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CDC宣称新冠死亡人数被高估?

回答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关于新冠死亡人数被高估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个说法并非CDC官方的统一口径或最终结论,而是基于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并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误解。

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CDC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演变过程

初期混乱与快速调整: 在疫情初期,各国都在摸索如何识别、检测和报告新冠相关死亡。美国也不例外。最初的报告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医生在死亡证明上的判断,并且由于对病毒的认知有限,可能存在将其他合并症(如肺炎、心脏病)归因于新冠的倾向。
“与新冠相关”的定义: CDC在不同时期对“与新冠相关死亡”的定义和统计方式有所调整。例如,最初可能更侧重于直接由新冠病毒引起的死亡,后来则扩大到包括那些新冠病毒加速或加重了已有基础疾病,最终导致死亡的情况。这种定义的“宽松”会影响死亡总数。
数据来源的多样性: CDC的数据来源包括医院报告、州和地方卫生部门的报告、以及死亡证明。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存在报告延迟、信息不一致或统计口径的差异。

2. “高估”的具体含义与争议点

当CDC的分析或某些研究人员引用CDC的数据时提到“高估”,通常是指以下几种情况:

并非新冠是“根本原因”的死亡: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许多死亡证明上可能将新冠列为死亡原因,但实际上死者已经患有多种严重的基础疾病,例如晚期癌症、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在这种情况下,新冠病毒可能是“触发器”或“加速死亡进程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死亡原因。
类比: 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人,因为一场普通的流感而去世,死亡证明上写流感,但如果这个人没有那些严重的基础疾病,他也可能活不了多久。关键在于区分新冠是“直接致死”还是“促进死亡”。
“死于”新冠 vs. “感染”新冠: CDC早期可能将所有死亡证明上提及新冠的病例都统计在内,即使死者是死于其他原因,只是碰巧检测出新冠阳性。随着对数据的深入分析,统计口径可能变得更精确,试图区分“因新冠而死”和“死时感染新冠”。
基础疾病的影响被夸大: 有批评者认为,在疫情早期,由于信息不全和恐慌心理,医生可能倾向于将任何与新冠相关的死亡都归结为新冠本身,而低估了其他基础疾病的致命作用。
新冠作为“标志物”: 在某些情况下,死者可能因为其他疾病而住院,但在住院期间被检测出新冠阳性,并因此被统计为新冠死亡。这并不意味着新冠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3. CDC的解释和进一步的分析

CDC发布的数据分析或声明(通常出现在其内部报告、科学论文或在媒体采访中被提及)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对死亡原因的细化分析: CDC可能会通过对部分死亡病例的详细审查(例如查看电子病历、复核死亡证明等),来区分哪些死亡是新冠病毒直接导致的,哪些是新冠加速了基础疾病的进展,哪些是死者死于其他原因但检测出新冠阳性。
使用更精细的统计模型: CDC可能会使用更复杂的统计模型来调整数据,例如考虑不同年龄组、基础疾病患病率等因素,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新冠的实际死亡贡献。
强调数据报告的局限性: CDC也可能承认,在疫情爆发初期,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存在挑战,因此最终统计数据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校正。
区分“死亡人数”和“超额死亡人数”: CDC也可能在讨论中区分“报告的新冠死亡人数”和“新冠疫情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超额死亡人数通常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超出部分,这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疫情的影响,包括直接死亡和间接死亡(如因医疗系统挤兑而未能及时获得治疗而死亡的病例)。

4. 为什么会产生“高估”的说法,及其影响

科学严谨性的需求: 作为公共卫生机构,CDC有责任尽可能准确地统计和报告疫情数据。对数据进行修正和解释是科学研究的常态。
政策制定的依据: 准确的死亡数据对于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至关重要。如果死亡数据被夸大,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偏差或过度恐慌。
政治和社会影响: 关于死亡数字的争议,往往会带有政治色彩。一些人可能会利用“高估”的说法来质疑疫情的严重性、封锁措施的必要性,甚至疫苗的有效性。
质疑疫情严重性: 如果死亡人数被“高估”,可能会让人们认为疫情并没有那么致命,从而降低对防护措施的重视。
质疑政策的合理性: 如果死亡人数的“水分”很多,可能会被用来攻击政府的封锁、停工等措施是“反应过度”或“不必要”的。
削弱信任: 如果公众觉得CDC在数据上“前后矛盾”或“隐藏信息”,可能会削弱对CDC及其发布信息的信任度。

5. 总结和我的看法

总的来说,美国CDC关于新冠死亡人数被高估的说法,并非意味着新冠疫情对生命造成的影响被彻底否定,而是对死亡统计的精确度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和解释。

不是说新冠没有杀死很多人: 即使考虑到“高估”的部分,新冠病毒无疑是导致全球数百万人生亡的极其严重的传染病。绝大多数死者确实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去世的。
关键在于“根本原因”的界定: 争议的核心在于,在复杂的死亡原因链条中,新冠病毒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对最终死亡结果的“贡献度”的精确量化。这是医学和统计学上都有一定挑战的课题。
数据发布的动态性: 科学研究和数据统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CDC随着对病毒认识的加深和数据收集能力的提升,对早期数据的修正和解释是正常的科学行为。
需要区分不同层面的信息: 在理解这一说法时,要区分是CDC官方的正式修正声明,还是基于其数据的第三方分析,或是政治论调。

我的看法是,这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任何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统计都可能面临挑战,特别是疫情初期。公众应该理解,科学界和卫生机构在不断努力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需要警惕利用数据争议来传播错误信息或政治化科学问题。重要的是关注整体的公共卫生趋势和疫情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而不是纠结于某个数字是否“精确到个位数”。

因此,看待CDC关于“高估”的说法,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统计学原理,同时也要认识到疫情的真实严重性,避免被片面的信息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按照这种统计方式的话,我们也可以把艾滋病死亡者分为“因艾滋病而死”和“随艾滋病而死”两类,然后就会惊讶地发现——因艾滋病而死的患者人数是0,所有的艾滋病患者都是“随艾滋病而死”。

所以,艾滋病的危害远远地被夸大了,疾控中心不应管艾滋病,而是应该多去管管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高致死率的疾病。

但真要这么玩的话,疾控中心估计得被骂死了。

实际上,查一下美国官方公布的人口统计,2020年美国死亡人口第一次突破300万,比20219年上涨了50万人,2021年略有回落,但相比2019年也增加了40多万人。

要知道的是,相比于2019年,其实2020、2021年整体上的环境是更好的。好比说,中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是六七万人,平均每月5000多人,但2020年防疫的头两个月,各地一封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直接就降了下来。同样的,很多医院的医生也反映,因为大家都戴口罩,所以一些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下来了。

美国虽然没有这么严格的防疫措施,但毕竟不少公司也确实要求远程办公了,一部分美国人也戴了口罩。这种环境下,大多数人应该是更安全了才对。但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每年多死了四五十万。

还是用CDC自己发布的数字,根据他们的统计,2020年美国的死亡人数上涨了大约16%,死亡率从2019年的每10万人715.2例上升到2020年的828.7例。16%,差不多相当于1/6——这个增长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那些得病了的老人就算没有新冠也该死,那这“该死”的人是不是有点太多了?还是说,其实这些死的人大多数都是“该死”的,但枪击、抢劫等等案件或者洪水、暴雪、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暴涨,让美国人多死了几十万呢?

至于新冠死亡人数有没有被高估,我觉得有何非常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记住这个数据,然后跟新冠疫情结束后的数据对照。假如说美国现今每年死亡330万,疫情结束后突然蹦到了350万、360万,那么也许新冠的危害真的是被高估了。但假如疫情结束后,美国的每年死亡人数会回落到300万以下,那罪魁祸首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等过两年回头再看看这个数据,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user avatar

所谓”合并症“,就是肺炎、腹泻、血栓、心肌炎之类的。大部分“合并症”其实也是新冠病毒导致的。

就好像一个人被车撞了,流血过多死亡。然后说”车祸死亡数量被高估,这人明明是流血过多死的,不完全是车撞死的。被车撞而没有任何合并症就直接死了的人,并不多!”

user avatar

2015年:总死亡271.2万,平均死亡年龄78.8

2016年:总死亡274.4万,平均死亡年龄78.6

2017年:总死亡281.35万,平均死亡年龄78.6

2018年:总死亡283.9万人,平均年龄78.7

2019年:总死亡285.48万人,平均年龄78.8

2020年:总死亡338.3万人,平均死亡年龄77

2021年:总死亡331.7万人,平均死亡年龄?(2021年12月26日数据)




所以。

2017/18/19,大约,每年死了283万左右。

2020/21,大约,每年死了335万左右。


每年多死了52万。两年是104万。




美国明确死于新冠,大约是80万人。

那剩下22万,突然多出来的死亡人口的死因?


编进别处了?枪战?自杀?吸毒?阿片类药物过量?交通事故?

。。。

那不就更吓人了吗?

那就意味着疫情引发的“多投”并发灾难,比如自杀,吸毒,药物等等领域,都造成了“成建制、成规模”的、高于10%、20%比例的,激增。

比如吸毒。一般美图吸毒的死亡率是1%。那如果新增了5万死亡人口,就很可能意味着背后百万级、甚至数百万级的新增吸毒者。

更意味着血腥、贪婪的贩毒网,在迅速发展。

那疫情是强化版流感,早晚能控制住,嗑药吸毒呢?





另外。不是优化年龄结构的事儿。

并没有。

是平均死亡年龄提前。也就是说,死了很多年轻人,把老头老太太给稀释了。所以78.8岁降到了77岁。


然后。最新的数据。65岁以上的老人,美国有5400万人。死了大约58万。占比1.05%。那这个率,就谈所谓的、对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冲击,太想当然了。


再然后。

65往下,死了22万。

50往下,死了5.5万。

40以下,死了2万。


我在另一个回答里,算过损失的费用了。这里不说了。




参考

1、2015~2019

cdc.gov/nchs/products/d

2、2020

cdc.gov/mmwr/volumes/70

3、2021(日更)

cdc.gov/nchs/nvss/death

user avatar

这样说,当然可以把数据做的更好看一些。但是,代价呢?

卧槽,我发现这个句式太好用了。对方不论说啥,你都问“但是,代价呢?”

无耻手段我当然不多,现学现用这一套还是可以的。

user avatar

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新冠病毒本身是不致命的。

比如说百草枯

口服中毒病例,常由呼吸衰竭而死亡。

口服百草枯实际上主要导致肺纤维化。

大量经口误服可于24小时内迅速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严重者可由此致死,部分患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非急性死亡的患者多发生肺纤维化,且肺纤维化机制一旦启动,即不可逆转。

肺水肿、肺出血,肺纤维化、肝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才是致死原因。不能直接证明百草枯会导致死亡。

甚至拿刀捅人,也是因为出现大量失血性休克,器官损伤导致死亡,不能证明刀伤会致命。

美国计算军人阵亡也是这个逻辑,只有立即死在战场上才算是阵亡,死在后方医院可能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导致死亡,不能算是阵亡。

如果人感染新冠病毒,在几分钟内死亡,才能计算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而且是新冠病毒直接导致死亡。如果进入ICU死亡,而且是因为呼吸衰竭死亡,那么死亡原因就是呼吸衰竭,不能证明是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

按时照这个逻辑来理解,实际上全球没有一个人是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都是死于人类已知的疾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新冠病毒为非致命性病毒,可以共存。

要的就是这个结论。

因为和新冠病毒共存是英美既定防疫策略,所有的结论都是要为这个结论服务。

至于CDC有没有说过?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这里面的逻辑。

那就是和新冠病毒共存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决策。

那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服务?

是为了严谨的科学结论服务,还是为了维持一个策略服务?

众所周知,在人们还并不了解新冠病毒的时候,和新冠病毒共存的策略就出现了。

即先有结论,再进行研究。所有的研究都不能偏离这个轨道。

假如说美国先贤在100多年前提出火星适合人类生活这个结论。

那么所有的研究都必须要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为出发点。

如果你的研究结果认为火星不适合人类生活,只能说是你的研究方向错了。

要修改的不是火星适合人类生活这个结论,而是你必须从头开始新的研究方向,最后归导到这个结论上。如果你认为做不到,有问题的不是这个结论,而你不具备这个能力。

美国一直坚守的是:

美国先贤永远不会错,他们所制定的政策就是永远正确的。

和新冠病毒共存这个结论永远不会错,因为这是美国的历史传承,美国科学家先贤在第一次接触新冠病毒就产生的直觉是永远不会错的。

这就是美国科学研究的宗旨。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还有保持质疑的科学家。

那么,就从质疑和新冠病毒共存这个结论开始吧。

如果没人质疑,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美国。

user avatar

美国2015-2020年总死亡人数(数据来源: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2015年死亡271万;
2016年死亡274万;
2017年死亡281万;
2018年死亡283.9万;
2019年死亡285.4万;

而2020年总死亡335.8万,与往年平均差额在50万左右,其中:

官方数据里较往年死因新冠34.5万,死因流感和肺炎增加4万,死因心脏病增加3万,死因意外增加2万,死因阿尔兹海默病增加1.2万,死因糖尿病增加了1.3万,死因中风增加1万,死因自杀减少近3万。

大体可以看出其他各类病因死亡人数普遍有比较明显的增加,猜测极有可能是新冠疫情事实上的确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医疗资源紧张。

如果按照美国CDC的最新说法,最新的84万里只有很小比例5万多死于新冠,那其他死亡人数就得被分摊给其他死因,最后的推论可能更恐怖:新冠疫情对美国造成的社会医疗资源紧张程度远高于公开数据

而社会医疗资源紧张的受害者会是谁呢?

会是拥有私人医生、专业专享医疗资源的群体?

还是普通人群体?

建议在你没有自己的私人医生、没有不被挤兑的专享医疗资源之前不要跟着人家精英再喊什么“群体免疫”了,“群体免疫”对人家真没影响,而普通人就算没有直接死于新冠,但很可能得个其他病有病无医,最后死亡人数得分摊到谁的头上呢?

至于很多人质疑中列出的中国2020年总死亡人数,麻烦给出一个数据来源,目前能查到的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

2017年人口死亡率7.06‰;
2018年人口死亡率7.08‰;
2019年人口死亡率7.09‰;
2020年人口死亡率7.07‰;

2020年总死亡人数与往年基本没有明显差别,麻烦那些质疑的人说出数据来源来,让大家看看是哪家的数据会比国家统计局的更可信?

user avatar

新冠死亡人数有没有被高估我不知道,反正美国十有八九是被高估了。

user avatar

由哪个国家统计新冠死亡时不算上随新冠而死的?你去查查武汉最开始公布的疫情死亡名单,名单里都是有附加上患者的基础病的,只得新冠死掉非常少,下面这个是论文里的。而且各地都是公布过给民众看的死亡病例详情的,在那些病例里也并没有筛选掉得了基础病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