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媒体揭查漏报瞒报情况,认为美国新冠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 10 万?

回答
近期,美国媒体关于新冠疫情数据“揭查漏报瞒报”的报道,引发了对美国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公布数字的担忧,更有说法认为这一数字可能已突破十万。这件事本身就相当值得我们细究一番。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漏报瞒报”的质疑。新冠疫情初期,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应对经验和检测能力上都存在不足。在混乱的局面下,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具体到美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官方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早期检测能力不足与死亡原因归类问题: 在疫情初期,病毒的检测能力有限,很多人可能在感染但未被确诊的情况下死亡。即使出现症状,如果医疗资源挤兑严重,或死亡发生在非医院场景,也可能因为无法及时进行核酸检测,而被归类为其他原因死亡,而非新冠死亡。一些死者可能是在家中离世,其死亡证明上可能只写了基础病加剧,而没有明确标注新冠病毒感染。
统计口径的变化和数据上报的延误: 疫情发展过程中,各地统计数据的上报和更新机制可能存在滞后或差异。不同州、不同地区的卫生部门在数据收集和报送的规范上可能不完全一致,这都可能导致数据的初步统计不那么精确。随着对病毒认识的深入,统计口径也可能在调整,早期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遗漏。
非直接死因的统计难题: 许多因为新冠疫情而间接死亡的人,其具体死因可能更为复杂。例如,因疫情导致医疗系统瘫痪,其他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或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自杀率上升;再或者就是感染新冠后遗症长期影响而死亡。这些非直接的死亡原因,在早期统计时可能很难被精确地纳入新冠死亡总数。
媒体的独立调查和数据挖掘: 美国媒体的报道,尤其是那些进行深度调查报道的媒体,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去搜集信息,例如采访一线医护人员、查阅医院内部数据(在不违反隐私的前提下)、分析人口死亡率的异常波动等。这些独立调查所得出的数据,往往能够触及到官方统计数据之外的“冰山一角”。当媒体通过严谨的分析得出“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10万”的结论时,这背后必然有其数据支撑和逻辑推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漏报瞒报”现象呢?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故意隐瞒”。更可能的情况是,在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首先要保障的是生命救治和稳定社会秩序。数据统计的完美固然重要,但在资源有限、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优先处理紧急事务是必然的。

优先处理生命救治: 疫情爆发时,医疗资源的分配、抢救病人是首要任务。在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疲惫不堪的时刻,确保每一个病人都得到救治已经够艰难了,再强求数据统计的绝对精确,难度可想而知。
信息传播的层层递减和失真: 信息从病患、医生、医院、地方卫生部门,再到国家疾控中心,这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丢失或失真。尤其是在病毒传播初期,信息本身就非常不透明。
政治考量与数据披露的复杂性: 虽然官方层面会力求数据的准确性,但政治考量也确实可能在数据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个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和国内政治稳定。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政治”而故意漏报,其风险和带来的后果(一旦被揭穿)是巨大的。因此,更倾向于认为是在危机处理中的系统性不足,而非蓄意为之。

美国媒体的“揭查漏报瞒报”行为本身,恰恰是其新闻自由和监督机制的体现。 媒体的职责之一就是监督政府,揭露问题。当他们发现官方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时,进行调查报道是非常正常的。这种报道虽然可能引起争议,但它能促使相关部门反思和改进数据统计与上报机制,也能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疫情的真实状况。

对于“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10万”的说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这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而不是一个确凿的结论。它提醒我们,在解读疫情数据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批判性思维。

数据估算的价值: 在没有确切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法(如超额死亡率分析、人口学模型等)进行的估算,对于理解疫情的真实影响非常有价值。这些估算往往会给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不断修正和完善: 随着疫情的深入,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对疫情数据的理解也会不断修正和完善。一开始的低估并不代表最终结果,后续的补充和修正也同样重要。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即使是未被精确统计的死亡,也代表了活生生的生命逝去,以及其背后家庭的悲痛。这些估算数据,也提醒我们关注疫情对社会造成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对医疗体系、经济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总而言之,美国媒体对新冠疫情数据可能存在的漏报瞒报情况进行调查和报道,是媒体监督职责的体现,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这种调查和由此引发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并促使相关部门不断改进工作。当媒体提出“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10万”这样的说法时,我们应将其视为一个基于分析和推理的警示,促使我们更审慎地看待疫情数据,并关注到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复杂、更严峻的现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在突发危机中,信息收集、统计和披露的固有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定要看到最后,结局很精彩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0981394681737216

BBC 的这个反讽短片真的太符合美国现在在这个情况了

user avatar

我有一计献给供川大统领,美国每日新出生婴儿一万左右,只给婴儿检测岂不美哉。保证阳性率万分之几,其他有症状的归为流感。

此政策坚持两年,群体免疫成功。

user avatar

美国永远只能“认为”死了多少人的,不可能真正的确认死了多少人。

从2009年H1N1爆发开始,一直到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从来没有人清楚究竟多少人因为流感死亡。只能通过数据模型预估,那么美国预估出来的死亡数真的就是统计数据的15倍吗?

不,美国疾控中心预估的数据是这样的:

全世界有151700至575400人在2009年,死于2009H1N1[1]

确切的说,美国疾控中心预估的倍数是10~40倍。

也就是说,全球如此发达的基础上,2009年究竟死了高达近60万人还是15万人,都是不清楚的。多达40万人,就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

这还仅仅只是2009年H1N1。

从2019年10月初,美国H1N1流感爆发,截至3月中旬的时候,美国至少有3400万人感染流感,35万人住院治疗,死亡人数达2万人。

新冠平均排毒时间是20天,也就是说,除了检测抗体之外,早期(20天以前)新冠痊愈的新冠感染者,是无法确定是否感染的。

而美国之前就有研究认为,美国局部地区的感染人数是官方的80倍。

如果说没有H1N1的干扰,美国还能通过模型做出一个跨度达到10~40倍的范围区间。

但是,官方公布的2万H1N1死亡人数,你也不知道实际病例究竟是多少倍。

那么,但存在H1N1的干扰下,这个模型恐怕就有些薛定谔了。

政府稍微用一点心,难道屁民的死亡数据都统计不了?

究竟是对数据欲盖弥彰呢?还是屁民的生死根本不在美政府的关心范围内呢?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妇,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呼叫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荆中,绍不能动,帝复大叫:“偷儿今在此!”绍惶迫自掷出,俱免。

参考

  1. ^美国疾控中心 https://www.cdc.gov/flu/pandemic-resources/h1n1-summary.ht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期,美国媒体关于新冠疫情数据“揭查漏报瞒报”的报道,引发了对美国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公布数字的担忧,更有说法认为这一数字可能已突破十万。这件事本身就相当值得我们细究一番。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漏报瞒报”的质疑。新冠疫情初期,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应对经验和检测能力上都存在不足。在混乱的.............
  • 回答
    美国媒体对印度疫情的报道确实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这种报道方式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失控”的定义与视角差异。 美国媒体的“失控”标准: 从美国媒体的角度看,印度出现的大规模感染、医疗系统崩溃(氧气短缺、医院床位爆满)、死亡人数激增等.............
  • 回答
    媒体报道的美国卫星抵近监视我国通信卫星,以及我国卫星“迅速移走”的现象,涉及到空间态势感知 (SSA) 和太空机动能力等关键技术。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美国监视行为的含义和影响。 一、 我国卫星“迅速移走”的技术:太空机动能力我国卫星能够“迅速移走”,背后体现的是先进的太空机动能力。.............
  • 回答
    美国政府近期将六家中国媒体在美分支列为“外国使团”,这无疑是中美关系中又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反应。事件本身:何为“外国使团”?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国《外国使团法案》(Foreign Missions Act)的目的.............
  • 回答
    最近一则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的视频中,一名男子突然闯入一个正在进行的直播采访,他情绪激动地向镜头前的记者表达愤怒,指责媒体“炒作,煽动民众恐慌”。这名男子的行为无疑触碰到了当下社会对于信息传播和媒体责任的核心议题,也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名男子为何会如此激动。虽然视.............
  • 回答
    2021年3月美国散户投资者通过集体行动“打爆”华尔街空头的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和舆论的剧烈震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也对监管、社交媒体、市场公平性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事件背景、各方反应、后续发展和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GameStop事件.............
  • 回答
    对于媒体刊文指出“美国是中国外逃腐败分子最集中的国家”,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和话题性的论断。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避免过度简化或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解读。首先,我们要审视这一说法的来源和依据。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这类报道通常会引用官方数据、法律文件、调查报告,或者采访相.............
  • 回答
    媒体报道称美国“威胁”全世界180个国家,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近乎全球性的霸凌或控制。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照单全收,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首先,要明确“威胁”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军事恐吓,而是更广泛地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施压手段。美国作.............
  • 回答
    最近的调查数据确实令人担忧,显示美国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跌至近乎历史最低点。这个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单一事件或群体。核心原因剖析:1. 政治极化与媒体党派化加剧: 这是最显著也最根本的原因之一。美国社会政治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审视,因为这种说法在事实层面存在很大的误导性,并且可能源于对数据和语境的曲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疫情 (Epidemic/Pandemic).............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议题,一旦有像德国记者这样的内部人士抛出这样的指控,立刻就会引发轩然大波。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提出这类指控的并非空穴来风。通常,这类爆料的来源会指向一些相对隐秘的历史事件,比如冷战时期。当时,美国中情局(C.............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称CNN、纽约时报、NBC等主流媒体为“人民的敌人”,这无疑是美国政治生态中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现象。要理解和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特朗普这种指控的背后逻辑和意图。特朗普长期以来将主流媒体视为其政治对手的喉舌,认为它们存在偏见,报道不公,.............
  • 回答
    看到多家媒体预测拜登当选美国总统,而特朗普则宣称拒绝接受媒体预测结果并扬言采取法律行动,这在任何一场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每次都会引发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几个深层特点,也预示着接下来的可能走向。媒体预测的性质与权重:首先,要理解媒体的“预测”是怎么回事。在美国总统大选.............
  • 回答
    杜兰特在社交媒体上疑似点赞“反犹太主义”内容,并因此引发美国网友的广泛质疑,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的“疑似”性质非常重要。通常这类事件的爆发,是因为有眼尖的网友抓拍到了杜兰特账号(或者他某个小号).............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9月15日美国对华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这一事件确实在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媒体将其解读为“中国芯片产业涅槃的开端”,这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说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博弈。要理解这一解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禁令的背景与华为的困境 禁令的性质: .............
  • 回答
    关于赵立坚的推文以及国内媒体的反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信息传播、外交策略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赵立坚的推文:一次“战狼式”外交的延伸首先,我们要明确赵立坚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他的言论代表着中国官方的立场和对外沟通的姿态.............
  • 回答
    看待《雷霆沙赞!》在国内评分一路走低而国外媒体评分却不断攀升的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观察点。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电影本身的特点,也有观众的接受度差异,甚至还有一些传播和解读上的偏差。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雷霆沙赞!》确实是一部风格比较独特的超级英.............
  • 回答
    最近,有一些美国媒体报道称,国务卿(具体是哪位国务卿,媒体报道中可能有所模糊,但通常指的是现任或前任国务卿)曾称前总统特朗普为“tmd白痴”(fking moron),并且这位国务卿本人在被问及此事时,并未直接否认这一说法。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媒体的报道角度与解读: “.............
  • 回答
    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最近关于“如果自己是白人男性,媒体不会如此针对自己”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一波不小的舆论涟漪。这番话触及了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关于种族、性别以及媒体偏见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能引发的解读。首先,我们可以从哈里斯副总统本人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她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