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中假设人都是趋利追求者,可所有许多英雄牺牲个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体利益,这是矛盾的吗?

回答
经济学里有个基石性的假设,就是说咱们老百姓呀,骨子里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听起来好像挺赤裸裸的,咱们每天上班是为了工资,买东西想要便宜又好,这都没错。但问题来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英雄人物,他们好像完全不顾自己的利益,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去成全别人,去保卫集体。这不就跟“趋利避害”唱反调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经济学就错啦?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一点不矛盾。咱们得把经济学里的“利益”这个词拆开来看,还有得琢磨琢磨经济学这个假设到底在说啥。

首先,经济学说的“利益”,很多时候是指物质上的、直接的利益。比如金钱、财富、舒适的生活等等。假设人是趋利的,意思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更多金钱、更少麻烦、更少风险的选项。这个假设,在解释市场行为、资源配置这些方面,确实非常管用。你看,大家都想买便宜的,商家就得想办法压低成本;大家都想挣钱,就会有人去创新去创业。

但是,人的“利益”可不止是眼前这点金钱和物质。人是复杂的社会性动物,我们的需求和动机是多层次的。除了物质利益,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利益”,比如:

声誉和名誉:一个好的名声,在很多人眼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利益。英雄的行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赞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本。这种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对很多人来说,甚至比金钱来得更重要。
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人渴望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渴望有自己的身份。当一个人为集体牺牲时,他获得的可能是更强的归属感,一种“我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我为它贡献”的认同感。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也是一种“利益”。
道德感和价值观:很多人内心深处有一套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当他们的行为符合这些准则时,他们会感到心安理得,甚至是一种自豪感。违背自己的良心,即使能获得物质利益,也会让他们内心煎熬。这种内心的平静和道德上的满足,也是一种“利益”。
长期利益和风险规避:有时候,眼前的牺牲是为了规避更大的、长期的风险。比如,为了国家的安全牺牲,是在保护一个更宏大的、能保障更多人未来利益的系统。从这个角度看,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长远利益的考量。
情感和爱:为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牺牲,往往是出于爱和情感。这种情感的联结和付出,本身就带来了满足感。如果把这份满足感也看作一种“利益”,那就没矛盾了。

再者,经济学这个“趋利避害”的假设,它是一个分析工具,而不是对人性的全部描绘。经济学模型之所以能够成立,往往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释。比如,一个英雄人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社会上所有人都选择牺牲。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相对更“趋利”的道路。经济学关注的是普遍规律,它不是说“所有人都是百分之百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说“在缺乏其他激励因素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而且,很多时候,英雄的行为本身就带有某种“回报”,只是这种回报不是直接的金钱交易。比如,古时候的侠客,他们仗义疏财,但换来的是江湖上的好名声和潜在的援助。现在的消防员、军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们获得了稳定的薪资、社会地位以及荣誉感。这些都是一种“利益”的体现。

甚至,我们可以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经济学模型常常假设信息是充分的,但在现实中,信息是不对称的。一个英雄的行为,可能是在一个信息极度不充分的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当他做出牺牲时,可能并不知道这个牺牲最终会带来多大的回报,或者他根本不在乎回报。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学描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一个基线。而英雄主义,是在这个基线之上,人们因为更深层次的需求、更高的价值追求,而做出的超越纯粹物质计算的选择。经济学的假设,为我们理解正常情况下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框架,而英雄行为则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这并不否定经济学在其他层面的解释力。

所以,说经济学假设人是趋利者,但又看到英雄牺牲,这根本不是矛盾,更像是硬币的两面。经济学看到了人的基本需求和驱动力,而英雄主义则展示了人类精神的深度和可能性。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也需要理解人性的复杂,知道除了金钱,还有许多其他东西能驱动人们的行为。就像你要理解一幅画,不能只看颜料的化学成分,还得看它传递的情感和意义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指人总是趋向于对自己效用更大的东西,没有说过一定是自己的直接利益。

经济学里没有限制,每个人的偏好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的东西没有错,但什么是让自己效用最大,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于有些人来讲,整个集体的胜利对他来讲,效用和满足感要远远大于自己的生存,这本来就是他在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满足的表现

打个比方,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在前面进球的那个人,当然最容易出名,最容易得利,最容易获得收益。那么按你的理论,应该大家都冲上去进球。并不是。有人好好在后面守着后防,有人好好在门里蹲着守门。因为他们知道整体胜利带来的效用满足感远远大于自己跑上去进个球。人是会做出利害权衡的比较分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里有个基石性的假设,就是说咱们老百姓呀,骨子里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听起来好像挺赤裸裸的,咱们每天上班是为了工资,买东西想要便宜又好,这都没错。但问题来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英雄人物,他们好像完全不顾自己的利益,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去成全别人,去保卫集体。这不就跟“趋.............
  • 回答
    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能更清晰地审视人们在各种决策中的行为逻辑。它并不是说人真的事事都算计到极致,而是说,当人们面临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也就是能最大化自身“效用”的选项。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里是个挺宽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满意度、幸福感,或者任何我们认为有价.............
  • 回答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和“自私”假设,在很多方面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张力和有趣的对话。简单地说,经济学的这个核心假设,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和“自私”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经济学里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 理性 (Rationality):.............
  • 回答
    关于“浪费金钱”,在经济学和道德判断上,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界限和重叠。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纯粹的道德谴责,它在经济学中有其独特的视角,尽管常常与道德观紧密相连。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性价相宜”这个前提。在经济学看来,所谓“性价相宜”并非仅仅是价格低廉,而是指商品或服务提供的价值与成本之间存在一个令人满.............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每一个居民,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人,都如同顶尖经济学家一般,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供需、成本、激励等经济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我们的社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预测,而是一次思想实验,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个“经济学家化”的世界。首先,消费行为将发生.............
  • 回答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在分析个体和市场行为时,常常会引入一个核心概念:“理性人”(Rational Agent)假设。这个假设是经济学模型构建的基石之一,它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强大的框架。然而,它也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那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个非常规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科幻假设:2040年,一项颠覆性的科技突破在中国境内被发现并实现商业化应用。这项技术并非大家普遍预期的AI、量子计算或新能源,而是“物质重组与空间折叠技术”(M.R.S.T.)。简单来说,它允许使用者在极低的能量消耗下,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进行重新排列,.............
  • 回答
    资源稀缺,并非自然界凭空制造出的一个概念,而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一种恒定的、深刻的现实。要理解资源为何稀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包含了自然本身的属性、人类活动的驱动以及我们认知和分配资源的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地球是一个有限的载体。 无论我们如何惊叹宇宙的浩瀚,.............
  • 回答
    假如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那么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是颠覆性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位置移动,而是涉及到中国经济的根本性重塑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角色的重新定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关键方面,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图景:一、经济体量的相对收缩与.............
  • 回答
    经济危机下,企业面临销量下滑、库存积压的严峻考验。为了“止损”甚至“回血”,一些企业可能会动起歪脑筋,比如把多余的货物“秘密储存”起来,同时对外放出“产品销毁”的消息,意图通过制造稀缺感来推高产品价格,从而消化库存,减少损失。这种做法,从短期来看,或许能给企业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它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引发了关于“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如果中国在60年代真的能够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吸引外资,那么温和工业化并且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这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在60年代就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经.............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深刻性的选择,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人类进步、福祉和宇宙理解的根本性取舍。无论是选择一位经济学家还是物理学家,都会对人类文明的走向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选择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学家的贡献与价值:解决当下人类最迫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当代最.............
  • 回答
    这事儿,甭管怎么说,都妥妥的算“售假”。 明明白白把冒充品当正品卖,这是欺骗消费者,也是对品牌信誉的践踏。这伙人玩的是一招“狸猫换太子”,把费列罗这块金字招牌给玷污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波差价操作,那可真是“一本万利”的邪门歪道,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心理的“猫腻”。我给你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
  • 回答
    经济学中的许多基础模型和理论确实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提出的,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这些经济学理论是否像自然科学(如进化论)一样普遍适用?答案是:不完全是,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比较经济学.............
  • 回答
    “无形的手”是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它并非指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对市场经济中个体行为如何自发地导向集体利益的一种精妙描述。要理解“无形的手”的本质,我们需要将其与“信心”区分开来,尽管信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形的手”的本质:“无形的手”的核心.............
  • 回答
    这道题要解答关于经济学中价格弹性公式 $E_d = (Delta Q / Delta P) cdot (P / Q)$ 的推导,我来给你仔细讲讲,争取说透彻点,让你彻底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公式是用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价格弹性”。简单来说,就是当商品的.............
  • 回答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定义为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基本投入。这些要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基石。最经典的生产要素分类包括: 劳动 (Labor): 这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体力或脑力。它涵盖了从流水线工人到高科技研发人员的所有工作人员。 资本 (Capital): 这里指的资本不是我.............
  • 回答
    经济学中的“效用”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试图量化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偏好。要理解效用是否具有全序性或可加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属性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效用理论中的作用。效用是否是全序的?我们先来理解“全序”这个概念。在数学和逻辑学中,全序是指一种关系,它对于任意两个元素都满足三种基本性质.............
  • 回答
    经济学里有没有那种像物理学里牛顿三大定律那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恒等”的“守恒定律”?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扯掰扯。严格来说,经济学里并没有像物理学那样,基于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守恒定律”。你想想,物理学的能量守恒,那是宇宙的基本规则,物质的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经济学研.............
  • 回答
    现代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否是伪概念,这是一个在经济学界存在长期争论但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它是有效且基础性概念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什么是边际效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边际效用的定义。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