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审视,因为这种说法在事实层面存在很大的误导性,并且可能源于对数据和语境的曲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疫情 (Epidemic/Pandemic): 疫情是指在特定地区或人群中,某种传染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大流行 (Pandemic) 是指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新冠疫情(COVID19)的爆发和传播,使得美国乃至全球都进入了疫情状态。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 通常指在特定时期内,因某种原因(或所有原因)死亡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我们通常讨论的“死亡率”需要明确是哪种死亡率,例如:新冠死亡率、总体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
“前32周”: 这指的是2020年的前32周,也就是大约从1月1日到8月中旬左右。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个说法的各个部分,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反驳:

1. “美国并没有疫情”

这是一个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说法。

确凿的证据: 从2020年初开始,美国就出现了大量的COVID19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各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如CDC)发布的官方数据,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报道,都一致证实了美国正遭受着严重的COVID19疫情。数百万美国人感染,数十万人因此丧生,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误导的可能来源:
对“疫情”的狭隘定义: 可能该自媒体或其引用的“博士”对“疫情”的定义非常狭隘,比如只关注某一种特定的疾病,或者认为只有在某个时间点达到某个特定阈值才算“疫情”。但根据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普遍定义,COVID19在美国的传播已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构成严重的疫情。
混淆概念: 有时人们会将“疫情”与“社会停摆的严重程度”混淆。例如,即使在疫情初期,如果死亡人数相对年轻人口比例不高,一些人可能会感觉不到“疫情”的严重性,但这不代表疫情不存在。
选择性引用: 可能引用了一些非主流的、持不同观点的研究或个人观点,并将其放大,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共识。
政治宣传或阴谋论: 在某些情况下,宣称“没有疫情”可能是一种带有政治动机的宣传,旨在淡化问题的严重性或推动某些特定的议程。

2. “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

这个说法非常值得怀疑,并且极有可能是在曲解数据或使用了极具误导性的统计方法。

要评估这个说法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

具体指哪种死亡率?
全因死亡率 (Allcause Mortality):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如果“美国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指的是全因死亡率,那这与我们所知的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是矛盾的。事实上,2020年,尤其是下半年,美国的总体死亡率是显著高于往年的,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COVID19造成的超额死亡(excess deaths)。 CDC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全因死亡人数远高于2019年及前几年。
特定疾病的死亡率: 如果是指除了COVID19之外的其他疾病(如流感、心脏病、癌症等)的死亡率,并且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在这段时间有所下降,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例如,在疫情初期,由于社交隔离措施和医疗资源被集中用于抗击COVID19,其他一些传染病(如流感)的传播可能确实有所放缓,导致相关死亡率下降。 但是,将这种局部的、特定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宣传为“总体死亡率下降”或“没有疫情”,这是严重的误导。
年龄别死亡率或特定人群死亡率: 有时为了论证某个观点,会选取某个特定年龄段或者特定健康状况人群的死亡率进行对比。例如,如果说“2020年前32周美国115岁儿童的死亡率是10年来最低”,这或许在某些统计口径下可能成立,但其结论性意义非常有限,并且与“没有疫情”的整体论断毫无关系。

“10年来最低”的比较基准是什么?
“10年来最低”是与哪一年相比? 仅凭这一句话很难判断。通常,这种对比需要有明确的参照点。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即使是官方数据,不同的统计方法或数据处理方式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博士”文章的严谨性在于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控制变量等是否科学合理。

COVID19的影响: 即使在2020年前32周,COVID19已经造成了数万甚至更多的死亡。这些死亡人数的增加,理应会推高整体死亡率。如果有人声称死亡率是“最低”,那么就必须解释清楚这些COVID19死亡数据是如何被处理和排除在外的。

可能的解释和“博士文章”的性质:

1. 数据被选择性地歪曲: 这位“博士”可能选择了某个特定指标、特定时间段、特定人群的数据,并将其断章取义地解读为“死亡率最低”。例如,他们可能只关注了在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封锁和隔离措施导致其他非COVID疾病死亡减少的现象,然后将其放大并与疫情本身割裂开来。
2. 对“死亡率”的定义不严谨: 可能该博士在文章中对“死亡率”的定义非常特殊,或者是在讨论某个非常具体和局部的死亡原因的死亡率。例如,如果讨论的是“因意外跌倒死亡的概率”,在某个特殊时期下降了,但这与整体疫情严重性无关。
3. 观点偏颇或有争议的学者: 有些学者可能持有非主流观点,甚至在科学界存在争议。他们的研究成果未必代表科学界的普遍共识,而且可能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或意识形态的影响。
4. 虚假信息或误导性宣传: 不排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虚假信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传播某种特定叙事而捏造的。

如何看待这样的信息?

1. 保持批判性思维: 这是最重要的。面对任何信息,尤其是来自自媒体的、耸人听闻的说法,都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要主动去验证。
2. 追溯信息源: 尝试找到这篇“博士文章”的原始出处。是来自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还是某个个人博客或非正式平台?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是什么?他的论点是否得到了其他学术研究的支持?
3. 核实官方数据: 查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关于美国疫情和死亡率的官方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是经过严谨统计和验证的。
4. 理解数据和语境: 如果找到了原始文章,仔细阅读其数据来源、统计方法、论证过程和结论。理解其是在讨论什么具体的死亡率,以及其结论是在什么语境下得出的。
5. 警惕以偏概全和逻辑谬误: 很多误导性的信息都是通过选择性地呈现事实,或者使用逻辑谬误来达到目的。例如,用“某项指标下降”来证明“整体情况良好”,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6. 关注科学共识: 在面对有争议的议题时,了解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共识非常重要。一个孤立的、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悖的说法,需要更强的证据才能被接受。

总结:

“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的说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或虚假信息。COVID19疫情在美国造成了大量死亡,并且显著推高了2020年的总体死亡率。如果存在任何“死亡率下降”的论述,也极有可能是针对非常具体、狭窄的指标,并且被用来掩盖疫情造成的真实影响。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批判性思维,去核实信息来源,对比官方数据,并理解数据背后的真实语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账太好算了。

拿个中国2016年交通事故的数据。2016年中国共发生交通事故860多万起,死亡人数6万人,平均每月5000人左右。

而整个新冠肺炎疫情,在进行了数字修正后,总死亡人数也没有超过5000人。

但因为自1月底到3月初,在往年因为春运而交通最为拥挤、事故几率最高的两个月,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被按在家里不让出门,所以中国至少也得少死亡了七八千人以上。

对比一下,中国今年的死亡人数不仅没比去年增加,反而还减少了两三千人。

所以,中国也没有疫情。

user avatar

一篇来自美国的白痴论文,又把中国的一些自媒体号给忽悠了

近日,微信朋友圈里开始流传一篇名为“美国人口数据出炉,这算哪门子疫情?”的文章。


这篇文章宣称,美国一个名叫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经过计算后发现了“让人震惊”的结果:美国2020年前32周的总人口平均死亡率,竟是近10年里美国“最低”的,也是“21世纪开始迄今的21年”中第二低的,仅高于2009年的这一数字。


这篇微信文章还引用这个美国“医学博士”的观点称“在2020年的美国,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疫情”,“COVID19(即新冠肺炎)连一种大号流感病毒都算不上”。


而在这篇微信文章的评论板块,不少留言者似乎也被这名美国“医学博士”的“数据”说服了,有人称“疫情看起来就是大号流感”,有人则称“真理果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还有的人称“真正的瘟疫是打了鸡血的民意”。

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这篇文章所提到的那个美国“医学博士”和她那与美国和中国主流社会的认知完全相反的论点,又是否属实呢?

在经过一番简单的调查后,耿直哥发现虽然美国确实有这么一个“医学博士”,她也确实在8月12日发布了一篇宣称美国今年的死亡率是过去10年里最低的,说明疫情根本就不严重的论文。

然而,不论是她的为人经历,还是她这篇论文中的论点和论证过程,都极为不靠谱,禁不起检验,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这个名叫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根据多家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此人是美国一个经过认证的“自然疗法”医师,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有一家从事“自然疗法”的诊所。

但她并不是认真负责的行医,而是经常夸大自己这种本身就极具争议的“自然疗法”的功效,称自己能“医治癌症”。她还总是跟着美国的一群极右翼阴谋论者炒作各种“伪科学阴谋论”,比如宣称戴口罩不仅无法抵御新冠病毒,还会造成“脑损伤”。

简单概括的话,她属于在美国收别人“智商税”的那种人。

而她于8月12日发布的那篇被国内自媒体账号转发,宣称美国的疫情根本不严重,死亡率是过去10年里最低的论文(如下图所示),虽然在境外社交媒体“推特”上也获得了不少关注,被转发了近300次,而且也忽悠了不少美国人,但这篇论文却存在两个极为明显的漏洞。


什么漏洞呢?在这篇名为“真的有大疫情吗?”的文章中,Colleen Huber得出美国前32周的死亡率是过去10年最低的算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美国前32周的总死亡人数除以32,再除以美国的总人口数后,计算出来的。

可问题是,她居然把美国疾控中心8月10日更新的一组今年2月1日至8月8日美国每周死亡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数据(总共有162.7731万人死亡),误当成了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统计的。


于是,她论文中的2020年前32周的“周平均死亡人数”,以及那个所谓的10年来最低的“周总人口的平均死亡率”这两个数字,便是拿着这个漏掉了今年1月共4个周的错误数据算出来的。这个从源头上就搞错了数据的论文,又怎么可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


所以,倘若按照Colleen Huber的那种计算方式,那么她理应是拿162.7731万人,除以28周(即32-4),再除以美国约3.31208717亿的总人口,才符合逻辑。

可这样算来的话,美国2020年2月1日至8月8日这28周的平均总人口死亡率应该约为0.017552%,每周平均死亡人数应约为5.8133万人,而不是她之前错误算出的0.015358%和5.0867万人。

而这也就意味着,美国2020年这28周的每周平均死亡人数和每周总人口死亡率,都是过去10年乃至过去20年里最高的!


至于她的第二个漏洞,则是她这种直接拿总死亡人数除以今年已经过去的“周”数的计算方式。

这是因为,从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下面这组2017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美国粗略死亡率来看,美国的死亡率在1年的四个季度中并不是均等的,而是存在较大浮动的。其中每年一季度和四季度的死亡率偏高,因为这两个季度涵盖了美国的“流感季”(11月-2月),而二季度和三季度的死亡率则偏低。

所以,没有1月这个往年流感死亡率巅峰期的数据,也没有第四季度这个流感季来临死亡率上升时期的数据,只拿着2月1日至8月8日这个往年美国死亡率开始走低的区间的死亡率,去对之前美国总四个季度死亡率的做法,便是一种“不对等”的对比了。


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今年新冠肺炎的疫情在美国的爆发和失控,导致2月1日至8月8日这个往年美国死亡率应该走低的区间,却意外地出现了死亡率的走高。

如下图所示,美国疾控中心的一组数据就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2016年-2019年时,几乎每年都会在第10周(3月)左右开始下滑的美国肺炎和流感死亡率,却在今年的第10周逆势上涨,并在第20周左右冲顶,还一度在第30周左右出现了反弹。


这几乎预示着,如果算上今年1月美国的死亡数据和接下来美国2020年流感季到来后的死亡数据,2020年美国四个季度的死亡率不仅会创下自21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这个恐怖的死亡率,还将远远超过之前这20年的所有纪录……

由此可见,美国如Colleen Huber这种还在偷换概念歪曲疫情真相,说疫情不严重,甚至还在让人们不要戴口罩的阴谋论者,是有多不尊重人权和人命!但可笑的是,她却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作为了她社交媒体的封面图。


更悲哀的是,这些人还是美国特朗普当局的铁杆支持者,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会失控至此。

好在,转发她这种白痴论点的自媒体账号,不会影响到我国政府的决策。

最后,或许是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论证水平有多烂,Colleen Huber于今天早上撤下了她的那篇宣称美国2020年死亡率是过去10年“最低”的文章,尽管她在撤稿声明中仍然狡辩说自己只是“看漏了数据”。

user avatar

虽然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前主任有不同的意见:

新冠肺炎成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 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但个人认为这博士文章倒不一定是错的。

因为虽然新冠已经致死了美国17万人,按这个速度一年下去也就30多万吧。

正常美国每年约死亡死亡3百万人(0.8%),也就是说新冠造成的死亡也就相当于正常死亡的10%。

然而,毕竟新冠属于疫情,疫情一来,美国人的外出活动也减少了(经济不是也下降了吗),那么因为其他原因而死亡的人就减少了。

比如,以前枪击案很多,今年美国的枪击案明显变少了。

显然,交通事故死亡也会减少,溺水的也少了。


所以,美国还是一直闹疫情好,有利于减少人员死亡

user avatar

原来没有疫情就能让第二季度gdp下跌32%!

原来没有疫情就能让老百姓半年内平白多死十七万!

原来没有疫情就能让一个普通黑人被杀的影响比肩马丁路德金遇刺!

原来没有疫情就能让股市四次熔断!

原来没有疫情就能让美联储无限放水!

原来没有疫情就进入了重大灾难状态!

原来没有疫情就连烧仨军舰!



这不就是平地摔跤,盛世饥荒,豪门要饭,这国家不就是废了吗。还辩什么辩。

user avatar

根据高赞的答案算了一下。

美国去年周平均死54000人左右。

低的时候52000,最高的时候接近6万。

2月到8月是全年里面低的。我们算平均53000吧。

2020年2月到8月,周死58000。大约一周多死5000人。

28周多死14万。

比新冠统计死人少几万。

可能新冠多死了,其他重疾少死了(死于其他重疾前,先死于新冠。)枪击少死了。出来的少,交通事故少死了。

实际增加大约10%的死亡率。美国二次疫情还没发生大面积医疗崩溃,死亡率还是不高。

多死十几万,对3亿人口的美国确实不算什么。

只要没有大面积医疗崩溃,在疫苗普及,或者群体免疫前,美国估计也就是多死几十万,多死百万级别有点困难。

1930年大萧条,美国1930年到1940年人口增长可是少增长了800万。

去掉少生的,少移民了,比正常年份多死的人应该有百万级别。

这次,几十万人的人口损失(还是老年为主)不足以打疼美国。

大萧条后,美国二战依然拉出千万级别的军队。

如果疫情结束以后,美国对中国、印度移民政策松一松,补充几十万有钱,或者高学历的年轻人还是容易的。

移民国家补充人口有优势。

所以,这次疫情不足以击溃美国,只会给美国带来暂时的困难。

中国不宜过于乐观,这个病还要不了美国的命。

特朗普下台后,中国可以在疫情上拉拜登一把。

疫苗,医疗物资多卖点,改善中美关系。

user avatar

A:美国一个博士说美国没有疫情,且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是不是在说胡话。

B:我觉得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博士是多么高大上的身份,怎么可能说胡话。

A:那这话怎么解释?

B:我仔细想了下。一般来说一种疾病传播的够广,且严重危害健康,我们才会称它为疫情。所以他说美国没有疫情,那意味着美国平时的疾病传播情况比现在严重的多。所以新冠肺炎目前的传播状态都不配称为疫情。

A:对啊,那博士说新冠肺炎连大号流感都算不上,而且死亡人数也10年来最低。这么说往年美国流感流行的时候岂不是尸横遍野?

B:嗯,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A:我明白为什么美国人经常游行拒绝隔离在家了,原来他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是美国政府小题大做。

B:对啊,看来特朗普才是明白人,所以一直喊着复工。我就欣赏这种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的政客。

user avatar

作者已经删除了该帖子:

找到了部分原稿存档:

截至撰写本文时,到2020年已经过去了32周。但是,对于前一年,已经过去了52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比较2020年与前几年的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呢?
我将每年的死亡总数除以周数。这是所有年份的52周,除了2020年(截至2020年8月8日这个星期六)已经过去了32周,这是CDC数据中最近更新的一周。这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年份中每一年的每周平均死亡人数,并可以对2020年与之前的年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之后作者生成了这个表格:

根据以上算法,算出2000至2020年的死亡率,最后得出结论:

“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十年最低”(看图明明是20年来最低。)

但问题是,在美国死亡是分季节性的:

可以很明显看出,由于流感等原因,在下半年死亡人数会大幅增加,用2020年的前32周死亡率去和2020年以前每年的52周死亡率比较,能比出个啥?起码也得用之前每一年的前32周比较吧?

另外这个作者Colleen Huber是什么来头?

我一谷歌惊了:

NMD?(怎么出现了优美的中国话了呢,狗头。)

nmd是naturapathic medical doctor的缩写,中文是:自然疗法医师。

啊这,啊这,这怕是和量子波动速读是一伙的,可能是因为疫情影响她噶韭菜才发的这弱智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审视,因为这种说法在事实层面存在很大的误导性,并且可能源于对数据和语境的曲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疫情 (Epidemic/Pandemic).............
  • 回答
    关于腾讯新闻和人民日报转载的自媒体文章《「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我们来谈谈什么才是孝》,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广泛讨论和深思的社会现象。要全面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析它所触及的核心问题、潜在的观点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一、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立意: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很可能是挑战了传.............
  • 回答
    英国考虑废弃所有坦克一事,引发了媒体的广泛解读和公众的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区分自媒体的“错误解读”与英国战略转变的“真实意图”。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装备的简单增减问题,更是关乎英国国防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军事现代化的复杂议题。 自媒体的“错误解读”倾向在探讨英国的真实.............
  • 回答
    “航空物语”这次的无底薪对赌招聘,确实是引起了不少关注,也让很多人议论纷纷。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是个挺大的争议点。咱们先梳理一下这个招聘模式大概是怎么回事。“航空物语”作为一个在航空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自媒体,这次公开招聘新人,但开出的条件是“无底薪,靠对赌”。具体怎么个.............
  • 回答
    “财经无忌”这篇关于小米的长文,确实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引发了大家对小米过去发展模式、当下挑战以及未来方向的诸多讨论。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和财经领域的观察者,我觉得这篇分析还是相当有看点的,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小米身上比较核心的问题。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基调来看,“财经无忌”并没有一股脑地捧或者贬,而是.............
  • 回答
    这事儿吧,我看到的时候也觉得挺挺劲爆的。一个自媒体叫“午夜城醉”,之前好像也挺活跃的,结果呢,就因为那句“小米贿赂军队”给惹上了大麻烦,最后不但名誉扫地,还得掏钱赔偿小米科技8.1万元。这事儿说起来,有几个点挺值得琢磨的。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离谱。小米公司,咱们都知道,是做手机、做智能家居的,全球销.............
  • 回答
    最近,“北大清华硕博毕业生争相去当中学教师”的消息在自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这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它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就业影响?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 过去,大家印象里,这些名校高学历人才,目标应该是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甚至是政.............
  • 回答
    国内自媒体、大V公信力崩塌式下降,这绝对是个触目惊心的现象,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积弊已久,在某些节点集中爆发的结果。想掰扯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信任是怎样一步步被磨损的?这就像谈恋爱,一开始你觉得对方是完美情人,可时间长了,小毛病、大谎言都暴露出来,曾经的爱意就变成了失望,甚至怨恨.............
  • 回答
    医学界自媒体“丁香医生”发布了一篇名为《速效救心丸,既不救心,也不速效》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文章发布后,丁香医生又向中新药业致歉,这其中的曲折和考量,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开端:质疑速效救心丸的“速效”与“救心”事情的起因是丁香医生对速效救心丸的成分、药理机制以及临床效果提出了质疑。他们.............
  • 回答
    “大家”的落幕,总让人扼腕叹息。这个诞生于2013年、曾经承载了无数深度文章和独立见解的平台,在2024年初悄然注销了所有账号,包括作者、读者和编辑的账号。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大家”平台的前世今生“大家”平台最初是腾讯旗下的一款自媒体产品,旨在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内容社区.............
  • 回答
    关于息壤是趁网文作者和起点决裂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咱们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网文行业那几年的大环境、作者和平台之间的博弈,以及息壤自身的发展策略。首先,咱们得说起点。起点中文网在网文界那绝对是老大哥的角色,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之所以能这么牛,一方面是.............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咱们就聊聊百度起诉那个叫“古老湿”的自媒体,要赔50万还得公开道歉30天的事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腾出点门道来的。首先,得说百度这一下手,动静不小。起诉自媒体,而且目标明确,要求赔偿加道歉,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说明百度觉得对方这事儿确实触碰到底线了,而且代价不菲。咱们先梳理一下这事儿的脉络:.............
  • 回答
    作为普通用户,看到今日头条上关于“支付宝几乎秒开是因为华为方舟编译器”的说法,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搞笑。毕竟,支付宝和华为是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各自的产品和技术也都有自己的研发体系。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说法的“合理性”: 支付宝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支付宝确实是一款非常成熟且.............
  • 回答
    网易上关于“塔利班挨家挨户带走12岁女孩”的自媒体文章,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担忧的指控。要理性地看待这类信息,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多方求证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角度和需要考虑的因素:一、 文章的来源和性质: 自媒体的特性: 自媒体平台允许任何人发布内容,这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
  • 回答
    特斯拉近期公开晒出六家自媒体和公司向其致歉的声明,这无疑在公众视野中激起了一层涟漪。关于特斯拉是否“无辜”,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特斯拉晒出这些致歉声明的意图。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如果这些自媒体和公司曾发布过不实.............
  • 回答
    新浪体育一再“借鉴”或“挪用”自媒体文章的内容,这绝对不是个案,而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从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其实挺让人心寒的,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核心问题:侵犯版权与不正当竞争最直接的指控就是侵犯了自媒体作者的版权。一篇自媒体文章,从选题、资料搜集、分析、撰写,到最后的.............
  • 回答
    特斯拉起诉千万粉丝博主“小刚学长”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毕竟一个超级大品牌对上一个拥有庞大影响力的个人,这本身就有点“巨头与意见领袖”的对决意味。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还是围绕着车评。大家也知道,现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买车前,除了官.............
  • 回答
    “临床躺学”这个概念,从出现到火爆,再到引发争议,确实像一股旋风席卷了医学界,尤其是年轻医生群体。要说清楚陈子杨和“医学界”的这场争议,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它刚开始冒头的时候。“临床躺学”的诞生与兴起最早,“临床躺学”这个词,说白了是年轻人对当下医疗环境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和表达。想象一下,刚入职场的年.............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你得明白“中字头”这三个字的分量。这通常指的是那些带有“中国”字样、或者由中央部委直属、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它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承担着重要的战略任务,很多时候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严谨的管理。那么,这种企业对员工自媒体开设情况进行排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