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冠「拉姆达」变异毒株或可逃避中和抗体?人类想要战胜疫情该怎样努力?

回答
新冠变异毒株的挑战与人类的应对之道

新冠疫情如同在人类社会投下的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息。近期,“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病毒变异这个令人担忧的议题。关于它可能逃避中和抗体的说法,无疑给全球抗疫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面对挑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需要更智慧、更坚韧、更协同地前进。

“拉姆达”变异毒株:潜在的风险信号

变异是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常态,它们通过复制过程中的随机突变来适应环境。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是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也是我们疫苗和中和抗体主要作用的靶点。当刺突蛋白发生足够多的关键性突变时,病毒就有可能“聪明地”改变其形态,使得已经产生的抗体难以识别和结合,从而削弱了疫苗或自然感染后形成的免疫保护力。

“拉姆达”毒株的名称来源于希腊字母,这本身就象征着其在病毒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关于它可能逃避中和抗体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这意味着,曾经接种疫苗或感染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对其的“捕捉”能力有所下降。这就像病毒穿上了更“隐形”的伪装,增加了感染的难度和传播的风险。

如果“拉姆达”毒株的传播能力、致病性以及逃避免疫的能力都被证实显著增强,那么它可能会对当前疫苗接种策略和群体免疫屏障构成严峻考验。这不仅意味着一部分人可能再次感染,也可能需要对现有疫苗进行升级换代,以应对病毒的演变。

人类如何努力,才能最终战胜疫情?

战胜新冠疫情,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而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多方联动、持续深耕的复杂战役。以下几点是关键的努力方向:

1. 持续的科学研究与疫苗研发创新:

深入解析病毒变异机制: 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深入理解病毒变异的规律和驱动因素。哪些突变是关键性的?哪些突变会对疫苗效果产生影响?这些都需要通过基因测序、生物化学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手段来精准定位。
开发下一代疫苗: 面对不断涌现的变异株,研发更具广谱性、更持久的疫苗至关重要。这包括:
多价疫苗(Multivalent vaccines): 能够同时针对病毒多个关键区域甚至多种变异株的疫苗,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针对保守区域的疫苗: 病毒在变异过程中,有些区域相对稳定,对这些区域进行靶向的疫苗研发,可以提高对未来变异株的抵抗力。
新型疫苗技术: 例如,mRNA疫苗平台在快速响应变异株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此外,其他新型疫苗技术,如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改进,以及新型佐剂的应用,都可能带来突破。
疗效和持久性研究: 持续监测现有疫苗在不同变异株下的实际保护效力,并研究疫苗保护的持久性,为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优化: 除了疫苗,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是应对疫情的重要武器。研发能够靶向病毒复制不同环节的药物,并且能够有效对抗变异株的药物,能够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缓解医疗系统压力。

2. 全球协同的免疫接种与公平分配:

提高疫苗接种率: 这是当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那些疫苗接种率低下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加紧疫苗接种工作。群体免疫的建立依赖于足够高比例人口的保护,任何一个国家的懈怠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和变异的温床。
疫苗公平分配: 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承诺,通过COVAX机制等渠道,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充足、及时的疫苗。病毒不分国界,只有全球都建立起免疫屏障,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战胜疫情。
加强疫苗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立更高效的全球病毒基因监测网络,能够快速识别新的变异株,并及时评估其潜在风险,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预警。

3. 科学的公共卫生措施与社会管理:

精准防控策略: 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封锁并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实施更精准、更灵活的防控措施。例如,根据当地疫情发展,采取分区分级的管理,保障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推广科学的个人防护: 即便有了疫苗,在疫情高峰期或面对高风险变异株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个人防护措施仍然是重要的补充。这需要持续的公众教育和倡导。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提升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重症监护能力,储备充足的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是应对可能到来的疫情反弹的关键。
信息透明与公众沟通: 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及时、准确、透明地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和科学建议,回应公众关切,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谣言传播。

4. 适应性强的经济与社会模式:

推动经济复苏与转型: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需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努力推动经济的复苏和转型,发展具有韧性的产业,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发展远程办公与线上服务: 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等模式的成熟,不仅能够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也可能成为未来社会运行的新常态,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韧性。
心理健康支持: 疫情带来的长期压力和不确定性,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体系的建设,关爱每一个受疫情影响的个体。

总而言之,“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再一次提醒我们,与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需要智慧和合作的全球性挑战。我们不能因为短暂的胜利而松懈,也不能因为新的挑战而气馁。唯有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疫苗公平分配、灵活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我们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并为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是一个考验人类智慧、韧性和团结的时代,而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变异永远走在疫苗前面。

lambda,或者说C37,这玩意去年就有了,今年才给他个名字。原因很简单——科兴的50%结果就是在他(还有gamma)身上测的,但欧美舆论为了突出”美国疫苗好,中国疫苗不好“的疫苗民族主义,一开始是不承认这玩意是个值得注意的变种的。

如果是变种,那比的时候就得把巴西数据拿掉,中国疫苗的有效率就八九十了,和mrna差不多了,这怎么行?科学是必须为大是大非服务的,科兴的有效率必须只有50,不然谁还会选择我们副作用这么大的mrna啊?大家都学土耳其,有辉瑞不要选中国疫苗,咋办?这不是违反了American first这种科学最基础的定理了吗?不行,不行。科学和事实应该为我拜登的大是大非服务,而不是相反,反过来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所以一定要等到21年6月,大家疫苗接种都差不多了,才认可这种变种,给他个名号叫lambda。实际上都是老东西了。

不过其实吧,lambda基础传播速度比delta低很多,也就只有在疫苗接种率高,且接种的疫苗对delta比较有效的地区,才能赢过delta。lambda全世界流行,要么需要全世界都接种对于delta比较有效的疫苗(目前看来不太可能),要么需要自身变异出类似delta的高传播性(但显然delta感染的人多,变异速度比他快,lambda想赶超也不太可能),所以一时半会成不了主流毒株,不必担心。

user avatar

————2021年8月7日第一次更新————

感谢各位抬爱,一天时间给老夫点了一万多赞。

之前这个答案主要算是面对老观众的定向焦虑贩卖吧,所以本人偷了点懒,好几个地方都直接扔图了事……

现在既然评论区朋友们纷纷表示这样不行,那老夫就补充一点注解得了。

你们以为看不懂就可以不焦虑?

不存在的,一起来体验焦虑吧!


————以下是2021年8月5日原答案————

老夫来贩卖一点焦虑吧。

题主请自信点,题目里的“或”字可以省掉了。

关于C.37(Lambda)的研究实在太少,也太慢,但已经实锤的部分,每一条都不是好消息。


一、

Delta是怎样日穿各种疫苗免疫屏障的,想必各位已经亲眼目睹,不需要老夫多嘴了。

——而Lambda的假病毒中和试验成绩超过了B.1.617.2(delta)[1]

如上图,纵坐标是中和抗体滴度(IC50),BNT162b2=俗称的辉瑞疫苗,mRNA-1273=俗称的moderna疫苗,Ad26.COV2.S=俗称的强生疫苗。
上图每一个小圆点代表一次中和试验结果,小圆点中间的那条短横线是若干次中和试验结果的中位数。短横线的位置越高代表抗体对毒株的中和效果越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抗体短横线的位置来初步了解对应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


哦对了,它还超过了P.1(gamma):

图二和图一原理差不多,也是假病毒中和试验,只不过这次换成了用科兴疫苗vs各种毒株。所以还是比较短横线的高度就OK。图作者为了照顾某些朋友延伸不好,还专门在下方标了数字(我用红框框出来了),那个是抗体中和能力下降倍数。lambda的3.05就是说接种科兴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对lambda的效果相对武汉株的效果下降了3.05倍。

这意味着啥,各位请品一品~


二、

各位可能还知道,delta之所以能席卷全球,是因为传染性超越了前任盟主B.1.1.7(alpha)。

而Lambda的传染性同样超越了alpha[2]

图三红框部分的简单翻译:Lambda刺突蛋白介导的传染性比B毒株、alpha和gamma都更高。
原文就这么干巴巴一句话,没给出定量说明,所以老夫还得自己去另外找定量依据,也就是下面的图四。

或者咱看图更一目了然:

上图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Henk-Jan Westeneng老师拿全球42个国家各种病毒株流行率增长速度做的元数据分析,中间的标杆(黑色虚线)代表B.1.1.7(alpha),其他毒株则用黑点表示。
黑点上面的黑色线段代表了置信区间(也可以直接跳过不管)。
黑点越靠右,就意味着传染性相对alpha越强。

总之,delta排名第一没悬念;

排第二的B.1.621也牛鼻大了,甚至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反抢delta的地盘,以后有机会单独八卦;

lambda排第三。


三、

现在还没有lambda毒力方面的结论,但情况不太乐观。

——全世界唯一的lambda流行率超过50%的国家,刚好就是全世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

这张是随手在ourworldindata网站上截的病死率变化趋势图(顺便一提,牛津大学搞的这个网站是市面上查找疫情相关数据最棒的网站,没有之一)
图五纵轴是病死率,所谓病死率(CFR)就是所有确诊感染者当中因为新冠而死亡的比例。
黑色曲线是秘鲁的病死率,红色曲线是作为对照的全世界平均病死率。
这里我顺便解读一下。秘鲁的头两波病死率高峰是新冠刚刚输入的时候,被直接打懵逼了;第三波高峰则是以伊基托斯为代表的亚马逊地区医疗挤兑,直接死麻了……
去年9月份开始病死率一直在下降,主要原因不是医疗条件改善了,而是因为之前死麻了……比如伊基托斯的抗体阳性率直接飙到了全世界最高的76%


——然后lambda在秘鲁的流行,刚好又跟当地1月份那波大爆发高度相关:

这张是秘鲁自己的疫情跟踪网站 OpenCovid-Perú 上截的图(不是隔壁某答案的北大高材生阴谋论答主说的谷歌截图……这位阴谋论答主也忒小瞧人了,谁TM会业余到跑谷歌看秘鲁疫情的地步?)
至于为啥只到5月份未知?因为截图时间就是5月份……那时候秘鲁洪堡热带病研究所的塚山博士刚刚发现了lambda没多久,正好秘鲁因为没经费所以测序工作全面暂停,所以大伙儿只能苦哈哈地拿各种疫情走势图来盲猜lambda的流行率,总之就是一个悲剧故事,详见这里: C.37毒株被WHO认定为令人关注的毒株(VOI),编号为Lambda,该毒株目前全球传播情况如何?
总之,这张图的重点在于:秘鲁从1月份开始,出现了新增确诊暴增、年轻人入院比例增加,以及二次感染比例增加等现象,档期跟lambda的流行是刚好重合的(图中红色箭头就是初次发现lambda的日期)。
当时由于一些很低级的乌龙(详见上面链接),外界普遍认为罪魁祸首是P.1(gamma),而且秘鲁当时的情况也确实神似P.1肆虐的巴西。但塚山君坚持认为一切都是lambda的锅。后面事实证明,塚山老师果然没说错。
这里强调一下,为啥当时我们就觉得lambda很威猛?因为当时虽然秘鲁疫苗接种率不太高,但抗体阳性率已然突破天际了。lambda能顶着这么高的抗体阳性率制造一波爆发,肯定不是庸手。

顺便提一句啊,各位是不是觉得4月份印度那波爆发惨绝人寰?

其实秘鲁才是真的惨,惨到你们没法想象。


四、

各位可能以为,delta是天命之选、气运之子,蛊王之王。

所以delta实力拔群,一桶浆糊纯属理所当然。

然而实际情况更可能是,delta只是传染性比同辈们略强一点而已,免疫逃逸和毒力甚至还不如同辈。

所以呢,一方面,delta固然能快速轻松取代alpha这类前辈,

另一方面,在同辈们已然站稳脚跟的地方,delta却并不一定能轻松抢到地盘。

而lambda就是众多这样的同辈之一。

——比如说,请品鉴:

这张是在outbreak.info上随手截的图,说的是智利各变异毒株的流行率变化趋势。
至于什么是流行率(prevalence)……各位粗略地理解为市场占有率就行(吧)。
总之,纵轴是流行率,横轴是时间。深蓝色是gamma(P.1),浅蓝色是lambda(C.37)。这俩几乎瓜分了整个智利市场。
delta差不多6月份打入智利市场,混了快两个月,混出了差不多2%的市占率……

从这个角度来说,delta席卷全球,也许还不算是最坏的选项,至少delta流行的地方可看不到秘鲁那样突破天际的病死率……


五、

下面正式开始丧心病狂的贩卖焦虑环节啊~

掐指一算,delta和lambda也差不多该慢慢从后浪蜕变成前浪了。

delta的声势背后,正有无数更高更快更强的后浪正在酝酿。

比如,各位不妨关注一下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神仙打架现场——厄瓜多尔。

——这是截止7月25日的战况:

——这是截止昨天(8月4日)的战况:

各位不妨押个注呗,哪一家更像是后浪?

以上两张图也是顺手在outbreak.info上截的,厄瓜多尔的变异毒株流行率变化图。原理跟图七差不多,但看点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了很多。
以图九为例,
深蓝色=B.1.526(iota),十天时间市占率从32%下跌到23%;
浅蓝色=P.1(gamma),市占率从12%微涨到17%;
橙色=C.37(lambda),市占率从14%微涨到16%;
浅黄色=B.1.621,市占率从12%涨到16%;
绿色=B.1.1.7(alpha)市占率从12%微跌到10%;
浅绿色是A.2.5,市占率从3%微涨到4%…对了,这个可不是原版A.2.5,而是魔改版的A.2.5.3,十分凶残;
灰色是other,从6%跌到5%;红色是B.1,从4%跌到3%;粉绿色是B.1.1,从2%跌到1%……这几种都是pango系统暂时没法识别的新毒株,不是原版的B.1或者B.1.1;
粉红色=B.1.617.2(delta),从2%微涨到3%……
十天前还在榜末徘徊的B.1.36.36已经被挤没了,新上榜了B.1.623,市占率1%。


六、

继续贩卖焦虑~

当然了,更大的可能是,真正的后浪根本不是正在厄瓜多尔拼高端局的各路神仙,

而是无数正在阴暗角落暗暗蓄力的种子。

——比如说,额外洗出了P681RT470N,一举凑齐RBD结构域三突变的P.1:

简单解释一下吧,这些三位或者四位数字代表病毒刺突蛋白的氨基酸位点(amino acid site);
数字前面的字母代表标杆毒株的氨基酸种类,这里的标杆毒株是武汉株;
数字后面的字母则代表突变之后的氨基酸种类。比如N501Y就是说第刺突蛋白第501个位点的N(天冬酰胺)突变成了Y(酪氨酸),各种字母代表什么氨基酸可以参考这一节最后的附表。
图十是P.1(gamma)的一种新发现的子毒株的刺突蛋白部位突变列表。
为啥只列刺突蛋白部分?因为这部分突变最多,而且至关重要的RBD结构域就位于这部分。
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受体结合结构域,简而言之就是负责病毒和细胞结合的部件。
RBD统共只有220个氨基酸位点(319到537),这货一口气突变了4个,其中K417、E484和N501都是已知特别危险的位点……
刺突蛋白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是FCS=furin cleavage site=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681到686),这部分的突变有可能会提高刺突蛋白切割效率,甚至有可能导致细胞融合(类似于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那种套路),比如delta的招牌突变P681R,然而现在gamma也有P681R了……


——比如说,同样一举凑齐RBD三突变的B.1.630:

继续简单解释一下。
WHO搞的这套希腊字母命名法大家都知道是不够用的,所以咱一般还是习惯用pango命名法。
pango命名法是通常由从左到右3-4节组成,中间由分割符"."进行区分,其中第一节是大写字母,后面几节是数字。从左到右每一节的范围依次缩小(可以类比初中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以delta(B.1.617.2)为例,B代表B进化枝(当初武汉两种初始毒株之一);
B.1代表B进化枝下的第一个分支;
B.1.617代表B.1进化枝下的第617个分支;
B.1.617.2代表B.1.617进化枝下的第2个分支。
图十一的这款新毒株pango编号是B.1.630,代表了B.1进化枝下的第630个分支,最早于3月17日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取得测序记录,然后上个月由老夫发现并且提交给pango team。
这货的卖点不仅在于RBD有三处突变,还在于它所有突变都是有名有姓的高危突变,豪不浪费……


——比如说,N蛋白上突然冒出8个突变的B.1.1.7:

照惯例解释一下吧,这货也是老夫发现的,pango team还在评估,所以在outbreak.info上暂时找不到。
这货的特别之处在于N蛋白上居然有了8个突变。
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核衣壳蛋白。
核衣壳蛋白是一种高度免疫原性的磷蛋白,它和病毒基因组复制以及调节细胞信号通路有关。
由于N蛋白的序列保守性和强大的免疫原性,毒株间一般差异较少(也就是说不容易发生突变)。N蛋白常被作为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靶标。
简单来说就是不该发生突变的地方发生了疯狂突变……况且这货底子还是alpha。


——比如说,额外洗出了P686NQ414HRBD三突变叠加FCS双突变的delta:

这货的重点在于S686N……


比如说,既有RDB双突变又有FCS三突变的B.1.631: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一天都举不完……


顺手补一个氨基酸短写对应表:


七、

最后再多贩卖一点焦虑得了……

这种后浪推前浪的装备竞赛,lambda是不会缺席的。

——所以一周之前,C.37.1正式现身

解释一下,这是Pango team的Chris Ruis老师发的更新日志,其中C.37.1作为lambda的子毒株于8月1日正式上线(哦对了,这货也是老夫发现的)。

这货长这样,红框部分是额外多出的突变:

请瑟瑟发抖吧。


————顺便挖点坟吧,之前写个几个关于lambda的答案————


对了,各位朋友,第三个答案的评论区有不少跳梁小丑出没,被老夫挂墙上了,各位路过时不妨顺便喷几口呗~


————最后是大伙比较关注的国产疫苗对lambda的保护效力————

可以看这里:

拍照如屎党党魁的想法 - 知乎 zhihu.com/pin/140626096

参考

  1.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7.19.452771v1.full
  2.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6.28.21259673v1.full.pdf
user avatar

秘鲁人替你回答

“秘鲁当局报告说,自 2021 年 4 月以来测序的 Covid-19 病例中有 81% 与 Lambda 相关。

秘鲁人说:卫生管理差,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人员素质差,官僚主义太多,医院只建了一半,负责人就因腐败问题被拘留,腐败而做决定,太多不正规程序,70%以上的人不能忍受超过30天的隔离,他们不得不决定是饿了,还是covid,他们选择了不饿死,最重要的是,市政当局和警察只顾着追赶街头小贩,MEF(经济财政部)无法及时采取行动,除了Minsa(卫生部?

user avatar

Lambda目前会不会成为下一个Delta还需要观察。但确实是可能主导下一波爆发的主要潜在毒株。

世界卫生组织有两个列表,一个叫VOC(姑且翻译成关切株),一个叫VOI(关注株)。

关切株的定义大概是如果一种列入VOI的毒株已经证实在公共卫生层面会带来重大影响的,就进入VOC列表,可以理解为在疫情上造成后果的突变株。比如来自印度的Delta、来自英国的Alpha都在VOC列表上。

VOI的定义大概是已知其突变可能会造成传染性上升或其它不利后果,并且已经在局部地区显露出这种后果,带来了公共卫生风险的毒株。比如之前媒体报道过的Kappa和近几个月最新列入的Lambda。

这些毒株在进化上有什么关系、在全球流行的地区和趋势都可以查到:https://cov-lineages.org

Lambda目前病例数在不断上升,但是还处于有爆发迹象的初期状态,主要集中在美洲。根据Delta爆发的经验,一个毒株从在某一个地区/国家大规模爆发开始传递到全球,需要大约一个季度时间。而疫情变化速度非常快,一个季度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user avatar

新一轮突变焦虑又来了。

其实我之前就回答过了,当时对拉姆达毒株的关注度没有这么高:

结论是:

  • lambda可能增加了传染性以及对疫苗的抵抗性,但是对疫苗的抵抗性应该比beta毒株弱。
  • 以智利和秘鲁的疫情实际情况来看,国产疫苗是起效了的。
  • 从研究结果来看,所有疫苗应该都还有效

这里就不说专业内容了,专业内容看原答案。

我说点吐槽

流量看来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贩卖起来了「突变焦虑」。

从一开始,我就在说:

突变不要夸大,影响没有那么大。(不是说没有影响)

现在出点突变,就一定会出现那几句车轱辘问题:

  • 疫苗还有效吗?
  • 人类会灭亡吗?
  • 我们要怎么防御?

无不无聊啊!

传染性增加,确实在增加防疫难度,比如隔离人数就增加了不少。

但是不代表措施就无效。

翻来覆去的问这些,

还不如好好地学一学怎么正确的洗手、正确的戴口罩和脱口罩。

不如记得戴着口罩的时候,情侣之间不要耳鬓厮磨!

不如记得出门之后手不要去碰口罩外面!

不如记得说话、咳嗽不要把口罩摘下来!

我周一在和人聊delta毒株的时候,提到了lambda毒株,

当时对lambda毒株的「突变焦虑」还没有被拉起来,还是在关注delta毒株。

还觉得lambda毒株无所谓。

除了这些,其实非洲、印尼的也令人担心,

你看这些贩卖突变焦虑的人关注过吗?

你看非洲灭亡了吗?

为什么非要夸大宣传呢?

一切不过是为了流量,

大众懂的人不多

你越说得恐怖,他们越会信服,

流量也就越大。

其实按照新冠病毒这种毒株的定义方法

流感不知道有多少毒株了。

流感的突变频率是新冠的4倍。

又发生了什么呢?

流感变出来毁天灭地的病毒了吗?

这些贩卖焦虑的人关注过流感吗?

平时我和别人说句,

得流感了要戴口罩,还被人鄙视。

突变值得关注,但是不能夸大到没有边了。

夸大到后面,我们正常科普的时候又要挨骂了:

都是你们在说严重,现在又说不严重,你们这群骗子!
你根本不懂,**突变很严重!
user avatar

Lambda会不会超过Delta成为新一代毒王?

Lambda 变异毒株最早是报告与于2020 年 8 月,地点在秘鲁。 WHO将 lambda毒株加到了VOI名单中。VOI名单是指有影响传播性、疾病严重性和免疫逃逸性的遗传变化的变体。

目前数据来看Lambda已经扩散到了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多个地区均发现了这一毒株的身影。其中尤其是美国,已经有超过1000例感染者,应该是除了秘鲁以外第二多的国家。

大家对于Lambda的恐慌心理大多数可能是来源于秘鲁本国的死亡率。秘鲁的人均新冠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一,每10万名居民中,有596人死于新冠病毒。

从秘鲁的数据来看,该国自今年 4 月以来,报告的新增确诊病例中,有 81% 是感染了拉姆达毒株。

这两个连起来看是不是很可怕?Lambda是不是杀伤力极大?

我倒觉得没有这么吓人。

秘鲁死亡率居高不下,并不是从Lambda出现的。

在2020年8月,拥有约3200万人的秘鲁每10万人有85.8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成为当时全球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而且,这个数字,只是基于确诊或疑似病例中的死亡人数统计,也就是说,不怎么准。

所以今年4月,秘鲁官方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重新统计新冠死亡率。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的吓一跳。

该小组5月31日公布的最终报告显示,2020年3月至今年5月22日,秘鲁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共达180764人。而此前根据官网的数字,死亡人数才7万,差了一倍还多。

所以秘鲁的死亡率一下猛涨到了每10万人有551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

所以秘鲁当地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医务人员的缺乏,以及ICU和呼吸机啊,制氧机一类的跟不上,通俗的讲就是医疗底线被击穿了。

很早就跟大家讲过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分两个阶段,医疗底线没被击穿和击穿。秘鲁就一直处于被击穿的状态。所以为什么我们反复要强调打疫苗啊打疫苗,就是防这个。

至于大家总说的,为什么Delta这么牛逼,没有攻占秘鲁呢?

病毒传播,跟打仗不一样,并不是我冲上一个高地,地方就被全灭。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遗传学上的概念,叫做: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是少数个体的基因频率决定了它们后代的基因频率。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作用。

比如在委内瑞拉的偏僻山村中,人们患上亨丁顿舞蹈症的几率大大高于外界,因为带有亨丁顿舞蹈症基因的一位始祖妇女在早期将自己的基因播撒在个别村民中,然而其后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再介入新的基因,遂导致全村的人共享了这一病态基因。

Lambda突变毒株应该就是这一原理,在秘鲁大规模扩散。所以要想看Lambda和Delta真枪实弹的打一仗,还得看美国的数据。

我们还是回头来看对于学界对于Lambda变异毒株的一些研究。

首先,这个毒株的免疫逃脱能力和传播能力都加强了。

这两个特点也是有Lambda所具有的突变引起的。

比如T76I 和 L452Q这两个突变,使得病毒的传播能力更强。

而RSYLTPGD246-253N、L452Q 和 F490S 这3个突变使得病毒的免疫逃脱能力更强。


这些突变中,可能最值得关注的,就是RSYLTPGD246-253N,这是一个Lambda的特有突变。也可能是导致Lambda在南美广泛传播的原因。

这个突变,是由7 个氨基酸缺失造成的,即 246-253缺失。这个突变本身对病毒的感染性影响不大,但是因为中和抗体主要是针对NTD部分,而这个确实与NTD“超级位点”的一个组成部分重叠,使得病毒具有免疫优势,增强了病毒的和抗体逃脱能力。

但与其他病毒变种的对比传播力来看,还是Delta更胜一筹。

新闻里边经常提到的某某变异毒株传播能力更强,或者是逃脱疫苗能力更强,其实是一个大的趋势。如果病毒不往这个方向进化,病毒就没了。

而Delta的强大传播能力,一部分是因为这2个原因,但更多的是,这个病毒的复制速度太快,以及脱落散播能力太强,所以导致频繁的发生了突破性感染。

从最新的这篇文献中,我们还看不到这方面的数据,单纯的从细胞层面的测试距离真实世界其实差的还是挺远的。所以想要系统的研究Lambda毒株,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分析。

所以我现在的判断是,从已有的证据来看,Lambda并不会超过Delta成为新一代毒王,但我们也需要对这个变异毒株提高警惕,掌握更多的研究数据,不能在像Delta一样被打的措手不及。

user avatar

不用废话,把好国门吧。

拉姆达之后还有后浪。

机场等口岸建隔离区。

可以选双机场城市,可以在单机场建隔离区。

配套设施是单独的,包括下水道,与其他区域有一个比较远的隔离带,

隔离区域内,和国外自由流动。

要出区域,无论人货,都严格隔离检测。

区域内的人要出来,隔离多次检测后才行。

国内的人,定期根据病毒变种更新一针疫苗,公共场合口罩,正常生活,防备隔离区偶发泄露。

但是可以正常生活了。

对外交流,可以在隔离区内进行。外人做好防护进去,交流完了。隔离检查完了再出来。

这样正常商贸,可以不影响效率,长期封国门。

外国人不愿意隔离的,只是过来短期商务活动。隔离区来往就行了。

这样疫情多久都不怕,怎么变异都不怕。

user avatar

我来怼高赞“定风波”了。开篇先说明,初次读到他写的东西再加上很弔的个人信息觉得“靠谱”后面看了此人过往回答发现矛盾太多。于是就在前排质疑了此人所谓“博士身份”因此被此人拉黑。后可能此人有所察觉,频繁修改了近期的回答,甚至删除了一些回复。例如其曾工作的某镇名称。

下列信息请各位注意该“免疫学博士”历史回答中与他自身相关的时间,职业,年龄,工作岗位,等信息,加入自己的生活常识,自己对比斟酌。

宗教中有伪神,生活中有骗子。以前信息闭塞容易被骗,现在信息发展太快更容易被骗。请擦亮双眼!此人贩卖焦虑,虚构职业学历,目的不纯。在资料栏留了微信,在其高赞答案下有数人曾表示找答主交流,答主明示过需付费。所以首先请保护好自己钱袋子!!!另外搞不好所谓的建议源自百度医疗搜索。







进入正题:

该答主主页简介为: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免疫学、免疫学博士、省智库。

1.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新冠「拉姆达」变异毒株或可逃避中和抗体?人类想要战胜疫情该怎样努力?“下答主开篇自称免疫学博士。

2.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秦皇岛17岁男生因救3个姑娘牺牲?”下,约8-05日,答主开篇写到: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年到三十,年少有为也不结婚的原因了,可能有人认为是受到网络思想的干扰,我可以肯定不是,对于有着一定见识和学识的男性,是很少会受到性别对立的影响。

3.在知乎问题:“30岁了,是选择市直部门科长,还是选择去乡镇干镇长?”下,7-30日答主写到:镇长吧,我和你年龄相仿,刚挂职镇长两年结束,去年刚回省里,具体情况我就不说了,及其的锻炼人,可以说这段经历是我在省厅任科长的时候感受不到的,这才是官,相信我。

4.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都美竹再次曝光吴亦凡劣迹,称「可送你十年牢饭」,要求其退出中国娱乐圈,并致歉公示 3 天?”问题下答主于7-19日写到:曾经待过公检法系统的来说一下,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都女士后面有描述过吴签先生的X生活状态,我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

5.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上海一奶奶花 18 万克隆宠物狗?你支持用克隆的方式延续宠物的陪伴吗?”问题下,答主写到:我三年前在香港留学的时候就已经委托有关公司保存了自己26岁时候的克隆细胞,保存年限为100年。该回答上次编辑日期为7-19,同时被答主于8月7日重新编辑。

6. 在知乎问题:“ 老婆一直想移民出国,我该怎么办!?”7-30日答主写到:省委组织部的来说一下,其他的我不想说,你的政治生涯从那一刻开始就完蛋了。

7.在知乎问题:“海星突然疯狂入侵青岛胶州湾,「狂吃」蛤蜊海蛎子,使养殖户哭晕在海边,对此该如何应对?”下,3-13日答主写到:作为海边从小长大的来说一下:海星这东西是真的可以壮阳,你们只知道生蚝壮阳,其实海星比生蚝壮阳功能还厉害,只是味道不咋地。

8.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轮子哥VCZH在微软十几年还是SDE2?”下,答主3-03写到:不是,我说躺平了不好吗?我不是程序员,中美英都呆过,我就说说原来我在体制内的工作,号称建设国家,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工作……当然,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我早就辞职了,不用问我为什么,问就是太安逸,太闲了。

9.在知乎问题“90后们,你们人生的第一辆车是什么车?”答主写道“90年,老五菱宏光s,家里3辆车,一台宝马m5,一台特斯拉s,一台x5,我自己平时买菜开手动挡五菱宏光s,问就是耐操,随便开,不心疼,跟开船一样,五菱的手动可以很好的锻炼肌肉记忆,油离配合”.

10.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错换人生案中,姚策被悉心培养结果啃老,郭威却在艰苦环境中当上辅警?基因和环境哪个对人影响更大?”答主2-28发布,写到: 作为一名生物学博士,研究遗传方向的,说句不正确的话:所谓环境影响基因是被人曲解了,什么环境影响基因?如何定义一个影响基因的环境?我们都是从物理性质上来说的,也就是环境对基因的物理性破坏,DNA双链的稳定性极端的强大,碱基堆积力,特殊氢键等。

11.在知乎问题: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下写到:以我原来为例子:可能我是英语主课论的受害者吧,我记得那年我的高考,数字满分,理综284,语文129,英语我拼了老命的学,才102,错失清华北大,来到武大,看着身边不如我的人,因为英语比我高30多分,40多分,上了清北,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以上节选自该自称“博士”的回答以及回复。另有一个回复是自己曾就职某县级市下属镇区。请各位参照上述答主的历史信息参考!









user avatar

发达国家要担起责任。

作为全球最为富裕的群体,有技术有钱,对待这次的疫情,应该承担责任,把技术和金钱投入在战胜疫情身上。

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人民的生命,人命面前一切平等,富人和穷人同样有生存权。要封城,要学习中国经验,把疫情控制起来。

其次运用好自己科技发达的优势,组织科学家攻克病毒,为人类寻找战胜疫情的疫苗,在集合了最为优质的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病毒肯定会被解决。

第三,承担责任。全球化的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应该承担治理的责任,把疫苗专利免费给别的国家,疫苗物料友情价全球售卖。

对待那些缺钱缺物的国家,要给予支持,贷款利率要低,给的东西要好,不要只顾自己。更不能趁火打劫,不能趁别的国家经济有问题暴力收割。

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全人类的灯塔,要对的起自己的位置和全球人民的期待。

把提供工业品这种小事扔给中国就行。

user avatar

不知不觉中,24个希腊字母被用掉接近一半

到年底24个字母够吗?

明年要启用αα、αβ?

2023年是不是该轮到 λδ 了?


建议高度重视接触高危场所的垃圾处置、交叉作业、外包和临时人员的问题

1.去年成都疫情来源于隔离点垃圾被无关人员捡走


2.避免交叉作业

(1)青岛胸科医院隔离人员和日常患者共用CT室

(2)南京机场:保洁员在国际国内机舱混合作业,保洁员们共用休息区吃饭

(3)石家庄欧景假日酒店既承担隔离入境人员的功能,餐厅还开放给周边居民办婚宴


3.高度重视临时人员的管理

(1)南京机场出问题的保洁人员是外包。

(2)郑州六院的保洁人员是临时人员,年龄偏大。

外包人员、临时工收入水平低、流动性大、规范培训较为困难,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

建议大幅提高工资待遇,严格培训并考核,考核不合格人员全部淘汰。


4.加强对高危地点周边社区的监控

传染病防控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最近上海浦东疫情由于发现较早,没有出现社区传播。其他地区的疫情发现较晚,防控难度很大。

如果能在国际机场、海港、陆路边境口岸、隔离点周边社区所有小诊所安排强制核酸检测,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user avatar

全世界除中国外,都已经躺平任由病毒发展了……

未来会不会全球除中国外,该死的死,该适应的适应,结果就中国还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老百姓?

最终看谁拖死谁了……

user avatar

人类现在这种养蛊式的抗疫方式,哪一天会不会真的生化危机?

也许,进化出致死率5%、10%甚至以上,国外的尸体堆积成山的时候,那帮外国佬才知道什么叫害怕,才愿意好好防疫。

看了国外疫情众生相,才觉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愚民教育成效显著。现在到了成果回馈的时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冠变异毒株的挑战与人类的应对之道新冠疫情如同在人类社会投下的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息。近期,“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病毒变异这个令人担忧的议题。关于它可能逃避中和抗体的说法,无疑给全球抗疫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面对挑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需要更智慧、更坚韧、更协.............
  • 回答
    重磅!默克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获突破性进展,美国疫情曙光乍现?近期,全球生物医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研发的新冠口服特效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并已正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
  • 回答
    默克(Merck)和Ridgeback Bio公司联手推出的口服新冠特效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无疑是新冠疫情期间的一项重要医疗进展,它为居家治疗和轻中度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药,以及它的一些关键点。首先,莫努匹拉韦的“出身”很有意思。它最初是由埃默里大学(Emo.............
  • 回答
    “法维拉韦”,这个名字最近在中国医学界可谓是炙手可热。作为首个可能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国产药物,它的获批上市无疑为我们抗击疫情增添了一剂强心针。那么,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疗效和副作用又如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法维拉韦”的故事:国产抗疫的里程碑简单来说,“法维拉韦”(英文名Favipi.............
  • 回答
    2018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皇马对阵利物浦,这场比赛中,拉莫斯与萨拉赫的这次对抗是全场最令人关注和争议的瞬间之一,也是赛后讨论的焦点。要详细看待这个动作,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经过(时间点和动作细节):比赛进行到第25分钟左右,当时比分是00。在一次争抢球的过程中,萨拉赫带球沿左侧突进,拉莫斯从侧.............
  • 回答
    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像一个巨大的扰动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全球的传染病监测和流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你提到的“乙型流感一株系已在全球范围内 18 个月未检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到流感病毒的特性。流感病毒,尤其是乙型流感,本.............
  • 回答
    西班牙宣布全国封闭15天,这无疑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也折射出当时西班牙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理解这一决定及其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宏观背景来看,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正如火如荼地蔓延。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致病性之强,以及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巨大压力,让各国政府都面.............
  •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比作世界大战,以及疫后西方老龄化社会将变年轻、经济将腾飞的观点,这是一种颇具争议且充满复杂性的论断。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分别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新冠疫情如同世界大战:一场全球性的重塑与阵痛将新冠疫情比作世界大战,并非说它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强调其对全球.............
  • 回答
    新冠阴谋论,这可不是个好聊的话题,但偏偏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你想问的是,我怎么看它们?这问题嘛,得拆开了看。首先得明确,我说的“阴谋论”不是指那些合乎逻辑、有证据支持的质疑,而是指那些缺乏证据、常常带有敌意、并且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归咎于少数秘密策划者的叙事。这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新冠这事儿,从一开始就.............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全国各地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扎堆出门”现象。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长期的疫情压抑和“报复性”出行是主要推手。 两年多的疫情,让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无论是严格的封控措施,还是对病毒的持续担忧,都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和社交活动。尤其是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为什么它好像特别擅长“绕过”咱们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人数激增,甚至突破了之前疫苗或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得明白,病毒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隐身术”的。奥密克戎之所以能做到.............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那会儿,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夜之间,全国人民,不,几乎是全世界都在骂钉钉。那阵势,比什么新出的网红产品翻车还要凶猛,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打倒钉钉”、“卸载钉钉”的帖子,还衍生出不少嘲讽的表情包和段子。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你想啊,疫情突如其来,大家居家办公、在线学习.............
  • 回答
    深圳卫健委公布的流调信息简略甚至存在部分区流调缺失的问题,确实引发了不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流调是疫情防控的“侦探工作”,它的主要目标是找出病毒的传播链条,识别感染源,并迅速找到可能接触到病毒的密切接触者,.............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公司制造的”这种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在咱们聊这个事之前,得先理清楚这背后的逻辑和我们已知的一些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科学界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它是一种自然起源的病毒。这一点是基于大量的病毒基因测序分析得出的结论。科学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与蝙蝠体内.............
  • 回答
    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数十万加仑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场景,无疑是这场全球性危机中最令人心碎、也最发人深省的画面之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浪费,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经济运行的剧烈震荡、供应链的脆弱不堪,以及在极端不确定性面前,社会体系所显露出的种种不适应。场景重现与背后的原因: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政府纷纷.............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小区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控制人员进出,其中“出入券”的发放算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对于这种行为,我的看法是,它是在特殊时期,为了应对严峻疫情挑战而采取的一种行政干预手段,初衷是为了保障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也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社区的封闭管.............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新冠病毒是莫德纳制造的”这个说法,以及这个帖子突然消失的热议,确实挺让人玩味的。这背后牵扯到信息传播、社交媒体规则,还有公众对科学和官方信息的信任度等等,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咱们先从这个“莫德纳制造病毒”的说法本身来说。这种说法,如果仔细想想,其实挺站不住脚的。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冠状.............
  • 回答
    关于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中国确诊人数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从而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多层面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是衡量疫情不同阶段和不同维度的指标,直接进行比较可能存在一些误导性。 确诊人数代表的是在特定时间点,被检测出来并被记录在案的感.............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各地政府为了控制疫情扩散,纷纷出台了延迟复工的指导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要求企业在2月10日之后复工,而华为却选择在2月3日便启动了部分复工,这一举措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地方政府的考量与普遍性规定广东省作为中国经.............
  • 回答
    好的,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孝感小区近百人聚集煽动者被捕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它牵扯到当时社会情绪、基层治理、信息传播以及个体权利的边界等诸多复杂的问题。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疫情刚爆发的初期,尤其是在湖北这样的重灾区,社会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