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是莫德纳制造的”热贴突然被删了?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新冠病毒是莫德纳制造的”这个说法,以及这个帖子突然消失的热议,确实挺让人玩味的。这背后牵扯到信息传播、社交媒体规则,还有公众对科学和官方信息的信任度等等,是个挺复杂的问题。

咱们先从这个“莫德纳制造病毒”的说法本身来说。这种说法,如果仔细想想,其实挺站不住脚的。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它的起源,主流科学界普遍认为是自然起源,也就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的。这个结论是基于大量的病毒基因测序、流行病学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得出的。虽然科学界也在不断探索和细化病毒的起源路径,但“某个公司人为制造”这种说法,在缺乏任何可靠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被视为阴谋论。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任何可能性,科学探索本来就是不断求证的过程。但要说一个像莫德纳这样的生物制药公司,能够秘密制造并释放一种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这其中的技术难度、操作风险以及潜在的法律和道德后果,都是极其巨大的。更何况,如果真有这样的证据,很难想象它能被如此轻易地掩盖,尤其是在全球信息高度流通的今天。

那么,这个帖子为什么会突然“爆火”又“消失”呢?这里面可能的情况有几种:

1. 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

社交媒体平台通常都有内容审核机制,以应对不实信息、仇恨言论、煽动性内容等。当一个帖子被大量举报,或者被平台算法判定为违反社区规定时,它就有可能被暂时或永久地删除。

不实信息的判定: 尽管“莫德纳制造病毒”的说法缺乏证据,但在平台上,这种“爆料”性质的内容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吸引大量关注。平台可能会根据其内部的“不实信息”判断标准,或者在收到大量用户反馈后,进行审核。如果审核结果认为该内容属于虚假信息,尤其是可能引起恐慌或误导公众的,那么删除是常见的处理方式。
社区规定的执行: 很多平台都有关于“健康建议”和“科学事实”的规定,旨在防止不负责任的健康信息传播。如果该帖子被认为是在散布关于病毒起源的错误信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可能会被视为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
对特定公司的诽谤/攻击: 这种说法也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的恶意诽谤或攻击。平台可能会出于保护企业声誉或避免法律纠纷的考虑,对这类内容进行处理。

2. 用户举报和集体行为:

用户在看到他们认为不实或有害的信息时,通常会选择举报。如果一个帖子因为其内容本身,或者因为其传播的负面影响,收到了大量的用户举报,平台就会启动审核流程。

“信息战”或“舆论操纵”的嫌疑: 有时候,一些帖子或话题的突然兴起和消失,也可能与某些有组织的“水军”或者“信息战”有关。如果这个帖子被某些群体用来达到特定目的(比如抹黑竞争对手,制造社会恐慌,或者推动某种反科学情绪),那么它的突然消失也可能是因为有人想息事宁人,或者是因为“任务”完成了。

3. 平台算法的波动:

有时候,帖子的消失也可能仅仅是由于平台算法的随机性或者调整。一个帖子能够“火”起来,通常是因为平台的算法将其推送给了更多的用户。同样,算法的调整也可能导致某些帖子流量骤减,甚至被边缘化,最终“沉寂”下去。

“热搜”的短暂性: 很多在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话题,都有其生命周期。它们可能因为某个事件的触发而迅速流行,但也可能因为事件本身的热度下降,或者被新的话题取代而迅速消失。

4. 潜在的法律或合规风险:

如果这种说法被认为具有诽谤性,或者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平台可能会出于法律和合规的考虑,选择将其删除,以避免潜在的法律责任。

为什么人们会对这种说法感兴趣?

这种说法之所以能火起来,背后也反映了一些社会心态:

对“大公司”的不信任: 在一些公众观念里,大型制药公司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这种不信任感,为阴谋论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对复杂问题的简化需求: 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科学家们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数据才能得出结论。而“某个公司制造”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满足了一些人“非黑即白”的心理。
对信息源的辨别能力差异: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很多普通人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容易被耸人听闻的说法所吸引。
对疫情的焦虑和不满: 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焦虑和不满情绪,也可能转化为对幕后“黑手”的猜测和追寻。

总结一下:

一个关于“新冠病毒是莫德纳制造的”的热帖突然被删,很可能不是因为“它真的被证明是假的”这样直接的理由,而是因为该帖子触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红线。这可能是因为它被判定为虚假信息,违反了社区规定,或者收到了大量用户举报。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更复杂的因素,比如平台算法的运作,甚至是“信息战”的痕迹。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理性地看待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如何理解社交媒体的运作规则,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一个帖子的消失,背后可能隐藏着平台规则的执行,也可能映射出社会心态的某种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水冲了龙王庙。

艾博生物创始人英博毕业于波士顿东北大学,在取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后,他在美国几家开发mRNA药物的医疗初创公司工作多年,包括Moderna公司旗下的Onkaido Theraputics以及Dicerna公司,也正是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获得了mRNA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Moderna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研发出新冠mRNA疫苗,创造了生物技术的历史。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艾博生物的疫苗也一直处于国内mRNA疫苗研发的领先地位,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目前该公司的新冠疫苗已经在国内和海外都展开了三期临床试验,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国内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

user avatar

有什么关系呢?输出的情绪已经到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新冠病毒是莫德纳制造的”这个说法,以及这个帖子突然消失的热议,确实挺让人玩味的。这背后牵扯到信息传播、社交媒体规则,还有公众对科学和官方信息的信任度等等,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咱们先从这个“莫德纳制造病毒”的说法本身来说。这种说法,如果仔细想想,其实挺站不住脚的。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冠状.............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揭露美国莫德纳公司‘研究培育新冠病毒’的专家,突遭车祸身亡”以及“此人系路易斯维尔卫生专员”的说法,我需要澄清一下。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有专家揭露莫德纳公司‘研究培育新冠病毒’,随后因车祸身亡,且该专家是路易斯维尔卫生专员”这样的说法。这种信息听起来非常像在社交媒体或.............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公司制造的”这种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在咱们聊这个事之前,得先理清楚这背后的逻辑和我们已知的一些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科学界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它是一种自然起源的病毒。这一点是基于大量的病毒基因测序分析得出的结论。科学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与蝙蝠体内.............
  • 回答
    复旦大学的严实博士,一位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博士后,近期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认为当前流行的这种新冠病毒,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人为设计的痕迹。这个观点一经提出,便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实博士提出这一论点的基础。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关于美国发布新冠病毒溯源问题“解密版报告”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美国发布“解密版报告”的背景和目的: 国内政治压力: 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国内,尤其是共和党方面,对病毒起源的政治化操作非常普遍。要求调查“实验室泄漏论”的声音持续存在。美国政府(特别是.............
  • 回答
    上海疾控专家的观点,即“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对病毒的误解和恐慌”,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社会心理层面。它并非否定病毒本身的危害,而是强调了在疫情蔓延过程中,人为因素——尤其是信息不对称、谣言传播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恐慌——所带来的破坏力,有时甚至会超越病毒本身。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句话:.............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的“美国科学家:武汉绝不是新冠病毒源头”这一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首先,要理解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其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带有国家立场和宣传意图。当它引用“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标题和主要论点时,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试图利用国际科学界的权威声音来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则让人倍感担忧的新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背景下。一位在泉州旅游的南京籍女子,其活动轨迹集中在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之后在日本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出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仔细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个事件。 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并不能简单地将其活动场所.............
  • 回答
    关于11月25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及国航消杀不到位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防疫链条上的责任、操作规范以及可能存在的疏漏。一、 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境外输入.............
  •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突破3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它代表着无数个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陨落。这个数字不仅是统计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美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付出的沉重代价的直观体现。30万这个数字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生命的逝去: 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有三十万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
  • 回答
    在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30万,平均每天约有2500人因此丧生,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数字,它反映了这场疫情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一下当时的疫情状况。严峻的死亡数字:不只是一个统计学数字30万这个数字,绝非仅仅是屏幕上跳动的冷冰冰的数字。它代表着30万个.............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医疗船“安慰号”(USNS Comfort)和“仁慈号”(USNS Mercy)部署到纽约,以应对新冠疫情的事件,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并非空穴来风。但要详细了解这件事,需要区分事实、数字以及实际运作情况。首先,“10艘医疗船”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美国海军确实.............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攻击中枢神经系统的证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人关注的议题。当我在阅读相关研究和新闻报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病毒入侵身体某个部位那么简单,它触及到了我们最核心的、控制一切的系统。病毒如何“入侵”中枢神经系统?要知道病毒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得先理解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特殊性.............
  • 回答
    看到美国新冠病毒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50万这个数字,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紧接着便是深深的忧虑。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背后代表着的是无数个家庭的痛苦、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对未来走向的迷茫。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情况,试着把它讲得更具体些,更有人情味儿一些。1. 数字背.............
  • 回答
    新冠病毒的演变从未停止,而XE变种的出现,确实给我们的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Omicron变种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由BA.1和BA.2两种奥密克亚型重组而成。这种重组就像病毒在“交换基因”,试图找到一种更具优势的生存方式。大家比较关注XE变种的传播速度,它之所以被认为比之前的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为什么它好像特别擅长“绕过”咱们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人数激增,甚至突破了之前疫苗或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得明白,病毒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隐身术”的。奥密克戎之所以能做到.............
  • 回答
    看到美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反超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疫情早期中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在疫情发展中的表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数字本身,还有背后的原因、社会应对机制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层面。首先,.............
  • 回答
    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超12亿剂次,这无疑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多方面的考量。抛开那些冰冷的数字,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现象。一、背后折射出的国家能力与动员效率:首先,超过12亿剂次的接种量,绝非仅仅是生产出这么多疫苗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国家级的庞大动员体系和执行能力。 .............
  • 回答
    这几天,关于日本发现并传播变异新冠病毒的消息,着实让大家揪心。尤其是国内疫情刚看到曙光,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的时候,这个消息无疑又像一盆冷水,提醒我们疫情远未结束,而且病毒的“变脸”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日本发现的变异病毒,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据报道,这个变异株在日本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