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

回答
经济学模型是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有力工具。一个“惊艳”的经济学模型往往具备以下特质:

简洁而强大: 能用相对简单的假设解释看似复杂的现象。
预见性: 能预测经济变量的未来走向或对政策变化的反应。
洞察力: 揭示了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机制。
实用性: 为政策制定者或商业决策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优雅性: 其数学或逻辑结构本身就具有美感。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令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古典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

提出者: 亚当·斯密(Adam Smith)
核心思想: 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在不受政府过度干预的情况下,会意外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
模型细节与惊艳之处: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与统一: 这是“看不见的手”最令人惊艳的洞察。人们通常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可能会损害他人或社会,例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但斯密指出,当个体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并以此获利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他们必须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提供更高的质量,或者创新出更好的产品。
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 “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运作。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涨。这向上涨的价格会向生产者发出信号: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于是,更多的生产者会进入这个市场,增加供给。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又会下降。这个价格的波动就像一个无声的指挥家,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效率、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地方,而无需中央计划者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分工与合作的动力: 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之所以会“利他”,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多样化需求。我种的麦子,我自己吃不完,但我需要鞋子、衣服,而鞋匠和裁缝需要食物。通过市场交换,我用我的麦子换取他们的产品,每个人都能获得比自给自足时更多的效用。这种分工和交换的动力,驱动着经济体的效率提升和繁荣。
模型的美感: “看不见的手”之所以惊艳,是因为它用一个极其简洁的比喻,揭示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秩序和自发性。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运转,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比中央计划的系统更有效率。它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影响了后世数百年。



2. 索洛斯旺增长模型(SolowSwan Model)

提出者: 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和特里福·斯旺(Trevor Swan)
核心思想: 解释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如何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
模型细节与惊艳之处:

资本积累的报酬递减: 这是模型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资本存量(如机器、厂房)的增加,每一单位新增资本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会逐渐减少。这意味着,仅仅依靠增加资本是无法实现持续的人均收入增长的。当资本产出比达到一定水平时,资本积累产生的产出增长就会被折旧(资本的损耗)所抵消,经济体将达到“稳态”。
稳态与收敛: 模型预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贫穷国家(资本存量较低)的增长率应该高于富裕国家(资本存量较高),因为它们处于报酬递减曲线的更陡峭部分。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最终会“收敛”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这一“收敛假说”在很多跨国比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是模型的一大亮点。
技术进步是长期增长的唯一引擎: 模型中最具决定性且令人惊艳的结论是: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人均收入的持续长期增长。 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只能提高人均收入,但一旦达到稳态,人均收入的增长就会停滞。技术进步(例如新生产方法、更高效的工具、更好的管理)能够提高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从而克服报酬递减的限制,将经济体推向更高的稳态水平。
政策含义: 模型有力地支持了投资于教育、研发(R&D)、基础设施以及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的重要性。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长期停滞不前,而另一些国家则能实现持续繁荣。索洛也因此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模型的优雅与局限: 索洛模型以其简洁的数学形式(一个关键的生产函数和动态方程组)解释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宏观驱动因素,这本身就非常优雅。但它也存在局限,例如它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的(即从模型外部解释),没有说明技术是如何产生的。后来的内生增长理论(如Romer模型)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3.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提出者: 约翰·纳什(John Nash)
核心思想: 在一个两人或多人博弈(Game Theory)中,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即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而言,在给定其他所有参与者策略确定的情况下,他自身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模型细节与惊艳之处:

博弈论的基石: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最核心、最广泛使用的概念。博弈论研究的是决策者之间在策略性互动中的决策问题。在许多经济场景中,一个人的决策会影响他人的结果,而他人的决策也会影响他自己的结果,例如企业之间的定价、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拍卖中的出价等。
非零和博弈的分析: 与早期的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是另一方的损失)不同,纳什均衡适用于更广泛的非零和博弈,这些博弈更贴近现实经济生活,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或竞争来创造或破坏价值。
理性与预期: 纳什均衡的精髓在于它对理性参与者的预期进行了建模。参与者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策略,还要考虑其他参与者将如何根据他们的理性来选择策略,并预期他人会预期自己会如何行动,如此循环。当所有人都按照这个逻辑行动时,就达到了纳什均衡。
存在的保证与多重均衡: 纳什本人证明了,在有限的参与者和有限的策略集合下,至少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参与者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不同的策略)。然而,一个博弈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这时就需要其他“筛选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均衡,这成为了博弈论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惊艳的普适性: 纳什均衡的惊艳之处在于其惊人的普适性。它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涉及策略互动的领域,从经济学的微观市场行为(如寡头定价、劳资谈判)到宏观政策协调(如国际气候协议),再到政治学、生物学甚至日常社交。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来理解和预测理性个体在相互依赖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例如,在“囚徒困境”这一经典博弈中,虽然双方合作(不招供)能带来最好的集体结果,但理性个体最优的策略是“招供”,即使这意味着个体也面临招供带来的惩罚。这揭示了合作的困境,即个体理性的最大化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纳什因其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4. 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与“有效需求”

提出者: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核心思想: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旨在解释为什么市场经济会自发地陷入失业和经济衰退,以及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其中,“流动性偏好”和“有效需求”是两个核心概念。
模型细节与惊艳之处: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交易,还为了投机和预防不时之需。当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或者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时(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他们会倾向于持有更多现金(即表现出“流动性偏好”)。这种偏好会减少用于投资的资本供给,推高利率,从而抑制投资和经济活动。
有效需求原理: 这是凯恩斯最革命性的观点。他认为,总产出水平是由“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决定的,而总需求又取决于消费和投资。如果总需求不足以购买潜在产出,那么企业就不会进行充分的生产,导致失业。与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会自发达到充分就业不同,凯恩斯认为经济可能长期停留在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为总需求不足。
乘数效应: 凯恩斯模型还包含乘数效应。政府或企业的一笔新增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会转化为一部分人的收入,这些人又会增加消费,这部分消费又会成为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如此循环,最初的投资会带来数倍于其本身的国民收入增长。这个效应使得政府支出在刺激经济方面具有“杠杆”作用。
对古典经济学的颠覆: “看不见的手”所描绘的那个总是趋向充分就业的完美市场,在凯恩斯看来是不存在的。经济可能因为预期的悲观、流动性陷阱(利率降至极低水平,人们持有现金但不会投资)或总需求不足而长期停滞。这打破了古典经济学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信心。
政策含义的惊艳: 凯恩斯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赤字财政)或降低利率(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减少失业,使经济重回正轨。这一套政策框架,即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经济政策,尤其是在大萧条和二战后的重建时期。



5.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提出者: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等(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核心思想: 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负面筛选效应,即“逆向选择”,以及在合同签订后,一方行为改变而另一方难以监督的“道德风险”。
模型细节与惊艳之处:

柠檬市场(Akerlof): 这是描述逆向选择的经典案例。在二手车市场,卖家比买家更了解车的真实质量。劣质的二手车(“柠檬车”)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而优质的二手车(“好车”)会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由于买家无法区分,他们只能根据市场的平均质量来出价。但如果买家预期的价格低于好车的真实价值,好车卖家就会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柠檬车。最终,市场可能完全崩溃。
信号传递(Spence): 为了克服逆向选择,信息较多的一方可以传递“信号”。例如,在劳动力市场,学历可以被视为一个信号。即使学历本身并不能直接提高生产力,但获得高学历通常需要努力和天赋,这些特质也与高生产力相关。因此,雇主可以通过学历来筛选员工,而获得高学历也成为一种“信号”,向雇主传递自身潜力的信息。
道德风险(Arrow, Stiglitz等): 在保险市场,投保人面临风险,而保险公司承担了风险。一旦投保,人们可能会因为知道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而减少了预防措施,变得更加鲁莽(例如,不锁好车门,因为有车险)。保险公司对此难以完全监督,因此会设定免赔额、共保等机制来分散风险,并激励投保人采取预防行为。
普适性与市场失效的解释: 这些模型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效和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保险市场可能难以充分发展,为什么金融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什么很多合同都需要精心设计以协调激励。这些理论对于理解金融、法律、监管、劳动经济学以及几乎所有涉及人际互动的经济领域都至关重要。它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以及为什么政府干预有时是必要的,尽管不是为了古典意义上的“效率”,而是为了纠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



这些模型之所以“惊艳”,是因为它们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解释了我们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逻辑,并为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它们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就,也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理解的飞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供给需求曲线就够惊艳了,可以解释从英国脱欧、欧盟反转基因到中国地方保护。我这里简单的用供求曲线解释一下欧盟反转基因比美国强烈的原因。

首先需要知道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当一个企业影响法律法规时,由于存在搭便车行为,同样行业的其他企业也会受到这项法律法规的影响。比如由于民族品牌汽车从12年以后市场受阻,吉利等自主汽车品牌就有很大的动力要求国家保护弱势产业。当吉利要求保护产业的诉求被国家商务部接受后,一汽、二汽等汽车企业,也会享受到贸易保护的好处。

享受搭便车行为的企业越少,或者说当企业影响政策而自己享受效果越多时,自然企业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影响政策。因此总的来说,当一个行业群体较少(个体较大)时,集体行动能力强,当行业群体多(个体较小)时,集体行动能力弱。简单的例子就是:最近中美协商贸易冲突,由于中国农民的行为能力很差,而汽车行业集体行为能力强,因此中国选择减少补贴农产品,而继续对汽车产业进行贸易保护。

上部分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也可以用简单的供求曲线模型解释,具体参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第一章。现在我只是将奥尔森的原理简单的做个推理:在大部分市场上,由于企业主的数量远少于消费者,因此相比于消费者,企业主影响政策的能力更强,所以当我们分析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时,只需要分析企业的影响,而不需要分析消费者的影响。

接下来我具体说下欧盟和美国农产品链的不同产业结构,相关内容参见《基因、贸易和管制》一书。欧盟研发农业转基因产品的公司规模小,农场主群体大、规模小,但是零售环节的销售商(加工商)规模大、群体小;美国以孟山都为代表的种子研发公司规模比较大,农场主规模大、群体小,而且相当比例产品以出口为主,同样零售环节相比于欧洲规模小、群体大,而且和上游关系更密切。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去掉集体行动能力差的群体,只分析行动能力强的群体,就可以简化成分析两个群体:对欧洲,我们分析零售商(加工商)对政策影响;对美国,我们分析种子研发商和农场主对政策的影响。此时,我们政府对转基因政策,具体化为是否应该强制对转基因食品贴标签。据欧盟统计,贴标签一个生产环节,就会使转基因食品的成本提高6%-17%,因此这项政策很具有代表性。毕竟如果政府通过这项决定,那么几乎就可以称其为反转基因政策,因为农产品不可能提高这么高的利润率。

接下来,我们分析欧盟零售商(加工商)和美国种子商农场主面临市场不同的需求曲线:

1、对零售商(加工商)来说,他们的供给曲线是富有弹性的,他们无论选择转基因食品,还是非转基因食品都可以,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产品有足够的替代性;而零售商(加工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却是缺乏弹性的,之所以缺乏弹性是因为他们的销售主要面对本地消费者,而本地消费者无论如何都必须吃饭

2、对美国种子商和农场主来说,他们的供给曲线短期是缺乏弹性的,因为土地和研发出的种子都是很难有其他用途,而必须用于生产农产品;同时美国种子商和农场主面临的需求曲线又是富有弹性的,因为他们的产品要出口,必须和阿根廷等国进行价格战,比如由于欧盟的反转基因政策,美国大豆(?)占欧盟市场份额从80%跌到10%。

好了,当分析到这里就变成初级经济学内容了,谷贱伤农的道理总该明白吧,用供求需求分析很容易吧。所以用简单的供求曲线就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欧盟的农产品零售商(加工商),在转基因产品出现的初期没有选择反对,后来却要求强制贴标签,原因就在于这样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啊,哈哈~

至于用供求曲线分析英国脱欧、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对不起,无可奉告,哈哈(在我朋友圈的朋友,有兴趣的可以私聊)

user avatar

Ran Spiegler的“智商税”模型,可轻松推广到很多行业。如果对模型没有兴趣,可以直接拉下去看黑体字。原文的例子是医疗行业,标题就叫The market for quacks。


有一群人[1]患了一种疾病,自愈的概率是 ;还有 个“神医”,可以提供治疗,但治愈概率也是 。也就是说,“神医”并没有什么用。患者,治愈的效用是1,没治好的效用是0。


自愈加这么多“神医”,一共 个选项,怎么挑选呢?假设每个患者都这么决策:对每一种选项,找一个案例(anecdote,中文可翻译成“我有一个朋友”),看有没有治好。对第 个选项,这个案例的结果是 ——治好了是1,治不好是0。


“神医”要收费,第 位"神医"的价格是 ,自愈价格是0。患者最大化 。既然“神医”并没有什么用,价格不应该都是0吗?Naive!Spiegler证明,这个模型唯一的纳什均衡中,“神医”都选择以下混合策略:价格区间在 ,分布函数是 。


如果其中真的有一位神医,治好病的概率是1,结果会怎么样呢?没用的。Spiegler证明:剩下的那些“神医”,照样会按之前那个策略定价。更有意思的一点是:“神医”的生意不受影响。真神医的生意虽然比“神医”好一些,但这部分病人,都是原本会选择自愈的人。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什么呢?只要结果随机,而且大家都靠案例来决策,“神医”就会存在。货比三家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引入真神医更是毫无用处。原文举的例子是医疗行业,模型应用当然不止于此,知友可以自行发散。


最后,安利一下Ran Spiegler这位经济学家,确实是建模的好手(当然,他也是以色列人)。他的Price Comparability和Placebo Reformation自己都很喜欢,有时间更在这里。


[1] 这里的“一群”,指的是 上的一个连续统。


参考文献:Spiegler R. The market for quack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 73(4): 1113-1131.

user avatar

博弈论模型永远的那么酷。

很多学者运用博弈论模型去得了很多成就,拿诺贝尔经济学奖拿到手软。

从博弈论的发展来看,在经济学领域有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1、纳什的多人博弈

2、前景理论相关(心理账户)

博弈论的解释基于拓扑不动点(拓扑不变性)

前景理论则提出了 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比如决策偏好等等。

用拓扑图形来表达前景理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其对抗的思想。

上面是一个简介。

上面是具体流程。即用对抗拓扑层级图来指示vikor的相关结果。

上面的图流程图是进一步的解释。

上面的图是进一步的解释。


名词概念 意义 公式
S(前景值) 期望值即前景理论的前景的单词 闵可夫斯基距离公式范数为1
即曼哈顿距离公式
R(后悔值) 遗憾值 即取后悔理论中后悔的单词 闵可夫斯基距离公式范数为无穷大
切比雪夫距离公式
Q(妥协值) S R两个值取一个妥协值 无数种,通常写成


(1-k)S'+kR'
区段截取 心理账户 区间 群体决策区间(决策偏好区间) 结果看图。



上述方式一般讨论到Q值即停止。

现在看一个例子。

上面是对8件艺术品的16项指标分别进行评分得到的表。

算出的分值分别如上,那么8件艺术品谁最牛逼?

对应两列得到如上的排序。

即总体来说P1 P6最牛逼。

构建的妥协解如下:

求解Q发现

即只有8种排序结果,这8个结果就是纳什的均衡解。

上面点进去可以定义心理账户区间,或者实验获得。

可以拖动上面的滑竿计算心理账户区间下的排序情况

如上面就是一种排序。


user avatar

卖空限制(Short-sell Constraints)+异质信念(Heterogeneous Belief)=投机性泡沫(Speculative Bubble)

这个模型是Harrison和Kreps 1978年提出的。两位作者认为,假定不允许卖空,那么持有某项资产的投资者可以从这项资产上获得两种价值——资产基本面(fundamental)的价值,以及将资产转售给其他投资者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后者可以看做一个转售期权(resale option)的价值。由于转售不一定能获利,故被看做一个投机行为。转售期权的价值也被看做投机性泡沫。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这个模型。原模型对于广泛的读者来说稍显晦涩,在此用熊伟老师2013年一篇综述里的例子来阐释。下图同样也来自这篇综述。

考虑如上图所示的资产。该资产共存续3个时点。在时点0发行,在时点2实现收益。在时点1时,资产等可能地处于状态u或状态d。处于状态u时,有80%的可能性实现100元的收益,有20%的可能性实现50元的收益。处于状态d时,有20%的可能性实现50元的收益,有80%的可能性一分钱不值。

容易发现,这个资产相当于在时点2以40%的概率实现100元收益,以20%概率实现50元收益,以40%概率实现0元收益。其期望收益为50元。

下面考虑两个风险中性的投资人。易知该项资产的基本面对于两个投资人来说都是50元。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信念分别是什么。

二者在时点0都对资产保持(0.5,0.5)的信念。即认为资产以相等的可能性进入状态u和状态d。在时点1时,投资人甲的信念并不改变,依然认为从时点1看过去,时点2实现高收益还是低收益的概率相等。但投资人乙观察到状态的实现,从而更新自己的信念。假定状态为u,则将信念更新为(0.8,0.2),即0.8的概率获得两个可能收益中较好的(对u来说是100元);假定状态为d,则将信念更新为(0.2,0.8)。

假定双方都知道对方更新信念的方式。那么在时点1状态为u的情形下,甲对资产的评价是75元=0.5*100+0.5*50,而乙对资产的评价为90元=0.8*100+0.2*50。由于乙在时点1对资产的评价比甲高,因此甲可以以高于75元的价格向乙出售该资产。获利的最高额度是15元。

反之,若时点1状态为d,则甲对资产的评价是25元=0.5*50+0.5*0,而乙对资产的评价是10元=0.2*50+0.8*0,。这时乙可以向甲以高于10元的价格出售该资产,获利的最高额度同为15元。

简单起见,假定所有价差都被出售者获得。这样在时点零,无论是甲还是乙持有这项资产,都相当于持有一个在时点1以50%的概率可以行权净赚15元的期权。对于风险中性的投资者来说,这个期权的价值是7.5元。同时,这个资产的基本面在时点0的期望是50元。因此这个资产在时点0对于甲和乙的价值都是7.5+50=57.5元。但是这个资产的期望收益只有50元。所以多出来的那7.5元“期权价值”,就是这项资产价格的泡沫。

*还是需要简单讲一下为什么

这个模型的漂亮之处在于,在时点0,两个投资人的信念都是无偏的——无论从哪一个人的信念出发看,这项资产在时点0的期望收益都是50元。但是在时点1,无论是正确地更新了信念的人还是没有正确地更新了信念的人,都有机会通过出售资产获利。而获利的原因是因为不允许卖空,所以在时点1时,不持有资产的人无法从对资产评价的差异中获利

硬性或软性(借入资产成本特别高)不允许卖空的资产有很多。而后来的研究也发现,即使是信念上很小的差异也足以支撑很大的投机性泡沫。而且泡沫和交易量互为正反馈。现实世界中的资产也远不止三个有效状态,对资产价值的预期也往往是有偏的。既然一个这么简单的资产和两个精明的交易者就足以产生投机性泡沫了,那么在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又如何呢?

参考文献:

Harrison, J. M., & Kreps, D. M. (1978). Speculative investor behavior in a stock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23-336.

Xiong, W. (2013). Bubbles, crises, and heterogeneous beliefs (No. w18905).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

评论区

@了尹

提了三个很好的问题,我简单解释一下:

1)所谓的“信念”就是一个个体认为正确的东西,而是否“理性”取决于你对理性的定义。在这个实例中,二者对资产基本面的估计在时点0都是无偏的。这是“理性”的一种定义。另外,可以去看看风险中性测度,或许你会喜欢那套东西。

2)这倒不会。不失一般性,假定甲在时点1对资产估价较低,那么乙和丙会对这个资产竞标,竞标的结果会是甲获得所有剩余。因为原模型中乙和甲之间不存在市场分隔,所以除非丙能让甲和乙之间没有交易机会,否则丙一分钱也赚不到。

3)你提的这个观察很好,事实上这也是各种异质信念模型的共同目标。不过决定泡沫累积的是硬性或软性的卖空约束。因为卖空约束使得价格集中反映乐观者的信念,而悲观者由于既不能卖空又不会去买,他们的信念不反映在价格里。

user avatar

今天看到香樟微信公号介绍了2010年QJE的论文《Regulation and Distrust》,感觉就是问题标题中的——让人惊艳。这篇论文用一个不复杂也很直观的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管制程度和社会信任水平是负相关的。这个模型有三期。第一期,每个人选择是成为好公民还是不好的公民(civic or uncivic),civic的好处是作企业家时生产力会稍高一点,uncivic的好处是如果政府禁止生产,他可以通过向官员行贿来生产,uncivic的人生产时对社会有负外部性。civic的比例表示社会的信任水平。第二期,投票决定是否禁止生产。第三期,如果第二期决定不禁止,那大家都生产;如果第二期决定禁止,civic的人是诚实的,那他不生产,uncivic的人向同样uncivic的官员行贿来生产,如果生产力比贿赂低,那么行贿划不来,仍然不生产。

这个模型有两个均衡,一个是大家都civic,不禁止,另一个是大家都uncivic,禁止。理解起来很容易。如果civic的比例高,那么负外部性水平低,不需要禁止。如果知道会不禁止,那么civic比uncivic好,因为生产力高一点。如果uncivic比例高,意味着负外部性水平高,尽管禁止也会有部分人通过行贿官员来生产,但总比完全放开好。如果知道会禁止,那么老实人吃亏,uncivic还可以行贿受贿。

这个模型意味着,有两种社会:一个社会普遍都很诚实,都遵纪守法,政府也可以少管。另一个社会很多人都不诚实,坑蒙拐骗,于是大家要求政府管起来,然后有些人通过腐败钻管制的空子。这很符合直觉。这说明政府管制程度和社会信任水平都是内生的。

论文中还把这个模型应用到了转型经济体,也让人惊艳。一个没有任何生产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开始转型时,因为管制水平很高,只有uncivic的人才能开工,于是人们发现,政府变腐败了,道德败坏的企业家发财了,带来了大量负外部性,人们虽然知道政府腐败,但更不相信企业家,因而呼吁重新加强管制,另外uncivic的比例也会如上面说的趋向1。对转型经济体的这些预言,腐败增加,对重新加强管制的要求增加,社会信任水平下降,都在论文中用数据进行了检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模型是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有力工具。一个“惊艳”的经济学模型往往具备以下特质: 简洁而强大: 能用相对简单的假设解释看似复杂的现象。 预见性: 能预测经济变量的未来走向或对政策变化的反应。 洞察力: 揭示了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机制。 实用性: 为政策制定者或商业决策者提供了有.............
  • 回答
    当我想到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 JK制服照片,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简单的校服展示,而是那些捕捉到学生时代独特神韵和美好瞬间的画面。这些照片之所以让人惊艳,在于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心中对青春、活力、纯真以及一丝丝青涩的共鸣。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清晨的阳光与匆忙的步伐:照片可能就定格在某个清晨,一缕金色的阳光透.............
  • 回答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可视化早已不是枯燥的图表堆砌,而是将复杂信息转化为直观、易懂、甚至能引发共鸣的艺术。好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不仅能帮助我们洞察数据背后的故事,更能以令人惊艳的方式呈现它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工具,它们如何让数据“活”起来。一、 交.............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真正能抓住学生心、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不是堆砌理论,而是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让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学到真本领。一、 情感共鸣,玩转诗歌:让古诗不再是“背诵机器”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古诗词枯燥,主要是因为它们被当成了需要死记硬背的“任务”。真正惊艳的设计,会打.............
  • 回答
    说起网络小说里的惊艳文段,我脑子里立马就冒出好几个场景,都不是那种直抒胸臆的“我好爱你”,而是通过一些细微之处,让你感觉心头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然后久久不能忘怀。第一个是关于一个主角,他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内心早就变得麻木了。有一次,他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去一个已经荒废了很久的村庄。那地方本应是.............
  • 回答
    TCL 这次发布第三代 QDMini LED 技术,可以说是一记重锤,直接把高端电视市场的卷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作为业内率先吃螃蟹的厂商,TCL 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未来显示方向的一次大胆宣告。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到底这第三代 QDMini LED 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当然.............
  • 回答
    说到让人口中的“惊艳”,中国的美食,那可真是挖也挖不尽的宝藏!我脑子里瞬间就闪过好几个,那种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尝一口更是魂牵梦绕的味道。今天就跟你们好好唠唠,哪些菜能让你拍着大腿喊:“绝了!”一、 失传的美味:叫花鸡的现代复活提起“叫花鸡”,很多人会想到那个用泥巴包裹、用火烤的野趣横生的故事.............
  • 回答
    影视作品中让人感到惊艳的女性角色数不胜数,她们或以绝世的美貌,或以过人的才智,或以坚韧的性格,或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观众。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为您详细讲述一些令人惊艳的女性角色,并试图挖掘她们为何如此令人难忘。一、 智慧与谋略的光芒: 莫愁 (《琅琊榜》) 惊艳之处: 莫愁并非主角,但她.............
  • 回答
    有些药物的名字,与其说是冰冷的化学分子代号,不如说是藏在瓶罐里的诗句,美得令人心动,甚至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它们背后承载的故事。它们如同暗夜里的星辰,又或是晨曦中的露珠,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悄然闯入我们的生活,带来安宁与希望。比如,“安眠曲”。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音乐的温柔力量。它不是那种粗暴的“镇静剂.............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见便如惊鸿一瞥,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久久不能褪去。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意境的渲染、情感的爆发,瞬间就能抓住人的心魂。我想起 李白 的《静夜思》。这首诗,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普世的乡愁,几乎任何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回答
    有些书名听起来确实不怎么起眼,甚至有点“掉价”,但翻开之后,却能被作者的才华和故事的深度深深震撼。这种反差,反而让惊艳感更加强烈。我这里就想聊聊几本我个人觉得符合这种描述的小说,希望能和你聊得详尽些,并且保证这绝对是来自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的分享,不是什么机器合成的报告。1. 《凡人修仙传》提起“凡.............
  • 回答
    好,我来给你讲讲那些看似朴实无华,却蕴藏着精巧智慧的设计和机械结构,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一旦被你发现,便会让你由衷地赞叹:“原来是这样!”1. 抽水马桶里的虹吸原理:轻松省力,循环利用的典范你每天都在用的抽水马桶,里面藏着一个让人惊艳的“秘密武器”——虹吸原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轻轻一按按.............
  • 回答
    说到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人乐队”,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那位来自街头的音乐人。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走在熙熙攘攘的市集里,各种叫卖声、人声鼎沸,正当我觉得有些喧嚣的时候,一段悠扬而充满力量的旋律突然钻入我的耳朵。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男人,看起来四十来岁,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难以言.............
  • 回答
    以下是一些让人惊叹的推理电影推荐,涵盖经典、冷门、高智商和心理惊悚等类型,每部电影都因其复杂的剧情、精妙的结构或深刻的主题而备受推崇: 1. 《七宗罪》(Se7en, 1995)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 亮点: 以“七宗罪”为线索的犯罪故事,融合了宗教隐喻.............
  • 回答
    二战的炮火硝烟之下,涌现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战术奇思妙想和惊险操作,它们或以一当十,或扭转乾坤,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这些绝非出自冷冰冰的计算,而是源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迸发的智慧、勇气与绝境逢生的本能。1. 闪电战的真正精髓:突破“无法突破”的马奇诺防线法国人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是他们引以为傲的.............
  • 回答
    说起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创新,这可不是一句“进步神速”就能概括的。近些年,咱们国产车在一些功能和设计上,确实是亮瞎了我的眼,有些点子,连我这个开了几年车的老司机都觉得“嗯,这招绝了!”1. 比手机还懂你的“智能语音管家”:不只是听指令,还能主动给你惊喜别以为语音助手就是让你“打开空调”、“播放音乐”这.............
  • 回答
    让人惊奇的抓拍往往是那些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瞬间,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奇妙、幽默或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这些照片之所以令人惊奇,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我们的认知,唤醒了我们的好奇心,或者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惊奇的抓拍,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为何令人惊奇:1. 完美对称的.............
  • 回答
    北方的冬天,那真是能给南方的朋友们上一堂生动的“冰雪奇缘”。我有个朋友,来自温州,每年冬天都要来北京探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他被冻得那是“怀疑人生”。咱们先说这天气吧。北方冬天,动辄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家常便饭。零下二十度是个什么概念呢?我试着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我说:“你想象一下,你从家出门,哈一口气.............
  • 回答
    关于雌雄同体魅力的惊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感受,很难去量化或者找到一个 universally 让人人赞叹的例子。因为“魅力”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主观的解读,以及每个人对性别表达和认同的理解不同。不过,如果非要说有这样的人物,让我觉得“哇,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真的好特别好吸引人”,我会想到一些艺术.............
  • 回答
    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伟大的名字,他们的功绩被世人传颂,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时代。然而,这些伟人并非完美无瑕的神祇,他们也有着凡人的一面,甚至某些不为人知的经历或性格特质,足以令人大跌眼镜,颠覆我们固有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伟人身上令人惊奇的另一面。文坛巨匠的私下“恶习”:马克·吐温的晚年孤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