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不是伪概念?

回答
现代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否是伪概念,这是一个在经济学界存在长期争论但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它是有效且基础性概念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什么是边际效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边际效用的定义。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

效用 (Utility): 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上的概念,用来衡量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经济学不试图量化这种满足感为具体的“单位”,而是关注其相对大小和变化趋势。
边际 (Marginal): 在经济学中,“边际”通常意味着“额外”或“新增”一单位。
边际效用递减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这是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假设之一。它指出,当一个人持续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他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例如,你非常渴的时候,第一杯水带来的满足感可能非常高,第二杯水带来的满足感会降低,第三杯水的满足感会更低,依此类推。

二、 为什么边际效用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边际效用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解释了许多经济现象,并构成了许多重要理论的基石:

1. 需求曲线的形成: 边际效用递减直接导致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们从额外一单位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相关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下降,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下降,从而形成了负斜率的需求曲线。
2. 消费者均衡: 边际效用理论是解释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优消费决策(即如何最大化效用)的基础。消费者会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权衡,直到将最后一块钱花在各种商品上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边际效用均等法则”:MU_A/P_A = MU_B/P_B = ... = MU_Z/P_Z),这时消费者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3. 价格的决定: 边际效用被认为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古典经济学强调生产成本(边际成本)对价格的影响,但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了消费者如何感知商品的价值,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影响其购买意愿和支付价格。
4. 福利经济学: 边际效用理论也为福利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例如对消费者剩余的分析,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其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这部分就是消费者剩余,其大小与边际效用有关。
5. 解释市场行为: 许多市场现象,如为什么人们会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为什么某些商品的价格会很高而另一些商品价格很低,都可以通过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

三、 为什么有人会质疑边际效用是伪概念?

对边际效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质疑使得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伪概念”:

1. 效用的不可测量性 (Measurability of Utility):
核心问题: 效用是一种主观的精神体验,经济学试图量化和比较它,这是否可能?如果无法精确测量,那么基于其上的理论是否可靠?
论证: 批评者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无法像物理量(如长度、重量)那样进行客观测量和量化。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从一杯水获得的“满足感”是“5个单位”还是“7个单位”,更无法准确地比较两个人之间的效用。
早期经济学 (边际效用学派): 最初的边际效用学派(如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基数效用” (Cardinal Utility) 的假设,即效用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且可以进行加总和比较。这种量化假设后来被认为是难以实现的。

2. 边际效用递减的经验基础和普适性 (Empirical Basis and Universality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核心问题: 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吗?是否存在反例?
论证: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但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出现非递减的边际效用。例如,对某些成瘾品(如毒品),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能不会递减,甚至可能增加(尽管这种“效用”往往是扭曲的或有害的)。对某些收藏品,随着数量的增加,其稀缺性和吸引力可能反而上升,导致边际效用不递减。

3. “边际效用”作为推理工具的局限性 (Limitations as a Reasoning Tool):
核心问题: 即使我们无法精确测量,这个概念是否仍然有用?
论证: 批评者认为,很多时候经济学家只是“假定”了边际效用递减,然后以此推导出结论,但这个假定本身缺乏坚实的基础。他们认为,更根本的解释在于偏好序(Preference Ordering),即消费者能够对不同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序(比如A比B好,B比C好),而无需量化具体的效用。行为经济学的一些研究也倾向于从心理学和行为模式来解释决策,而非依赖抽象的效用函数。

4. 经济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核心问题: 经济学是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追求可观察和可证伪的量化关系?
论证: 科学哲学认为,一个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如果一个概念(如效用)是不可观察、不可测量的,那么基于它的理论可能也难以被直接证伪,从而削弱了其科学性。

四、 现代经济学如何回应这些质疑,以及概念的演变?

尽管存在上述质疑,现代经济学并没有抛弃边际效用这个概念,而是对其进行了精炼和发展,使其更加严谨和实用:

1. 从基数效用转向序数效用 (From Cardinal to Ordinal Utility):
回应: 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序数效用理论。这意味着经济学不再强调效用的绝对值和可加性,而是关注消费者能否对不同的消费组合进行排序(偏好),以及这种偏好的一致性(如传递性、完备性)。消费者只需知道自己更喜欢A套餐还是B套餐,而不需要说出每个套餐能带来多少“单位”的满足感。
作用: 序数效用理论仍然可以通过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和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来分析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边际替代率实际上是边际效用之比(MRS_xy = MU_x / MU_y),它代表了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虽然我们不直接测量 MU_x 和 MU_y,但它们之间的比率在分析中是隐含的,并且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如购买何种组合的商品)中推断出来。

2. 边际效用作为分析工具的价值 (Value as an Analytical Tool):
回应: 即使我们不追求对效用进行精确的心理测量,边际效用仍然是一个极其有用的分析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式来理解理性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消费者总是会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更多相对满足感”的商品或组合。它帮助我们理解价格信号的作用以及资源配置的逻辑。
类比: 就像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一个物体所具有的“势能”,但我们可以分析其势能的变化来理解它为什么会移动一样,我们也不需要精确测量效用,但可以分析边际效用的变化来理解消费者的选择。

3. 对边际效用递减的辩护和补充 (Defense and Supplementation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回应: 经济学家承认边际效用递减可能存在反例,但认为它在大多数情况和大多数商品上是普遍适用的一个强大经验法则。它解释了许多核心的经济规律,并且许多模型建立在其基础上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补充: 行为经济学等领域也开始探索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消费决策,这并不意味着边际效用失效,而是丰富了我们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

4. “概念”的定义 (Definition of “Concept”):
回应: 在科学和哲学中,“概念”本身并不一定要求是完全可观测量化的。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如引力、能量、意识)也存在抽象性或不可直接测量的问题,但它们仍然是理解世界的关键工具。边际效用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经济学特有的概念模型,旨在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

五、 结论:是伪概念还是有用的抽象概念?

综合以上分析,现代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并非伪概念,而是:

一个高度抽象但有用的分析工具。 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机制的逻辑框架。
一个经历了深刻演变的理论。 从早期的基数效用假设,发展到现代的序数效用,其严谨性和解释力得到了提升。
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经验规律。

为什么会产生“伪概念”的说法?

对早期理论的误解: 尤其是在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讨论中,可能会混淆早期基数效用的概念和现代序数效用的概念。
对抽象概念的误解: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人类行为和决策,很难像物理学那样实现完全的量化和可观测。将抽象的经济学模型简单视为“伪概念”是一种误解。
对概念局限性的过度强调: 任何理论和概念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将边际效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无效性夸大,而忽略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解释力,也是不恰当的。

总而言之,边际效用是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基石概念之一。尽管它在测量和普适性上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但通过理论的演进和对其实际应用价值的认可,它依然是经济学分析中一个强有力且被广泛接受的工具。我们不应该因为它抽象而否定它的价值,而应理解其作为一种模型和推理框架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纯粹用形式来理解边际效用论,而要重视实质。

从形式上来讲,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序数效用论下选择是优先级的排序,只有第一和第二,而基数效用论则可以赋值一个选项效用为5一个选项效用为10blablabla。

因此,许多朋友以为,在序数效用论下似乎赋值是没意义的,但其实依然是有意义的。

假设有且只有三个选项,A,B,C,按序数效用论,可以排A>B>C,也可以赋值A效用为10,B效用为5,C效用为0。这两种表述在序数效用论那里是完全一样的意思,序数效用论也可以使用后面的赋值而不是前面的排序。

那如果序数效用论也能赋值来表示,那它和基数效用论区别何在呢?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不同的是,序数效用论下的赋值只可以比较大小,没有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比如在上述例子中,序数效用论对ABC分别赋值为10,5,0,并不表示A的效用一定是B的两倍,仅仅表示A比B比C更优先。在只有A,B,C三个选项的情况下,把这三个选项赋值成9,8,7或者别的什么满足A大于B大于C关系的三个数字和把它们赋值为10,5,0是完全一样的。

只要能保证所有选项的大小排序都没有发生变化,选用不同的函数来赋值选项在序数效用论那里是完全相同的。

序数效用论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调给选择所赋值的效用之间没有比比大小更复杂的数量关系,也是在强调两个不同的理性人之间的效用是无法比较的,一个选择对张三的效用是5,对李四的效用是1,这说明这个选择对张三的效用比李四大吗?不能,这只能说明这个选择比对张三的效用为4的选择更优先,即序数效用论下的赋值只能用在一个理性人自己比较不同的选择,而不能用于两个理性人之间的相互比较。

那么这就又出现了两个的问题,首先,为什么在序数效用论下还需要函数来给选项赋值?

这是因为,一般人所使用的序数“第一,第二···”这种,只能给可数个选项排序,一旦选项是不可数个,那么分析起来就不方便了。比如你可以买一斤米,也可以买10斤米还可以买根号2斤米,你所买的米的重量变化是连续的,如此一来,第一,第二那种排序就没法进行描述。

这里又有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给三个选项的赋值10,5,0和给他们赋值9,8,7是一个意思,那么求出的边际效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有意义的,比如你只有两个选择,买一个苹果和买一个梨,在你本来没有苹果和梨的情况下,苹果的效用赋值为10,梨的效用赋值为5,在你已经有一个苹果的情况下,再来一个苹果的效用为1,再来一个梨的效用仍为5。

这段赋值下你第一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10,第二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1,但是这段话的含义不是在说“你第一个苹果的效用是第二个的10倍”。在这里,“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仅仅是在说“你如果没有苹果那么你会在苹果和梨中挑苹果,而如果你已经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在苹果和梨当中会挑梨”,没有比这更多的意思。

如果你把第一个苹果赋值为3,第二个苹果赋值为1,第一个梨赋值为2,那么你和刚刚的那种赋值也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

1:序数效用论下可以赋值,但赋值的方法不唯一,只要保证所有选项的大小顺序不发生变化,你也可以选用别的效用函数。

2:我们去求边际效用的值,是建立在你在1中所采取的赋值函数的基础上的,一旦你在1中所选用的赋值方法变了,边际效用的值也会变。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因为赋值效用意义仅仅在于用“效用最大化”来求出理性人的最优解,得到此时要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序数效用论只负责证明“这个最优解比次优解好”,不负责回答“最优解比次优解究竟好多少”的问题。

3:边际效用是故意设计来累计同质品后配合加法来概括选项比较的,如果你在1中对选项的赋值函数不满足可加性,那么边际效用就没有意义。

即,我们说“苹果的边际效用递减”必须建立在我们采取了一种满足“两个水果的效用可以由由第一个水果的效用加上第二个的效用来得到的”的赋值函数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对各个选项的赋值不满足这个条件,那么边际效用也没有意义。

当然,这个加出来的效用也只是用于比大小,不用于更复杂的数量关系。

4:之所以采用无差异曲线和埃奇沃斯盒的分析方法,而不是直接赋一个函数来算值比大小,是因为不同个体的效用大小不可直接比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