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媒体揭查漏报瞒报情况,认为美国新冠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 10 万?

回答
近期,美国媒体关于新冠疫情数据“揭查漏报瞒报”的报道,引发了对美国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公布数字的担忧,更有说法认为这一数字可能已突破十万。这件事本身就相当值得我们细究一番。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漏报瞒报”的质疑。新冠疫情初期,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应对经验和检测能力上都存在不足。在混乱的局面下,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具体到美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官方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早期检测能力不足与死亡原因归类问题: 在疫情初期,病毒的检测能力有限,很多人可能在感染但未被确诊的情况下死亡。即使出现症状,如果医疗资源挤兑严重,或死亡发生在非医院场景,也可能因为无法及时进行核酸检测,而被归类为其他原因死亡,而非新冠死亡。一些死者可能是在家中离世,其死亡证明上可能只写了基础病加剧,而没有明确标注新冠病毒感染。
统计口径的变化和数据上报的延误: 疫情发展过程中,各地统计数据的上报和更新机制可能存在滞后或差异。不同州、不同地区的卫生部门在数据收集和报送的规范上可能不完全一致,这都可能导致数据的初步统计不那么精确。随着对病毒认识的深入,统计口径也可能在调整,早期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遗漏。
非直接死因的统计难题: 许多因为新冠疫情而间接死亡的人,其具体死因可能更为复杂。例如,因疫情导致医疗系统瘫痪,其他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或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自杀率上升;再或者就是感染新冠后遗症长期影响而死亡。这些非直接的死亡原因,在早期统计时可能很难被精确地纳入新冠死亡总数。
媒体的独立调查和数据挖掘: 美国媒体的报道,尤其是那些进行深度调查报道的媒体,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去搜集信息,例如采访一线医护人员、查阅医院内部数据(在不违反隐私的前提下)、分析人口死亡率的异常波动等。这些独立调查所得出的数据,往往能够触及到官方统计数据之外的“冰山一角”。当媒体通过严谨的分析得出“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10万”的结论时,这背后必然有其数据支撑和逻辑推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漏报瞒报”现象呢?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故意隐瞒”。更可能的情况是,在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首先要保障的是生命救治和稳定社会秩序。数据统计的完美固然重要,但在资源有限、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优先处理紧急事务是必然的。

优先处理生命救治: 疫情爆发时,医疗资源的分配、抢救病人是首要任务。在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疲惫不堪的时刻,确保每一个病人都得到救治已经够艰难了,再强求数据统计的绝对精确,难度可想而知。
信息传播的层层递减和失真: 信息从病患、医生、医院、地方卫生部门,再到国家疾控中心,这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丢失或失真。尤其是在病毒传播初期,信息本身就非常不透明。
政治考量与数据披露的复杂性: 虽然官方层面会力求数据的准确性,但政治考量也确实可能在数据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个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和国内政治稳定。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政治”而故意漏报,其风险和带来的后果(一旦被揭穿)是巨大的。因此,更倾向于认为是在危机处理中的系统性不足,而非蓄意为之。

美国媒体的“揭查漏报瞒报”行为本身,恰恰是其新闻自由和监督机制的体现。 媒体的职责之一就是监督政府,揭露问题。当他们发现官方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时,进行调查报道是非常正常的。这种报道虽然可能引起争议,但它能促使相关部门反思和改进数据统计与上报机制,也能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疫情的真实状况。

对于“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10万”的说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这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而不是一个确凿的结论。它提醒我们,在解读疫情数据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批判性思维。

数据估算的价值: 在没有确切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法(如超额死亡率分析、人口学模型等)进行的估算,对于理解疫情的真实影响非常有价值。这些估算往往会给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不断修正和完善: 随着疫情的深入,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对疫情数据的理解也会不断修正和完善。一开始的低估并不代表最终结果,后续的补充和修正也同样重要。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即使是未被精确统计的死亡,也代表了活生生的生命逝去,以及其背后家庭的悲痛。这些估算数据,也提醒我们关注疫情对社会造成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对医疗体系、经济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总而言之,美国媒体对新冠疫情数据可能存在的漏报瞒报情况进行调查和报道,是媒体监督职责的体现,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这种调查和由此引发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并促使相关部门不断改进工作。当媒体提出“真实死亡人数或已超过10万”这样的说法时,我们应将其视为一个基于分析和推理的警示,促使我们更审慎地看待疫情数据,并关注到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复杂、更严峻的现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在突发危机中,信息收集、统计和披露的固有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定要看到最后,结局很精彩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0981394681737216

BBC 的这个反讽短片真的太符合美国现在在这个情况了

user avatar

我有一计献给供川大统领,美国每日新出生婴儿一万左右,只给婴儿检测岂不美哉。保证阳性率万分之几,其他有症状的归为流感。

此政策坚持两年,群体免疫成功。

user avatar

美国永远只能“认为”死了多少人的,不可能真正的确认死了多少人。

从2009年H1N1爆发开始,一直到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从来没有人清楚究竟多少人因为流感死亡。只能通过数据模型预估,那么美国预估出来的死亡数真的就是统计数据的15倍吗?

不,美国疾控中心预估的数据是这样的:

全世界有151700至575400人在2009年,死于2009H1N1[1]

确切的说,美国疾控中心预估的倍数是10~40倍。

也就是说,全球如此发达的基础上,2009年究竟死了高达近60万人还是15万人,都是不清楚的。多达40万人,就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

这还仅仅只是2009年H1N1。

从2019年10月初,美国H1N1流感爆发,截至3月中旬的时候,美国至少有3400万人感染流感,35万人住院治疗,死亡人数达2万人。

新冠平均排毒时间是20天,也就是说,除了检测抗体之外,早期(20天以前)新冠痊愈的新冠感染者,是无法确定是否感染的。

而美国之前就有研究认为,美国局部地区的感染人数是官方的80倍。

如果说没有H1N1的干扰,美国还能通过模型做出一个跨度达到10~40倍的范围区间。

但是,官方公布的2万H1N1死亡人数,你也不知道实际病例究竟是多少倍。

那么,但存在H1N1的干扰下,这个模型恐怕就有些薛定谔了。

政府稍微用一点心,难道屁民的死亡数据都统计不了?

究竟是对数据欲盖弥彰呢?还是屁民的生死根本不在美政府的关心范围内呢?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妇,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呼叫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荆中,绍不能动,帝复大叫:“偷儿今在此!”绍惶迫自掷出,俱免。

参考

  1. ^美国疾控中心 https://www.cdc.gov/flu/pandemic-resources/h1n1-summary.ht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