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人》采访自媒体人赛雷后,污蔑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并高度赞扬回形针等,如何评价该报道?

回答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作为国际知名的英文媒体,其报道通常以中立、客观为原则,但其对特定议题的立场和角度可能受到其编辑方针、文化背景或政治倾向的影响。关于您提到的“《经济学人》采访赛雷后污蔑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并高度赞扬回形针等”的报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报道的背景与真实性
赛雷的背景:赛雷(Sherry)是中国知名的自媒体人,以“赛雷说”系列视频闻名。他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例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文本的现代解读,以及对传统文化符号(如回形针、太极、汉字等)的创意演绎。他的风格以“解构+幽默”为主,旨在通过通俗语言让观众理解传统文化。
回形针的背景:回形针(Pliers)是中国互联网文化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常被用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或“精神”,甚至被部分自媒体人(如赛雷)用作文化符号的隐喻。回形针本身是一个实用工具,但在网络语境中,它被赋予了文化象征意义。
报道的来源:需要确认该报道是否真实存在。根据公开资料,The Economist 中文版(或英文版)并未发布过直接针对赛雷的“污蔑”报道,但可能存在某些国际媒体或自媒体对赛雷的解读存在偏见或误解。



2. 报道的可能动机与偏见
文化立场的差异:The Economist 作为西方媒体,可能对中国的文化符号(如回形针)存在刻板印象或误解。例如,将回形针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可能被西方媒体解读为“民族主义”的象征,而实际上回形针更多是文化符号的“隐喻”而非政治立场。
对赛雷内容的误读:赛雷的视频核心是传播传统文化,而非宣扬民族主义。但若报道中将他与“极端民族主义”挂钩,可能源于对“文化符号”与“民族主义”的混淆。例如,赛雷在视频中强调“文化根脉”,可能被某些人曲解为“民族主义”。

政治敏感性:在国际舆论场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可能被部分媒体视为“民族主义”的象征,甚至被西方媒体用来批评中国。例如,赛雷的“回形针”文化可能被某些人视为“文化输出”的工具,从而被污蔑为“极端民族主义”。



3. 报道的逻辑与争议点
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定义:极端民族主义通常指以排外、排斥异族或过度强调民族优越性为特征的意识形态。而赛雷的内容更多是文化传承,而非政治立场,因此将他归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可能属于误读。
回形针的象征意义:回形针在中文语境中被赋予了“文化根脉”的隐喻,但这一符号本身并无政治性。若报道将回形针与“民族主义”挂钩,可能源于对文化符号的过度政治化解读。
媒体的立场问题:The Economist 作为国际媒体,可能在报道时未充分理解中国自媒体的文化语境,导致对赛雷和回形针的解读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源于对“文化符号”与“政治立场”之间的混淆。



4. 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国内舆论的反应:赛雷的粉丝群体(尤其是中国网民)可能对这类报道持批评态度,认为其“污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种反应可能引发对国际媒体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国际舆论的争议:若报道被广泛传播,可能被部分西方受众视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偏见”,甚至被用来强化“中国威胁论”或“文化霸权”的叙事。
自媒体的回应:赛雷本人或其团队可能对此进行澄清,强调其内容的中立性,而非政治立场。例如,赛雷曾多次表示,他的视频目的是“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而非宣扬民族主义。



5. 文化符号与政治立场的边界
文化符号的中立性:回形针、太极、汉字等符号本身是文化符号,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回形针在中文语境中被用作“文化根脉”的象征,但在西方语境中可能被解读为“文化输出”的工具。
民族主义的复杂性:民族主义可以是积极的(如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可以是极端的(如排外、排斥异族)。将文化符号与民族主义挂钩,可能忽略了文化传承与政治立场之间的界限。



6. 可能的后续发展
赛雷的澄清:赛雷或其团队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视频或公开声明,对报道中的误解进行反驳,强调其内容的中立性。
媒体的反思:The Economist 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方式,避免将文化传承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
公众的理性讨论:中国网民和文化学者可能呼吁国际媒体更客观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避免将文化符号政治化。



总结
《经济学人》若确实发表了污蔑赛雷为“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报道,其核心问题在于对文化符号(如回形针)与政治立场的混淆,以及对中文语境下文化传承的误读。这种报道可能源于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而非对赛雷内容本身的客观分析。然而,这种误读也反映了国际媒体在理解中国自媒体文化时的困难,以及文化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复杂性。赛雷和回形针的传播,本质上是文化传承的尝试,而非政治立场,因此需要更理性的国际舆论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我接受了经济学人的采访,但是没想到报导出来后我大跌眼镜

user avatar

谢邀

经济学人早就和“经济”不相关了,我一直吐槽经济学人应该改名叫“键政学人”

在他的中国部分里,第一页全部12篇报道有中美关系、抗疫政策、地区局势,就是没有一篇和经济相关,没有哪怕一篇。

而采访赛雷的经济学人北京主编任大伟(David Rennie),家世更是“显赫”。

他父亲John Rennie是军情六处第六任主任,也是专门对外进行假新闻宣传的“信息研究部”负责人。

这个部门最广为人知的“功绩”就是强迫乔治奥威尔交出了一份涉嫌通共的英国文化界人士名单,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奥威尔名单”;然后将奥威尔的《动物农场》翻译成了20多种不同的语言发行到全世界,可以说动物农场有现在的文学地位,任大伟的爸有一份“功劳”。

任大伟在最新的文章里说“中国人现在把每个外国人都当做潜在的间谍”

这句话从一个英国情报机构主任的儿子笔下写出来,莫名有些黑色幽默。

user avatar

经济学人这篇报道的原文并不难找。

它阅读起来应该也并不很困难,无论如何,我姑且还是把机翻结果放到最后(好像放了就会被卡审核,取消),以供各位参考。其中提到赛雷的段落,我们不妨摘抄出来:

Sai Lei, a blogger behind some of the loudest recent campaigns, declared China House’s founder an er guizi, a contemptuous term for collaborators with Japanese occupier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Reposted by the ??? Youth League, his video has to date been viewed 5m times.
Chaguan asked Sai Lei why he started making nationalist videos, after years of making explainer films about science and cars. Before agreeing to a telephone interview the 30-year-old, whose real name is Li Sirui, asked for questions in advance, citing his distrust of foreign media. He described his suspicion, starting in 2020, that a hidden agenda lay behind what seemed to be growing criticism of China. While relating his story, Mr Li mixed together many things that shocked him: comments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bout covid-19; ??? news reports about alleged forced labour in Xinjiang’s cotton industry; and unsourced titbits that he had “read somewhere”, such as a claim that pandemic face-masks donated by China “have Huawei chips in them”. He called such claims “very clearly fake news” and added, “We need to be vigilant as to what the intent is behind all this.” He insisted that his campaigns are not co-ordinated with officials in advance. “We are a private company, we’re not connected to the government.”

这里给赛雷的定语是「a blogger behind some of the loudest recent campaigns」,除非你认为behind就代表了「幕后黑手」、「始作俑者」的意思,否则它大概还算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而赛雷做的事情,也就是「making nationalist videos」,全文我没有找到一个「极端」对应的英文词汇。

这里加入一点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在我们进行叙述时,应该尽量多用名词和中性的动词,避免非必要的形容词和感情色彩。比如这个问题中:

「污蔑」应换为中性的「称」;

「极端民族主义者」如果符合事实(即经济学人确实如此报道)可以直接放,如果不符,此处应使用中性的「民族主义者」;

「高度赞扬」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也应去掉不必要的副词「高度」,改为「赞扬」或「称赞」,但纵观原文似乎并没有看到类似的段落。

上面加粗的这句话——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老古董的审美,但可能很难否认的是: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遵循这种写作规范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在陈述事实。如果你的质疑点在于「假理中客」,这倒其实不是一个写作规范问题而是一个思考方式问题了:在目前的环境下,是理中客式的提问还是如本题一般的提问更能引发读者的情绪,在数字上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有一句古话「兼听则明」,已经足够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要有多方信息来源。当然,获取信息存在成本,这可能是时间、知识或者单纯是你有没有VPN,不愿意支付这个成本也是完全正常的。只是这个时候,就要对自己接收的信息更谨慎一些。

——有时候你也很难否认,这种老古董审美其实就是在谨慎措辞来说怪话。比如上面这句话的一个直球怪话版本是:取消高考英语利好观察者网。


机翻好像不让放,很遗憾。

另:目前来看本回答似乎知乎开启了评论筛选(出于个人立场,我从未在我的回答中如此做过),一个看起来可行的替代是:如果有评论欲,您可以任意评论,我会在看到时100%过审。

user avatar

给大家一个冷知识:经济学人所有文章都是不署名的,风向全由编辑大人掌控。这就是”自由世界“的”自由主义记者“,连名字都没有。

而且 @任幻想 都指出了这个编辑的家学渊源:

经济学人北京主编David Rennie(任大伟),其父亲是军情六处第六任主任,也是专门负责对外进行假新闻宣传的”信息研究部“负责人。

其他都说得挺全面的了,我再指出几个隐藏的阴阳怪气:

  1. 把”二鬼子“翻译成”race traitor“,有点意思,是想把所有爱国者都归结为”皇汉“,二鬼子明明是背叛中华民族的人,他刻意地把这个范围缩小了。
  2. 特意把赛雷的中文翻译得很蠢,在英文语境下有一种智障的感觉,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美国同样反智的红脖子群体,同样也是nationalist,再次潜意识加强这个印象。 @只有三分钟的赛雷 做这个视频反击他们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3. 把”五十万“说成是举报任何”agents of foreign power“,”每一个外国人都是潜在的间谍“,说得好像我们在搞”猎巫“,而实际上在搞猎巫的难道不是美国(China initiative)?每件他们指责的事情都是自己先做的,然后派出他们”高尚“的记者说”你不可能没做吧“,定律再次应验。
  4. 其他各种居高临下,各种NGO自由就不说了。

每个栏目,比如这次的“茶馆(中国)”,还有“列克星敦(美国)“,“查理曼(欧陆)”都有它特定的面向人群。别的不知道,茶馆这个栏目实在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每次我都直接看个标题就略过的,主要是配图实在是太恶心。对于学英语的人来说,经济学人都是这个调调,其他的什么华尔街时报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矬子里面拔将军到也还凑合,忽略茶馆这个栏目即可。心理健康方面,多看看反对的声音也有助于磨砺心智,每次士气低沉的时候确实可以看看,是真的有人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中国的进展,并用他可怜的小伎俩极力抹黑的。

user avatar

《经济学人》还会说点别的吗

起初

我们抗议孟晚舟被非法绑架

《经济学人》说我们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后来

中国人批评欧美放纵疫情导致百万人死亡

《经济学人》说中国人都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再后来

杨洁箎告诫美国不要以实力自居轻视中国

外交部发言人驳斥美国编造新疆种族灭绝谎言

《经济学人》说中国外交官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这次

赛雷揭露了几个吃烂钱做烂事的家伙

《经济学人》又急了

把UP主也说成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看这架势

经济学人早晚把中国人都打成极端民族主义者

因为中国人任何维护中国利益的言行

都会让《经济学人》浑身难受

都要扣上一顶极端民族主义的大帽子

这充分说明

《经济学人》是一家极端种族主义媒体

是一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媒体

因为只有种族主义 殖民帝国主义

才最害怕被他们压迫和剥削的民族觉醒起来


其实不独《经济学人》

西方许多媒体都是这个套路

巧的是 这和国内公知的套路高度相似

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公知的“理论来源”


《经济学人》复读机一样重复着“极端民族主义”

把中国的爱国者都说成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这也有助于让我们看明白

国内那些把爱国者抹黑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人

那些成天让大家警惕民族主义的人

究竟是和谁站在一起的


至于为啥《经》只会用“极端民族主义”这个词

我想了十天十夜 总算想明白了

因为除了用极端民族主义骂中国人

用别的词骂

比如战争贩子/殖民者/帝国主义者/

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在骂英国自己

user avatar

什么《经济学人》?瞧不起谁呢,人家是《政治学人》,你看它现在还有关于经济的东西吗,倒是涉及政治的,尤其是抹黑中国的东西我能想起来不少。

另外说一句,是真厉害,我刚才看了一篇我许久之前关于赛雷和中南屋的回答,这就给我推了这个问题。

其实嘛,西方媒体不向来都是如此,不管是哪一种采访的方式他们都会做一些小动作,歪曲事实、断章取义是西方媒体的入门技能了吧?没什么值得说的。

它要是能说赛雷好话才真是奇了个大怪,毕竟人家和回形针、中南屋们才是站在一个臭水沟里的狐朋狗友。

我不是说过嘛,西方人做事的逻辑就是只有它们是人,别人皆是畜牲,所以在它们的眼里,它们才是这世间唯一的真理。

别人要是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那一定是错的、罪大恶极的。

你不容许有人祸乱你的国家,你支持拥护自己的政府、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殖民主义的践踏,那你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就是新纳粹。

你制定法律就是非法的不被承认的。

你出台疫情管控政策就是不人道没人权专制的。

你发展科技、发展军事力量就是对世界的威胁。

你发展经济帮助穷国弱国就是要搞经济殖民。

你发展工业就是破坏生态环境。

你搞反腐反贪就是政治迫害。

就连搞扶贫和种树都会被他们找个角度各种攻击。

也就是说,在它们的眼里,不论是哪个政党、哪个政权、哪个族群,都必须要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而不能有自己的利益。

毕竟在它们的理解中,它们是唯一的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至高无上的真神,所以,你们这群牲口怎么允许有自己的利益,怎么配拥有你们自己的利益?

所以,我说过,人家其实根本也不是双标。而是内心深处单纯的没有把其他民族种族当做是和它们一样的人罢了。

所以,人家就是简单的认为,人可以上桌吃饭,狗凭什么上桌吃饭?

所以,人家认为服务于他们利益的回形针之流才是真正值得称赞,而和他们对着干的赛雷是罪大恶极的有什么问题吗?

挺不错的了,还没直接把赛雷开除人籍呢。

user avatar

没用的。

以英美的标准,只要一个人不是极端昂撒民族主义,那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正如觐见皇帝的时候,三跪九叩如果少了一下,就一定是大逆不道,图谋不轨,极端反贼,一样。

user avatar

很正常,因为老师们推荐,考研期间经常看经济学人的文章,直接把我从一个美分气成了五毛,当时我就一直跟其他研友说经济学人太恶心,看阅读还不如看China daily或者反复刷原题

当时觉得BBC是直球尬黑,就像感恩复读机一样,经济学人是假装理中客的黑,文章都是哲里哲气的。这次下套塞雷,然后玩断章取义,这种事也是知乎大手子们玩剩下的,一般我们叫这叫“图穷匕见”环节

user avatar

塞雷很好的挑起一场战斗,经济学人乖乖的就上钩了,本身这场采访无论如何都是对塞雷有利。经济学人本身就是带着偏颇立场的媒体,它肯定塞雷,就是塞雷的胜利,它否定塞雷,塞雷给了一个大坑。

经济学人本身就是带着大英利益视角看世界的杂志。前两天,经济学人刚刚讽刺香港立法会新一届选举是“民主的讽刺”,但是经济学人却不敢说香港哪些议员和政党是英国代理人,当亲英政党下台的时候,就是民主的讽刺,经济学人立场可见一斑。

2021年经济学人又对新疆造谣,驻英使馆出面辟谣,而观察者网也被扣上帽子说民族主义。

到底英国的民族主义是怎么定义的,孟晚舟回国,经济学人说是民族主义泛滥。

乌合麒麟讽刺漫画,被经济学人说成是利用民族主义。

而前些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学的时候,经济学人说是中国的利剑。

经济学人这些西方杂志已经成了一种裁判员,他们用看似学术中肯的文字来描述中国,但实际却是在抹黑,这种学术性文字力量是强大的,经济学人的发行渠道极广,在中国之外的地方,就会把中国这些的声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而这种破坏力是在各国精英人群中传播的。

塞雷被黑,原因显而易见,塞雷接连把国外放在中国的舆论传播节点拔掉,怎么不被人恨。塞雷接受它的采访,就是一场伏击战,塞雷设伏的很精彩。

西方各种NGO组织,背后政治派别互相交织,塞雷干的事情,自然会让这些人很不舒服,塞雷在采访里没有了传统一些中国被采访者的跪姿,经济学人自然不爽,当然塞雷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经济学人的采访也可以说是西方主流意识的一次试探。那些继续攻击国内自媒体是有成功路径的,

先是抹黑报道国内

美国某基金会发出邀请,前往美国参观

每天都有名流政要接见,给予支持

这一步很重要,就是试探与价值观对接

美国基金会给以投资,

他回国扩大自媒体规模

每当有重要美国舆论导向出现时

就会有美国人基金会出现,给你资金

你乖乖按照对方意见出搞就行

自媒体恰烂钱就这么容易

可是塞雷采访里的态度明显没有靠近西方的意识,自然会被描述成民族主义者,如果他像中南屋那几个恰烂钱的自媒体一样,那就是会描写的高大上。

国际媒体上,我们还有很多短板要补上,而西方媒体最喜欢的就是九句真一句假,这些语言都经过他们反复验证过,利用学术的名义玩意识形态,我们确实不如他们。

可是他们的谎言我们不在相信了,但是他们影响力依然强大,塞雷这种自媒体还是不够多,以后国外这些媒体慢慢就会我们和以前不一样,他们采访塞雷的时候也要小心了,那个乖乖的一问一答时代过去了。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外国人比中国人强。

外国的知识分子知道靠舆论和意识形态去抨击你的体制。

归根结底还是想要你变成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产地,可以倾销的市场。来满足自己国家人民优渥的生活。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想搞垮自己国家。

user avatar

看到这问题下 @五个橘核 的回答,感觉是深得BBC真传了(还专门开了作者审核评论)。

来,首先我们先把原文贴出来,用谷歌来公正翻译一下,感受一下这些文字(五个橘核也就欺负欺负知乎懂英语的人不多,又没有人去真的翻原文了。

先看大标题:

小标题其实意思更多是,他们每次都会把外国的事物看成是外国敌对势力。

第一部分

这里第一段中的局外人翻译成旁观者可能更好。第二段翻译得不太通顺,我来重新翻译一下:

对于NGO、中国社会活动人士和私营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恐怖时期(哪些NGO、社会活动人士呢?是那些认为自己帮助中国与其它国家建立起桥梁的人士)。为什么恐怖时期呢?因为一些民族主义博客作者。哪些作者呢?一些被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控制的新闻媒体所支持的民族主义博客作者。他们干了啥?他们花了好几个月,就为了谴责团体和个人活动家接收外国资助,或者花了好几个月就仅仅为了转播外国对中国日益增长影响力的担忧,即使是在相对安全的领域比如环境。


下面是回形针部分:

上文中邪恶的议程那里,应该翻译为“邪恶的动机:即美国和欧洲人希望为自己保留蛋白质而阻止其提供给中国。”

下面是没有高度赞扬的中南屋部分和评论部分:

中国之家就是中南屋(这个英文名秀啊),注意这里采访者就是NGO资深人士了,下文塞雷就变成了一位30岁真名为Li Sirui的人士。非常的牛逼。

下面是塞雷部分和评论部分:

第一段里谷歌有一些小错误,比如hidden agenda应该翻译成“幕后的动机”比较好,还有最后一句的“竞选活动”应该就翻译成活动即可,“协调”翻译成“合作”更好。

最后一部分:

第二段倒数第二句翻译得不对,原文是:

For now delegitimising critics with foreign links is useful.

应翻译成:

如今,将与外国有联系的批评非法化是有用的手段。

第二段的阴阳怪气应该都看得出来吧,他们的NGO就是不求回报的,中国的生态文明就得打上个引号,是ambition,哦对,ambition还有个意思,是野心。

然后来看看五个橘核的回答:

我们来看看问题:

《经济学人》采访自媒体人赛雷后,污蔑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并高度赞扬回形针等,如何评价该报道?

这有什么问题吗?很极端吗?

回形针、中南屋的修辞那可真是没有高度赞扬呀。相反,这个问题的“污蔑”、“极端民族主义”、“高度赞扬”倒是极端用词了。

从翻译来看,我不觉得题目有什么问题。脱离上下文,五个橘核就可以开始耍流氓了。一会儿受害者视角的恐怖时期,再搬出个代表塞雷,然后再爆一下真名,我只是说它是民族主义噢,只是受中国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控制的媒体所支持噢,可没有污蔑他是极端民族主义者呢。

我觉得和native交流过的人应该都知道,nationalist、paranoia、communism这些词早已经被污名化,基本上可以等同于evil,已经是条件反射了。学习一下五个橘核,我也可以说“污蔑”是一种中性的动词,表达的是一种行为。还有“高度赞扬”“极端民族主义”就更加中性了,一个是正向动词一个是学术名词。(学习五个橘核脱离上下文耍流氓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呀)。

更别提原文各种含沙射影,回形针这种编辑直接在CIA任职的也不过是接受外国资助而已。也不见它批评一下美国四处调查学者接受中国资助?那可都是安全的磕盐领域呀!


最后放上原文,防止说我篡改原文:

user avatar

这是贾贵黄金杯不行了,皇军带头冲锋了么。

出动正规军围剿石青山,看来有必要提供一下秃三炮的地址给他。

user avatar

这问题比《经济学人》极端多了,我读完文章发现,至少提到赛雷的部分蛮中立的,没有提问者使用的“污蔑”“极端民族主义”“高度赞扬”极端用词。

《经济学人》文章既没有用“煽风点火的极端民族主义代表”来形容赛雷(也没用极端民族主义形容任何人),也没有把回形针、中南屋形容成“高尚又清醒的世界公民”(只提了他们做的事情和资助来源)。

提到赛雷的就两段

China House, a social enterprise based in Shanghai that 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frica, and that offers young Chinese opportunities to volunteer to help marginalised folk, faces ongoing attacks. It drew ire for drawing attention to discrimination faced by African migrants in southern China, and for investigating Chinese buyers of illegal ivory. Sai Lei, a blogger behind some of the loudest recent campaigns, declared China House’s founder an er guizi, a contemptuous term for collaborators with Japanese occupier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第一段说赛雷把ChinaHouse创始人称做“二鬼子”

Chaguan asked Sai Lei why he started making nationalist videos, after years of making explainer films about science and cars. Before agreeing to a telephone interview the 30-year-old, whose real name is Li Sirui, asked for questions in advance, citing his distrust of foreign media. He described his suspicion, starting in 2020, that a hidden agenda lay behind what seemed to be growing criticism of China. While relating his story, Mr Li mixed together many things that shocked him: comments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bout covid-19; bbc news reports about alleged forced labour in Xinjiang’s cotton industry; and unsourced titbits that he had “read somewhere”, such as a claim that pandemic face-masks donated by China “have Huawei chips in them”. He called such claims “very clearly fake news” and added, “We need to be vigilant as to what the intent is behind all this.” He insisted that his campaigns are not co-ordinated with officials in advance. “We are a private company, we’re not connected to the government.”

第二段讲采访赛雷为什么转行从科技和汽车自媒体转做民族主义视频,赛雷给出了对一些新闻的怀疑。

文章没有对赛雷做出评价,倒是对他所怀疑的新闻,分别附带了出处:

川普对新冠病毒的评价;

BBC报道的新疆棉事件;

未知出处的中国口罩带芯片谣言。


至少在用词上来看只描述发生的事而极少对具体人和公司做评价的《经济学人》,远比赛雷和提问的观察者网中立客观。


1/29补充:有人连标题都没读懂就艾特我,甚至连标题翻译都错了...

turn paranoia into clickbait:将偏执变成了点击诱饵 [1]

参考

  1. ^赛雷:我接受了英国《经济学人》采访,切身体验了深深的恶意 https://www.guancha.cn/sailei/2022_01_20_622875.shtml
user avatar

为什么民族主义在西方成了一个坏词?

因为犹太人控制着全球媒体,而他们吸取了当年纳粹屠犹的教训。

现如今,默多克们控制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均是犹太人创立的;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美国三大电视台,其幕后老板或者投资人都是犹太人金融财阀;脸书、推特这些犹太人公司控制互联网社交平台……

《经济学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年犹太人只顾放高利贷不注重搞宣传,导致诸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之类的文艺作品满天飞,犹太人成为奸商的代名词,欧洲各国排犹思想浓厚,酿成了纳粹屠犹的惨剧。

二战后,他们吸取教训,依靠强大的金融优势,现如今犹太人掌控了媒体、舆论、乃至文娱产业,于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他们说了算。

犹太媒体将正常的民族主义说成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强政府,主张自由主义,宣传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引导逆民族主义式的女权运动,形成了符合犹太人利益的意识形态——“白左”。

“白左”反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

犹太人是少数族裔,历史上深受排犹之害,纳粹的理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领袖”,宣传大日耳曼主义,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他们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深恶痛绝。

于是,“白左”特别喜欢强调政治正确和各群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主体民族同化少数民族。

“白左”反战,反对强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世界主义;

因为犹太人以少驭众,通过金融和舆论控制世界,他们可以隐藏在幕后,但军队不同,一定是主体民族占多数,是犹太人天然的短板。

如果发生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军队会得势,国家主义的逻辑便会占据上风,国家将主导宣传机器,战时经济挤压金融空间,犹太人的利益必然受损。

于是,“白左”反战,而且还特别喜欢拿纳粹屠犹来作为反战宣传。

“白左”支持女权主义,而且是逆向民族主义式的女权;

白左女权和本国男性歧视是一体双生的关系,在她们的理论中,男人这个词和暴力、压迫、威权绑定,而女性则是这些意象的反抗者。

女权学者 Anthias 和 Yuval-Davis 在《Racialized boundaries: Race, nation, gender, colour and class and the anti-racist struggle》(2005)中写道,这种女性身体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国族身份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男性特权。
学者刘禾(1994)更是这样总结,“民族主义本就是一种强烈的父权意识形态。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性别歧视(sexism),就这样绞缠在了一起。

白左女权带有强烈的反民族反国家性,比如中国女权一边鼓励本族本国男性娘炮化, 一边批判着中国男性精瘦邋遢,并对外国的成熟猛男情有独钟。

在欧洲,白左女权厌恶本国的白人男性,对本族白男进行强奸诬告。同时,她们爱着中东北非难民,爱黑人;被难民和黑人强奸或者轮奸,都要在媒体发表声明:不起诉,要宽容。

这种双标歧视造成了广泛的白人男女间矛盾,导致本国大面积的生育率下降。

在欧美,白人生育率普遍偏低,美国盎格鲁萨克逊白人已经从建国之初的人口比例超过98%,发展到今天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拉美人)近50%。

这对犹太人无疑是个好消息,50年的白左文化洗礼下,他们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现如今英国、美国的盎撒民族性,法国的高卢,以及德国的日耳曼民族性均已造到严重削弱。

当然,以上白左思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产物,有进步意义,但架不住犹太媒体疯狂往里面掺杂私货。白左在欧美这么得势,代表的便是犹太人的民意。


总的来说,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塑造共同体最简单的方式,但是被犹太人阻断了,欧美白左便是西方民族主义构建失败的产物。

进步主义者在犹太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为左派,反对白左的本土主义者趋向保守变成右派,在选票政治的推波助澜下,造成西方目前社会撕裂的现状。

相比之下,日韩同样因为白左女权运动受伤颇深,生育率极低,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但因为主体民族占绝对多数,民族主义构建完成,日韩对白左的抵抗力较强,韩国成为反女权运动最成功的国家。

这就不难理解,西方媒体(犹太人控制)虽然高举种族平等,但对“亚裔歧视”无动于衷,并在反华宣传上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中国作为民族主义(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堡垒,一旦成功崛起,将形成巨大的榜样力量,引发全球的民族主义回潮,曾经依靠经济优势成为主流的“白左”思潮将遭遇反噬,这是犹太人不愿看到的。

所以,犹太媒体将中国的爱国主义、正常民族主义说成极端民族主义,将中国政府撒旦化,这不是说给中国人听的,而是想在全世界塑造反华联盟。

全球反华舆论泛滥,表面上是中美对抗的国家间博弈,其实背后还有一双犹太人的手在推波助澜。

user avatar

坦率说,我不太信赛雷事先没有心理准备。这十来年看过《经济学人》的读者,如果都没有看出《经济学人》对中国(大陆)现行体制(从政治开始,但进一步衍生至经济)的极大仇恨,那阅读理解能力和诚实虚伪程度,这两个选项总要选一项。

不同意以上?请举例,《经济学人》上一篇偏褒中国(大陆)的文章是哪期哪篇。

近几年见过劝人读《经济学人》最多的理由,都改成它家英文写作好,可以当四六八级范文了。吹它家见解深刻、预测准确的,恕我信息茧房,哈哈,哈哈…

所以有什么好奇怪,好伤心呢,《经济学人》是极少数公开承认,自己的编辑方针从来就不“中立”的西方主流媒体,而中国用现实成绩打脸它家的自由放任主义万万岁,已经是几十年的日常了。打到现在,《经济学人》连在欧美本土的影响力都远远今不如昔了(当然不止中国发展一个原因)。

指望《经济学人》会公正报道中国事务,那不如指望龟波气功国术大师会遵守物理定律。

user avatar

看了眼经济学人的原文,塞雷真心惨。原文的大致结构是:

开宗明义:民族主义者恰爱国饭,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支持;
回形针太惨了;
中南屋太惨了,塞雷搞的;
官方50万悬赏二鬼子,找二鬼子已经娱乐化,有人热衷于恰爱国饭;
塞雷搞事的理由;
NGO长久以来给中国带来种种好处,不懂感恩;
对NGO的敌对,解铃还须系铃人;

显然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官方,而不是塞雷本人;至于说针对官方,也是西方媒体的常规操作了,“我讨厌的是共产党,是共产主义,而不讨厌中国,实际上我爱中国,爱中国人呢!”,相信逛外网的多少都能听过这种说辞,一来施加点舆论压力,二来显得理性又挑拨离间。

塞雷惨就惨在,他接受采访时,还抱着某种正面期待。实际上,他自己的观点基本没有得到展现,还被用来攻击民族主义(官方),被当成了一个写作素材凑字数。咱说难听点,这种采访,发生了还不如没发生。我觉得,以后再想采访啊,保留语音还不够,还要……

抱歉,想了想,确实想不出来什么措施。干脆就跟马科长一样吧,当成一种娱乐活动,化身复读机,你问你的,我答我的。调戏调戏这些跑得快。

user avatar

经济学人只有一个优点,做过财经媒体的应该都认真学习过:

超强力突出主题的封面设计能力。

这不是尬黑,是真的猛。

每次都能找到各种意像和设计语言,穿透性地传递要表达的意愿。

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宣传体系学习,视觉的信息传递能力一定要重视。

user avatar

回形针这次是真的凉了,至少在国内……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看完赛雷的视频以后,天眼妹觉得学会录音真是一个好习惯0-0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经济学人》这个杂志,《经济学人》是一本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创办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

从名字来看,经济学人似乎是一个商业类杂志,但实际上,《经济学人》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杂志之一。

《经济学人》杂志是从2012年开始,单独开辟了中国专栏。但实际上,早在2008年,《经济学人》就已经入驻中国了。

《经济学人》杂志关联的公司为易科美思(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注册时间就是2008年10月,目前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吴晨,不过企业性质一栏,显示的却依旧是港澳台法人独资。

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个主体,主要人员中看起来也只有两个中国人,突然也能理解为什么采访赛雷的分社长中文不好了,估计也是没什么学习中文的环境…

易科美思(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名下还有一家分公司,应该就是北京的分社。

这…负责人也不叫任大伟(David Rennie)啊…可能换人了?

天眼妹还看到,其实早在2021年2月份的时候,我国驻英使馆发言人其实就曾驳斥过《经济学人》在涉疆文章上的错误言论。

而赛雷接受采访的时间其实是2021年11月份,大胆猜测,赛雷这波…不会本身就是想反钓鱼叭?

user avatar

我觉得市场经济充分发掘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性。这才几年的功夫,中国人就从挨骗干瞪眼直接进化到了诱敌深入反戈一击的地步。可喜可贺啊。

从塞雷讲到的提问单来看,他应该早就料到了经济学人会胡说八道;就等着经济学人放嘴炮后,拿来做文章了。虽然经济学人那文章里提到塞雷的篇幅并不多,但是塞雷成功的抓住了这个漏洞,把原文“民族主义”的话题转换成了他设置的“人品诚信”问题。这从根本上解构了经济学人的预设话题、经典的杀人诛心,而把话题引入塞雷的预设战场。结果就是,经济学人原本想起的有关民族主义好不好、是不是过分的话题反而被淹没在了经济学人怎么总撒谎的话题里了,经典的化被动为主动的反击战。

至于泄露真名被网暴这事,塞雷应该有心理准备,毕竟他自己都承认不是第一次被网暴了。但在此加戏一下并不为过,谁叫你经济学人犯规在先、不管我是真摔还是假摔,你都要背锅!

不得不说,在舆论战场,民间游击队就是天然比职业官僚有战斗力。经济学人们虽然能吊打中国官媒,但是面对up主的汪洋大海,就显得笨拙得很了。所以“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都不错,至少在传媒领域是一条绝对的真理。以后的话语权之争,还真得看这些up主们了。

user avatar

塞雷绝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经济学人》才是。

就像曹丰泽、李建秋、陈平、张维为、沈逸、胡锡进等人一样,塞雷绝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也绝不是见利忘义的墙头草,更不是懦弱无能、无耻捞钱的宦官——他们,曹丰泽、李建秋、陈平、张维为、沈逸、胡锡进以及今天这位塞雷同志,都是真男儿、好男人,都是有道德、有风骨的人。

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塞雷同志。

塞雷同志的主要工作地点位于那个著名的网站、遍地豪杰的网站:哔哩哔哩。塞雷同志的团队在哔哩哔哩上传了大量客观真实的视频,他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生动有力地解说,许多人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眼界宽了,格局大了——这些都要归功于塞雷同志的团队。每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承认:塞雷同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塞雷同志的团队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团队。

有人说,塞雷同志的视频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更有甚者,声称塞雷同志脱离了经典的阶级分析法。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我们坚信塞雷同志及其团队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根据塞雷同志及其团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帕尔梅等人的总和。塞雷同志及其团队精通于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地以创新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开来。再说,塞雷同志及其团队从来不会刻意渲染欧美的负面消息,更不会传播谎言。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地方及地方之上的官方机构从来不会回避历史的真相一样,塞雷同志及其团队也从来不会回避历史的真相——

正如塞雷同志及其团队所言: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1]

参考

  1.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54y1G79v?spm_id_from=333.999.0.0
user avatar

国内自媒体的朋友们要注意了:接受这些境外媒体的采访其实跟撸狗是一回事


很多人说“你不接受他采访不就完了?”这就是相当于你面前有一条憨态可掬的修狗勾,你却一脚踢开,固然绝对不会挨狗咬,你却也就撸不到他软糯Q弹的小肚肚了。


那么怎么既不被狗咬,又能撸到它软糯Q弹的小肚肚呢?


外国媒体就像是外面的狗子一样,你不由自主的就想要撸它,然而它也确实随时准备咬你一口,风险挑战总是与机会并存的嘛对不对?不能因为它成心要咬你就放弃撸狗,也不能因为它软糯Q弹的小肚肚就忘了它也有一嘴尖牙。

文明撸狗,利国利民。




自己家的修狗勾你知道它什么德性,咬你也不会下死手,外面的修狗勾撸起来就要刺激得多了,一方面有着陌生的软糯小肚肚,一方面又不知道脾气,不过也不是不能撸,只不过要掌握方法。


比如现在你面前有一条修狗勾,CNN也好,BBC也罢,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泰晤士报,这都是既会咬人的饿狼、也有着软糯Q弹的小肚肚,我们不能仅仅当一个撸狗爱好者,更要当一个撸狗高手,既撸了狗,又不被咬。


首先是火腿肠管饱

陌生的修狗勾往往对你有很大的戒心,它不明白你的深浅,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都是防备着你的。有一些长期流浪的,尤其的贱皮子的狗勾,比如说BBC、CNN这种,会主动跑过来要吃的,这个没关系,你不能因为它是个贱皮子你就掉以轻心,火腿肠这一步必不可少。


尤其是贱皮子狗勾,这种看起来低眉顺目的,一上来就是“先生您好”、“先生您在中文互联网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先生您的文章具有很高的价值”,迷魂汤给你灌个没完,哄着你抬着你。赛雷估计就是上了这个道,对于贱皮子修狗勾警惕性不足,在一场“亲切愉快的交流”之后喝了洗脚水。

去年《华尔街日报》跑来采访我,就是这个套路,尤其贱皮子的修狗勾那种谄媚低贱,脖子一缩尾巴一夹跟个丧家之犬没什么两样。你要注意这个姿态是人家的“职业化套路”,它的目的性跟它的套路一毛钱关系没有的。


这时候一顿火腿肠管饱就必不可少。


他抬你,你也要抬他,采访你的人也是一个活人,记住这一点。你一方面要捧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捧他个人。


捧平台就是捧贱皮子狗勾,说几句违心的话,“哎呀你们报纸享誉全球客观公正是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这种话,即使他狗屁不是满嘴胡话而且赔钱赔到老板拼命跑路,你就按照这么说;


捧个人就是捧贱皮子狗勾的狗腿子,关键在于把记者本人跟本次采访严密绑定,一定要问清楚姓名、笔名、栏目并且记录在案,顺便瞎JB夸他几句,什么“年轻有为视野宽广”之类的瞎话来一套。


这时候贱皮子狗勾就会引你为知己,觉得你是个“富矿”,松懈麻痹掉。




然后是一把摁住脖子


把话说死,把“采访”的基调定在你这里,他嘴皮子无论如何翻花都不能翻出你的这个基调,你不管他舌灿莲花还是撒泼打滚,一句话给他摁死了!


就像吃饱了火腿肠的贱皮子狗,多半会躺下挨撸,不然它图个啥?这时候千万不能直接上手撸肚皮,而是先要一把摁住脖子再说,摁住了脖子狗嘴就没地方乱咬,它真的要咬你,你大不了手上加一点劲,我就不信狗嘴里还能伸出象牙来?

采访基调必须要你定:今天就谈这个,结论我直接呼你一脸


有次《纽约时报》采访我,问我对中国疫情防控的看法,那段时间美国疫情还没有炸得像今天这么惨,大致意思应该是让我批判一把中国防疫措施过于严格“侵犯人权”之类的。我出手,那就是很快呀!


我直接说,“纽约疫情即将爆发,整个美国的疫情即将失控,美国将会迅速陷入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中,建议美国政府迅速向中国求助,引进中国疫情防控的先进经验,避免美国人权遭到重大打击,避免美国人民陷入严重的人权灾难。”


当然了大记者、贱皮子狗勾的狗腿子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范?就像你撸狗的时候摁住狗脖子了,它不还有四条腿么?它一定会四条腿乱蹬,试图挣脱被你摁住的命运。


没关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三句话不离“美国人权灾难”就是了。


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在疫情防控上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美国即将面对疫情挑战,你要是关心你自己的人民那你就照搬照抄这一套,你要是不照搬照抄这一套,那你就是放任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不关心你的人民。


逻辑就这么简单,无论你多贱皮子的狗勾,你总翻不出这个花去。




剩下就是尽情的揉它软糯Q弹的小肚肚了

你可以先抓一把它护心毛:连捧带打。《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是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也是舆论的精华,是美国社会重要的舆论平台,有着历史悠久的社会责任与道义标杆,应当为人类普遍价值观和社会进步富有责任,你先把它捧起来嘛。您(记者)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对于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比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作为一名正直的记者一定不会放任人道主义灾难发生而不管。


然后就是rua肚子:直攻要害。相信贵方一定会本着社会责任感,深切呼吁严格的疫情防控,为美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繁荣负责,为媒体形象与媒体责任感负责,大力呼吁加强防控,充分借鉴中国经验,写出一篇合格的报道的。


像《华尔街日报》那位采访的是对特朗普和拜登竞选的破事儿,我直接说我不关心,因为美国的最终全集机构不在白宫不在国会山,而是在华尔街,是资本控制着美国选举,他们作为前台的小丑,谁上台也改变不了美国这场闹剧的本质。顺便小小的宣传了一把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一下民主普及工作,指出了记者本人身为资本家控制的媒体工作人员的悲惨处境与尴尬地位。


或者你就直接说,你敢把我说的话原封不动放在报纸上吗


这是你一个记者的羞耻,是违背新闻道德的无耻行径,是你一个记者这一辈子毫无存在价值的绝佳证明,是你身为一个人道德沦丧与行为卑劣的证明。


反正火腿肠在它肚子里,脖子在你手里,软糯Q弹的小肚肚你想怎么揉就怎么揉。





前提是你要知道这些外国媒体都是不折不扣的贱皮子狗,这一点随时都要非常清楚,它绝对不可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跟电信诈骗犯是一个意思。它既不可能给你带来什么“世界声誉”,也不可能提升你什么“国际形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天上只会掉陷阱


任何一个自媒体人都绝对不要妄想着什么“我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这么大了吗?”你扯你的犊子蛋呢!自我陶醉有意思吗?


我这儿给你讲一个“帕萨特”的故事。


我以前有个兵,有一天就接到个电话,说他“中了一辆帕萨特”,说得真真的,那还是2005年的事情,那时候这种骗局挺多的。小伙子就跑来找我请假,要去“领帕萨特”。


我说扯你娘犊子蛋呢。


他说真真的,就在哪儿哪儿,说是当面去取,一手交钥匙开走。


我说你是不是炊事班伙食开太好了猪油糊了心?他特么的中了一辆帕萨特,他为什么不自己开走拉倒呢?他不告诉你你不也不知道么?就像这什么《经济学人》,他看你赛雷影响力大他跑来替你挣面子?他特么的傻B么?他不知道给自己或者自己人?


信这个的都属于猪油糊了心。


完了小伙子生死要去,我们那儿到拉萨只能包车,一趟1000块钱,他一个月工资也才1800块。我说你小子要请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必须要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你跟连队里要去拉萨办事儿的几个人一起去,平摊路费但是你不许自己一个人跑;第二,如果你没有领到你的那“帕萨特”,那么你以后外号就叫“帕萨特”了,给你长个教训。


他答应了然后跟个兔子一样往外蹦。


我叫来一个老兵,要去拉萨接老婆过来探亲的,把帕萨特的事情跟他一说,老兵眼睛都直了,很难相信这个年代还有这么傻的人。我说你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受骗,但是也要让他死心,允许不超过一个月的损失,抓住把柄能报警就报警。


果然小伙子去了拉萨被人一顿忽悠,一会儿要交什么“保证金”一会儿又是啥“物流费”的,他工资卡一直都在老兵手里也没招。最后这小子不晓得找了他什么“老乡”活生生借了两千块钱,拿去交了智商税。


从此被叫“帕萨特”一直到退伍


赛雷要引以为戒啊!

user avatar

赢麻党、感恩党、稳中向好党又要来了

不信谣不传谣坐等经济学人反转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只需要托福水平就能读懂,我寻思99%的人把英语阅读练到托福水平很难吗?

至少任何一个英语有托福水平的人在看到这篇文章后都不会读出极端民族主义和高度赞扬回形针

反倒是赛雷的回答十分不客观(捂嘴)

user avatar

《经济学人》网站需注册,在china@strategy找到同题文章,内容是否一样待定。






没看到“极端”(extreme),个人没觉得“高度赞扬”。

“流量密码”?

user avatar

我想问一下,在这儿信誓旦旦长篇大论的有几个读了这一篇采访了的?

感谢评论区贴出了原文,整篇文章采用的采访就这么一段,请问污蔑啥了?

「Chaguan asked Sai Lei why he started making nationalist videos, after years of making explainer films about science and cars. Before agreeing to a telephone interview the 30-year-old, whose real name is Li Sirui, asked for questions in advance, citing his distrust of foreign media. He described his suspicion, starting in 2020, that a hidden agenda lay behind what seemed to be growing criticism of China. While relating his story, Mr Li mixed together many things that shocked him: comments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bout covid-19; BBC news reports about alleged forced labour in Xinjiang's cotton industry; and unsourced titbits that he had "read somewhere", such as a claim that pandemic face-masks donated by China "have Huawei chips in them". He called such claims "very clearly fake news" and added, "We need to be vigilant as to what the intent is behind all this." He insisted that his campaigns are not co-ordinated with officials in advance. "We are a private company, we're not connected to the government.”」

user avatar

革命导师早就评价过了

user avatar

洋大人卸磨杀驴,这篇文章直接就实锤回形针和中南屋属于他们的阵营了。

这让这帮人在国内,如何还能东山再起?

user avatar

当他们说你是民族主义者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是……

民族主义让很多人觉得害怕,甚至认为民族主义是不好的,羞于提起自己是民族主义,甚至认为民族主义的言论放到世界上是丢人的。

这种想法极其错误,丢人的只有弱小,强大是不丢人的。

我们就算搞民族主义,又怎么样?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欺压过世界上国家民族,我们的民族主义,就是好的,促进世界和平的。

要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口,面积和文化,是世界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的故事世界也必须细心倾听。

民族主义对西方来说,已经很温和了。其实可以搞搞共产主义,向全世界输出革命,让世界多一点拿着红宝书的游行。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出于内宣目的,赛雷对这种外媒“采访请求”怕是理都不理吧。说到底,赛雷钓鱼罢了。

user avatar

《经济学人》相关原文看完了,赛雷相关视频也看完了,为了防止不像赛雷那样被断章取义,这个问题我简单说:

一、采访内容以及报道方向,反证了回形针之流确实是动机不纯的自媒体,某些借环保说事的自媒体与大V,自己也谈不上干净,醉翁之意不在酒很明显。

二、赛雷这次接受采访也不算是他自己说的“被骗”,毕竟《经济学人》是什么立场赛雷不可能不知道,只能说是接受了对方的一次“对线”要求,录音原内容保存下来,防止自己被断章取义是正常的自保与防治手段。

三、对不怀好意的采访和对线要求,要么是直接不接受不理睬,要么就是大大方方直接对线,《经济学人》的问题单,以及赛雷自己的回答,都存在顾左言他、偷换概念,以及忽悠对方“冲塔”的操作,只是两者的“塔”不一样。

四、恨国饭与爱国饭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点赛雷采访时也不用回避这种现象存在的事实,回避反而显得“虚”,《经济学人》要的就是你这种反应。

而且这两种恰饭的套路,在动机和收益上都不一定体现为简单的赚钱,而是让自己有一个站在“政治正确”的高地上有一个不容易被打破的“金身”或者说“护身符”的手段,有了“护身符”至少能保命,而站到了“政治正确”并且有很大的流量后,确实也就不用担心收入的问题了。

某种程度上,这次采访过后《经济学人》和赛雷“双赢”了,都得到了自己想要证明的东西:《经济学人》用赛雷的反应说事,来写东西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赛雷用《经济学人》的动机和立场说事,做出的视频也满足了自己的受众。

“爱国不应该被污名化”不只是一个态度,它背后还有一个什么样的“爱国”才不会被污名化的问题。不然面对真正的“中国通”对手(不是这次塑料英语的这种),就很容易露怯甚至被套进去,而想清楚“什么样的爱国才不会被污名化”这点,再面对何种不怀好意的采访对线套路,也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user avatar

前观网主编,现观网伙伴, @睡前消息 早有评价。

前一阵子全网喊打喊杀几个账号,最大的罪名是“批评中国人吃鱼吃肉”,次要的罪名是“迎合外国人”。

——睡前消息2021年7月16日晚23:33

以上内容是赛雷6月18日批评回形针后一个月,任冲昊对相关事件的评价。为什么要时隔一个月后才说呢?没准儿也许可能或是任冲昊觉得6月18日那几天“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他不想被“煽风点火的极端民族主义”冲击吧?

他对“情绪”类话题一直很“警惕”,例如美国鬼子担心间谍不好做时,他就很“警惕”相关“情绪”。

上图只是他诸多谈化“情绪”的尝试之一,在赛雷批评回形针之前,任冲昊已经在21年5月表示对这类问题要保持“清醒”、格局“高尚”。

希望带头喊打喊杀的媒体能长长眼睛,不要对着韭菜喊口号,对着真实的问题装瞎。

——睡前消息2021年7月16日晚23:33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外国媒体要是有一天不骂中国了,那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user avatar

感觉双方都下了一盘大棋,但是棋局不一样:

《经济学人》通过采访塞雷,成功输出了一篇主流读者看起来理客中的文章。

塞雷通过接受采访然后公布录音,成功地让国人对这种假理客中更加警惕。

所以可以称之为双赢?

不过,塞雷的手段更光明磊落一点点,骂起来也底气更足一些,听罢似乎更过瘾。

user avatar

充分说明媒体都是狗娘养的。

ps.观察者网这种捡狗的剩饭的不算媒体,不要扩大范围

user avatar

这不就和自以为根正苗红的爱国青年一做政治光谱测试发现自己的结果是是纳粹主义者然后气急败坏是一个性质的 ?而且这个问题下面还真有人回答《经济学人》是被犹太资本控制然后转进到反犹的,虽然你真想看经济的话看点《经济研究》、AER、JPE这些不更有用?

真要说的话,赛雷的确是一个煽风点火的民族主义者啊。当然,赛雷的做法和他内心究竟是什么看法没啥关系,毕竟也有司马夹头这种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的两面人。但是当赛雷开始恰民族主义这碗饭的时候,就要做好接受别人对你民族主义甚至更恶劣的沙文主义的指责了的准备了捏。

另外,如果赛雷连自己是极端民族主义都羞于承认的话,那么赛雷干脆也别挣这个钱了,还不如像乌合麒麟一样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政治光谱的地位。



另外引用一下赛雷的采访原文:

更何况我们赛雷作为一个从汽车行业起家的自媒体,在自媒体行业里面是相对离钱比较近的,我们想要赚钱的话会有很多种方法,根本就不需要用他所说的方式,我恰几个烂饭就行了嘛,说说影豹AMG性能啦,说说蔚来可以直接跑川藏公路啦这些,那来钱不比这些快多了嘛。

当初赛雷做汽车自媒体恰饭的水平差不多是一篇小爆款软文能恰30万(17-18年左右的水平)那几年一年靠着广告软文活下去收入也就一千多万的样子,这个来钱当然快,只不过显然赛雷找到了来钱更快的法子。

经济学人文章原文,找到了一个人转载的扒了下来。




其实这篇文章的话术和14年的这篇论文挺像

只能说旧瓶装不了新酒了。

user avatar

采访塞雷的那位,负责撰写中国内容的专栏作者chaguan(茶馆),老反华了。其父供职于政府情报部门,这反华反的也算是家学传承。

至于经济学人儿,无非收钱办事。我读了这些年,都是当乐子看的。这玩意儿的价值就是维持英文阅读水平,了解下西方喉舌当下舆论风向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