。他们眼看着日军不断逼近,而自己却难以有效反击。

四、 战役进程与投降的发生

日军的闪电战: 1941年12月8日(新加坡时间),日本陆军在马来半岛北部登陆,开始其闪电般的推进。
英军的节节败退: 英联邦军队在马来半岛的防线上屡屡失守,日军利用其摩托化部队和自行车部队快速穿插、包抄,使得英军的防线不断被撕裂。
撤退到新加坡: 随着日军逼近,英联邦军队被迫从马来半岛撤退到新加坡岛。然而,撤退过程混乱,未能有效组织起有力的防御。
新加坡的围困: 日军占领了马来半岛后,开始对新加坡进行围困,并对新加坡岛进行轰炸和炮击。岛上的防御工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水资源短缺: 日军切断了新加坡的水源供应,使得岛上的居民和军队面临严重的水荒。这进一步加剧了人道主义危机和军队的压力。
帕西瓦尔将军的艰难决定: 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包括弹药耗尽、补给中断、水源短缺、大量伤亡以及士气低落,亚瑟·帕西瓦尔将军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他认为继续抵抗只会导致更多无谓的牺牲,并且可能对新加坡的平民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五、 9万英军投降的原因分析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9万英军在新加坡战役中投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 英国高估了新加坡的防御能力和自身海军的力量,低估了日本陆军的战斗力和作战策略。对来自陆地进攻的防范极为薄弱。
2.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劣势: 日本军队在摩托化、自行车部队的应用以及丛林战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而英军在这些方面的准备不足。
3. 指挥与协调问题: 英联邦军队的指挥链复杂,协同作战能力较弱,导致战术执行效率低下。
4. 后勤与补给的崩溃: 日军的快速推进切断了英军的补给线,弹药、燃料和食物的短缺严重削弱了作战能力。
5. 士气的瓦解: 连续的失败、物资匮乏和领导层对局势的判断,导致士兵士气低落,难以维持有效的抵抗。
6. 人道主义考量: 将军在面对绝望的局势时,也考虑到了避免更多不必要的生命损失和对平民的保护。

六、 投降的深远影响

英帝国在亚洲的衰落: 新加坡战役的失败标志着英帝国在亚洲统治的顶峰已过,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威望和影响力。
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日本占领新加坡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东南亚的统治,并获得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其后续的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心理的冲击: “东方直布罗陀”的陷落给英国及其盟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让他们意识到帝国并非不可战胜。
战后反思与改革: 新加坡战役的失败促使英联邦军队对自身的战略、战术、装备和训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为未来的战争吸取了教训。

总之,新加坡战役中9万英军的投降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战略、战术、技术、后勤、士气和指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二战中一次令人扼腕的失败,也是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其实不奇怪:马来战役中,英国人是被一场典型的“闪击战”给击败了,只不过执行闪击战的是日本人。在此战中,日军的发挥可以说是一整场战争中的巅峰,菲律宾和缅甸的胜利都无法与之相比。


从战役层面分析这场战役,其实对战役的结果就不难理解了

1.先看两军的实力对比

马来战役开始时,英军包括88,600名官兵,建制单位有31个步兵营、7个野战炮兵团和1个山炮团(176门山野榴炮)和2个反坦克炮团(84门反坦克炮),后来还得到了7个步兵营、1个反坦克炮团和其他一些支援,总兵力达到13万以上。

而日军的第25军则编有92,403名官兵,27个大队(步兵营),3个师属野炮兵联队、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和1个山炮兵联队(约180门山野榴炮)——当然25军一开始并未到齐,例如18师团开始只有佗美支队到场。

总体而言,英军在步兵数量上对日军应该拥有明显优势,炮兵至少是不居劣势。

然而,二战标准下的制空权和装甲部队来看,毫无疑问日军拥有绝对优势。

日军航空兵由354架陆军作战飞机和180架海军作战飞机组成,而帕西瓦尔手里只有可怜的158架作战飞机。这些飞机无一例外都是“水牛”、“布伦海姆”甚至各种奇葩的双翼轰炸机这样完全过时的货色。加上Z舰队被日军航空兵歼灭,从一开始,日军就将制空权和制海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奠定了整个战役胜利最重要的基础

至于装甲部队,日军投入了230辆坦克,而英军一方则根本没有坦克——这可不是“英军”的常态,要知道,同一时期北非战场英军投入了700多辆坦克同德国人展开装甲大决战。虽然日军坦克一贯为人蔑视,但要知道,德军在赢得波兰和法国的伟大胜利时,其令人生畏的装甲集群中大部分也是由I号和II号组成的。


2.再看具体的战役布势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即使缺少坦克、飞机。凭借英军数量众多的步兵,还有两个反坦克炮团,拧成一股绳,也不必惧怕日军啊?

然而由于日军掌握制海权的现实,远东英军指挥官Percival中将犯下了与1939年波兰军队类似的错误——分散部署。开战之时,马来英军从南到北防备日军登陆,分散得如同撒胡椒面一般(见下图)。

这种布势下,一旦前线的军队就面临敌军的局部优势,以及日军的分割包围,很快不得不撤退——而在拥有制空权的对手面前撤退,极易被敌军空军屠杀而陷于溃败;后方的部队前进增援,看到的是溃军的洪流,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关于敌军恐怖威力的谣言,因为敌军轰炸不方便运动连预备阵地都无法占领,最终同样陷于溃散。马来英军就这样汇聚为一股溃退的洪流败逃到了新加坡,只有澳大利亚人相对维持了秩序(当然也因为他们的位置最靠南)。

而“溃退”最糟糕的一点在于,不但部队组织瓦解,更重要的是装备也在败逃中被大量丢弃。实际上当新加坡之战开始时,英军已经丧失了大量步炮装备,连炮弹都所剩无几。

It was estimated that III Indian Corps had lost 30,000 rifles, 1,500 light machine guns, 70 per cent of its anti-tank rifles and 1,000 15-cwt trucks during its retreat down the Malay peninsula. Ammunition for the artillery pieces that would engage the Japanese gunners in counter-battery work were also in short supply. Percival imposed a limit of 12 rounds a day on 25-pounders, 25 rounds on 18-pounders and 29 rounds on 4.5-inch howitzers. These rounds were non-transferable from gun to gun and non-accumulative from day to day.

更糟糕的是,在马来战役期间送来防御新加坡的增援部队的状况也非常糟糕:澳大利亚人仅仅训练了两周就拉上前线;印度人则许多是十七八岁的孩子。

Many of their replacements had been killed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while thousands of the new recruits were youths of 17 or 18 years of age who had little idea about how to fire their rifles and had never set eyes on a tank until being confronted with one bearing down on them with machine guns blazing. Seven of the British battalions were under-strength, and six had been in Singapore for less than two weeks after a three-month voyage from Britain which had rendered them rubber-legged, physically unfit and mentally unprepared for active service.
Five of the Australian battalions had been seeded with 1,900 reinforcements who had been whisked off to Singapore after barely two weeks' training in Australia.


3.还有就是战术问题了

二战到朝鲜战争期间,亚洲军队(不知是否是受日军影响)似乎一直靠复杂地形下的侧翼包抄战术,反复予以西方军队重大打击。日军在马来、缅甸、第一次Arakan战役中反复依靠包抄战略击败英军;北朝鲜军队在进攻阶段一再靠“迂回堵路口”的方式重创美军;志愿军的二次战役。

而具体到马来战役,日军的装甲部队优势则让他们的迂回显得更加强悍无比。例如在Slim River战役中,日军坦克迂回占领了Slim river上的大桥。12和28两个旅(团)的英印军陷入包围,5000名士兵中仅仅只剩1173人。


总结一下:

作为一个后期的工业国,德国式的“百万大军、数千架飞机、数千辆坦克”的大规模攻势是日本无论如何负担不起的。但一场十万人、数百架飞机和数百辆坦克的“微缩版”闪电战却是日本工业负担得起,作为普鲁士-德国陆军忠实弟子日本陆军可以做到的,而英国人恰恰犯了与1939-1941年被德军击败的欧洲诸国类似的错误,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算是顺理成章。


不过这场战役虽然与德国在欧洲的胜利无可比拟,但这确实是大英帝国四百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惨败,光纯粹的白人军队就被俘虏了五六万。

The casualties among the defenders were: United Kingdom, 38,496; Australian, 18,490; 3 Indian, 67,340; local Volunteer troops, 14,382 ; a total of 138,708, of whom more than 130,000 became prisoners.

从结果上看,这可以算得上是大英帝国的曼奇克特之战,丢掉新加坡被澳大利亚人认为是“不可饶恕的背叛”,澳大利亚总理柯廷甚至公开讲“澳大利亚人指望着美国”,自治领的情谊近乎不复存在。在日本人的占领地,殖民地人民目睹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白人统治者的垮台,昂山、苏加诺、胡志明等独立领袖也在这个“真空期”成长起来,各大帝国对亚洲的控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Note:

Peter Thompson-The Battle for Singapore_ The True Story of the Greatest Catastrophe of World War II-Piatkus Books (2005)

The-Japanese-Thrust-Official-History-of-Australia-in-the-War-of-1939-1945-Series-1-Army-Vol-4

user avatar

哪有9万英军,投降的时候只有七万正规军了,一开始的八万多也不全是军:

总数为八万八千人,其中英军一万九千人,澳军一万五千人,印度军三万七千人,马来亚军一万七千人。但这是批杂牌军,装备和训练都比不上山下的三个师。这三个师是帝国警卫师、第五师和第十八师,为整个日本陆军的精华。他们还有二百一十一辆坦克支援,而英军在马来亚却没有一辆坦克,他们还有五百六十架飞机,比英国在马来亚的飞机几乎多四倍,质量也好得多。

正牌英国人不到2万,殖民地低等人倒有5万4千,1万5千澳大利亚人虽然凑合,但英国为了北非,一度把澳大利亚抽调的只有民兵防守,在新加坡的士气可想而知。

而3万日本兵只是第一波登陆部队,后面还有八万正规军跟着,由于登陆船只不足,所以还得逐次赶到。但从英国视角来看,打赢先锋部队不等于有希望,又不是保卫家乡,为什么要为殖民地易手拼到底?认赌服输才是帝国主义游戏的正经道理么,下次我还可以抢回来。

至于印度人的视角……你以为是投降,可有人觉得是解放啊。帝国主义互相倾轧,借机为印度独立做准备不好吗?

日本人采取了一些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措施来加强战俘营管理,这些措施甚至比限制行动或取消军官的军衔标志更令人难以忍受。日本人从英属印度军队战俘中招募锡克族士兵组成了“印度国民军”。从3月31日开始,这些印度士兵开始在铁丝网边站岗。日本人要求无论何时,樟宜战俘营内的战俘都要向这些印度兵敬礼。肖恩少校认为这是对战俘们最严重的侮辱,战俘们也对此极度愤怒。

英国军官觉得殖民地权利“宁予友邦,不予家奴”,印度人为什么要为英国人死战呢?

散乱的队伍沿着大路往城里涌来。有位叫戴维·詹姆斯的情报军官拦住了一队印度兵,问他们的指挥官为什么往回跑。那个指挥官说有个澳大利亚军官叫他们“快跑,日本鬼子从山上来了!”詹姆斯说,你们要去找日本人,不是与他们比赛跑。“一点不错,不过,人家不要你呆的地方就别呆,你说对吗?”那个军官说完就领着他的人摇摇摆摆地走了。

实际上,印度兵在钱德拉-鲍斯的麾下作战很生猛,英帕尔战役杀回印度本土,是极少数1944年还在扩大占领区的轴心国部队。钱德拉-鲍斯的国民军最后有9万人,都是来自英国东南亚殖民地的印度侨民,其中新加坡的印度俘虏是骨干,有说3万人加入国民军的,也有说2万的,但无论哪种说法……你还奇怪新加坡7万人为什么会投降日军吗?

关于二战各种矛盾的交织,我之前已经写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包含了很多帝国主义争霸、法西斯主义内战的野蛮成分,并非所有的盟军都像新四军、八路军一样,能无愧于“师出有名”四个字。比如说对抗德国纳粹的波兰萨纳奇军政府,本身也是反犹反共的法西斯政体,1944年还盲动夸大华沙起义的力量对比,鼓动数万市民用生命为自己争权,这战事或许有反侵略色彩,却肯定算不上反法西斯。苏军攻占大连固然是帮中国反击日本侵略者,但战后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居然到当年日俄战争遗址献花,表示苏军实现了沙俄没能实现的愿望——占领远东不冻港,霸权主义的色彩掩饰不住。英、法、荷兰为保卫南亚、东南亚殖民地和日军大打出手,在殖民地人民看来帝国主义狗咬狗哪有正邪之分。中国人民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正义战争和这些所谓的盟军战事捆绑在一起。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的日子里,世界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相关联但彼此区别巨大的战争,很难简单地用两个阵营来划分正义邪恶。比如苏联强行要求芬兰交换土地、印度殖民地部队对德日作战,都包含反法西斯成分,但肯定谈不上反侵略战争。又比如波兰法西斯军政府抵御德国纳粹,印度民族主义者因为日军逼近而起义声援,都能算是反侵略但不反法西斯。当然也有既反侵略又反法西斯的战争,比如苏联红军攻占柏林,法国军队抵抗德国闪电战。至于日军投降前向印尼的苏加诺集团赠送武装,支持他们抵抗荷兰殖民者,阿拉伯志愿者加入隆美尔的军队打英国老爷,美国放任日伪人员管理南韩等占领区……这些复杂行为在不同的立场下会得到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

……钱德拉·鲍斯曾代表印度军队在《大东亚共同宣言》上签字,与日本结盟,但这并不妨碍印度人至今把他的画像挂在国会议事厅前,与甘地同列。

其他相关内容:

user avatar

经此一战,东南亚算是没人拿大英当颗葱了。

要知道对面的日军第五师团,是少数在国军面前吃过大亏的部队。。。。

更尴尬的是英军投降前打得最好的部队,由马来人组成的。。。。

对比之下,这大英的脸啊。。。。

user avatar

首腐大名垂宇宙,雪茄遗像名最高。

十万大军清边策,星港浑如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校长,指挥弱腚类军曹。

运移大英得诺奖,加里波利有怒潮。


降敌深知罪不轻,维希法国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两战不同时。

连云樯橹生海藻,樟宜圈养死亦迟。

最是王师白旗海,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鬼门,调兵全球送此村。

十万英伦马六甲,七日跪迎日三军。

影像省识败将面,铁桥地缚筑路魂。

反击亲王闻倭语,上将太子水中沉。


支离欧陆风尘际,漂泊远东天海间。

舰队但知淹日月,五色残兵渴孤山。

倭寇事主终无赖,中将哀时且未还。

首相平生最德瑟,暮年自传诺奖颁。

user avatar

表面上看英军士兵总数高于日军。实际上英军士兵由诸个殖民地国家的多国部队组成,主体是来自于印度,缅甸,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新兵。而日军则是单一种族语言相通的百战精兵。


新加坡战役中的日军是由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率领的经验丰富日军,多数士兵在此之前都在华北地区扫荡中磨练出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英军则非常依靠火炮等支援武器的作战,在单兵作战能力不足和缺乏后勤保障的战况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日军在菲律宾的作战中把美军也打的措手不及,何况是英联邦动员起来的这帮殖民新兵。到了新加坡日军已经突破最后一道防线,而英军正在耗尽粮食与弹药。更致命的是丢失了水源的控制权。高射炮也缺乏弹药来阻止更多日军的空袭,失去了制空权也不可能再有海军的支援。澳大利亚的盟军甚至还四处劫掠战利品准备撤回澳洲。在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亚洲人的亚洲等政治宣传下。一部分印度人甚至倒向日军。

英澳军装备远优于其他殖民地部队。但真正战斗力不俗的是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军团,马来军团 1400 名勇士英勇坚守bukit chandu最后一道防线,抵御日军 1 万3000人的强势进攻直到2月14日全军覆没,仅一人生还。2月15号清晨得知马来军团全军战死后英军最高统帅投降。


新加坡黄线pasir panjang地铁站附近还有他的纪念馆,在欧洲殖民者忙着转移博物馆藏品,撤回澳大利亚的白人士兵时,在印度人纷纷倒戈时,本地人Lieutenant Adnan指挥着最后的马来战士抵抗着14000名日军的进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英澳士兵装备精良,但如果说战斗力不俗,实在不敢恭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加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军事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1942年2月15日,拥有约9万兵力的英联邦军队向数量上占劣势的日本军队投降,这个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给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要详细理解这次投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战役背景与新加坡的战略地位 “东方直布罗.............
  • 回答
    新冠变异毒株的挑战与人类的应对之道新冠疫情如同在人类社会投下的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息。近期,“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病毒变异这个令人担忧的议题。关于它可能逃避中和抗体的说法,无疑给全球抗疫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面对挑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需要更智慧、更坚韧、更协.............
  • 回答
    肖战接受中新经纬采访这件事,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从 “谁” 采访 “谁” 这个角度来看,中新经纬作为一家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它的采访本身就带有一点“官方”的味道,不是那种纯粹的娱乐八卦媒体。而肖战,作为当下流量顶端的艺人,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每一次发言,都会被放.............
  • 回答
    关于肖战在中新经纬采访中的回应和道歉,这无疑是近期娱乐圈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析。首先,回应的背景和时机:这次采访发生在肖战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在“227事件”带来的巨大舆论压力之下。可以说,这次采访本身就是一次主动的“发声”和“沟通.............
  • 回答
    关于日本10月新番中出现一位参与侵华战争并据称用刀斩杀了3000多中国人的男主角一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中日关系以及历史认知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设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艺术创作,但艺术创作并非可以毫无边界地妄为。动漫作为一种大众文.............
  • 回答
    新丽传媒和肖战之间撇清关系这件事,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的。它涉及到娱乐圈复杂的商业运作、艺人发展策略、甚至还有一点点市场风向的考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我们得看看新丽传媒是什么底子。新丽传媒,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公司。当年它可是以制作高质量、口碑好的电视剧闻名.............
  • 回答
    肖战的这首《光点》在豆瓣上拿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分数,而且是“十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不能光看个数字就完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十分”这个评分在豆瓣上属于极罕见的现象,尤其对于一首流行歌曲来说。豆瓣作为一个相对严肃的影评和音乐评论平台,用户普遍对内容有自己的.............
  • 回答
    肖战的《光点》荣登华语乐坛首支破亿单曲,这确实是近年来华语乐坛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一、 用户消费行为的转变与“粉丝经济”的极致体现《光点》的成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户消费习惯的深刻改变。在数字音乐时代,歌曲的传播和变现方式与过去.............
  • 回答
    北约外长会即将就新的战略构想展开讨论,秘书长施托尔滕贝格更是抛出了要“首次考虑中国挑战”的说法。这一表态,无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释放出多重信号,也引发了各方对北约此次战略调整的深刻解读。一、信号解读:转向与战略调整的必然性首先,这是北约战略思路的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北约的战略构想.............
  • 回答
    战争雷霆新版本“变迁之风”加入81192王伟烈士座机,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深刻意义的举动。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与意义: 纪念烈士,传承精神: 王伟烈士是我国为国捐躯的英雄,他的牺牲是中国海军航空兵战斗精神的象征。将他的座机以纪念性的方式加入游戏,是厂商对英雄.............
  • 回答
    新西兰,一个远离尘嚣的南太平洋岛国,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以其果断的行动和高效的治理,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宣布战胜新冠病毒的国家。这一壮举不仅令世界瞩目,也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零确诊”背后的战略与执行新西兰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套深思熟虑的战略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其核心在于其早期、强力.............
  • 回答
    腾讯网那篇《砸几千几万块买肖战新歌的粉丝,到底在想什么?》的文章,看完之后,确实让人有很多话想说。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或者说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试图理解那些为肖战的新歌,动辄投入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的粉丝群体,他们的消费逻辑到底在哪里。文章里提到的一些现象,比如.............
  • 回答
    世卫组织曾表示,“如果全球各国齐心协力抑制病毒蔓延,人类将在2022年战胜新冠疫情”。这句话,听上去多么鼓舞人心,充满了希望,仿佛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像古时候的神话故事一样,战胜那看不见的敌人。但现实往往比故事来得复杂,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人类合作的殷切期盼,也映射出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首.............
  • 回答
    《全面战争传奇:特洛伊》这款游戏,说实话,作为一名《全面战争》系列的忠实玩家,我内心是挺纠结的。一方面,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毕竟“特洛伊”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史诗感,光是想想荷马史诗里的那些英雄人物、恢弘的战争场面,就足够让人热血沸腾。另一方面,我也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传奇”系列之前的几部作品,虽.............
  • 回答
    2017年,日本的新生儿数量跌破百万,降至94万,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不仅是战后历史上的一个低谷,更是日本社会人口结构面临深刻挑战的又一个鲜明注脚。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情况说透。首先,这94万数字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和个人选择。 结婚年龄的推迟和生育年龄的后移: 现在的年轻人.............
  • 回答
    小米手机新的 Civi 系列命名,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线划分,不如说是一场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精心布局的战略性尝试。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小米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以及其背后深远的品牌战略考量。从“Civi”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Civilization”(文明)、“Civic”.............
  • 回答
    肖战粉丝曝光其工作室员工手机号,并因此被新丽传媒实名投诉,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背后反映出了一些比较普遍但又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就是有肖战的粉丝群体,在某个时间点,通过某种方式获取了肖战工作室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并且进行了公.............
  • 回答
    肖战和黄景瑜合作的新剧一上热搜,这事儿啊,怎么说呢?简直是风起云涌,底下评论区早就炸开了锅,跟过年似的。先说这俩人吧,一个顶流,一个实力派,这俩人的名字放在一起,本身就自带话题度。肖战,不用多说了,那粉丝基数,那号召力,但凡他有点动静,都能掀起一阵“腥风血雨”。黄景瑜呢,从《红海行动》开始,硬汉形象.............
  • 回答
    关于肖战4月25日凌晨发布的新歌《光点》,这首歌在发布后的确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当日乃至近期娱乐圈最热门的事件之一。作为一首在特殊时期推出的作品,它承载的意义和引发的反应都远超一首普通的流行歌曲。从歌曲本身来看:《光点》这首歌,从音乐风格上来说,是一首偏向流行抒情曲,旋律相对舒缓、温.............
  • 回答
    好,这事儿,《坦克世界》和《战舰世界》的国服玩家们,可真是操碎了心。新版本,说好的要来了,结果呢?鸽了,又鸽了。这拖延到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憋屈,不爽,而且很迷茫。咱就说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这两款游戏,毕竟是Wargaming(W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