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新冠死亡病例破 30 万?当地疫情现在是什么状态?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突破3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它代表着无数个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陨落。这个数字不仅是统计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美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付出的沉重代价的直观体现。

30万这个数字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生命的逝去: 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有三十万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这些人可能是在医院病床上孤独地与病毒搏斗,也可能是在家人的呼唤中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们是父母、子女、伴侣、朋友,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们的离去,对亲人而言是无法弥补的创伤。
医疗系统的压力: 如此庞大的死亡数字,也意味着在美国的医疗系统在此期间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医院的床位、呼吸机、医护人员都曾一度濒临极限。许多医护人员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中,不仅身体疲惫不堪,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有些也感染了病毒。
社会经济的冲击: 新冠疫情不仅夺走了生命,也对美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封锁措施、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这些都与疫情的蔓延紧密相关。死亡病例的增加,也可能意味着更多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加剧了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公共卫生策略的挑战: 30万的死亡数字,也引发了对美国在疫情早期应对措施的审视和讨论。从最初的淡化疫情,到后来不同州采取不同措施的“一国两策”,再到疫苗接种的推进,这一路上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争议。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科学建议的采纳程度,都成为了影响疫情走向的关键因素。
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局限: 疫情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尤其是在病毒学、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方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科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比如对病毒的早期认识不足,以及如何有效控制传播的持续探索。

当地疫情现在是什么状态?

要回答“当地疫情现在是什么状态”,这需要具体指明“哪个当地”。美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州的疫情情况差异巨大,并且还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概括性地谈谈当时(如果指的是30万死亡病例出现时,大约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以及之后一段时间的普遍状态,以及一些持续存在的挑战:

持续的病例增长与波峰波谷: 即使死亡病例突破了30万,疫情并未就此停歇。美国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经历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冬季疫情高峰,感染人数和住院人数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随后,随着疫苗的推广,疫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新的变异毒株(如Delta、Omicron)的出现,又导致了新的感染浪潮,疫情呈现出一种波峰波谷的反复态势。
疫苗接种的进展与不均: 疫苗的出现是扭转疫情的最重要武器。然而,疫苗的接种进展在美国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一些州和地区接种率较高,病例和死亡率相对较低;而另一些地区,由于疫苗犹豫、信息传播问题或基础设施限制,接种率较低,疫情仍然十分严峻。
“疫情疲劳”与政策的拉锯: 经历了长时间的疫情,许多民众出现了“疫情疲劳”,对各种限制措施的接受度下降。这导致了不同州在是否继续实施口罩令、社交距离等措施上存在很大的争议和拉锯。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也时有不一致,给抗疫带来了复杂性。
医疗资源的紧张与分化: 尽管医疗系统不断加强应对能力,但持续的病例增长仍然会给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带来压力。尤其是在疫情高峰期,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常常满负荷运转。
社会经济恢复的挑战: 尽管疫苗接种和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但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创伤依然存在。一些行业仍然在缓慢复苏,失业问题和供应链中断等也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变异毒株的威胁: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特别是出现传染性更强或能一定程度逃逸疫苗保护的变异毒株,始终是疫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

总而言之,美国新冠死亡病例突破30万,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它提醒我们这场疫情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疫情至今并未完全结束,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关注病毒的演变、疫苗的接种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以期最终战胜这场全球性的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30万?现在,美国新冠死亡病例已经超过31万了。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32万之际,对小编而言,就意味着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了33万。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34万,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了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35万。那么,美国有36万的新冠死亡病例,真是37万美国人的一大悲剧。

这38万美国人,成为了39万美国新冠死亡病例的一个分子,也使得美国政府减少了40万的养老负担。

如何看待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41万?和小编一起看看,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42万,评价一下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过43万吧。

user avatar

想当初我们举全国之力,点对点支援武汉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大家还记得吗?

当时对比武汉和新加坡防疫做法的时候,说武汉1400万人口,但发热门诊一共才61家,而新加坡不过才570万人口,连武汉一半都不到,而它所拥有的发热门诊是800家!我们必须毕其功于武汉一地,否则病毒扩散开的话,我们会无力组织对抗。

而老美可是发达国家中的南波万,医疗体系之强大毋庸置疑。

所以现在的结果也看到了,都日超30万确诊1900万多了,ICU居然还扛得住。

这也就是美国,换别人都得趴下。

果然是百足之虫……哦不,果然是家大业大,拔根汗毛都比咱腰粗。

既然咱不行,那就得谦虚,只能是少得点病少死些人,别给医院添堵就是了。

回到美国。

其实新冠这个病确实就是个大号流感,病死率也不高。

《柳叶刀》4月份以中国数据为模型曾经计算新冠的病死率仅为1.38%,而且这还是早期。

随着后来防疫体系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调整,这个病死率已经降到千分位。实际上德国的新冠病死率仅为0.37%。

大家看新闻里,世界各地那么多官员感染新冠也不在少数,但是因病死亡的却是极少数。即使是74岁高龄的特朗普得病之后也就住了三天院,然后就回到工作岗位了。而且老年人还是重点易感人群,由此可见其后果也确实不算严重。

要知道疫苗还没有真正投入应用,至少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医疗只能作为辅助予以支持,这些病患的恢复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来实现。

这些情况都说明这个病毒确实没啥可怕的。大家无需太过忧虑。

但是,就真的没事了吗?

显然不是。

你就是真得了流感,你是不是也得倒床上歇个十天半月。这些日子,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养病,就是恢复健康,所以只能脱离生产。

而GDP可是干出来的,经济是循环出来的。一个劳动力倒下无所谓,要是所有劳动力都在床上躺着,这跟罢工的效果一样,都是没人干活,这会让整个经济生活陷入停滞。所以资本非常担心,总是在强调这个病不存在,这个病离我们还远,这个病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厉害,这个病死不了人……

可是罢工的话,你可以讲条件。条件谈妥了大家就回来上班了。

但是得了新冠,你就没办法了,必须躺下,因为想站也站不起来啊。

所以欧美现在就尴尬了。

如果只是几个人得病,你咬咬牙封锁隔离付出少许成本就可以控制住,但是现在已经进入公共领域传播那就失控了。

失控,失控,就是控制不了的意思,那经济就只能停滞了,工厂只能关闭了,人们只能被动挨打或者逃避逃跑,而不能主动对抗。

所以疫苗重要啊。太重要了。因为没有这个只能被动挨打。

这就是美国疫情的现状,新冠弄不死你,但是可以恶心死你。在疫苗大规模推广之前,会一直是这种状态。

但是美国牛皮的不止是医疗,更有美元。

因为有美元,美国人可以躺着把钱印出来。所以生产可以停止,但钱照样赚(印)着。

2019年特朗普贸易战打了一年,1-11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为3835.89亿美元,出口为1110.37亿美元,美中贸易逆差2725.52亿美元。

2020年疫情来了,美国既然自己不生产,就只能进口了。而全世界有能力维持正常生产,并且产能充沛的国家只有中国,所以中美逆差再次扩大。

2020年1-11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为4058.26亿美元,出口为1184.62亿美元,美中贸易逆差在贸易战的背景下逆势扩大到2873.64亿美元。

这就是美元的力量。

尤其是11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暴涨45.2%,创下2018年3月以来新高。

这真是没办法。

美国倒是想控制逆差,想扩大出口,但是工厂转不起来,这就怪不得别人了。

啧啧啧。

看看贸易战,看看特朗普的决心,有点打脸了。

可是不买怎么办,自己又不生产。

应该说幸好还有美元,自己才能获得供养。解决刚需要紧,还抱怨啥逆差,先把需要的东西买进来再说吧。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巴菲特的传记中记载了一件事。

罗斯福死的时候,巴菲特的爸爸是国会议员,邻居是某国大使。当时这个大使来他们家,想表达一下对罗斯福去世的哀悼。结果让大使目瞪口呆的是,巴菲特一家正在庆祝罗斯福终于死了。

一开始看这个事我很惊讶,因为当时罗斯福的声誉很高,巴菲特一家也太奇怪了。可随着对美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当时在美国国内,有为数众多的人对罗斯福不满,甚至是仇视。

这一切的根由,是美国在建立初期,就是一个精英本位的国家。虽然独立宣言说人人生而平等,可实际上,参加政治活动的前提,首先必须是白人成年男性,然后选举权只有有钱人才有,最后想被选举成政府官员,需要非常有钱。也就是说,穷人、女人、黑奴、印第安人是不被当人的。

这样的美国,其实就是精英们统治国民、攫取利益的工具,美国精英极度不想向人民让利。所以在大萧条爆发到高潮,美国有3、4千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几百万人非正常死亡的时候(要知道当时美国也就1亿多人口),总统胡佛还在鼓吹政府不要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是这样搞,民众的不满到达极致,内战一触即发,精英群体内部都开始悲观、动摇了。在这个背景下,罗斯福上台才会推动改革,政府出钱给失业的人补贴,同时兴修公共工程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不过,这些政策其实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需要精英对普通人让利的,在危机缓和以后,美国的精英们开始对罗斯福不满了。

之后的二战就更夸张了,美国政府可以指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供应给谁、并提供资金,直接开启计划经济模式。这虽然让美国的失业率降到大萧条以来的最低点,人民普遍的富裕了起来,可也让美国更像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这导致精英们对罗斯福的愤怒达到顶点,所以才会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之所以谈论这段历史,是想说明奥巴马和特兰普糟糕的抗疫表现并不是偶然,他们的指导思想跟胡佛总统一模一样。就是要保护精英层的利益,根本不在乎民众的死活。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疫情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他们也一直在分化人民,大搞身份政治,不让人民有机会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一起抗疫。

如果人民团结起来的话,那么二战后民权运动高涨的一幕会重新上演,美国精英们又会被迫向民众让利,甚至可能推翻现有的精英寡头统治,所以他们一直在竭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为此死个几十万人算啥?当年大萧条几百万人都死过来了,又怎么会在乎这点人呢?

特朗普抗疫消极,对疫苗却非常积极,这是为何?因为疫苗是科技的产物,代表了精英层。人民只有靠疫苗得救,才能说明精英们统治的合法性。说白了,只有精英们才能赋予人民救赎,人民不能自救。

这也是西方国家在疫情后,变本加厉抹黑咱们的重要原因。因为咱们是个人民本位国家,政府可以组织人民自救,既不怕精英们的利益受损,也不怕人民团结起来造成的社会影响。这些恰恰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


美国目前的现状,抗疫工作会非常艰难。30万人死亡绝不是终点,40万到50万都有可能,甚至有可能更多。

因为之前有研究表明,新冠的抗体在3个月以后就会逐渐失效,如果疫苗发挥作用的时间也这么长(疫苗是紧急上马,还没做持续时间研究),或者只是多几个月,那么就算顺利在全美普及疫苗,由于注射疫苗的时间差(一个人打疫苗几个月后失效了,其他没打疫苗的人还是有可能传染给他),也没法彻底控制疫情。

所以,除了疫苗以外,很可能还需要全社会性质的隔离措施配合抗疫,这是美国目前很难做到的。

而且,由于之前精英们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人民的异常分化,很多人不仅不愿采取抗疫措施,甚至还抵制疫苗。这会导致没有免疫能力的人更多,疫苗的作用会被进一步缩减。

总之,如果疫苗的持续时间不够长,接种人群不够多,那么疫情只能被缓解,却不会消失。最后解决疫情的方案,可能还是需要全社会强制隔离。美国人会发现,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user avatar

谢邀。

有一嗦一,美帝底子是真特么厚。


到今天,南加州地区的ICU可用量终于降到了0,0% ICU成为推上热词。

到今天。

美帝顶着这样的单日死亡:

加州顶着这样的传染人数:

南加州终于顶不住了:

金融帝国主义就是养人啊,尼玛这是什么医疗资源底子。


接下来,如果老x登没有强硬手段,如果疫苗无法迅速普及,美帝这个冬天大概率要重演年初的意大利,全国范围那种。

虽然各地有差异,但是全美ICU病床在冬季的空置率,大概在20%至30%。(一般不会空太多,投资建设时就规划好了)

现在全美1730万的感染,是个病毒全面爆发的温床。像这次开始医疗资源过载的加州,单日感染确诊超5万例,单日死亡超400例,明显进入下一轮爆发前夜。

这种爆发会迅速消耗医疗资源,尤其是呼吸机及ICU病床。没有这些医疗资源做支撑,死亡率就会出现暴增。

最开始的武汉和后面的意大利,就是这么被砸穿临界点的。

MAGA系的媒体一直鼓吹“新冠无害”论,声称新冠病毒并不致命,像瑞典那样实现群体免疫即可。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鬼扯,现在瑞典也趴下了。但是拜美帝的医疗资源所赐,这鬼故事一直能讲下去。

呼吸机和病床足够多,整体死亡率自然低,新冠看着也没什么。

现在美帝终于开始出现一定范围的医疗资源过载。丧失了物质条件支撑,缺乏呼吸机的新冠病人,以及无法获得ICU病床条件的重症患者,都会迅速拉高死亡率。

最后一层窗户纸。


美帝仍然有大批对新冠疫情无所畏惧的民众,有MAGA系的洗脑,有Fake news的软弱,当然还有川皇及整个华盛顿的文过饰非。

但最直接的,是民众没有看到骇人的画面,不愿意相信停在专家嘴上的那个可怕未来。

于是热衷党争的华盛顿视新冠如改稻为桑,死人不是罪过,是射向对手的又一颗子弹。

民主党嘴上都在呼吁封城严管,但轮到签命令开州议会,谁都不吭声。因为彼此都知道:防疫成功,功不在我;防疫失败或者因防疫管控而失业的民众来脑,我就是交出去的人头。

新冠病毒到底有多危险,美帝民众恐怕要亲身体会了。不是手机屏上遥远的30万数字,而是身边每日呼啸而过的救护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