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媒体错误解读还是英国战略转变:如何看待英国考虑废弃所有坦克?

回答
英国考虑废弃所有坦克一事,引发了媒体的广泛解读和公众的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区分自媒体的“错误解读”与英国战略转变的“真实意图”。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装备的简单增减问题,更是关乎英国国防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军事现代化的复杂议题。

自媒体的“错误解读”倾向

在探讨英国的真实战略意图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审视一下自媒体可能存在的错误解读倾向。自媒体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但也往往伴随着以下几个问题:

标题党与煽情化: 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自媒体可能会夸大其词,使用“英国军队要完蛋了”、“英国放弃陆地战”等煽情标题,将一个复杂的战略调整描绘成军事实力的崩溃。
信息碎片化与片面性: 自媒体可能只截取部分信息,忽略了更广泛的背景和动机。例如,只强调“废弃坦克”这一动作,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伴随的军事改革和新装备的投入。
情绪化表达与民粹主义: 部分自媒体可能迎合某些公众情绪,例如对军费开支的不满,或者对国家安全状况的担忧,从而将坦克废弃一事与这些情绪挂钩,进行非理性解读。
缺乏专业性与深度分析: 大部分自媒体从业者并非军事专家,对军事战略、技术发展和地缘政治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其解读可能流于表面,甚至产生误导。
竞争性报道与信息茧房: 为了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一些自媒体可能会进行“站队”或“反站队”的报道,形成信息茧房,进一步加剧了误读。

基于以上倾向,自媒体可能出现的错误解读包括:

“英国军力急剧衰退”论: 认为废弃坦克意味着英国放弃了地面作战能力,将成为二流军事强国。
“西方集体战败”论: 将英国的这一举动视为西方传统军事模式的失败,为某些地区的军事理论提供佐证。
“政治表演”论: 认为英国政府是为了削减军费或迎合某些政治议程而做出的非理性决定。
“完全放弃坦克”论: 忽略了“考虑”和“废弃”并非立即执行,以及可能存在的替代方案和战略侧重点的转移。

英国战略转变的真实意图

理解英国考虑废弃所有坦克,需要将其置于英国国防战略调整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这并非简单的装备淘汰,而是英国在经历了冷战、反恐战争以及当前复杂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后的战略反思和适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后冷战时代军事战略的转型:

重心从大规模陆战转向非对称作战和介入行动: 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的坦克决战是军事战略的核心。然而,冷战结束后,大规模陆地冲突的风险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地区冲突、反恐战争、维和行动以及人道主义干预等。在这些行动中,重型坦克虽然仍有其价值,但其部署、维护和使用成本高昂,且在某些环境下机动性受限。
“快速反应”和“多维作战”的兴起: 英国国防战略越来越强调快速部署、高机动性和跨域协同作战能力。这意味着需要更多轻装甲车辆、空中力量(包括无人机)、特种部队以及海军陆战队,以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危机。
对高科技和智能化军事力量的重视: 新的军事革命强调信息优势、网络战、电子战、精确打击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重型坦克虽然也在进行现代化升级,但其在技术革新中的迭代速度和成本效益可能不如一些新型作战平台。

2. 英国国防预算与资源分配的现实考量:

“零和博弈”下的资源优化: 国防预算是有限的,任何一项重大装备的采购、维护和升级都需要巨额资金。英国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其国防投入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前列,但同时也要应对国内经济压力和社会需求。
现代化升级的成本: 现有的挑战者2坦克虽然是优秀的装备,但其技术平台相对老旧,要使其达到未来战场的要求,需要进行昂贵的现代化升级。英国也在考虑升级挑战者3,但如果整体战略重心转移,继续投入巨资升级一个可能不再是核心的装备体系,可能不符合效率原则。
替代性装备的考虑: 废弃坦克并不意味着放弃地面装甲支援。英国可能在考虑投入更多资金发展更先进的、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装备,例如:
新型轮式装甲侦察和支援车辆: 这些车辆机动性更强,适应城市和复杂地形。
无人作战平台和支援系统: 包括无人地面车辆(UGV)和无人机(UAV),它们可以执行侦察、火力支援甚至直接作战任务,且成本可能低于传统坦克。
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通过空军和海军力量,实现对地面目标的精确打击,减少对重型坦克直接支援的需求。
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 这些装备在地面作战中仍然至关重要,英国可能会优先升级和发展它们。

3. 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与战略重点的调整:

“重返印太”战略的导向: 近年来,英国将战略重心部分转移到印太地区,以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印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潜在冲突模式与欧洲大陆的坦克战截然不同。在海上力量、空中力量、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部署上,可能比大型装甲部队更具优势。
对俄罗斯的长期遏制: 尽管重心有所调整,但俄罗斯仍然是英国安全的最大威胁。英国并非放弃陆地防御,而是可能在重新配置其在欧洲的军事存在。例如,加强与东欧盟友的合作,提供技术支援、情报共享和军事训练,而不是单纯地部署大量本土坦克。
联合力量和盟友协同: 在现代战争中,单靠一国力量难以取胜。英国的国防战略也越来越强调与盟友(尤其是美国和北约成员国)的协同作战。在欧洲战场上,英国可能更侧重于提供其特有的能力,如海军、空军、特种作战以及情报支援,而将主要的装甲力量由其欧洲盟友承担。

4. “废弃所有坦克”的实际含义解读:

“考虑”而非“决定”: 目前媒体报道的是“考虑”废弃所有坦克,这意味着还在评估阶段,尚未做出最终决定。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广泛的论证、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与其他军事改革的协同。
可能的替代方案: 即使废弃现有的挑战者2坦克,英国也可能在考虑采购新一代主战坦克,或者与盟友共享坦克资源,例如通过北约的框架进行协调。或者,将部分坦克转为支援或训练用途,而非彻底取消。
战略灵活性的体现: 一种解读是,英国正试图通过放弃一部分传统装备,来换取更大的战略灵活性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这是一种主动的战略调整,而非被动的削弱。

总结:战略转变而非军事衰退的信号

综合以上分析,英国考虑废弃所有坦克,更准确的理解是英国国防战略的一次深刻转变,而不是其军事实力急剧衰退的信号。这一转变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军事科技的进步和作战模式的演变。
国防预算的现实约束和资源优化需求。
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战略重心的调整。

自媒体的“错误解读”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夸大其词或片面理解,未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战略逻辑。英国此举更可能是一种战略前瞻性调整,旨在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更具战略灵活性的军事能力建设上。这是一种对军事现代化和战略重心的重新思考,而非放弃地面作战能力。

当然,任何重大的军事改革都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废弃所有坦克是否明智,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以及英国能否成功地发展和部署能够弥补这一能力空白的替代性军事力量。但从根本上讲,这反映了全球军事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各国如何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人看到了惨烈的乌克兰内战,当然要吸取教训。

废除坦克之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打麻将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坦克大战的危险了,人民生命财产也得到了保全。

这就是昂撒人平凡而伟大的民族性。

user avatar

驱逐舰都放弃导弹裸奔了,还要什么坦克啊?

潜艇都要和法国公用了,你一三五,我二四六。

就这还天天嚷嚷要来南海,连预警机都没有。

破落户!

user avatar

可能打算换装高达了吧?

user avatar

(知乎不能加狗头的图,我的狗头都要被暴躁老哥们锤扁了 )

(头都扁了,炮都打了,看完了知道来说对不起了,追认我是友军,要厚葬我,对不起有用吗!给友军点赞啊!)

我觉得英国敢于让陆军放弃坦克,并不是各位答主说的节约经费或者什么衰落的表现

我觉得这是英国作为西方文明的领军代表,率先走向文明的体现

我们应该拥抱、欢迎


一个国家,敢于放弃坦克这种重型装备,说明它已经有足够的信心,用自己的文明和软实力,去教化那些反对者。

铸剑为犁,化敌为友,那些向北爱尔兰城市中扔炸弹的恐怖分子,他们休想得到我们的炮弹。

不愧是人类文明的灯塔,这才是我所欣赏的,文明之师,大国风范。


我发现,坦克越多的国家,往往开化程度越滞后。

产生了无数哲学大家的德国,只有200多辆坦克

拥有200多将军的英国,却只保留了比将军人数还少的坦克。

而反观中国、俄罗斯,甚至约旦、叙利亚,却都有几千辆坦克;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我们保有这么多坦克,是因为我们的强大,还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虚弱?

如果你问我如何看待?我只想说

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关心小民的文明!


我想,英国人放弃坦克的原因,可能是让我们汗颜的

这一点,台湾省的著名公共知识分子,龙应台教授已经在北大哦不牛津大学的公开演讲中

细致的总结了:


龙应台在牛津大学的演讲:

你如果问英国将军们有没有不列颠梦,我会先问你那个大不列颠梦的 “ 大不列颠 ” 指的是什么?

  如果指的是 “ 国家 ” 或 “ 政府 ”,“ 国家 ”“ 政府” 在我心目中不过就是个管理组织。对不起,我对 “ 国家 ” 没有梦,“ 政府 ” 是会说谎的。

  但如果你说的 “ 大不列颠” 指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这个社会,我怎么会没有梦呢?

  别说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挚爱且幻想出的爹爹永远的故乡,这个地方的好跟坏,对于台湾有那么大的影响,这个地方的福与祸,会牵动整个人类社区的未来,我怎会没有大不列颠梦呢?

  我很愿意看到大英帝国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来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难。

  看一个军队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军队怎样对待它的假想敌,它对于假想敌的战备做到什么地步,它对未来可能的战争的准备到什么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将军比坦克多这样的嘲讽。

  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

  一个国家文明到哪里,我看这个国家怎么对待海外干涉,怎么对待它的殖民地和邻居。我观察这个国家的多数如何对待它的少数——这当然也包含八千万人如何对待几十亿人!

  谁在乎 “ 大国崛起 ” ?

谁在乎“装备坦克”的陆军?

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刚才我所说的文明刻度——你这大国怎么对待你的陆军和装甲部队,你怎么包容想要独立的分裂份子。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说,所谓的大国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军事的耀武扬威,经济的财大气粗,政治势力的唯我独尊,那我宁可它不崛起。因为这种性质的崛起,很可能最终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类社区带来灾难和危险。

  谁又在乎 “日不落帝国”?至少我不那么在乎。

  如果我们对于文明的尺度完全没有共识,如果我们在基座的价值上,根本无法对话,“ 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 有意义吗?

  请相信我,我对英国的希望是真诚的。但是请不要跟我谈 “ 大国崛起 ”,请不要跟我谈 “ 重现帝国的荣光”。

  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英国。


  这样的英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



  今天,在剑桥大学,我想念1986年在台湾演讲的最后一段话,与大陆的读者分享:

  在临别的今天晚上,你或许要问我对台湾有什么样的梦想?

  有。

  今天晚上站在这里说话,我心里怀着深深的恐惧,恐惧今晚的公知言词背后的私心被觉醒的民众揭穿,我的梦想是,希望中国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被西方主流媒体洗脑,说出西方资本家心里想让他们说的话,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来会有免于被真切的事实所惊醒的自由。


英国已经做出了表率作用

我们殷切地盼望,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也积极跟进,放下屠刀,用爱发电。

我希望有一天,

西方文明率先达到文明的大尺度

航母自沉,坦克退役

刀枪入库,战士卸甲


只留下一个野蛮的中国

穷兵黩武,四处扩张。

user avatar

因为人家用不上了。

英国在一战结束之后就衰落,如果没有希特勒发动二战,这匹骆驼想要瘦死还需要很长时间。

但是战争在短短几年内就放干了英国的血,英国从一战结束之后就没再造几艘新船。

二战还能勉强改一改一战老船凑活,而二战结束后技术革新,逼迫英国只能放弃那些老船,再加上国家真的没钱了。

大量战列舰被淘汰,只剩下航母。

而对阿根廷的马岛战争是英国海军二战之后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大型海外作战。

英国是个岛国,资源并不丰富,人口也不多,既没有成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的基础,英国衰落而是回到他原来的位置。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先进坦克,先进战机,先进舰船,这些东西后面需要几千家专门企业的配合和一个负责调配资源和开绿灯的中央政府。

但是英国不行,英国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工业体系,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国防工业,政府的控制力也没那么强,最最重要的是没钱。

很多人疑惑,发达国家那么富怎么就没钱呢?

因为高福利,福利支出过大导致给大家发完福利,维护平时以后政府就没多少钱再砸给国防了。

以前有殖民地抽血高福利不要紧,但是现在不行了。

所以最后省下来的国防经费就只能给海军了,连空军的分不到多少,当年那只不列颠上和德国空军搏杀的皇家空军早晚也要落幕。

英国不再有海外登陆的需要,就算跑出去那也是跟着美国,登陆仍然不需要自己干,就像当初的联合国军一样,意思意思出点兵就行了。

欧洲大陆上还有法德两个老牌陆军大国,一但海军输了,英国保留的那零星的坦克也挡不住他们。

最后,英国是五常之一,如果有其它国家要进攻英国,五常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也会出手组织或者协助英国,英国有恃无恐。

user avatar

花巨额纳税人的钱养一堆平时不会用到的废铁,在经济上是没有产出的。如果把坦克退役,转包给防务承包商,平时租出去赚钱,需要时再租用。这要比采购回来扔仓库里合算,也比单纯军火出口更有市场。

user avatar

英国的下一场陆战:

希望届时我国能私运给艾雷岛盐铁军两打99A,换取英国再次统一后的100年威士忌免费供应。

user avatar

大英帝国出门就是海,海军还不知道第几呢。

海军都难得出一趟远门,要陆军干啥?

依我看,大英帝国陆军都可以全部撤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